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我国对小麦生产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都很重视,虽然和水稻等高产作物相比,技术水平上还存在客观性的差距,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小麦栽培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和提升,与上个世纪相比,我国小麦产量翻了好多倍,成为我国北方主要的农作物,由以前的自给自足到现在的出口贸易,小麦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尤其是近十几年的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小麦栽培技术得到不断创新发展,使得小麦亩产量逐年提高。本文主要对小麦栽培技术作以简要的分析和探索,并对以后小麦栽培技术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我国及黑龙江垦区优质小麦生产的迫切性,介绍了垦区优质小麦生产的概况,提出了发展垦区优质小麦生产的建议。垦区应调整品种结构,扩大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加强优质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建立和完善优质商品小麦试验、推广、闸工和营销体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40 余年来,“三农”工作持续向好,通过研发和推广大量的农业生产、耕作新技术、 新工艺,为各区域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其栽培技 术的研究直接关乎我国整体农业的生产。从这个视角看,对于小麦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展望尤为必 要。本文主要分析小麦栽培的主要技术及其应用,并展望该技术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4.
小麦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其栽培技术水平的高低是影响小麦产量的关键因素。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为小麦栽培技术水平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促进了病虫害防治水平的提升,为小麦产量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所以加强小麦病虫害防治与栽培技术研究的力度,对于我国小麦种植产业的发展而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文章主要是就小麦优质栽培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的要求对小麦生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但现下的小麦栽培技术中存在着不规范及不完善等多处不利于高产优质的小麦生产。因此,本文立足于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意义和北方地区小麦生产条件分析,从小麦栽培的播前工作、科学规范的栽培技术、田间管理以及栽培期间注意的细节等方面进行优质高产小麦的栽培技术研究,以期为优质高产的小麦获得寻找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宋华平 《中国农业信息》2015,27(10):119-120
通过多年的研究与探索,总结提出了选用优种、培肥地力、精量播种及田间管理等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小麦生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农业技术的逐渐发展,对于小麦的种植效率与种植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能够在把握小麦生产规律与种植规律的基础之上,通过科学理论的探究,来充分发挥小麦的生产潜力的一种重要的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小麦的产量。所以下文将具体分析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要点,从而提出可行的参考建议。1绿色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现状因为我国小麦生产成本整体较高,但是产量潜力相对较  相似文献   

8.
本规范按照自治区“试验示范与推广并进,水地与旱地并进,黄灌区与井灌区并进,高产田与中低产田并进”的地膜小麦推广技术路线,从实际出发,兼顾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等盟市小麦生产特点,提出“全生育期小麦地膜覆盖穴播栽培技术规范”和“旱地小麦垄盖膜际条播栽培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
亳州市谯城区从2005年秋种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活动,实现了小麦连续7年增产目标,期间开展了一系列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调查,分析自然灾害对小麦生产的影响,提出抗灾增产技术对策,以为下一步谯城区小麦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小麦高产种植栽培技术的研究有利于为我国小麦高产种植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对我国当前农业生产与研究领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小麦富含多种营养物质,营养价值较高,用途比较广泛,可加工制成面包、馒头等面食用品,发酵后是酿制啤酒、白酒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又因种植范围比较广泛。因此,小麦种植业的增产技术实施是我国农业生产与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小麦栽培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运用高产栽培技术,达到提升小麦品质与产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皖南地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皖南地区小麦的发展情况与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多年的试验示范和大田生产实践,提出小麦免耕机开沟直播高产栽培技术,详细阐述了其主要技术措施,以期指导大田生产实践。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不同穗型对产量构成因素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提高小麦产量,以多穗型、中穗型和大穗型小麦为材料,通过不同密度对产量结构的调查、分析和探讨及其有关性状的研究,找出小麦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证明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决定产量的主导因子是穗数,其次是千粒重,最后是穗粒数。并提出今后小麦高产育种策略应增加有效分蘖,稳定千粒重,挖掘穗粒数的潜力;并对今后黄淮北片麦区小麦高产育种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论民国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华北小麦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小麦生产是华北农业突出的区域特征,华北也是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心地区。民国时期为中国近代史上重要转折阶段,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在发生变化,农业生产也在其中。此期,华北小麦生产正处“由手工或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由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由自给自足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化”的重大转折期。本文试图对这一时期华北小麦生产的正反两方面因素进行分析总结,认为这一时期促进华北小麦生产的主要因素为井灌的推广、麦作改进和小麦的商品性生产,其制约因素则主要为水资源缺乏、生产技术落后以及农业灾害和战争的频发。  相似文献   

14.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寒地区冬小麦抗寒育种是打破冬小麦种植禁区的关键技术之一。该地区冬小麦育种的重点应放在提高越冬成活率与产量性状间平衡上。文章依据国内外冬小麦抗寒研究与育种的结果,对该地区冬小麦育种工作应着重做好的若干工作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15.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流行性的毁灭性病害,近年来在我国逐渐由长江中下游地区向黄淮麦区蔓延,给我国的小麦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系统阐述了我国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机制、外缘抗源的利用及抗赤霉病品种的选育等方面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分析了小麦抗赤霉病育种的2种技术路线,提出在加强小麦抗赤霉病优秀种质资源搜集的同时,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手段,加快小麦赤霉病抗性改良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综述了控制植物遗传性状的理想可获实现。控制性状遗传主要是发展分子育种,而分子育种的首要技术是基因转移。我国设计的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即花粉管通道技术,近五年来在我国已有16个省市25个实验室,集中了稻、麦、棉、大豆等主要农作物的研究,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可喜成绩,引起国际科学界瞩目,达国际领先水平,使我国的分子育种研究进入了应用阶段。本文还指出我国分子育种将进入常规育种轨道,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7.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介绍了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和我国小麦育种的发展历史,包括以抗病稳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以矮化高产为主的育种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和高产与优质育种并进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阐述了当前我国对粮食生产需求的新变化及其对今后小麦育种工作的要求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江苏作为全国最大的弱筋小麦优势产业区,发展弱筋小麦生产和培育新品种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寻求弱筋小麦品种的突破,分析了弱筋小麦品质随着品种和种植环境改变而变化显著,蛋白质与湿面筋含量偏高且年度间不稳定,优质与高产等江苏弱筋小麦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就弱筋小麦新品种的选育提出了选育弱筋品质标准高且指标较稳定的品种,迅速推广利用溶剂保持力(SRC)等方法。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小麦转基因育种研究发展迅速,并成为常规育种的有效补充。分析了各类转基因方法在小麦遗传转化中的应用情况,综述了中国小麦转基因分子育种的发展及现状,主要包括小麦抗病虫、品质改良以及耐非生物逆境胁迫等方面的转基因研究,并分析了目前小麦转基因育种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绵杂麦168’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和抗性,采用“四同步一交叉”育种技术和方法,利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温光型两系不育系MTS-1与恢复系MR168配组,育成早熟,穗大粒多,结实正常,高抗条锈病和白粉病,产量高,品质优良,适应性广的杂交小麦新品种‘绵杂麦168’通过国家和省级双审定。总结了‘绵杂麦168’的选育历程,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和高产栽培、繁育技术措施;简述了‘绵杂麦168’在区域试验和示范推广中的突出表现,认为‘绵杂麦168’是中国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