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农庄式农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作用,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武鸣区农庄式农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制约因素,提出农庄式农业发展对策:更新观念,有效引导、合理规划;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建品牌产品;建立多样化经营模式,提升农庄式农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强化农庄式农业经营管理;培养创新创业型农业人才,组建专业的农庄式农业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2.
农业共享经济是共享经济在农业领域的重要探索。海南共享农庄建设,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农业共享发展为思路,将城乡生产要素有机结合,推动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为了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要,海南共享农庄设计出了个人定制式、综合开发式和体验式等多种微观模式。这些模式将地区农业发展优势融入农庄建设过程,激发了农业共享经济的发展潜力。研究表明,共享农庄的建设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共享农庄建设加快了美丽乡村建设,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优化了乡村治理模式、创新了精准扶贫模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合理定位黄龙凯泽轩休闲农庄的建设目标和基本功能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地形地貌及基本资源,对农庄进行基本布局规划,旨在把黄龙凯泽轩休闲农庄打造成一个集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观光、游乐、科普、体验、休闲、养生、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胜地,为黄龙县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闫永  刘志峰  韩玉勇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717-9718
生态农庄是在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经济。运用循环经济理论,阐述了生态农庄的定义及特点、经营模式、创新之处,以及我国农村发展生态农庄的有利条件。得出生态农庄是农村发展循环经济的新典范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昆明市都市农庄建设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昆明农业正由传统农业向着现代化农业逐步转变的背景下,昆明市提出建设都市农庄的规划,经过一年的实践探索,已取得初步成果。通过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研究,及已建成农庄的考察,结合都市农业的相关理论,分析昆明都市农庄的现状,提出昆明都市农庄现存的不足之处,对未来都市农庄的发展对策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滨州市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以及现状。针对这种状况,结合滨州市大力发展农业的优势,提出了农庄式综合开发资源的农产品生态绿色生产模式构架和联合式综合开发资源的农产品生态绿色生产模式构架,以便更好地改进滨州市农业的生产、加工、销售相脱节、科技含量低、质量差的局面,从而促进滨州市的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7.
云南休闲农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实现高原特色农业的跨越发展,云南省作出了大力发展"庄园经济"的战略部署,全省兴起了农庄建设的热潮。然而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思路不清、特色不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吸引力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休闲农庄的建设与发展水平,束缚了休闲农庄快速发展的步伐,同时,农庄建设给当地带来了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等方面隐患。通过分析云南省农庄建设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深入调查研究、制定配套措施、适度控制发展速度等方面提出解决办法和进一步发展休闲农庄思路,为庄园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一、“蔬菜生态农庄”的概念所谓“蔬菜生态农庄”也可以叫绿色庄园,实际是生产无公害蔬菜或绿色蔬菜、有机蔬菜的大型农场。它集生产展示、旅游观光、度假休闲、餐饮娱乐、科研攻关、示范推广、教学培训于一体的大型园区。二、“蔬菜生态农庄”发展的必要性1.我国蔬菜产销现状随着全国各地的农业结构调整,蔬菜面积也在迅速扩大,蔬菜的产量逐年增加。“吃菜难”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从整体来说,我国蔬菜的产销已经达到饱和,只是某种蔬菜的产量存在时多时少的问题。因此,今后发展蔬菜生产不能只是低水平的扩大面积,而要提高档次,在优质优…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庄是在发展循环经济和农业科技创新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生态农业经济。该文通过介绍老虎潭生态农庄的地理位置、经营模式、SWOT分析、创新之处,以及生态农庄面临的挑战,研究和探索建设高效链式循环增值的生态农庄。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注重生活品质的同时开始热衷于寻找一个远离都市喧嚣、可以亲近自然的地方。很多地方兴起了一种将旅游业和传统农业有机结合的休闲方式——以休闲农庄为代表的农家乐生态游。休闲农庄的出现不但迎合了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增长。以郑州丰乐葵园农庄为例,从发展现状、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促进休闲农庄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台湾休闲农业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过50多年的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之一,其在台湾的发展已日趋成熟。该文总结了台湾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的主要特点,并从中得出休闲农庄规划设计应当以农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重视创意设计和生态保护,为大陆休闲农业的发展乃至农夫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生态农庄的建设经营与发展对策——以泉州宏源山庄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人们追求自然、回归自然地愿望日益迫切。因此,一种集绿色、生态、环保、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规模集约化的生态农庄模式应运而生。然而现实中的许多生态农庄的建设和经营均不尽如人意。该文以泉州宏源山庄的建设和经营状况考察作为出发点,将土地、资金、经营等问题作为影响生态农庄发展的重要因素,探索当前之下生态农庄的可持续发展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农村大视野旅游新天地——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批星级企业(园区)新闻发布会"于2011年2月25日在北京举行,长沙市浩博农庄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园区)"称号,正式步入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的行列。2007年,在山东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中,浩博农庄已荣获"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称号。浩博农庄成为湖南省首家2次荣获休闲农业国家级荣誉的有机休闲农庄。  相似文献   

14.
正清明节以来,施甸县仁和镇中和村小磊有机农庄成片的果桑成熟,迎来了一批批游客前来采摘桑葚。小磊有机农庄通过土地流转,建起了五十多亩的草莓、果桑、葡萄、哈密瓜采摘观光园和一百多亩的蔬菜种植园,形成观光休闲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农庄老板段光磊说:"果桑成熟半月来,观光和采摘桑葚的游客络绎不绝,周末时候每天采摘人数达三四百人。"近年来,施甸县在农业发展上,  相似文献   

15.
笔者提出可持续农庄的理念,将其主要经济模式概括为以可持续农业以及粮食生产加工为中心,适当发展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通过发展具有卫星城镇意义的可持续农庄所组成的城市外部区域网络,试图增强农业区域的吸引力,并在乡村与城市之间建立起更为有效的联系。笔者以河北省保定市大汲店可持续农庄项目为例,阐述了农庄的整体设计思路,并分析了将农庄作为整体系统的规划设计策略,包括社会、生态、经济等维度,具体表现在发展可持续农业,建立多种循环系统,实现能源使用的独立,提供坚实的公共服务系统,强化农庄的社区意义等方面,期望通过对可持续农庄规划的探讨,实现包括城市与乡村在内的整体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完善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6.
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观光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文章从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产业资源、经济条件、区位优势等条件出发,对温州市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提出了都市休憩农家乐、主题生态观光园、高端休闲旅游农庄和沿海观光休闲农业带4种可行性模式,并就温州市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王云惠  周其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2,(29):14362-14363,14593
介绍了海南休闲农业的发展概况,深入挖掘了热带特色花卉的资源优势,结合海南休闲农业的特点,分析了热带花卉在海南休闲农业中的发展优势,并介绍了热带花卉开发应用现状。主张开发"花卉美食农庄"花卉康体农庄"花卉科普农庄"花卉博物馆"花卉主题农庄"等特色休闲农庄,探讨了海南特色休闲农庄的发展方向,以期对推动海南花卉产业和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简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及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必要性,并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农业特点,将生态农庄、生态农业园、生态村发展模式进行综合分析,探索该地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建设模式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生态旅游的需求日趋增长,我国生态农庄发展迅猛。该文结合遂宁市射洪县稷香农庄这一实际案例,通过对场地现状的分析,明确其功能定位,同时在遵循规划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农庄的总体规划布局,为今后开发建设农业观光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休闲农业是旅游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对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庄作为休闲农业的经营主体,对休闲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园林景观物质要素是休闲农庄景观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发挥着景观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功能。本研究选取惠济区内的4个休闲农庄作为案例展开分析,总结了4个庄园5种景观物质要素建设的先进经验。笔者认为,休闲农庄中建筑要素的风格应符合园区主题氛围;适当运用农作物和园艺作物来营造植物景观;利用动物营造景观时可适当发展林下经济,实现生态种养;山水要素的造景形式应结合庄园建筑、主题氛围选择;尽可能保留或利用原地形营造景观,避免景观结构、生态结构的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