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
在广西从北(全州县咸水林场)到南(合浦县山口林场)的范围内,建立7个包含有2个柳窿桉(Eu-calyptus.saligna×E.exserta)无性系与4个其它桉树优良无性系参与测定的无性系区域试验林。通过对造林后半年生的幼林生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柳窿桉无性系与其它桉树无性系间的生长并无显著差异,其它桉树无性系间的生长差异也不明显;(2)柳窿桉无性系在不同的地点生长有显著差异,其中以广西中部地区的柳窿桉无性系生长最好;(3)柳窿桉无性系的生长与地点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彼此间没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产生;(4)柳窿桉无性系抗性较强,在青枯病高发区的广西合浦县并无病害发生,在冬季较寒冷的广西全州县尚未见有寒害出现。  相似文献   

3.
油桐鹰尺蠖是危害速生桉树的重要食叶害虫之一,在我国南方大面积发生。为筛选出对该虫高效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室内测定的方法测定6个不同来源的球孢白僵菌菌株(BbAX-07、BbFZ-51、BbFZ-58、BbMQ-08、BbMQ-02、BbQZ-05)生物学特性及其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不同白僵菌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间存在显著差异,菌落大小与产孢量呈正相关。BbFZ-58、BbAX-07菌株菌落直径和产孢量较其它菌株高,SDAY培养基上生长15d的菌落直径分别为6. 0、6. 3 cm,产孢量为1. 41×10~8、1. 35×10~8孢子·cm~(-2);接种这2个菌株15 d后,油桐鹰尺蠖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6. 4%、90. 9%,僵虫率分别为73. 3%、71. 7%,致死中时(LT_(50))分别为4. 45、4. 72 d,均比其他菌株高。说明球孢白僵菌BbFZ-58、BbAX-07菌株对油桐鹰尺蠖的致病力强,可作为优良菌株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79个辽宁松球壳孢菌菌株与4个A型和B型标准菌株及4个美国菌株进行菌落生长速度对比研究发现,除个别菌株外,辽宁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显著慢于供试的A型标准菌株和美国菌株;美国菌株与A型标准菌株的菌落生长速度相近,显著快于B型标准菌株;辽宁菌株之间也有显著差别。同时发现,光照可加快菌落离体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5.
油桐鹰尺蠖Biston suppressaria (Guenée) 是一种杂食性食叶害虫,近年来在速生桉树林分中大 面积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文中研究了不同来源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菌株生长与产孢 特性及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旨在筛选出高效防治该虫的生物资源。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 绿僵菌菌株间菌落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显著,MaZPTR-01 菌株15 d 的菌落直径为6.5 cm,显著较其它 菌株大;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培养15 d 产孢量最高,分别为1.33×108 孢子· cm-2 和1.28×108 孢 子· cm-2。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接种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的幼虫校正死亡率、僵虫率均较其它菌株高,接种后15 d 幼虫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 94.5%、92.7%,僵虫率分别为75%、61.7%;这2 个菌株的致死中时(LT50)显著比其它菌株短,分别为 4.34 和4.52 d。绿僵菌MaFZ-13 和MaZPTR-01 菌株对油桐鹰尺蠖幼虫的致病力强,且具有良好的生产性 状,可作为该虫的生物防治资源进一步开发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营养状况与青枯病发生的关系,从广东省阳东县采集了3块不同健康状况样地的桉树林地根际土壤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土壤pH值与桉树青枯病发病状况无显著相关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含量在不同发病程度的样地间呈现健康林地<中等发病林地<严重发病林地的趋势.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4个成分的含量可能是反应桉树林地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桉树对青枯病抗性与多酚氧化酶及其同工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过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7个桉树品系叶和根内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及其同工酶谱带电泳分析,结果表明:桉树所有品系叶片中多酚氧化酶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根部,具有不同抗病性的桉树各品系之间其多酚氧化酶存在着显著差异。对青枯病抗性较强的桉树品系内多酚氧化酶活性显著比抗病性弱的品系高。多酚氧化酶同工酶电泳分析发现,不同抗病性的桉树品系之间,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及各条带的相对强弱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异,这说明与桉树对青枯病的抗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8.
将磷肥、尿素和桉树专用肥3种肥料分为3个水平,对4个不同初植密度广林9号桉树幼林进行施肥处理。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分析了不同施肥处理及不同初植密度对桉树幼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种类及施肥量对广林9号桉幼林生长差异显著,桉树专用肥的影响极显著,尿素影响显著,磷肥影响不显著,其中尿素随施用量的增加对苗木生长存在抑制作用;桉树专用肥随施用量的增加对苗木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不同初植密度的1年生广林9号桉幼林生长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获取栗疫病生物防治的基础信息,本研究根据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7天后的菌丝生长速度、分生孢子形成能力等培养特性,从韩国国立山林科学院树木病理研究室保藏的60个栗疫病菌菌株中筛选了2个弱致病力菌株,进行dsRNA检测、弱致病力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间的细胞融合试验。结果表明:2个弱致病力菌株(KCP-135和KCP-136)中均检测到了dsRNA,弱毒性菌株KCP-22和其他19个强毒性菌株之间的菌落形成明显的隔离带并沿着隔离带产生分生孢子,没有明显的细胞融合现象,而弱毒性菌株KCP-22和强毒性菌株KCP-9之间的菌落则呈现了显著的细胞融合现象,而且其细胞融合菌株的培养特性和转化dsRNA数量均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0.
桉树对青枯病抗性与过氧化物酶及同工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7个具有不同青枯病抗性的桉树品系的叶部和根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对同工酶进行了电泳分析。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桉树各品系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高于根部。对青枯病具有不同抗性的7个桉树品系,其叶部的过氧化物酶活性存在着显著差异。对青枯病抗性较弱的F11和E13品系体内的过氧化物酶显著比其它抗性品系体内的酶活性低。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桉树对青枯病不同抗病性品系之间的同工酶谱带,在条带数和各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