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筛选适宜威宁生态气候条件、较抗马铃薯晚疫病的品种,选择12个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中抗晚疫病且产量高于对照威芋3号的3个品种分别是会-2产量42.38t/hm2,比对照增产27.15%;3810产量37.60t/hm2,较对照增产12.81%;威芋4号产量34.57t/hm2,比对照增产3.72%。其余品种均较对照减产,且感晚疫病。  相似文献   

2.
为选择适宜毕节市种植的马铃薯品种,对37个马铃薯品种进行了田间晚疫病抗性鉴定和产量分析。结果表明:37个品种中,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高抗的品种2个,中抗的品种7个,中感的品种12个,高感的品种16个;与对照威芋3号相比,增产的品种28个,减产的品种8个;毕薯5号、黔芋7号、BP50、Z-24、滇黔6号、青薯9号、Wy08-002、合作88等品种对马铃薯晚疫病表现高抗或中抗、产量高、商品性好,可在生产中大面积繁殖推广应用;会-2、华恩1号、威薯002、威芋5号、园洋芋、07043-003、米拉对马铃薯晚疫病抗性差,但产量高、商品性好,可以在加强马铃薯晚疫病监测预警的基础上繁殖应用;中薯20号、青薯6号、NKL-1001、早大白、2015、中薯5号、宣薯2号、费乌瑞它和0501-15高感或中感马铃薯晚疫病、产量低、商品差,不建议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产量高、高抗晚疫病性,适宜在施秉县大面积推广的马铃薯品种,特在适宜马铃薯种植和晚疫病流行的城关镇白塘村,对5个主栽马铃薯品种作田间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中薯3号、威芋3号、会-2号对晚疫病表现为中感,产量在1 000 kg/亩以上,大薯率高,生产上可与其他品种轮换种植。费乌瑞它表现为感病,产量为1 156.3 kg/亩,产量高,生育期短,大薯率高,如生产上大面积种植,需加大晚疫病的监测与防治力度;米拉表现中抗,产量为982.5 kg/亩,产量低、大薯率低,不建议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4.
易燕  温顺位  何灵芝  幸玫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098-1099,1106
设置40.0 cm×l3.4 cm、40.0 cm×l6.7 cm、40.0 cm×20.0 cm、40.0 cm×23.4 cm、40.0 cm×26.7 cm 5种处理,探索铜仁市黔花生4号高产栽培适宜密度.结果表明,5个不同的种植密度黔花生4号的生育进程基本一致;产量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加大而增加;黔花生4号在该市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50 000~187 500窝/hm2,以187 500窝/hm2为最佳,此时群体、个体结构合理,性状表现较好,在2011年遭遇特大旱灾的情况下,产量仍迭2 847.0 kg/hm2,增产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等肥力状况的高沙土地区不同种植密度对泰兴香荷芋生育及产量、效益的影响。[方法]在统一垅宽100cm、垅高20cm、垅面宽60~65cm的基础上,试验设6个种植密度处理:种植密度42000株/hm2,株距47.62cm;种植密度47250株/hm2,株距42.33cm;种植密度52500株/hm2,株距38.10cm(CK);种植密度57750株/hm2,株距34.63cm;种植密度63000株/hm2,株距31.75cm;种植密度68250赫/hm2,株距29.30cm.考查不同生育期的苗情与长势、子孙芋产量、商品芋效益。[结果]63000株/hm2种植密度处理子孙芋产量最高,达25103.70kg,/hm2,商品芋政益为97738.2元/hm2。[结论]中等肥力状况下的高沙土地区泰兴香荷芋大面积种植密度以63000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6.
张明刚 《农技服务》2008,25(10):34-34
研究了"黔油18号"密度为6万~12万株/hm2的对比试验,并对其产量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密度8.3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为2547.6kg/hm2。该品种在绥阳县的最适种植密度为8万~10万株/hm2。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出适于大方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方法]以威芋3号为对照,2014年进行马铃薯品种产量和特征特性的比较试验。[结果]威芋5号的平均产量最高,为29 290.35 kg/hm2;其次为毕引1号,平均产量为28 379.25 kg/hm2。威芋5号和毕引1号的品种特性和抗逆性较其他品种更高。[结论]威芋5号和毕引1号不仅产量高、食味好、表皮光滑、块茎大、芽眼浅,而且商品率高,适宜在大方县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8.
小麦新品种黔麦16号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辉  杨兰兰  申铃  杨波  谢文  王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8):2253-2254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小麦新品种黔麦16号密度、施肥水平与产量和经济效益的数学模型,并建立相应的回归方程,提出一套黔麦16号高产、高效栽培密度与施肥模型:黔麦16号产量高于2000 kg/hm2,纯收入高于2000元/hm2时,要求密度在173~198株/hm2,复合肥施用量为426~474 kg/hm2,尿素施用量为197~254 kg/hm2.  相似文献   

9.
杂交玉米黔兴201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聂晓文  肖莉  龙静  葛刚  郭国雄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490-9490,9492
探索耐密型玉米黔兴201的最适种植密度。试验共设置4.50万、5.25万、6.00万、6.75万、7.50万和8.25万株/hm26个种植密度,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8个小区,小区面积20 m2,小区玉米种植3个双行。杂交玉米黔兴201不同种植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6个密度处理中,种植密度为6.75万株/hm2的产量居第1位,各种性状表现较好,生长期间植株整齐一致,抗病性较强;密度为7.50万和6.00万株/hm2的产量分别居第2位和第3位,综合性状表现好;密度为4.50万和5.25万株/hm2,虽然穗粒数和千粒重较大,但产量不高;密度为8.25万株/hm2,有轻微倒伏现象,造成部分果穗腐烂。试验得出:黔兴20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0万~7.5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不同栽培密度对黔油29号杂交油菜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高产杂交油菜新品种在瓮安县的适宜种植密度,达到高产增收目标,在瓮安县中坪镇艾州村进行了瓮安县黔油29号杂交油菜不同密度栽培试验。结果表明:黔油29号杂交油菜品种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抗病性,且抗倒伏能力强,生育期适中,在瓮安县中坪镇育苗移栽最佳密度为13.5万株/hm2,可获得较高的产量,达3 312.90 kg/hm2。  相似文献   

11.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燕麦白燕2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外引燕麦品种白燕2号及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在黔西北高海拔地区及时应用推广,以密度及氮、磷、钾施用量为研究对象,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通用组合设计对其进行高产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当密度、氮、磷和钾取值水平分别为0.845~1.248、1.000~1.377、1.109~1.495和0.707~1.180时,产量可达2 250kg/hm2。结论:在黔西北地区,白燕2号产量获得2 250kg/hm2以上的栽培措施为密度544.4万~610.9万粒/hm2,纯N 150.0~168.85 kg/hm2,P2O5 155.45~174.75 kg/hm2,K2O 135.35~159.0kg/hm2;四因子对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N肥密度K肥P肥;N肥施用量和种植密度是影响白燕2号籽粒产量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桂糖3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为在河池蔗区推广桂糖32号提供栽培技术指导。[方法]试验研究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1:7.5万芽/hm2、2:9.0万芽/hm2、3:10.5万芽/hm2、4:12.0万芽/hm2和5:13.5万芽/hm2)对桂糖32号萌芽率、分蘖率、产量构成因子、蔗茎产量及含糖量的影响。[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种植密度对桂糖32号的萌芽率和茎径影响不大;桂糖32号分蘖率随其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有效茎数、产量及含糖量随其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与7.5万芽/hm2相比,9.0万、10.5万芽/hm2种植密度能增产3.99、4.47 t/hm2和增糖0.23、0.74 t/hm2,而12.0万、13.5万芽/hm2种植密度能显著增产7.63、12.01 t/hm2和显著增糖1.57、1.75 t/hm2。[结论]河池蔗区桂糖32号适宜的种植密度在12.0万~13.5万芽/hm2,最佳的种植密度在13.5万芽/hm2左右,在此密度下可获得较高的蔗茎产量和含糖量。  相似文献   

13.
花生新品种黔花生二号丰产栽培技术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索黔花生二号的丰产栽培技术模式。[方法]采用二次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研究黔花生二号产量与主要栽培措施(密度、氮、磷、钾)间的数量关系,并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间的数量模型。[结果]黔花生二号获得高于4 305.3 kg/hm2的丰产栽培技术措施是:播种密度为28.29×104~28.69×104株/hm2;尿素施用量为136.875~163.125 kg/hm2;过磷酸钙施用量为423.750~476.250kg/hm2;硫酸钾施用量为136.875~163.125 kg/hm2,其中N∶P2O5∶K2O=1∶2.08∶2.17。[结论]影响黔花生二号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密度和钾肥,其次是磷肥和氮肥。  相似文献   

14.
姜犇 《农技服务》2012,29(2):139
黔油29号是贵州省油料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优质杂交油菜品种,2008年通过贵州省审定,适宜于贵州省甘蓝型油菜区推广种植。为了明确黔油29号在贵州省黔西县谷里镇的适栽密度,进行了黔油29号不同密度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黔油29号在黔西县谷里镇的适宜种植密度为75 000~135 000株/hm2,该密度范围内,产量较高,综合农艺性状较优。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与氮肥施用量对糯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糯小麦新品种华糯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糯小麦产量和品质影响。结果表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为120×104~240×104/hm2时,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籽粒产量明显增加,籽粒粗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当基本苗种植密度达300×104/hm2时,籽粒产量增加不明显,面团形成时间明显缩短、评价值明显降低。氮肥施用量为75~225 kg/hm2,增施氮肥可同步提高籽粒产量、籽粒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和评价值,而当氮肥施用量达300 kg/hm2时,籽粒产量和评价值下降,籽粒粗蛋白含量和湿面筋含量增加,但增幅较小。本试验条件下使华糯1号高产和优质的最佳组合是基本苗种植密度为240×104/hm2、氮肥施用水平为225 kg/hm2。  相似文献   

16.
合理的种植密度和种植环境是提高作物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有机旱作农业和高粱机械化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高粱品种晋杂108号、汾酒粱1号、晋杂3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种植环境,即旱地、瘠薄地、水肥地,裂区为种植密度,设15万、18万、21万、24万、27万株/hm2共5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密度处理、不同环境条件下高粱12个农艺性状指标和产量的变化规律,旨在通过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和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为进一步明确机械化栽培高粱合理种植密度及最佳种植环境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种植环境对高粱主要性状指标和产量影响明显,相比水肥地种植环境,在瘠薄地和旱地种植环境下高粱株高降低,千粒质量减少,产量下降;随着种植密度增加其产量降低,而穗柄长随密度增加而增长,其中,正常水肥地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108号产量达到最高(7 143.7 kg/hm2),瘠薄地处理条件下汾酒粱1号在种植密度为21万株/hm2条件下产量最高(1 177.2 kg/hm2),旱地环境在密度为15万株/hm2条件下,晋杂34号产量表现优异(799.5 kg/hm2)。说明种植环境和种植密度均会影响高粱的农艺性状和产量,在适宜的种植环境下,适当提高种植密度是提升机械化栽培高粱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半夏生产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以半夏品种黒麻芋为供试材料,以种植密度、有机肥、氮肥和磷肥施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对半夏黒麻芋繁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半夏块茎产量≥10 500 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种植密度889.5万~941.9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8.0~32.0 t/hm2、N肥施用量97.5~109.5 kg/hm2、P肥(P2O5)施用量214.7~365.6 kg/hm2;以半夏块茎产量≥11 250 kg/hm2为目标,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885.9万~947.8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7.9~32.1t/hm2、N肥施用量97.4~109.6 kg/ hm2、P肥(P2O5)施用量217.4~378.1kg/ hm2;在半夏繁殖过程中,密度0水平(750万株/hm2)时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4个试验因子对半夏繁殖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栽培密度>氮肥>有机肥>磷肥。  相似文献   

18.
为半夏生产提供种源保障和技术支撑,以半夏品种黒麻芋为供试材料,以种植密度、有机肥、N肥和P肥(P2O5)施用量为试验因子,采用4因子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对半夏黒麻芋繁殖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半夏块茎产量≥10 500kg/hm2的优化栽培方案为种植密度889.5万~941.9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8.0~32.0t/hm2、N肥施用量97.5~109.5kg/hm2、P肥(P2O5)施用量214.7~365.6kg/hm2;以半夏块茎产量≥11 250kg/hm2为目标,相应的农艺措施为种植密度885.9万~947.8万粒/hm2、有机肥施用量27.9~32.1t/hm2、N肥施用量97.4~109.6kg/hm2、P肥(P2O5)施用量217.4~378.1kg/hm2;在半夏繁殖过程中,密度0水平(750万株/hm2)时能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4个试验因子对半夏繁殖产量影响的重要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N肥施用量有机肥施用量P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密度与N、P、K配比精确施肥对荞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信农1号荞麦品种产量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信农1号荞麦品种以施氮肥60kg/hm2、磷肥60kg/hm2、钾肥120kg/hm2、密度90万苗/hm2的N、P、K配比施肥量和播种密度就可获得粒多、籽粒饱满:以施氮肥120kg/hm2,钾肥120kg/hm2,不施P肥,播种密度135万株/hme可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20.
唐义  李娟  张荣达  王道琴  葛雁  毛春霞  汪静 《安徽农业科学》2013,(17):7437-7438,7447
[目的]探讨适宜春旱、伏旱严重的黔西北山区玉米(Zea mays L.)膜侧栽培高产技术模式。[方法]采用二因素D-最优饱和设计法,对杂交玉米毕玉7号在黔西北山区的膜侧栽培高产技术模式进行研究。[结果]毕玉7号在膜侧栽培条件下种植密度(x1)和氮肥(纯氮)施用量(x2)与产量(y)间的回归模型为:y=676.013+85.633x1+7.423x2+38.812x1x2-94.649x12-37.614x22;提出黔西北山区种植杂交玉米毕玉7号产量水平在9 750 kg/hm2以上的膜侧栽培高产技术模式:种植密度在6.270万~6.858万株/hm2,纯氮用量在308.790万~371.385万kg/hm2。[结论]该研究可为在黔西北山区大面积推广毕玉7号膜侧栽培高产技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