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麦蛾是中国三大贮粮害虫 (玉米象、谷蠹、麦蛾 )之一,发生普遍,为害严重。受害严重的稻、麦,其重量损失可达 50%~ 70%。麦蛾以幼虫蛀食多种谷粒,尤以小麦及稻谷受害最重,其次是玉米及高粱。此虫在仓内及田间都能繁殖为害,是一种严重的初期性贮粮害虫。  麦蛾发育适宜温度为 21~ 35℃,如果前一年冬季温暖, 7~ 8月炎热,麦蛾即有猖獗发生的可能。  贮粮中麦蛾的防治,可因地制宜采取以下措施:  1)压盖粮面。可用麦蛾不能为害,又无其他害虫的异种粮,如大豆等压盖粮面。方法是用无虫的麻袋装满异种粮,把易感染麦蛾的粮食…  相似文献   

2.
麦蛾、玉米象是我县农村贮粮中为害最重的害虫,平均受害粒率为7.4%,重量损失率6.04%,年损失粮食在600万公斤以上。1984-1990年成应用磷化铝防治贮粮害虫,杀虫效果在99%以上。此法经济、简便、安全、有效,已在我县全面推广应用,是广大农民防治贮粮害虫的一项必要措施。 磷化铝防治贮粮害虫,是利用磷化铝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产生的磷化氢有毒,这种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我县农户贮粮害虫危害比较严重。据1987年11月份在7个乡、镇,140户抽样调查,农户贮存的小麦,因受害虫危害的被害粒率为7.4%,重量损失为6.04%。据此推算,我县每年在贮粮期受害虫为害造成的损失在600万公斤以上,相当于1.5万亩农田夏、秋两季收成的总和。在我县农户贮粮的害虫,共为9种,以麦蛾和玉米象发生最普遍,为害最  相似文献   

4.
根据抽样调查,玉米象、麦蛾是我县农村贮粮中为害最严重的害虫,平均虫蛀率6.92%,重量损失率5.12%。全县每年损失粮食在100万公斤以上。 1988年7月,我站从沈阳化工厂引进磷化铝片剂,先在县农科所、倒水镇等多点试验防治农户贮粮害虫,杀虫效果在99%以上。然后在倒水、夏郢、石桥等6个镇推广应用,效果均好。现在,全县已有12个镇推广应用磷化铝防治农户贮粮害虫。  相似文献   

5.
1.仓虫危害情况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产贮粮增多,贮粮害虫为害严重。通过对全县各地农户稻、麦不同贮存方式仓虫的抽样调查,我县贮粮害虫优势种主要有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 Mots.)、谷蠹(Rhizopertha dominica Fabricills)、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o Olivier)、谷盗(Tene—broides mauritanicus Linnaeus)。 以当地75家农户未防治贮粮害虫害情调查,平均虫蛀率早稻谷为6.47%,晚稻谷为5.77%,小麦为6.55%,小麦种子为29.37%,粳糯稻种子则为12.36%。按全县8.09万户农户,平均每户贮稻谷1041.03公斤,损失率按3.72%算,每年全县损失稻谷约126.28万公  相似文献   

6.
贮粮害虫的危害与简易除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荫初 《植物医生》2001,14(5):25-25
一、贮粮害虫的危害贮粮是人们日常最需要的食品 ,种子是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 ,又是农作物增产的内因。目前国内已发现贮粮害虫有110余种 ,其中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有麦蛾、谷蠹、米象、玉米象、大谷盗、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和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一点谷螟等。麦蛾、谷蠹、米象、玉米象和大谷盗等以蛀食柚、米、麦类、玉米、高粱和豆类为主 ,食害整粒原粮 ;锯谷盗、长角扁谷盗则以上述害虫吃剩的碎粮粉屑为生 ;而赤拟谷盗、杂拟谷盗、一点谷螟等既危害粉粮 ,又危害整粒原粮。这些害虫 ,一般繁殖能力强 ,发育迅速。如麦蛾1年发生6代 ,米…  相似文献   

7.
1990年12月19—20日,全国植保总站、中国植保学会科普专业委员会共同在江苏连云港市召开了农户贮粮害虫防治技术交流会,苏、豫、鲁、冀、皖等6省2市近40位植保技术干部出席了会议。各省市汇报了农户贮粮方式、数量、害虫种类及为害损失情况,交流了以磷化铝熏蒸为主的防治农户贮粮害虫的技术。 据不同产粮地区农户抽样调查,农户贮粮占生产粮食的70%以上,每户贮粮一般为1500—2000公斤,主要贮粮害虫有玉米象、麦蛾、谷蠹、扁谷盗、锯谷盗、绿豆象等十余种,  相似文献   

8.
在发展中国家,农户贮藏的谷物(如玉米、高梁)受害虫的危害造成大量损失。农户贮藏环境中的主要害虫是: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麦蛾(Sitotroga cerealella)和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aneum)。现在由于农民普遍使用改良的玉米新品种,而这些品种在贮藏时又易受害虫为害,所以,必须对这些害虫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9.
2003年仙居县斜纹夜蛾大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斜纹夜蛾在浙江仙居县为害日趋严重,常在局部地区尤其是山区的旱粮上暴发成灾,成为本县夏秋季多种作物上的重要害虫之一。2003年该虫发生更严重,来势猛,造成多种农作物大面积减产。1发生概况2003年8月初全县各地均报告有斜纹夜蛾为害,受害作物主要有大豆、扁豆、甘薯、芋艿、玉米、蔬菜、黄姜等。据统计,全县旱地作物50%~60%的面积受害,其中大豆受害更重一些,有70%~80%大豆田受害。受害面积秋大豆470hm2,甘薯530hm2。8月8日在大豆田调查,发生田块一般百株有虫80~400头,严重的达1000头以上。芋艿发生田块一般百株有虫200~1200头,…  相似文献   

10.
谭荫初 《植物医生》1997,10(5):42-43
农家贮粮的虫鼠害及防治谭荫初(湖南省农科院长沙410125)一、发生与危害1.虫害目前贮粮害虫,在国内已发现有110余种,其中发生最广、危害最重的有20多种。按其食性可分为:(1)以稻谷、麦类、玉米、高粱和豆类整粒原粮为食的,有麦蛾、谷蠹、玉米象、米...  相似文献   

11.
农村联产承包后,农户的存粮不断增多,贮粮受虫蛀害日趋严重。据调查,蚕豆蛀害率一般在18.5%左右,豌豆虫蛀率高达63.4%,大米、三麦、玉米等全年受米象、麦蛾危害。贮粮害虫造成的损失已超过田间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玉米耕葵粉蚧(Trionymus agrealisWang et Zhang)是我省玉米新发现的一种害虫。80年代末在赵县、满城玉米田内发现,目前已扩散到保定、廊坊、唐山等地。今年我市在安次区、固安、永清、香河等县点片发生,发生面积10万亩左右。成为我市玉米上的主要害虫之一。玉米耕葵粉蚧不但为害玉米,还为害小麦、高粱等禾本科作物和杂草。1 为害及发生1.1 为害玉米耕葵粉蚧以若虫和雌成虫群体在地表以下玉米、小麦茎基部吸食汁液,进行为害造成小麦、玉米叶片发黄,生长缓慢或枯萎。玉米受害严重时茎基变粗,不能结  相似文献   

13.
柑桔锈螨 Pnyvzocoptruta ozeiuora(Asnmead)是柑桔的重要害虫。在广东整年均可发生为害,年发生24代以上。受害果树叶片发黄脱落,树势弱,花芽分化差,座果率低。受害重者减产40~80%,甚至失收。柑果受害成僵皮黑果。据广州、佛山市病虫测报站调查,常年柑园被害黑皮果率5~10%,严重的达20~75%。受害果质量差、价值低,佛山市每年  相似文献   

14.
麦蛾本属仓库害虫,但此虫在仓内及田间都能繁殖为害,过去只在仓内不在田间进行防治。故收效甚微。有关田间防治麦蛾的报导,国内外也不多见。我们经过多年的调查及试验研究,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一套方法简便,效果明显的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田间药治法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区及我场田间小麦,直接受到一代麦蛾幼虫的为害,籽粒平均受害率为8.27%,最严重的1988年高达11.8%。防治麦蛾,必须抓住一代幼虫集中为害小麦的时机,突击进行防治,才能取得  相似文献   

15.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Guenée)是福建省泉州市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年可发生6~7代。2004年第4、5、6代在双季晚稻区大发生,其发生程度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1年。通过防治,大面积为害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但一些严重受害的漏治田,卷叶率达60%~70%,  相似文献   

16.
近年在东台市沿海棉、旱粮区,发现有种根蚜严重为害玉米,是玉米的新害虫。该虫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广学先生鉴定确认是麦拟根蚜Paracletus cimiciformis Von Heyden)是中国新纪录害虫。国内1987年在山东等省发现为害小麦,但迄今未有玉米受害的报道。为此,笔者1989-1990年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17.
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Momoleptahieroglyphica Motschulsky)又叫双斑萤叶甲。2002年在陈仓地区夏玉米上首次较重发生,目前已成为夏玉米上的一种主要害虫,并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一般受害田产量损失率达15%左右。为此,笔者自2002年至今通过4年的田间观察及防治探索,初步摸清了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我区夏玉米上的发生特点及田间消长规律,并摸索出了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一套经济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1发生情况玉米双斑长足跗萤叶甲在2002年以前在玉米田很少发现为害,但自2002年夏玉米田暴发以来,发生为害程度日趋严重(表1)。时间(年)发生面…  相似文献   

18.
为明确甘薯品种地上部害虫发生动态和品种抗虫性差异,2019年在江西省南昌县定点调查了6个甘薯品种地上害虫发生为害情况。结果表明,甘薯主要害虫为叶螨、甘薯跳盲蝽和甘薯麦蛾,不同品种对3种害虫抗性存在差异。叶螨发生高峰期为7月31日至8月10日,宁紫1号叶螨发生持续时间最长(46 d),抗性最低;广薯87叶螨数量始终显著低于其他品种,抗性较好。甘薯跳盲蝽发生高峰期为8月上旬,叶片受害较重,徐薯22和其他5个品种叶片受害率分别为18.28%和45.23%~73.08%,徐薯22对甘薯跳盲蝽抗性良好,广薯87叶片受害率高达73.68%,抗性最差。甘薯麦蛾发生盛期为9月份,各甘薯品种在生长早期均未出现明显的卷叶症状,,广薯87卷叶率低于3.41%,抗性较好;赣GZ12-27抗性较差,卷叶率达33.97%,其余品种卷叶率居中。本研究结果将为甘薯的抗虫育种和害虫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甘薯麦蛾的发生和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松根 《江西植保》2007,30(1):32-32
甘薯麦蛾又称甘薯小蛾,幼虫俗名番薯卷叶虫、番薯包叶虫、番薯花虫,属鳞翅目谷蛾总科麦蛾科。甘薯麦蛾除为害甘薯外,还为害五爪金龙、月光花、牵牛花等旋花科植物。近年来安义县以“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大力发展甘薯生产,甘薯种植面积1万余亩,甘薯麦蛾的发生也呈上升趋势,我县甘薯受害面积4000余亩,占总面积的40%,甘薯受害株率高的达75%,一般38%、低的20%,尤以东阳镇、乔乐乡等地发生严重,而且还在不断扩展。为此,我们对安义县甘薯麦蛾的发生及防治作了初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系统调查了安徽省不同地区、玉米不同生育期害虫种类及发生为害情况。调查发现:安徽省全境玉米适生期长,玉米种植结构复杂,北部地区以连片种植夏玉米为主,南部地区以插花式播种春玉米为主。与为害夏玉米的害虫相比,南部春玉米害虫种类更为多样。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是全省玉米的主要害虫,其中铜陵地区春玉米苗期受亚洲玉米螟为害最重,被害株率达25.6%。蜗牛在夏玉米穗期和春玉米苗期为害严重,部分田块被害株率达100%。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Guenée)是春、夏玉米穗期的另一主要害虫,常与亚洲玉米螟、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和黏虫Mythimna separata(Walker)混合发生,但在淮北地区玉米秸秆中未发现冬后存活的桃蛀螟幼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