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稻鸭共作技术链接亚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日本福岗县的古野隆雄、鹿儿岛大学万田正治救授共同致力于稻鸭共作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研究,遂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技术体系,并于1992年成立全国稻鸭共作协会,至今参会农户达1万多个,召开全国专题研讨会14次,正式出版发行《合鸭通讯》刊物;日本政府也将稻鸭共作技术列为政府认可的12项环保型持续农业项目之一大力推广,对从事者给予12年无息货款。稻鸭共作的大米价格也高出未养鸭稻米价格的20%-30%。  相似文献   

2.
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及生态农牧业考察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日本全国稻鸭协会、日本鹿儿岛大学的邀请,镇江市稻鸭共作赴日考察团一行6人于2002年7月11日至7月19日,到日本稻鸭共作的发源地和研究中心--日本九洲地区的鹿儿岛大学、福冈、冈山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圆满完成了考察任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最近,随镇江市农业科技代表团再度赴日本考察农业科技。稻鸭共作技术虽然不是这次赴日考察的重点,但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会长万田正治先生是这次我们赴日考察的邀请人之一。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另一位会长古野隆雄先生和夫人古野久美子也从福岗赶来鹿儿岛与我们相见。这已是我们和万田先生,古野先生的第四次相会了,稻鸭共作的共同事业,使我们成了好朋友。从万田先生,古野先生处了解到日本稻鸭共作的一些新进展、新情况,现介绍如下。作为日本对稻鸭共作研究得最多的鹿儿岛大学,近年来在鹿儿岛县网挂川流域的沟边町竹子地区开展了多学科多部门的…  相似文献   

4.
一 世界的稻鸭共作 第五次日韩农民稻鸭共作交流于2005年7月20-24日在日本鹿儿岛举行。韩国代表团有23名代表赴日,参加交流会的人超过了80人,气氛十分热烈。韩国代表团作了《韩国的稻鸭共作现状》的报告,日本方面则作了《农民与企业携手确立稻鸭共作一体化经营》的报告。  相似文献   

5.
日本对鸭生理学行为学研究及其在稻鸭共作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发展在亚洲,被誉为亚洲共同的技术、卓越的环保农业技术。稻鸭共作,鸭是关键。日本的稻鸭共作农户、学者,围绕鸭的生理学、行为学,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为稻鸭共作技术中科学、合理利用鸭的役用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日本对鸭生  相似文献   

6.
2002年7月,应日本鹿儿岛大学、日本合鸭水稻会邀请,由镇江市科技局牵头组织的6人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稻鸭共作技术。在日本鹿儿岛大学牧场,一种全新的、自然的、生态的养猪方法展现在考察人员面前,走进猪舍,闻不到猪粪的臭味,蚊蝇不能孳生,有些猪在呼呼大睡,有些猪在垫料中翻拱、不停地咀嚼。  相似文献   

7.
2月,第18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日本静冈召开。日本稻鸭共作协会的会长万田正治先生,为照顾生病在床中的夫人,决定辞去会长职务,并表示将继续为稻鸭共作的发展尽心尽力。万田先生对日本乃至中国、亚洲的稻鸭共作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万田夫人不光是支持万田先生稻鸭共作的研究,而且为稻鸭共作特别是《合鸭通讯》的编辑出版做了大量工作,我们向万田夫妇表示深深的敬意。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作起源于中国、完善在日本、推广在亚洲。中国有比日本更好的稻鸭共作的推广基础与条件,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更快的发展。中日农业科技持续合作交流,是镇江稻鸭共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013年7月12—18日,应国家稻鸭共作基地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共作协会会长岸田芳朗来江苏镇江交流。8月12~16日,应河南省濮阳市外国专家局的邀请,日本全国稻鸭协会会长、日本商科大学岸田芳朗教授、日本农文协张安明博士、国家稻鸭共作引智力示范推广基地首席专家沈晓昆一行三人,来到产粮大省河南范县、原阳县进行讲课、考察与交流。  相似文献   

9.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即日本的“合鸭农法”,这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的环保型农业技术。该技术于1991年在日本开始流行,到目前为止,仅用了10年的时间,“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就从其发源地日本九州地区开始逐渐扩大,随后启蒙及全国各地,并于1999年秋天,被日本农林水产省确定为全日本12项受国家资助的环保型持续型农业技术之一。目前全日本采用该项技术的农户已超过一万户,并成立了日本全国合鸭水稻协会,现有会员1000多人。同时,亚洲的韩国、越南、缅甸等国也开始应用和推广这项技术,迄今已召开了10次日本全国合鸭研讨会,3次亚洲合…  相似文献   

10.
零日龄放鸭:稻鸭共作技术的重大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的稻鸭共作技术,鸭苗需经保温育雏并提前驯水后才能放入稻田,鸭苗为7~14日龄,这便要求种稻农户掌握良好的鸭苗育雏和驯水技术,这项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稻鸭共作的成败。这对于长期农牧分离、缺乏养鸭经验的农户来说,是一件吃力而麻烦的事。镇江市稻鸭共作课题组主要研究人员沈晓昆、戴网成和谢桐洲借鉴日本冈山大学岸田芳朗博士的研究经验,进行了零日龄放鸭的试验研究并获得了成功。2007年6月15日,零日龄放鸭首次在江苏镇江丹阳延陵430亩稻鸭共作田实施,本刊记者闻讯后亲临现场,实地目击了零日龄放鸭新技术的实施情况,并就零日龄放鸭这项新技术的技术要点、优势及发展前景等采访了沈晓昆等人。  相似文献   

11.
消息信使     
《中国禽业导刊》2004,21(10):42-42
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环保型、可持续型农业新技术,是亚洲共同的技术。近年来,这项技术已在亚洲许多国家和我国的多个省份得到应用和推广。为推动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稻鸭共作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受日本全国稻鸭协会的委托,由镇江市人民政府主办,镇江市科学技术局、镇江市农林局承办的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将于2004年7月18日至7月22日在中国镇江召开。这将是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以来参加国别和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为便于国内外开展稻鸭共作技术的交流,现向国内外征集有关论文,以便于编辑会议论文集。请论文作者在2004年6…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水禽生产大国,近年来稻鸭共作技术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南北稻区的多个省市都开展了稻鸭共作的应用和推广。本文作者长期从事稻鸭共作技术的研究,他介绍了日本“稻鸭共作”的先进技术,并对我国“稻鸭共作”技术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05年8月27日至29日,日本稻鸭协会会长、日本稻鸭共作创始人古野隆雄先生和夫人古野久美子,在镇江市进行了稻鸭共作的考察和交流。这已是古野先生和夫人第四次来镇江考察交流了。  相似文献   

14.
日本合鸭水稻会会长古野隆雄先生和韩国合鸭农法研究会会长朱亨鲁先生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畅谈了稻鸭共作技术的发展,对中国推广稻鸭共作技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5.
2007年2月3日,第17届日本全国稻鸭共作研讨会在日本关东地区的茨城县筑波市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次大会由茨城稻鸭协会与日本全国稻鸭协会共同举办,有260多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是自  相似文献   

16.
在为期二天的研讨会期间,日本稻鸭共作创始人古野隆雄、日本岗山大学教授岸田芳朗和国内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主要稻作区的水稻专家。围绕“稻鸭共作”种养技术、稻米品质、土壤养分等多个方面,展开了广泛的研究探讨。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考察了丹阳“稻鸭共作”基地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稻鸭共作技术发展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稻鸭共作是起源于我国、成熟于日本的现代农业新技术,具有保护生态环境、综合经济效益显著的技术优势,是我国水稻主产区大力推广的生态农业新模式.就目前国内对稻鸭共作技术研究不深入、技术不配套、农民认识有误区、推广机制不适应、推广缓慢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应加强技术攻关,创新栽培模式,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牵头,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机制,延长产业链,加快推广步伐.  相似文献   

18.
镇江稻鸭共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鸭共作技术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稻田养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一项生态农业、环保农业新技术。它有效地联结了水稻、水禽两大优势产业,开辟了水稻、水禽可持续生产的新途径。镇江市的稻鸭共作从1999年起,迄今已有六年的历史。这六年来,镇江市的稻鸭共作技术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并面临着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2004年是“国际稻米年”。如何使稻农增收,提高稻米食品的安全,是国际稻米年的主题。稻鸭共作技术在水稻、水禽的可持续生产中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亚洲许多产稻国家和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第四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于2004年7月18日-22日在中国镇江市召开,体现了中国在稻鸭共作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的勃勃生机。本次研讨会为历届亚洲稻鸭共作研讨会参加国家、地区、人数最多的一次盛会,中国、韩国、日本、越南、泰国、香港、台湾、俄罗斯等地区的专家学者就稻鸭共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展开了广泛的交流和现场考察,处处洋溢着人们对于生态种养的热情。为此剪影会议实况,以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20.
《中国禽业导刊》2007,24(15):22-25
2007年7月27日上午,国家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授牌仪式暨首期全国“稻鸭共作”培训班在江苏省丹阳市隆重举行手本刊记者专程赴会报道,并对参会代表采访了几个主要稻鸭共作地区技术应用现状、成绩、经验、产业化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本刊对江苏省镇江几年来实施稻鸭共作的历程、技术创新、产业运作经验、国内外技术注流成果进行过多次跟踪采访和报道,期望对行业有所婢益。[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