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氮肥施用的洽当与否往往是决定水稻高产成败的关键,改进氮肥施用技术是近代水稻栽培技术的中心课题。现就近几年有关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辽宁稻作施肥体系的改革问题略加论述。一、改进施肥法的意义辽宁稻区水田施用氮肥直至七十年代初期,普遍采用“大头肥”施肥法。这是一种以重施分蘖肥为主的施肥体系。在氮肥施用量少的条件下,保证水稻增产曾起积极作用。近年来,氮肥施用量已达高肥水平,采用“大头肥”施肥法,水稻出现了严重倒伏、发病等现象。低温年份由于生育期延迟,又助长冷害发生,限制了水稻进一步增产。  相似文献   

2.
水稻施用配方肥肥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氮肥施用量的逐年增加,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增施磷肥和适当施用钾肥,增产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根据作物生长特性,合理开发配方肥,调整化肥养分结构,可提高化肥利用率,增加产量和效益。笔者对2008年实施的水稻施用配方肥的肥效试验结果作了简要报告。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吉林省水稻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氮肥施用过多、大头肥、氮肥利用率低等问题开展本试验研究。氮肥的基肥、蘖肥、穗肥比例设置了3∶5∶2和3∶4∶3的2个处理;另设置了不施氮肥的空白处理。结果表明,在总氮量150 kg/hm~2水平下,增施10%穗氮肥可增加穗数、穗粒数、成熟度和千粒重,增产13%;同时对稻米含氮量和叶龄进展没有明显影响。因此,增施穗氮肥是一种增产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芜湖县开展了氮肥增效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增效剂,能明显延长氮素的释放周期,提升施用效果,进而促进水稻增产,但不宜过早使用,以免阻碍水稻前期生长,其中以分蘖肥配施氮肥增效剂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水稻生产中氮肥适宜施用量和有机肥替代化肥对水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特开展此试验。结果表明,因试验地土壤供肥能力有限,需辅助施用适量肥料来弥补地力不足,而水稻生产上施用氮肥可促进其植株生长发育,加快分蘖发生,增加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进而提高水稻产量;在化肥减施条件下,施用有机肥作基肥替代化肥,可提高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施用有机肥还可起到改善土壤、提升稻米品质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肥力高菌肥在粮食作物上的应用效果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肥料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作物可以利用的氮,能将土壤上难利用的磷、钾转化为易于作物利用的磷、钾[1].施用微生物肥料代替部分化肥,可以缓解化肥使用不当(特别是氮肥的不合理施用)所带来的地力退化、环境污染及农产品品质下降等负作用[2].为探明肥力高复合生物固氮菌肥在贵州特定的生态条件下,对贵州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玉米)的增产效应,特进行本项研究.  相似文献   

7.
化肥配施微生物肥对水稻甬优15产量与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微生物肥与化肥适量搭配施用对水稻的增产增效作用明显,与单独施用化肥相比,氮肥利用率得到提高。在单季稻甬优15上推荐最佳搭配用量为,微生物肥30 kg·hm-2,氮肥(N)210 kg·hm-2,磷肥(P2O5)72 kg·hm-2,钾肥(K2O)90 kg·hm-2。  相似文献   

8.
水稻不同生育时期施用氮肥对水稻的生长和稻谷产量有较大影响。为探讨不同的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相关生长性状的影响,提高肥料利用率,晚稻氮肥运筹试验,在施氮总量不变的前提下,改变氮肥在基肥、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提出最佳施肥方案。试验结果表明:追施穗粒肥比全部作基肥的"一餐饱"施肥方法,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氮肥分配在基肥、蘖肥、穗肥、粒肥中的比例按5:2:2:1来施用与全部作基肥比,每667m2增产稻谷113.47kg,增收287.5元,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施肥技术方面,国内外都在不断地探索和改进。在水稻三要素中,对产量有绝对影响的是氮素,而且氮素的施肥技术较磷、钾肥复杂得多,因此国内外水稻施肥技术和方法的改进主要针对氮素进行的。在施肥方法上基本改善了过去施“大头肥”和单一施用氮肥的习惯,做到有机肥和化肥相结合,基肥与追肥相结合,氮磷钾相结合,穗粒肥的施用基本满足了水稻高产栽培需求。  相似文献   

10.
农业上使用的氮素化肥由于挥发、流失、淋溶、固定和反硝化作用等原因,利用率很低.因此,研究改进农作物施肥法是提高氮肥利用率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久前,我省水稻生产中一直采用的"大头肥"施肥法,在当时氮肥施用量少,重在促蘖确保穗数以保证一定产量是必要的.现在由于施肥量的增大,选用中晚熟高产品种,由大垄改密植等栽培技术的改革,"大头肥"施肥法有使水稻倒伏、晚熟、早衰、发病等不利现象,从而限制了水稻产量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11.
参考测土配方施肥推荐量,在水稻施入氮肥总量相等的情况下,将氮肥分次施用,考察了氮肥运筹对水稻养分吸收利用、产质量及效益的影响。结果发现,氮肥分次施用可以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氮肥利用率最高达38.6%;稻米产量有不同程度提高,最高增产达15.2%;稻米品质没有降低,达到粳米二级的标准;同时还可提高水稻种植效益,其中氮肥作基肥、分蘖肥和穗肥(一基二追)分三次施用的模式收益最高。  相似文献   

12.
稳定氮肥用量和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氮肥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稳定氮肥用量及施用方式对水稻产量、氮素累积量、氮肥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稳定氮肥相比,10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100%稳定氮肥分次施用、85%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70%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分别增产53.1%、61.6%、39.7%和36.7%,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64.0%、80.9%、36.0%和32.3%,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0.4%、59.5%、37.4%和34.5%。与农民习惯等氮施肥相比,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分别增产5.7%和11.6%,植株地上部氮素总累积量分别增加9.9%和21.2%,经济效益分别增加5.8%和12.2%。等氮施用稳定氮肥较农民习惯施肥促进水稻对氮素的吸收累积,提高了产量,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稳定氮肥一次施用和分次施用氮肥表观利用率和农学效率高于农民习惯施氮,且分次施用达到显著性差异,生理效率和偏生产力3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稳定氮肥能够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且随着施用量增加而增大。稳定氮肥施氮量在240 kg N·hm-2且基肥与分蘖肥6:4分次施用时,能较好地协调水稻高产与稳定氮肥合理利用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在冬小麦栽培中,氮肥一般分为两次施用,第一次为小麦播种前的底肥;第二次为春季追肥。传统小麦栽培,有的一次底施,不再追肥;有的底肥占60%~70%,追肥占40%~30%,追肥时间一般在返青期至起身期;还有的在小麦越冬前浇冬水时增加一次追肥。上述施肥比例和时间使氮素肥料重施在小麦生育前期,在高产田中,会造成小麦生育前期群体过大,无效分蘖增多,中期田间郁蔽,倒伏危险增大,后期易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氮肥利用效率低。增产增效情况:氮肥后移技术将氮素化肥的底肥比例减少到50%,追肥比例增加到50%,土壤肥力高的麦田底肥比例为30%~50%,追肥比例…  相似文献   

14.
磷肥施用方法对滴灌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完善膜下滴灌水稻磷肥施用技术,为膜下滴灌水稻科学施肥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不同磷肥施用方法对膜下滴灌水稻的增产效应、产量结构、氮磷钾养分阶段吸收量和分配特征的影响,以及氮磷钾肥在土壤中的移动及分布.结果表明,滴灌水稻氮、钾肥随水滴施配合磷肥40%基施+60%滴施增产39.1%;稻株氮、钾养分含量生育前期最高;分蘖期吸收氮磷钾占全生育期30.72%、19.31%和22.32%;氮肥移动性好,磷肥移动性弱,钾肥介于两者之间.滴灌水稻氮肥和钾肥可全部随水滴施,磷肥应采取滴施为主,基施为辅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对中航化肥稳定性尿素不同配方、不同施用量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航化肥稳定性尿素13号,同时氮肥用量减施30%,产量达9672. 9kg/hm2,较普通尿素一次性施用增产40. 5%,有效降低了玉米生育前期普遍尿素过量施用造成的不良影响。使用稳定性尿素一次性施用,可有效降低氮肥用量同时提升产量,减少人工投入以及氮素淋溶对环境的影响,明显提高了玉米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本试验可以得出:当基肥正常施用的情况下,蘖肥在水稻插秧期施用效果好,产量提高23.3kg/亩;当基肥不施氮肥时,蘖肥在插秧期施用比返青后施用增产效果好,产量高出80.0kg/亩。综合分析来看,处理4的产量最高,氮肥回收利用率也最高,说明当基肥施用氮肥时,蘖肥在水稻插秧期施用效果最好;当基肥不施用氮肥时,蘖肥亦是在插秧期施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7.
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施用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了不同肥力水平水稻土与水稻控释氮肥对晚稻的应用效应及经济效益.试验、示范结果表明,晚稻施用控释氮肥(90 kg/hm2 N)比等氮量尿素增产4.4%~16.6%,比无氮区增产37.4%~42.1%.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后,促进了晚稻生育中、后期对氮的吸收,使氮素利用率达到69.7%~74.1%,比等氮量尿素平均高33.3%,且其氮素生产效率平均高68.0%,施用水稻控释氮肥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比等氮量尿素的纯收益平均增加1 016.58元/hm2,比倍氮量尿素平均增加1 221.78元/hm2.施用水稻控释氮肥的增产效果、氮素利用及经济效益表现出中、低肥力稻田>高肥力稻田.  相似文献   

18.
化肥有机肥配施对水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8,自引:7,他引:101  
【目的】综合评价中国南方双季稻地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下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效应。【方法】在湖南双季稻区第四纪红土发育的稻田上进行连续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氮肥(PK)、施用等量氮磷钾养分的有机肥(猪粪,M)、化肥(NPK,氮肥为尿素)及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NPKM,化肥有机肥氮各占一半)水稻地上部养分吸收量、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及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化肥有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稳产高产,产量(12.2 t•ha-1•a-1)最高,比不施氮肥对照的产量(7.3 t•ha-1•a-1)增加68%;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水稻中后期干物质累积和养分吸收,提高单位面积总穗数和穗粒数。化肥有机肥配施的氮肥利用率平均为36.3%,土壤有机质含量5年提高了18.5%,均显著高于化肥处理。【结论】化肥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培肥土壤,是南方水稻田简单易行的环境保护性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通过对传统施肥前期肥量过高、后期肥量过低的施肥模式进行改进,探寻合理的施肥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氮肥后移各处理的穗颈瘟和褐变穗发病率较低,氮肥后移能够提高水稻穗粒数、结实率及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处理3氮肥施用比例为4.5∶2∶1.5∶2的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增产6.09%.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对水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系统比较研究化肥、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和无肥4种施肥模式条件下早稻和晚稻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群体根系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群体地上部干重表现为习惯施肥秸秆还田+化肥化肥无肥。地上部茎群体干重均表现为习惯施肥化肥秸秆还田+化肥无肥;叶群体干物重均以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穗群体干物重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秸秆还田+化肥和化肥水稻次之。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根系干重占总干物质重的比例均以习惯施肥水稻最高,茎的比例均以无肥水稻最高,叶和穗的比例均以秸秆还田+化肥水稻最大。早稻主要生育时期,各施肥模式水稻叶片SPAD值均显著高于无肥;晚稻主要生育时期,各处理间大小顺序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早稻和晚稻主要生育时期,水稻LAI大小顺序均表现为秸秆还田+化肥习惯施肥化肥无肥。各施肥模式早稻和晚稻产量分别比无肥增产3108.2、3592.2、3409.4和1917.7、2797.5、2635.5 kg·hm-2。说明不同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有各自特征,与化肥相比,秸秆还田+化肥和习惯施肥模式水稻干物质总量大而且分配合理,有利于改善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