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茂生  高国雄 《沙棘》2004,17(3):42-46
依照森林法,我国森林共分五个林种,即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用途林。沙棘不是高大乔木,故不宜作为用材林,也不宜作为特种用途林。沙棘林只能是防护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相似文献   

2.
杨茂生  高国雄 《沙棘》2007,20(1):40-45
林种与造林地选择   1.沙棘林有哪些林种?   依照森林法,我国森林共分五个林种,即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用途林.沙棘不是高大乔木,故不宜作为用材林,也不宜作为特种用途林.沙棘林只能是防护林、薪炭林和经济林.……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将森林划分为五大林种,"薪炭林"是其中之一。分析"薪炭林"的概念及其与其它林种关系,结合林业生产经营管理实际,笔者认为,"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划分并不妥当,且"薪炭林"作为一个林种在森林区划、经营管理中存在问题,"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四大林种即可涵盖如今森林经营的各种模式,传统划分的"薪炭林",应该隶属于用材林,或是用材林中的一个亚林种。  相似文献   

4.
造林作为培育森林的基本过程,追求多种目的效益。对每一项具体的造林工程,所追求的目的效益各有侧重。《森林法》规定,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个一级林种。一级林种按具体功能效益又分为二级林种。如防护林可分为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岸林、护路林等。  相似文献   

5.
应用辽宁省森林资源林地变更数据,采用蓄积量-生物量转换模型法和平均生物量法,结合不同树种含碳率,对辽宁省主要树种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估算,并分析不同林种的碳储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然林的碳储量为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经济林,其中防护林占比达66.7%;碳储量针叶林<阔叶林,碳密度阔叶林<针叶林。人工林碳储量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薪炭林>经济林,其中用材林占比达58.3%;其次是防护林(38.2%);碳储量针叶林>阔叶林,碳密度是针叶林>阔叶林。全部森林资源碳储量中,防护林与用材林占全部林种的95.1%,用材林的碳密度比较大,而经济林的碳密度最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武义县森林资源调查分析,武义县林种结构不尽合理,用材林比重偏高,经济林、竹林比重偏低,薪炭林比重基本合理,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比重大大偏低。根据《武义县林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及近年武义林业生产发展趋势,对武义县林种结构作一调整;钐要比重,适当提高经济林、竹林比重,大幅度提高防护林、特用林比重,使武义县林种结构趋合理,以充分发挥森林的多种效益。  相似文献   

7.
根据第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森林法,将我国的森林按其效益不同划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不同的林种反应着不同的国民经济要求。 1、用材林:培育用材林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木材。根据木材品种和规格的不同,用材林又进一步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省的森林结构不合理,林种、树种比例不协调。为此,提出了调整我省林种树种结构的意见:①建立防护林体系;②提高用材林的产量和质量;③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经济林;④重视薪炭林的营造;⑤发展特种用途林;⑥提高阔叶林的比例.并对每点意见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林产业发展形势及国家扶持政策(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准确认识经济林从基本定义看,经济林是以生产果品、食用油料、饮料、调料、工业原料和药材等为主要目的的林木,是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律定位看,经济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规定的五大林种之一,与防护林、用材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林种,共同构成五位一体我国森林资源的发展布局,成为我国林业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由此可见,栽种经济林就是造林绿化,就是发展森林资源;发展经济林产业,就  相似文献   

10.
关于生态公益林法律保护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态公益林从经营管理目的上是区别于商品林的,它是指以防护为主要目的和以国防、环境保护、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和林木。生态公益林的经营管理目的不同于以生产木材、生产燃料和生产果品等为主要目的的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等商品林。1998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修改以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把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大类,并规定国家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用于提供生态效益的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的森林资源、林木的营造、抚育、保护和管理。这就从…  相似文献   

11.
(一)改薪炭林为能源林薪炭林是以生产烧柴或木炭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它和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构成当今中国的五大树种。能源林是指以生产能源为主要目的而营造的森林。从森林能源的重要性来看,薪炭林的概念已不能适应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因为利用生物能源决  相似文献   

12.
在确定天然林分类原则、方法及技术标准基础上 ,对黑龙江省天然林进行了分类。按树种组成可将天然林分为针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 ;按林种可将天林分为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种用途林 ;按森林功能可将天然林分为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又根据生态地位重要性及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出 16种生态公益林和 5种商品林类型  相似文献   

13.
赵雨明 《经济林研究》1993,11(1):61-62,72
太行山处于海河及其黄河某些支流上游,从根治海河、黄河,减免华北平原水患,保障京津地区和华北平原、晋中晋南盆地安全,国家把太行山绿化列为全国五大防护林工程之一,但丝毫不排除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其他林种。建设生态经济型林业体系,实质上是太行山绿化的根本性、方向性问题。经过几年来的太行山绿化,经济林已经成为并将继续作为生产、生活的重要支柱和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以来,我省各地认真实施《河南省十年造林绿化规划》,林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绩,实现了有林地面积、活立木蓄积、林木覆盖率三增长。但目前,我省森林结构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最突出的,一是林种结构不合理:我省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五大林种结构中,用材林、经济林所占比例偏大,防护林、薪炭林、特用林比例偏小;二是树种结构比例失调:我省山区森林多以油松、马尾松、杉木等针叶林为主,阔叶林和混交林偏少,平原地区杨树比例过大,其他树种偏少。  相似文献   

15.
《森林法》把我国的森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五类,这主要是基于两方面来考虑.首先是从森林的效益出发,按培育森林的目的和主要用途不同而分类。例如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和以生产木材为主要目的的,分别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考虑,划分为防护林和用材林。其次是把森林分成五类,有利于制定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的各种措施。如保护措施的制定,植树造林树种的选择,造林  相似文献   

16.
由于四旁树不分林种,带来了许多问题和不便。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为依据,对四旁树进行林种划分,可分为用材林、防护林、经济林、特种用途林。这有利于森林法的贯彻执行,有利于促进林业的发展,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林种结构优化和森林蓄积量预测,是根据生态规律优化森林的生态结构和经营目标,为综合分析林业的开发潜力,进行生态林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本文节选《吉林省东部次生林区柳河县生态林业建设总体规划》部份内容,介绍林种优化和森林蓄积量预测的方法。一、林种结构优化林种是指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经济林和特用林五大林种。林种结构是一项战  相似文献   

18.
以五指山市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利用森林资源清查的相关数据,采用生物量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估算出五指山市森林碳储量及碳密度,并对不同林种和不同森林类型的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五指山市森林植被总碳储量为6.0609Tg,平均碳密度为52.22t/hm~2。不同森林林种碳储量为:防护林特种用途林用材林经济林,其碳密度大小顺序相同;不同森林类型碳储量为:常绿雨林经济林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落叶阔叶林灌木林竹林;碳密度为:常绿雨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经济林灌木林竹林。  相似文献   

19.
经济林是五大林种之一,它与用材林、防护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等林种,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促进。一个地区,根据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人类需求等社会条件,发展一定面积的经济林,将会促进整个林业事业的发展。 位于浙西边陲的开化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也是浙江省九个林业重点县之一。建国后,林业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累计人工造林270万亩,封山育林400万亩,绿化荒山60万亩,建成杉木商品材基地100万亩、油茶基地19万亩,茶叶基地11万亩,成为全国三大基地县之一,森林覆盖率比建国初期提高15%,森林资源消长平衡并有回  相似文献   

20.
武宣县林业区划工作于1982年11月完成。将全县划分为四个林业分区。第一分区为中北部低丘平原经济林、薪炭林、防护林区。第二分区为东部低山丘陵用材林、防护林区。第三分区为西南部喀斯特防护林、薪炭林区。第四分区为南部丘陵经济林、用材林、薪炭林区。区划总的要求是各林业分区要在本世纪末完成各自的林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按区划的总体布局,认真落实本分区的林种、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