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早杂W两优3418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用量(每公顷纯氮用量设0、120、150、180 kg)和栽插密度(每公顷30万、36万、45万穴)对其产量及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氮肥用量对有效穗数影响大.对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小.不同氮肥用量的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②栽插密度对结实率、千粒重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小,对有效穗数影响较大,各栽插密度下,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③氮肥用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稻米的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④栽插密度对W两优3418的稻米品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2.
以两系杂交稻新组合“65396”为试验材料,分析了不同氮肥用量(纯N 0 kg·hm-2、120kg·hm-2、240kg·hm-2、360 kg·hm-2)和栽插密度(21×104穴·hm-2、27 ×104穴·hm-2、33×104穴·hm-2)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65396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且在(21~33)×104穴·hm-2的密度范围内,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氮肥用量对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纯N水平在360 kg·hm-2时,增穗作用不显著,反而显著降低每穗粒数和千粒重。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中,施纯N240kg·hm-2,栽插密度在27×104穴·hm-2左右均有利于该组合的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协调发展,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3.
研究6个播种期和7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甬优15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甬优15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随播种期延迟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以播种期为5月10-25日的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甬优15有效穗不断增加,株高、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栽插密度以14.31万~16.6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4.
不同栽植密度与施肥量对优质稻宜优673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质稻宜优673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栽植密度与施肥量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施肥量及其互作均对水稻产量有显著影响。增加栽植密度可显著提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略有减少,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不大,达到最高产量的密度为24万丛.hm-2。增加施肥量可显著增加宜优673的有效穗和穗粒数,结实率有所下降,千粒重呈上升趋势,达到最高产量的施N量为195kg.hm-2(N∶P2O5∶K2O比例为1∶0.5∶1)。在供试条件下,纯收益也随栽植密度与施肥量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5.
在金华地区以两系杂交稻深两优5814为材料,设置6个密度处理,研究不同的栽插密度对深两优5814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6个栽插密度处理,深两优5814产量差异显著,M4处理由于有效穗多、每穗粒数充足、结实率较高而产量最高,达到10569kg·hm-2。因此,在金华地区深两优5814作为单季稻种植,栽插密度以16.5万丛·hm-2,双本插种为宜。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栽插密度对宜优673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密度对宜优673生育期影响不大,对穗长、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大,每667 m2栽插密度1.3万丛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云粳26号是以云粳优5号为母本,云粳12号为父本杂交育成的粳稻新品种,选育过程中采取高产、优质、耐寒、抗病4个特性同步鉴定作为选种的科学依据,具有丰产性和稻m品质好,抗稻瘟病和耐寒性强等综合优良性状.通过研究秧龄(40、50、60d)、栽插密度(30、40、50万丛/hm2)和氮肥用量(240、270、300 kg/hm2)对云粳26号产量构成要素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秧龄对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较小,而对有效穗和穗实粒教的影响较大,随着秧龄的增加有效穗和穗实粒数显著减少.②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穗粒数、穗实粒数和结实率不同程度的减少,千粒重保持不变.③氮肥施用量对有效穗影响最大,对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次之,穗粒数和千粒重受氮肥施用量的影响较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显著增加,其余产量构成要素则下降.④秩龄、密度和施氮量3因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施氮量,随着施氮量的递增,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因此,云粳26号获得高产的最佳秧龄为40 ~50 d,施纯氮量为270 ~ 300 kg/hm2,栽插密度为40 ~ 50万丛/hm2.  相似文献   

8.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栽插密度(行距)和施氮量对超级稻南粳44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相比,施用氮肥可以增加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一、二次枝梗数,但穗长、着粒密度和二次枝梗数又随氮肥用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相同施氮量条件下,不同栽插行距对穗长、着粒密度和每穗枝梗数的影响不同.施氮量的增加提高了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降低了结实率和千粒重.在本试验条件下,南粳44以氮肥用量300 kg/hm2、栽插行距为26.7 cm时产量最高,达11848.2 kg/hm2.  相似文献   

9.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以抗性淀粉(RS)含量不同的4个水稻品系为材料,研究不同氮肥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水稻不同品系的产量及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N肥用量和栽插密度对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在高氮水平下,提高栽插密度反而显著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减产和抗性淀粉累积下降.②在中等肥力土壤上,RS21和浙辐优1号对氮素的反应较敏感,施纯N 337.5 kg/hm2,每穴栽插2株,高峰苗控制在500.00万/hm2左右;而功米1号和功米3号施纯N 300.0 kg/hm2,每穴栽插4株,高峰苗控制在450.0万/hm2,有利于4个品系抗性淀粉的累积,能较好地协调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关系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1.
2008年早季以黄华占为试材,研究不同施氮量(纯氮0、90、135、180 kg/hm^2)和栽插密度(14×10^4、18×10^4、25×10^4穴/hm^2)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黄华占的产量具有显著的影响,施氮量90、135、180 kg/hm^2处理比无氮处理具有极显著的增产效果,但高、中、低施氮量对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密度以25×10^4穴/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8×10^4穴/hm^2,最低为14×10^4穴/hm^2,高密度比中、低密度分别具有显著和极显著的增产效果。(2)氮肥用量对单位面积的穗数和群体颖花量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无氮处理因穗少、群体颖花量不足而减产极显著,其他施氮处理间因群体颖花量差异不大而产量差异也不明显;与氮肥用量相比插植密度对单位面积的穗数、群体颖花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大,对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影响较小,插植密度较大时,其穗数多、群体颖花量足和籽粒饱满促进增产显著。综上所述,对于穗数型耐肥、抗倒品种黄华占,在高地力条件下早季种植以90 kg/hm^2施氮水平,配合25×10^4穴/hm^2高密度既能取得高产,又能获得较高效益。  相似文献   

12.
以籼粳杂交晚稻春优84为试验材料,研究6个不同播期和6个栽插密度对单季稻春优84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春优84随着播期的延迟,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株高、穗长逐渐降低,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终造成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以播期5月10日~6月9日产量较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春优84有效穗不断增加,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每穗穗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为先增加后降低,最终造成产量递减的趋势,其中以栽插密度11.11~14.31万丛/h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杂交中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以两系杂交籼稻皖稻153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施氮量、栽插密度对皖稻153的产量有着显著影响;225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最高,300 kg·hm-2施氮水平的产量次之,此两处理差异不显著但比不施氮处理的极显著增产;栽插密度以22.5×104 hm2的产量最高,其次为30.0×104 hm2,以下依次为15.0×104 hm2、37.5×104 hm2和7.5×104 hm2.(2)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相对较小,千粒重最为稳定.(3)群体颖花量的增加是产量提高的决定性因素,在适宜足量的群体颖花量基础上稳定提高结实率是高产的保证.(4)本试验条件下,皖稻153适宜的施氮量为225 kg·hm-2,栽插密度为22.5×104 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空育131和垦鉴稻6号为材料,设置3种氮肥施用量(300 kg·hm-2、350 kg·hm-2、375 kg·hm-2),研究氮肥用量对寒地水稻植株形态特征和产量形成因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氮肥用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肥量。结果表明:应用垦鉴稻6号和空育131,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产量均最高,并且对每穴穗数有显著提高,对每穗着粒数(垦鉴稻6号)、千粒重(空育131)提高效果较好。此外,氮肥施入量为350 kg·hm-2的处理可明显增加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和每穴穗数,且应用空育131品种的产量与LAI、上三叶LAI、上四叶LAI呈极显著正相关,应用垦鉴稻6号的产量与每穴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着粒数、千粒重和穗长呈显著正相关。试验条件下,总施氮量350 kg·hm-2,是水稻实现高产的理想施肥量。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协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求最适宜的杂交籼稻协优084播期和栽插密度。[方法]在大田小区试验中,设4个播期:5月1日5、月11日5、月21日、5月31日,设5个密度:12万、18万2、4万3、0万和36万穴/hm2,研究不同的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协优084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协优084的基本苗、最高苗和有效穗呈上升趋势。协优084随栽插播期的推迟,其穗长呈下降趋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单位面积的总颖花量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栽插密度的增加,其结实率、千粒重变化不明显,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呈下降趋势。[结论]协优084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适宜播期为5月上中旬,中上等肥力水平下的适宜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籼粳杂交晚稻春优84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播期和栽插密度对单季稻春优84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优84随着播期的延迟,有效穗、结实率、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株高、穗长逐渐降低,全生育期显著缩短,最终造成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其中以播期5月10日、5月25日、6月9日处理产量较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春优84穗实粒数、穗总粒数、结实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穗长、千粒重不断降低,有效穗不断增加,最终造成产量递减的趋势,其中以栽插密度11.11万、14.31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7.
播期、施氮量和密度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不同播期、施氮量和密度试验,研究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表现。结果表明:1随着播期的推迟,南粳9108产量显著降低,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至6月初。2施氮量对南粳910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南粳9108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全生育期以每公顷施氮262.5~300 kg为宜,基蘖肥与穗肥的比例以6︰4为宜,既保证了一定的穗数又增加了每穗粒数。3随着栽插密度的降低,穗数和总颖花量减少导致产量降低,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南粳9108高产栽培应当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主攻大穗以获得足够的总颖花量,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18.
栽插密度和追肥配比对汕优559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栽插密度和追肥配比对汕优559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是成穗数,其次是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对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扬麦2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指导扬麦20的大面积生产,研究了3种氮肥运筹模式下扬麦20的产量和品质表现。结果表明:1)在种植密度210万株·hm-2,总施氮量240kg·hm-2,基肥∶拔节肥=5∶5运筹模式下,扬麦20产量最高、品质较好,实现了高产、优质的协调;2)氮肥运筹对扬麦20穗数和每穗粒数影响较大,对千粒重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0.
对两系杂交籼稻盐两优2208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施肥水平等因素对盐两优2208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极显著影响;相关分析发现,结实率和有效穗与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结实率、每穗粒数、穗长、有效穗对产量的作用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认为,有效穗、结实率、每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直接作用较大,千粒重、结实率和每穗粒数通过与其他产量构成要素的综合作用,能显著或极显著地提高水稻单产。因此,在盐两优2208高产栽培时要注重灌浆期水肥管理,氮肥适当后移,在倒3叶时增施粒肥以增加穗粒数并提高结实率,为实现高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