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赣系油茶10个优良无性系始果期果实形态和品质等性状指标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无性系的果高、果径等果形指标存在显著差异,产油量、千粒重、鲜出籽率和干籽含油率等可作为主要经济品质性状.赣无1、赣永5、赣石84-8及赣石84-3等无性系其果实具有较好的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2.
浦城县林业苗圃于2010年引进赣永6、赣无2、赣190、赣无1、赣兴46、赣无11、赣石83-1、赣447、赣抚20、赣兴48、赣永5等11个油茶优良品种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11个油茶品种成活率、初生长等均表现良好;各品种间树高、地径生长量、产油量差异极显著,其中赣抚20最好,平均树高达1.57m,平均地径2.73cm,平均产油量50.69kg/667m2,其次是赣兴48和赣无11。赣抚20、赣兴48、赣无11、赣永5、赣无1、赣无2品种可作为主栽品种,适宜在浦城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3.
高温是影响经济林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气候问题之一.为了探讨不同油茶Camellia oleifera品种的耐热性是否存在差异,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油茶种质资源圃25个油茶优良品种的叶片为材料,叶片分别经30 min的40,45,50,55,60和65℃高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相对电导率并配合Logistic方程(y=k/(1+ae-bt)测定了其半致死温度(TL50).根据半致死温度的高低把25个油茶品种分为3个类型:(①TL50≥50℃(耐热型),其中有赣190,赣55,赣石84-3,赣447,赣71和赣无24; ②45≤TL50<50℃(中间型),包括赣68,赣8,赣无11,赣兴46,赣无16,赣70,赣永5,赣77024,赣6,赣无12,赣无2,赣抚20,赣石83-4,赣无1;③TL50<45℃(感热型),包括赣无15,赣兴48,赣石83-1,赣石84-8,赣永6.水培条件下的大树枝条经过不同高温处理的形态特征变化和半致死温度结果一致.油茶的抗热性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江西省12个主栽油茶品种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的变异程度,并综合评价品种的优劣程度,对其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指标和果实性状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变异程度,平均变异系数达17.57%,其中单株产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纵径变异系数最小;参试性状重复力均大于0.5,属于高重复力性状,品种间差异主要受遗传差异影响;参试性状品种间差异极显著,长林4、赣84-8果实经济性状较优,长林3单株产量显著较高;长林40生长较为高大。聚类分析结果将12个品种分4个大类,综合排序最优的为长林4、长林53和赣83-4,综合排名较优的有赣84-8、赣84-3和赣无1,赣兴48综合排名最差。所调查油茶品种的生长性状和果实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油茶无性系间杂交亲和力,为良种选育和授粉树配置提供参考。[方法]选取长林4号、长林18号、长林40号、长林53号、赣68、赣70、赣无2、华硕、湘210号、赣石84-8、赣兴48等11个油茶无性系材料,采用人工杂交控制授粉,计算21个杂交组合的成果率、单果结籽数和亲和指数,并结合花期观测分析杂交亲和力。[结果](1)不同杂交组合间的成果率、单果结籽数、亲和指数差异显著,部分无性系间存在杂交不亲和,这可能是引起油茶低产的原因之一。(2)通过综合评价,筛选出6个最佳配置组合,即赣70、赣68、赣石84-8、长林4号分别与长林53号配置栽培,赣70、赣无2分别与长林4号配置栽培。[结论]油茶良种选育中,不仅要比较经济性状差异,也要明确良种的授粉树配置;普通油茶低产林更新改造可选用长林53号。  相似文献   

6.
选取了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为研究对象,对其株高、地径、东西冠幅、南北冠幅、叶长、叶宽、叶长宽比、叶面积等8个生长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赣无系列19个油茶品系间与品系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表型变异。叶片性状重复力高于树体性状,各性状重复力依次为叶宽(0.95)、叶面积(0.95)、叶长(0.93)、叶长宽比(0.88)、东西冠幅(0.85)、南北冠幅(0.83)、株高(0.69)和地径(0.56);各生长性状变异系数依次为东西冠幅(26.84%)、南北冠幅(26.81%)、叶面积(15.50%)、叶长宽比(15.49%)、地径(12.56%)、株高(11.03%)、叶宽(10.69%)及叶长(7.12%);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2和赣8四个品系多项生长性状与其他品系相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对19个油茶品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赣无11、赣无1、赣无16、赣8、赣无2以及赣447品系相对较优,赣无15、赣190、赣抚20和赣石84-3品系次之;通过聚类分析将这19个油茶品系分为5个大类,聚类分析结果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综合来看,所调查油茶品系的生长性状变异幅度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本研究结果可为油茶种质资源收集和良种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选取赣无1、赣447、赣永5、赣无11、赣石83-4、长林3、长林4、长林40等8个油茶品系,研究油茶不同植物器官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以及品系间的差异性。结果显示:(1)叶片与果实中全N全K全P,而花芽中全N全P全K;对不同营养元素而言,全氮含量叶片花芽果实,而全磷含量花芽叶片果实,全钾含量则是果实叶片花芽。(2)不同品系间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差异大于速效钾大于有效磷。(3)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同一器官间氮、磷、钾养分也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库尔勒香梨杂交品种(系)果实品质测定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库尔勒香梨杂交品种(系)果实品质主要评价指标,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测定了新梨1号、新梨6号、新梨7号等10个香梨杂交品种(系)的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含水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石细胞、糖酸比等10个品质指标,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对各品质指标进行分析,建立了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结果表明,在库尔勒香梨杂交品种(系)多个果实品质指标之间存在着相对独立性和密切相关性.经主成分分析,前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9.859%;通过聚类分析,10个主要果实品质指标聚成了6类,最终将品质指标简化为单果重、果形指数、果肉硬度、糖酸比、维生素C、可滴定酸6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可以反映香梨杂交品种(系)果实品质的绝大部分信息.通过果实品质综合评价模型得出各品种(系)的综合得分并排序,结果为:84-4-170、新梨1号、82-27-20综合果实品质较优,新梨8号、新梨9号、新梨6号、新梨7号综合果实品质中等,84-1-91、84-5-58、84-4-112综合果实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9.
海南油茶优良单株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50个不同油茶优良单株的果实和大陆油茶‘华金’(对照)的果实经济性状指标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19.0软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各优株及其对照的果实经济性状的变异程度显著不同,变异系数6.73%~46.92%;用主成分抽提出5个特征值1的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81.844%;二维排序图揭示了不同优良单株前3个主成分(油品质因子、果实大小因子和出籽率因子)的分布情况;50份海南油茶果实经济性状综合评价排名前10位分别为:TCPX-7、CMJL-6、QZWL-3、CMJL-4、QZCZ-3、QZCZ-4、CMZX-1、TCPX-3、QZWL-2和TCNK-1,而对照‘华金’排名21名.本研究找出了海南油茶果实经济性状评价的5个主成分,揭示了海南油茶不同优良单株的茶油品质差异.  相似文献   

10.
楸树无性系叶绿素荧光及生长特性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29个楸树无性系的生长性状(树高、地径、胸径、节间距)、叶片性状(叶片长度、宽度、叶柄长度、叶面积、鲜比叶质量、干比叶质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等11个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Fv/Fm的日变化曲线呈“V”字型,体现了楸树无性系光能利用率的变化和叶片在高光强下的自我保护机制;29个楸树无性系树高、地径、胸径的平均值分别为4.58 m、50.98 cm、39.31 cm,叶片鲜比叶质量和干比叶质量平均值分别为0.042 和0.014 g/cm2,Fv/Fm平均值为0.836。叶片长度、宽度和叶柄长度平均值均大于20.00 cm,表明楸树无性系叶片较大。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差异极显著,其中7个指标表型变异系数大于10%,遗传变异系数与表型变异系数接近;10个指标重复力超过0.800,表明楸树无性系各指标受较强的遗传因素控制。相关分析表明:无性系各生长指标存在显著相关性。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71.23%;第1主成分Y1贡献率最高(35.92%),主要包括树高、地径、胸径等生长量指标,第2主成分Y2主要为比叶质量和Fv/Fm等指标;第3主成分Y3则主要代表叶片长度、叶片宽度等叶片性状。利用综合评价法对无性系进行综合评价,当入选率为20%,无性系2-2、008-1、2-8、9-1、1-1和4001入选,这6个无性系的树高和胸径的遗传增益分别为11.23%和9.58%。楸树无性系间生物量各指标与叶绿素荧光参数差异显著,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快速准确地测定茶油中脂肪酸含量,建立了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方法。选取市售的156份茶油样品,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同时采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油样的光谱数据,并分析原始(R)光谱、SG平滑(SG)光谱和二阶导数变换(SD)光谱与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相关性,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比较全光谱波段与显著性波段对建模精度的影响,优选出茶油中脂肪酸含量的定量检测模型。结果表明:茶油中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分别为4.428%~10.931%、78.036%~84.621%、7.013%~9.863%;采集的茶油近红外光谱曲线特征变化较为明显,光谱特征峰的位置分布于8 600~8 200、7 300~6 900、6 000~5 500、4 800~4 500和4 500~4 000 cm–1;茶油中棕榈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正相关,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与R、SG光谱吸光度呈负相关,SD光谱数据与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R和SG光谱吸光度比较,相关性极大被削弱;基于全波段建立的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整体预测精度略高于显著性波段所建立的模型,校正集相关系数RC和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837~0.956和0.818~0.938。从模型的复杂程度分析,采用显著性波段建模的输入变量的数量可压缩至全波段建模的25%以下;SG–PLSR模型对棕榈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的综合预测性能最优,相应的RP和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0.938、0.930、0.925和0.560、0.438、0.287。  相似文献   

12.
采用4种模型对油茶杂交子代光响应曲线进行拟合与比较,旨在优选出其适宜的光响应模型,为油茶杂交良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3个油茶杂交F1代采用光响应曲线拟合方程下的Pn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最高值不同,即‘赣无16’(♂)ב顺泰粉红’(♀)杂交子代[7.61 μmol/(m2 · s)]>‘赣190’(♂)ב赣无8’(♀)杂交子代[8.74 μmol/(m2·s)]>‘赣无1’(♂)ב白皮中子’(♀)杂交子代[2.62 μmol/(m2·s)]。‘赣190’(♂)ב赣无8’(♀)杂交子代[1600 μmol/(m2 ·s)]和‘赣无16’(♂)ב顺泰粉红’(♀)杂交子代光抑制点[1750 μmol/(m2 · s)]高于‘赣无1’(♂)ב白皮中子’(♀)杂交子代[1000 μmol/(m2 · s)]。在弱光条件下[<200 μmol/(m2 · s)],3 个杂交子代4 种光响应模型拟合的曲线变化均近直线变化,应用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对3 个杂交子代光饱和点与补偿点的拟合值与实测值相差较小。通径分析表明,影响3 个杂交子代Pn 的主要作用因子不同,‘赣190’(♂)ב赣无8’(♀)杂交子代、‘赣无1’(♂)ב白皮中子’(♀)杂交子代Pn 的主要作用因子均为Ci 和Tr,Ci 对Pn 直接影响的通径系数为-0.980、-0.840,而Tr 对Pn 的影响是通过Tr 对Pn 的直接作用(0.749、0.189)和Tr 通过Gs对Pn 的间接作用(0.241、0.183)实现的;‘赣无16’(♂)ב顺泰粉红’(♀)杂交子代Pn 的主要作用因子为Ci 和Gs,Ci 对Pn 直接影响的通径系数-0.667,而Gs对Pn 的影响是通过Gs对Pn 的直接作用(0.510)和Gs通过Tr 对Pn 的间接作用(0.503)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温煎炸条件下茶籽油各理化指标的变化及酚类物质的耗损规律,为合理食用茶籽油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检测茶籽油在煎炸过程中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脂肪酸组成以及多酚类物质含量等指标来判断茶籽油煎炸过程中的品质变化。[结果]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及煎炸温度的升高,茶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羰基值、茴香胺值、极性化合物含量均逐渐升高,碘值和多酚类物质含量逐渐降低;煎炸过程中茶籽油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升高,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降低;煎炸温度在160、180和200℃时,煎炸20 h后多酚类物质含量急剧减少,32 h时酚类物质损耗率分别达82.93%、85.22%、92.13%。[结论]茶籽油营养成分随煎炸时间的延长和煎炸温度的升高而不断损失,油脂品质下降明显,因此要严格控制茶籽油的煎炸时间及煎炸温度以延长茶籽油的煎炸寿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山茶油添加对凝胶中肌原纤维蛋白(myofibrillar protein,MP)特性的影响以及结构与凝胶特性间的关系,为其在鸡肉糜类制品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鸡胸肉于4℃下提取MP,在添加山茶油条件下测定其流变特性,水浴加热制成凝胶后测定其硬度、保水性和水分布特性的变化;通过扫描电镜、激光拉曼光谱、表面疏水性(S0-ANS)、总巯基含量、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等分析,探讨山茶油对MP凝胶微观结构、二级和三级结构以及热变性的影响,并分析山茶油添加量、凝胶特性和MP结构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山茶油添加促使凝胶特性改变的原因。【结果】MP凝胶的硬度、保水性和束缚水的百分比(PT21)随着山茶油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在4%时分别达到最大值116.60 g、95.77%和80.05%,5%时有所下降。山茶油添加量为4%时,MP加热过程中的储能模量(G')最高,凝胶弹性最大,此时扫描电镜下的MP混合凝胶网络结构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最低。山茶油的添加(0–5%)影响MP的二级结构,其α-螺旋含量从39.94%显著降低至26.07%(P<0.05),β-折叠含量从22.04%显著升高至27.40%(P<0.05),β-转角和无规则卷曲含量呈上升趋势。山茶油添加量增加到4%时,MP凝胶的表面疏水性达到最高水平,总巯基含量最低。结果表明山茶油的添加促进MP分子内部疏水性氨基酸残基暴露和分子间二硫键的生成,三级结构发生变化,更高的β-折叠含量和疏水相互作用增强MP分子间的聚集和交联。相关性分析表明,山茶油添加量与MP凝胶特性及蛋白质构象的变化显著相关(P<0.05)。DSC结果表明添加的山茶油能与MP相互作用,降低MP的变性热焓。【结论】添加山茶油对MP凝胶特性和结构有显著影响。添加山茶油改变MP的微环境并与MP发生作用,使MP更容易变性并导致其二级结构展开以及三级结构改变,进而改善MP凝胶特性。当山茶油添加量为4%时,混合凝胶特性和三维网状结构最佳。  相似文献   

15.
茶油加工及综合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茶油的资源分布、产量、脂肪酸组成及其保健功能,介绍了茶油的制取及加工工艺,认为茶油的营养和经济价值可与橄榄油媲美,精制的茶油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16.
为培养优质抗病晒烟雄性不育杂交种,采用细胞核置换法,以晒烟优良品系牡晒84-21-2为轮回亲本,以烤烟定型不育系MS G28为非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使MS G28不育系的核基因被晒烟优良品系牡晒84-21-2的核基因所替换,从而育成牡晒84-21-2的雄性不育同型系MS牡晒84-21-2.以MS牡晒84-21-2为母本,以牡晒93-3-6为父本组配育成优质抗病晒烟雄性不育杂交种龙杂烟一号.  相似文献   

17.
灰色系统理论在甘蔗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和性状综合表现位次和,对我所2007年配置的7个甘蔗有性杂交组合的杂种F1群体的5个主要经济性状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灰色系统理论与性状综合表现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ROC1×赣14(X2)、ROC1×lcp85-384+Hocp92-648(X4)组合群体综合性状良好,高产高糖,具有较大的选择潜力,可重点配置使用。Hocp94-846×崖96-4+崖96-24(X5)、CP85-1491×崖98-2+崖98-11(X6)2个组合田间锤度较高,产量表现一般,可从中选出部分高糖品系,适当配置。CP57-614×粤83-257(X7)、CP80-1827×ROC1(X3)、ROC10×CP57-614(X1)等3个组合综合性状较差,应少配置使用或不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