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几年,笔者曾有幸去广州一趟,除感到城市的喧闹与繁荣外,耳闻目睹,使我感到印象最深的便是广州人的饮茶,其热乎劲我看是超过成都人;相比之下,我们身在茶乡的安徽人,是不能望其项背的!广东人对茶可谓情有独钟,饮早茶、午茶、夜茶,外地的朋友戏称广东人是泡在茶里的。熟人见面多以“饮茶未(没有)?”互致问候,或以“得闲(有空)饮茶再倾(谈)”而结束谈话。得闲去饮茶?其实,广东人闲与不闲都爱饮茶。茶,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饮,饮茶是生活上的一大享受,是文化艺术的品赏。如今,饮茶流行于世,茶叶已成为消费最多、流行最广…  相似文献   

2.
魏晋南北朝人士饮茶述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众所周知,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酒、服食、谈玄、博弈之风非常盛行,学术界对此已有广而深的研究。然而,对于这一时期饮茶的风气,目前学术界却还很少研究。由于资料所限,本文对这一时期人士饮茶的风气只能进行粗略的描述,冀能抛砖引玉! 饮茶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但上古却没有“茶”字。在先秦古籍中只能见到“荼”字,即使有“茶”字,那也属后人所改。“茶”字最早出现于中唐以后。据后人考证,先秦古籍中的“荼”即指“茶”,如清人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今‘茶’字古作‘荼’。……至唐陆羽著《茶经》,始减一画作‘茶’,今则知‘茶’不复知‘荼’矣”。茶在古代有许多名称,据陆羽《茶经》说:“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据说在4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饮茶了,如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  相似文献   

3.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6,(2):131-140
一.早期的茶具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泡好茶,也必须具备一套适合的器具。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藉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人们品茶,不仅讲究茶叶的色、香、味、形和心境、环境等,还要讲究茶具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既可以冲泡出理想的茶汤,又可增强品茶时的文化氛围。所以古人历来很重视茶具。陆羽《茶经》中的第四章“四之器”就是专门讲茶具的,只是他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为“具”,而将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本文节所指的茶具就是专指煮茶、饮茶的工具,即《茶经》所称之“器”。茶具就…  相似文献   

4.
吴立民 《农业考古》2001,(2):248-252
茶文化 ,禅文化 ,融成茶禅文化 ,是我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相传神农尝百草 ,即知茶有解毒药效。史传记载 ,东晋僧人 ,已于庐山植茶。敦煌行人 ,以饮茶苏 (将茶与姜、桂、桔、枣等香料一起煮成茶汤 )助修。随着华夏文明之发展 ,演至唐代 ,而茶文化兴起 ,制茶法由唐饼茶、宋团茶、明叶茶、至清工夫茶 ;饮茶法从唐煮茶、宋点茶、明泡茶、而清沏茶。茶由药用而饮用、而艺用、而禅用 ;由上层社会“雅玩”入俗为民间“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事。茶渗透于文化生活而产生茶具、茶厂、茶行、茶室、茶馆、茶经、茶书、茶诗、茶画、茶歌以至…  相似文献   

5.
周龙章 《农业考古》2004,(2):147-148
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始源也在我国。我国饮茶风尚却始于巴蜀。从王褒《僮约》中家僮要求家中煮茶,又要去武阳买茶到成都出卖营利的记载。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四川一带的饮茶之风已相当普及。西晋付成《司隶教》记及:“闻南方有蜀妪,作茶粥卖之,廉事欧其器具,使无为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困老婊,独何哉”。这是我国有关出卖煮好的茶的最早记载。如今蜀茶馆林立、比比皆是。这位“蜀妪”应为我国茶馆业的鼻祖。明代时,以人顾云农说:“除烦去腻,川人因不可一日无茶”。可见四川人自古以来对饮茶的爱好。  相似文献   

6.
我的茶道观     
茶的本质属性是作饮品,茶文化亦萌芽于茶作饮料之后。茗饮始于何时?陆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茶经·七之事》。他将饮茶史上溯到神农时代,认为发现之时即掀开了饮茶史的第一页。显然,陆羽的“饮茶”概念很宽泛,包括茶之当药眼之、煮而食之、煎而饮之。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云:“秦人取蜀(前316)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照顾炎武所言,秦人攻下巴蜀后从巴蜀人那里学会了饮茶,巴蜀人饮茶历史比泰更早几百年。这也说明饮茶时尚源于巴蜀,秦以后渐渐传播全国。茗饮之事有文献可证的不过有2千年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见…  相似文献   

7.
饮茶五字经     
一、泡饮茶对于人类的益寿保健有很大的好处。据载,常饮茶,能促进人的新陈代谢,有益身心健康。中国几千年中有几百个皇帝,长寿者极少,而能活到80岁以上的乾隆皇帝,其长寿的秘诀之一,就是常喝茶。乾隆皇帝嗜茶如命、伴茶芳邻,85岁时退让皇位,老臣们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呀!”乾隆皇帝便说:“君不可一日无茶呀!”寥寥八个字,道出了人世间对茶的依恋。饮茶首先讲究泡茶。泡茶要注意水质和煮水的时间。水须是甜水,一般说山泉最好,江河水次之,井水再次之。如用井水,应是常用的、质甜的活井水。煮水时要慎煮。水煮到接近沸时…  相似文献   

8.
湖州的茶馆     
明清时民间饮用泡茶之风盛行,在此之前,人们一般都饮用剪茶。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说:“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乃斫、乃熬、乃杨、乃春,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对于散茶不用斫炀或春,只要炒焙后冲洗水即成庵茶备用。可以说有了散条,就有了泡茶的可能性,所以,实际上唐代已经出现了饮用泡茶的情况。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说:“山憎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咀。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沏下金沙水。……”这可能就是泡茶的雏形。古代没有保温瓶之类的设备,饮茶只能煎制,或…  相似文献   

9.
入口品饮的茶与酒都是液体状态,但两者的内在性格却区别极大。茶性酒性茶味甘和,酒味辛辣。有人形容白酒的性格是“水的外形,火的性格”,烈酒如水,但可着火燃烧。那么茶汤的性格怎样的呢?相对言之,可说是“水的外形,露的性格”,古人早有比喻:南北朝时宋国孝武帝的两位王子刘子尚、刘子鸾和唐代陆羽都曾说过茶的性味如同“甘露”一般。雨露滋润禾苗壮,饮茶益人。人们对茶性的认识:远古时把茶用作消炎解毒的药物。东汉名医在《食论》中说“苦茶久食,益意思”,饮茶可活跃人们的思维,文字写作时,有助于文思泉涌。唐代陈藏器《本…  相似文献   

10.
陈文华 《农业考古》2003,(4):120-133
所谓茶俗,是民间长期生活积累、演变、发展而自然积淀起来与饮茶相关的文化现象,简单地说,茶俗就是民间的饮茶习俗。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由于历史、地理、民族、文化、信仰、经济等等条件的不同,各地的茶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各自的特点,呈现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盛局面。特别是有些地  相似文献   

11.
紫砂壶与茶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和饮茶的国家,茶具作为饮茶品茗的器具,也同样历史久远.茶与茶具相伴相生,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茶滋于水,水借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这段话说明品茗必须做到水好,火足,具美.品茗者除讲究精茶,真水,活火,还讲究妙器,称"水为茶之母,壶为茶之父."  相似文献   

12.
一度低迷的国茶,如今又风靡大江南北。随着科学饮茶和茶叶知识的普及,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上海人将茶作为首选饮料。人们说,“茶痴”刘启贵功不可没。刘启贵出生在一个茶叶世家,从祖父到兄弟都以茶为业。他自己说,我一生注定与茶有缘。为了茶,他曾上云贵,闯川广,江、浙、闽更是常来常往。八十年代后,咖啡、洋饮料蜂涌而入,中国茶叶面临着市场危机。刘启贵奋然而起,把对茶的感情凝于笔端,在《文汇报》上刊出科普文章,阐述茶养生健身的科学价值,居然在海外引起了很大反响。他由此受到启发,国茶的兴旺,必须普及茶知识,弘扬茶文…  相似文献   

13.
经常而又适量的饮茶,不但是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民间流传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文人学子中流传的“琴棋书画诗酒茶”,都说明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名人雅士抑或凡夫俗子,都不可一日无茶。一人不可一日无茶,或者说人应该经常饮茶,这是自古以来许多有识之士的共同见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两次为相,两次被罢,推行新法失败后,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经常饮茶赋诗,并继续研究新法。熙宁十一年(1078年),他写成《议茶法》一文,其中说:“夫茶之为民用,等于…  相似文献   

14.
茶史、茶俗与茶叶博物馆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良中国是茶的故乡,这已为世界所公认,但究竟饮茶始于何时?说法不一。《华阳国志·巴志》说,巴蜀地区给周天子的“贡品”中已有茶叶,又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这都是传说。有确切记载的为西汉...  相似文献   

15.
陆羽对中国茶文化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晓村 《农业考古》2007,3(2):154-157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饮茶的风气有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准备,到了唐代又正逢国家安定,国力强盛,饮茶之风就更为普遍。诸多文人对茶的研究和饮茶实践过程中,使饮茶这样一种生活习俗具有了较前代更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说,茶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分支是在唐代建立起来的。因为  相似文献   

16.
林更生 《农业考古》2005,(4):105-106
一、饮茶已成为香港人民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 “一杯茶,一支烟;香港历史说半天。”香港的历史同“茶”和“烟”这两样东西有密切的关系。饮茶,是香港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项目,近年港人生活水平提高,饮食业发达以及经港转口量扩大,促使香港茶叶市场容量逐年增加,目前此间茶叶年销量逾万吨。  相似文献   

17.
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续)二、修性──茶文化的道德完善北京茶叶学会邹明华茶,不仅作用于人的身体,而且影响人的心性。茶的属性、饮茶活动本身以及饮茶方式,都有可能感染我们的道德情操。茶是一种文明饮料,被人们认为是“饮中君子”。人们把茶品与人品相联,说茶德似...  相似文献   

18.
茶中缘     
茶叶是我国传统的主要饮料之一,被称为“国饮”。俗语说:“柴米油盐酱醋茶”。“茶”虽是老么,但开门七件事却不可少它。在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城乡居民喜欢饮茶,几乎镇镇有茶馆,集集有茶炉,更有一种古朴而富含饮茶文化内涵的茶俗。茶俗以“姻缘茶”为主,被称之为“茶中缘”。此外,还有“和事茶”、“成交茶”、“待客茶”、“祭奠茶”等等,不胜枚举。现说一下“茶中缘”吧!在当地,一般青年男女经人介绍或志愿结合,第一次总须长辈带着男孩到女家说合,谓之“相亲”。见面坐定后,经过介绍互相谈话之中,如果女家相中,便由…  相似文献   

19.
云窝访茶洞,洞在仙人去。今来御茶园。树亡存茶艺。炭炉瓦罐烹清泉,茶壶中坐杯环旋,茶注杯杯周复始,三遍注满供群贤。饮茶之道亦宜会,闻香玩色后尝味。一杯两杯七八杯,百杯痛饮莫辞醉。我知醉酒不知茶,茶醉亦如酒醉耶?只道茶能醒心目,那能朱碧乱空花?饱看奇峰饱看水,饱领友情无穷已。祝我茶寿饱饮茶,半醒半醉回家里。  相似文献   

20.
年垂悬车,饮茶长寿浙江省湖州市罗家庆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他说:“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清真君于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敕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所谓年纪老了,用茶代饭,这并非长年累月以茶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