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以油麦菜和生菜为试材,通过叶面喷施不同浓度的乙酰丙酸,探索乙酰丙酸对叶菜产量、叶绿素和硝态氮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酰丙酸对油麦菜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差异显著,对生菜产量的影响表现出差异不显著。就增产效果而言,油麦菜在喷施稀释800倍乙酰丙酸时增产幅度最大,较对照增产6.46%;生菜在喷施稀释600倍乙酰丙酸时增产幅度最大,较对照增产3.33%。油麦菜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均是叶尖>叶中>叶基。同一部位不同处理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不显著,但与对照相比,各浓度处理下油麦菜叶片不同部位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同时与对照相比,各浓度处理下油麦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均有所增加。生菜在喷施稀释600倍乙酰丙酸时叶片叶绿素增加幅度最大,较对照增产6.95%。喷施乙酰丙酸对油麦菜叶片硝态氮含量有增加作用,对生菜叶片硝态氮含量有减少作用。  相似文献   

2.
两种浓度营养液下水培生菜和小白菜生长特性及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2个生菜品种和2个小白菜品种在两种浓度(0.5剂量、1.0剂量)营养液中水培的叶片数、叶部横径、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单株鲜重、Vc含量和硝酸盐积累等生长特性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不同蔬菜种类对营养液浓度要求有显著差异,不同蔬菜品种也表现出不同的生长特性。与0.5剂量营养液浓度相比,1.0剂量营养液浓度促进或保持生菜生长发育,显著降低生菜硝酸盐含量。0.5剂量营养液有利于小白菜生长,显著提高小白菜Vc含量,有效减少硝酸盐积累。供试的小白菜和生菜品种在不同浓度水培营养液下叶片数趋于一致。意大利奶油生菜叶部横径小于弘农生菜叶部横径,但根系明显长于弘农生菜根系。小白菜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生菜叶绿素含量。0.5剂量下意大利奶油生菜单株鲜重显著高于该浓度下的五月慢小白菜单株鲜重。小白菜Vc含量在不同浓度水培营养液下均显著高于生菜Vc含量。较低浓度营养液下四月慢小白菜的Vc含量最高,而较高浓度营养液更有利于五月慢小白菜Vc含量积累。  相似文献   

3.
发展蔬菜生产是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中的重头戏,如何安排好蔬菜茬口对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至关重要。根据土城实际情况,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出大棚番茄/冬瓜-花菜-结球生菜1年4收栽培模式,一般单产番茄4000kg/667m^2,冬瓜5000kg/667m^2,花菜1500kg/667m^2,结球生菜1250kg/667m^2,年产值达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可观,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4.
为探索棉花根系生长和叶片衰老之间的协调性,选用早熟性一致但衰老快慢有明显差异的棉花基因型百棉1号(叶片衰老慢)和DP99B (叶片衰老快),于2011—2012年,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其根系生长和活力、叶片衰老和产量。结果表明, 2年间百棉1号的纤维产量(皮棉及霜前皮棉)均显著高于DP99B。百棉1号的叶片光合作用或基于吸收光能的性能指数显著高于DP99B。百棉1号的根系长度密度和根系深层分布比例及根系活力(以伤流液总量和伤流液蛋白质含量表示)显著高于DP99B。2012年结果显示,DP99B根系生长比百棉1号快,并且DP99B根系长度密度及根系活力分别在8月中旬和7月下旬显著高于百棉1号,且伤流液分泌总量是百棉1号的1.7倍。棉花盛花期后,根系密度大、伤流液分泌多和叶片衰老晚具有一致性,证实棉花叶片衰老受后期根系生长和活力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外源硒对紫色生菜生理指标及营养品质的影响,明确更适合紫色生菜生长的外源硒浓度。本研究选用紫色生菜‘紫罗马’作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以外源硒的不同浓度为变量,设置5个Na2SeO3浓度梯度,分别为0、4、8、12、16μmol/L。检测和分析不同外源硒浓度下,紫色生菜生理指标、光合色素含量、花青素含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Na2SeO3对紫色生菜的生理生化影响存在显著差异,低浓度的硒处理(≤8μmol/L)促进紫色生菜的光合作用,表现为光合速率提升,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含量升高;且与对照相比,硒浓度为8μmol/L时叶片H2O2含量显著降低,SOD酶活性达到最大值287.33 U/g FW。另外,低浓度的硒处理(≤8μmol/L)可以促进紫色生菜叶片花青素、抗坏血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钾、钙、铁含量显著增加。综合不同浓度外源Na2SeO3的作用效果,8μmol/L外源...  相似文献   

6.
莴笋是中国南北地区广泛栽培和食用的叶类蔬菜之一, 其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中以钾最大,氮次之,磷最小。钾素作为作为“品质元素”,对莴笋品质形成至关重要。为寻求大田条件下合适的钾肥用量,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K1、K2、K3、K4)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产量2.0%~18.5%,增产幅度以K2>K1>K3>K4,增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率则以K1>K2>K3>K4。与CK1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9%~140%;增施钾肥降低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2%~43.8%和20.6%~35.0%,且茎、叶片硝酸盐含量与钾肥用量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与CK1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Vc和可溶性糖含量茎中以负效应为主,叶片中以正效应为主;低K 处理(K1和K2处理)对Vc和可溶性糖含量正效应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茎和叶片氨基酸含量的效应以降低作用为主。综合莴笋产量和品质来看,以K2处理(即K2O 150kg/km2)为莴笋高产优质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生菜水培过程中,用混合氨基酸替代20%硝态氮时,不同的氨基酸添加方式和营养液的杀菌方式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于生菜采收前12 d开始进行,试验设置4个处理:A.替代氨基酸1次全部加入;B.每3 d添加氨基酸替代总量的1/4,共添加4次;C.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营养液通臭氧0.5 h杀菌; D.氨基酸分次添加(添加方式同B处理),每次添加前把营养液加热到60-70℃保持10 min进行杀菌,然后迅速把营养液温度降低到常温。结果表明,在不杀菌的情况下,1次添加的产量和品质优于分次添加,但在降低硝酸盐含量方面,分次添加优于1次添加;在分次添加的情况下,杀菌与不杀菌相比,杀菌可以明显提高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加热杀菌对生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优于臭氧杀菌,臭氧杀菌处理的生菜根系活力、叶绿素等指标高于加热杀菌,但2种杀菌方式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8.
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稻6号(籼稻)和扬辐粳8号(粳稻)为材料,设置4个处理:(T1)不施氮肥;(T2)施用无机氮;(T3)施用饼肥;(T4)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研究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对水稻根系形态生理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的产量表现为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施用无机氮(T2)>施用饼肥(T3)>不施氮肥(T1),4个处理间差异显著.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增加了穗数、结实率、千粒重和收获指数.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T4)显著提高了抽穗期有效叶面积和高效叶面积、灌浆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以及各主要生育时期的根干重、根长、根系氧化力、根系伤流量、根系总吸收表面积和活跃吸收表面积.表明饼肥与无机氮肥配施可以促进根部生长,进而促进地上部生长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不同形态氮素替代硝态氮对蔬菜硝酸盐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水培情况下,收获前12d用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的不同组合及尿素替代营养液20%硝态氮,降低了不结球白菜与生菜叶片及叶柄硝酸盐含量,而对产量影响不大。以单一甘氨酸效果最好,甘氨酸、异亮氨酸和脯氨酸三者混合次之,生菜以1次替代,而不结球白菜2次为宜,处理3d后收获;叶片全氮含量显著增加。不结球白菜对尿素的吸收利用效率大于生菜,同化能力强,尿素对体内硝酸盐含量的降低效果与氨基酸无显著差异,而氨基酸对生菜作用大于尿素。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5-100mg/L Cr^6+胁迫72h对3d和10d苗龄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及DNA损伤效应。结果为:(1)除5-20mg/L和5-100mg/L Cr^6+分别促进3d和10d龄小麦幼苗根数增加外,所试浓度Cr^6+均表现出降低两种苗龄幼苗根长、苗高、地上部分和根系鲜重、干重;Cr^6+对根系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地上部分,3d龄幼苗比10d龄幼苗对Cr^6+胁迫更敏感。(2)Cr^6+导致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系DNA含量显著降低,其中根系DNA含量下降的幅度大于叶片;3d龄幼苗叶片和根系DNA含量下降的幅度大于10d龄幼苗。(3)60-100mg/L Cr^6+处理的3d龄幼苗根系的DNA增色效应值低于对照,5~40mg/L和5~100mg/L C^6+分别导致3d和10d龄幼苗根系DNA的增色效应值高于对照;5-100mg/L Cr^6+均引起3d和10d龄幼苗地上部分DNA的增色效应值高于对照。这些结果说明,Cr^6+造成的DNA损伤可能是影响不同龄期小麦幼苗生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utrient solution pH, nitrogen form (NO3, NH4NO3), bicarbonate and different Fe concentrations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on the Fe concentration in roots an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e deficiency symptoms in sunflower plants (Helianthus annuus L.). High pH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induced by nitrate supply or by a pH-stat device led to increased Fe concentrations in roots and low leaf Fe concentrations associated with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manifested by yellow leaves. Plants of the nitrate fed treatments with 1 μM Fe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were also characterized by reduced leaf growth and by the suppression of new leaf formation. The reduced leaf growth and the suppression of new leaves only occurred with nitrate and not with NH4NO3 in all treatments with 1 μM Fe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All symptoms were removed by a high Fe concentration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100 μM) at low external pH proving that suppression of leaf formation, reduced leaf growth and low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were caused by Fe deficiency. In the nitrate treatment with a low Fe supply (1 μM Fe) and pH 4 in the nutrient solution lea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s similar to the controls were found. In comparison to control plants (NH4NO3, 1 μM Fe), leaf growth was still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new leaf formation was suppressed. 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and CO2 assimilation rate did not differ from those of the control plants.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Fe deficiency is also characterized by small green leaves and the suppression of leaf formation. At the onset of leaf development, leaf growth and new leaf formation may respond more sensitively to poor Fe efficiency than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experiments with NO3 plus HCO3, simulating soil solution conditions prevailing in calcareous soils, the Fe efficiency of the youngest leaves was poor, showing retarded leaf growth and low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对高粱进行氮素管理,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施氮量对高粱生长、籽粒产量及品质、氮素累积及转运利用的影响。选取肥力较低的土壤,设6个氮水平:0(N0)、0.05(N1)、0.1(N2)、0.2(N3)、0.4(N4)和0.6g/kg(N5)(风干土)。结果表明,N3处理干物质累积量、叶片SPAD值、籽粒产量、穗粒数及收获指数均显著高于N0和N5处理;N3处理籽粒淀粉含量低于N1处理,但淀粉产量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籽粒单宁含量降低,蛋白质含量增加,蛋白质总产量以N3和N4最高。随施氮量的增加叶鞘中NO3--N含量增加,N3处理挑旗期和穗花期叶鞘中NO3--N含量明显高于N0、N1和N2,但在灌浆期N0~N3处理间硝态氮含量没有显著差异;N3处理从茎叶向籽粒的转运率最高,达到76.76%。综上,适宜的施氮量有利于高粱生长及产量的提高,且在生长前期提高了叶鞘中硝态氮累积,能协调籽粒产量和功能成分的关系,获得较高的淀粉和蛋白总产量。  相似文献   

13.
氮的吸收和合理分配对果树生长发育和产量及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适宜供氮可实现植物的最适生长,充分挖掘植物的生长潜力。以平邑甜茶幼苗为试材,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在砂培盆栽条件下研究不同硝态氮供应水平(0.00、4.00、8.00、12.00、16.00、20.00、24.00 mmol/LNO_3~-,分别用N_0、N_1、N_2、N_3、N_4、N_5、N_6表示)对植株生长及植株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平邑甜茶幼苗的生物量、叶绿素(SPAD)、叶面积、根系长度、根表总面积、根尖数、根系活力、植株全氮均是先升高后降低,分别在N_3处理达到最高水平;Ndff值、~(15)N吸收量、氮肥利用率随着供氮水平提高均是一直降低。在低氮(N_1~N_2)条件下,~(15)N主要分布在叶片,N_1、N_2处理分别51.39%、45.90%,其次是根、茎。高氮(N4~N6)条件下,~(15)N开始向根部转移,N_4、N_5、N_6处理分别占43.80%、45.40%、51.46%。综合考虑在保证氮肥利用率较高的同时,Hoagland营养液硝态氮浓度在12.00 mmol/L水平时,显著促进了平邑甜茶幼苗的生长、根系的发生和氮素的吸收,各器官氮素分配比较均匀,平邑甜茶幼苗生长最适。  相似文献   

14.
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明华南双季水稻机械种植方式的物质生产和积累特性,为水稻生产机械种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大田试验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置了5种种植方式:人工移栽(P1)为对照,以及机插秧(P2)、宽窄行精量穴直播(P3)、宽行窄株精量穴直播(P4)和同步开沟起垄施肥精量穴直播(P5)4种机械种植方式。结果表明:早晚稻P5产量均最高(7.33、7.03 t/hm2),抽穗后,早晚稻P5的物质积累量均是最高(16.57、13.92 t/hm2),各机械种植方式早晚季物质积累量较对照(P1)物质积累量有增有减,但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早晚稻的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均以P5的最高,分别为5.32、4.74和122.07×104 (m2?d)/hm2、163.63×104 (m2?d)/hm2;早稻P5群体生长率最高(37.30 g/(m2?d)),晚稻P2群体生长率最高(14.92 g/(m2?d));各机械种植方式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以及群体生长率较对照(P1)有增有减,极少部分达到了显著水平。械种植方式具有一定的增产稳产优势,归因于物质生产和积累方面指标的综合优势,以P5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镉对水稻生长影响和矿质元素代谢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通过对协优9308的5个浓度处理盆栽试验,对水稻主茎叶片的生长速率,重金属Cd对水稻分蘖期叶、鞘、根中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水稻叶片的生长受低浓度Cd处理促进,高浓度抑制其生长,与矿质元素在叶片和叶鞘中的积累有正相关的趋势。(2)矿质元素在水稻的叶和鞘中的积累受重金属Cd抑制,但在根中矿质元素除Cu外与Cd的相关关系不显著。(3)Cu在叶、鞘、根中的含量与Cd含量显著负相关,P的含量与Cd含量再叶中成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核桃生长发育的水肥需求及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以1年生核桃苗为试验材料,在60%施肥量的滴灌施肥方式下设5个不同灌水梯度处理,每隔10天滴灌1次。其中TG1处理为1000 mL/次灌水量,其他滴灌施肥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处理TG1的85%(TG2)、70%(TG3)、55%(TG4)、40%(TG5)。研究表明,在60%施肥量的滴灌施肥方式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苗木生长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与其他处理相比,灌水量在700~850 mL/次(处理TG2和TG3)范围时效果最显著。与灌水量为1000 mL/次的处理TG1相比,TG2和TG3处理的核桃幼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5.96%、23.58%、12.25%和13.33%、7.53%、18.37%;TG2、TG3处理植株根系长度和根系活力分别是TG1处理的0.95、1.036倍和1.125、1.14倍;幼苗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所增加,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处理TG1显著提高;TG2和TG3处理株高、地径达最高,分别为30.67 cm、8.37 mm和32 cm、8.25 mm。综上,滴灌条件下,灌水量为700~850 mL/次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对核桃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旨在为明确境外辣木在云南元谋的适应性。对来自埃塞俄比亚、卢旺达、老挝和印度共6份辣木资源,进行了种子发芽和育苗移栽等研究,获得种子发芽率、成苗率,株高、茎粗、冠幅等。结果表明,供试的6份材料发芽率差异极显著,19-1(埃塞俄比亚)发芽率最高达83.33%,19-2(卢旺达)发芽率最低为5.33%;高成苗率的是19-2和19-1,分别为88.57%和85.67%,19-3(老挝)成苗率最低为29.26%;株高、茎粗的生长曲线均为“慢-快-慢”,冠幅生长曲线为“快-慢-快-慢”,其中,对照‘PKM1’株高、冠幅最大,分别为228.8 cm和144.86 cm,19-1茎最粗,直径为42.00 mm;鲜叶产量:CK>19-1>19-2>19-5>19-3>19-4,干叶产量:CK>19-1>19-2>19-5>19-4>19-3;种子产量:CK>19-3>19-5>19-4>19-2。初步得出19-1(埃塞俄比亚)是较好的叶用型种源,19-3(老挝)可作为果用型潜力品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不同生育期小麦叶面喷施不同浓度微量元素,探究冬小麦对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采用大田试验,设置1倍(B1)、50倍(B2)、100倍(B3)和500倍(B4)四个浓度处理(等量水为对照),喷施时期为苗期(A1)、苗期+拔节期(A2)、苗期+拔节期+扬花期(A3)、拔节期(A4)、拔节期+扬花期(A5)和扬花期(A6),测定成熟期产量及籽粒微量元素含量。不同处理下产量变化范围为3741~6204 kg/hm2,A4B4处理下产量最优,相对于对照产量增加了39.52%。锌(Zn)变化范围为31.07~44.68 mg/kg,A3B1处理下Zn含量最高。铜(Cu)变化范围为1.75~28.67 mg/kg,A1B1处理下Cu含量最高。铁(Fe)变化范围为73.62~203.99 mg/kg,A3B1处理下Fe含量最高。锰(Mn)变化范围为36.48~55.56 mg/kg,A6B4处理下Mn含量最高。相对于对照,Zn、Cu、Fe、Mn含量分别提高了37.86%、1650%、148%和26.82%。拔节期喷施高浓度微量元素对增产最有利,不同喷施时期和喷施浓度影响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9.
以京农科728(JNK728)和郑单958(ZD958)为材料,设置6月6日(SD1)、6月11日(SD2)、6月16日(SD3)、6月20日(SD4)和6月26日(SD5)5个播期,研究播期对雨养夏玉米产量形成及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雨养夏玉米灌浆期和总生育期逐渐延长;2个品种平均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总量(DM)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SD2和SD3播期吐丝期LAI最高,SD2吐丝期DM显著高于SD1、SD4和SD5处理,SD2和SD3处理收获期DM显著高于SD4和SD5处理。随播期的推迟,雨养夏玉米穗粒数和行粒数先升高后降低,穗行数逐渐减少,千粒重逐渐升高,2个品种平均产量在SD2和SD3最高,分别为9.84×103和9.51×103kg/hm2,SD5最低,仅为8.04×103kg/hm2,SD5比SD1~SD4产量分别降低9.53%、22.44%、18.36%和15.00%;JNK728比ZD958增产9.19%。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和光辐射量与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但抑制了籽粒灌浆,与千粒重呈负相关,因此雨养夏玉米产量随灌浆期和全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和光辐射量增加而提高。SD1~SD4光能和降水生产效率比SD5分别提高4.9%~17.6%和13.6%~26.8%,SD2~SD5积温生产效率比SD1提高2.8%~13.3%。综上所述,播期可调控雨养夏玉米的生长发育进程、LAI、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以及产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华北平原雨养夏玉米选用抗旱性强品种(JNK728)在6月11日-15日播种,产量可以突破9.5×103kg/hm2。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钾用量和留苗株数对玉米苗期生长发育相关指标的影响,在水培条件下,以‘粒收1号’为材料,设置不同钾浓度梯度(K1:1.35 mmol/L、K2:1.85 mmol/L、K3:2.35 mmol/L、K4:2.85 mmol/L)和不同留苗株数(D1:4株/盆、D2:8株/盆),研究玉米苗期株高、茎粗、植株鲜重、根冠比、叶面积以及叶绿素含量对钾浓度和留苗株数的响应。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对玉米生长有促进作用,在D1处理条件下,植株间竞争小,养分充足,玉米生长更旺盛,所测指标均显著高于D2。随着钾浓度的增加,D1处理条件下,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植株总鲜重均表现为K4最大,K1最小。D2处理条件下,玉米的株高、总绿叶面积和SPAD值表现为K2处理最大,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茎粗、单株生物量、总绿叶面积和SPAD值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K2、K3、K4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分析2处理在不同浓度下的根冠比显示D1处理在K1浓度下根冠比较大,D2处理在中高浓度下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