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在测定重庆市仅有的蚊母树属3物种33个个体的32项形态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数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物种形态分化及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①各物种在个体水平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但分化程度不一;②蚊母树属植物营养器官形态分化较繁殖器官明显,说明繁殖器官受环境影响较小,性状较稳定;②3物种间坚别性状明显.种间界定较为准确;④3物种间亲缘关系存在一定差异,在系统地位上中华蚊母树处于小叶蚊母树和杨梅叶蚊母树之间,与小叶蚊母树亲缘关系较近,而与杨梅叶蚊母树亲缘关系相对较远。  相似文献   

2.
选取安徽省合肥市大蜀山附近的蚊母树、杨梅叶蚊母树和小叶蚊母树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仪,测定3种不同的蚊母树在不同季节的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3种不同蚊母树上无论是有虫瘿还是无虫瘿叶片,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在春、秋季节均稳定在0.75以上,说明寄主植物无论是否受到虫害,其在春、秋季节的光合作用均没有受到生长环境的胁迫影响。对于3种无虫瘿的寄主叶片,虽然在夏季和冬季其光合作用受到生长环境短暂且可逆的胁迫影响,但不会对该类寄主的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影响。对于蚊母树和杨梅叶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从夏季的测定值来看,其光合作用会受到生长环境短暂且可逆的胁迫影响;从冬季的测定值来看,杨梅叶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其光合作用受到的胁迫影响短暂且可逆,但蚊母树上有虫瘿的叶片其光合作用受到的胁迫影响不可逆。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小麦族披碱草属、鹅观草属和猬草属 3个属模式种的形态特征和幼叶酯酶同工酶差异。结果表明 :E lymussibiricus、Roegneriacaucasica和Hystrixpatula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 ,但 3个模式种的部分形态性状存在交叉 ,单纯以形态特征很难完全反映它们的真实亲缘关系。酯酶同工酶在E .sibiricus、R .caucasica和H .patula的种间有明显的变异 ,而在E .sibiricus的不同居群之间没有表现出差异。从其酶谱资料来看 ,H .patul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而H .patula与R .caucasica之间及R .caucasica与E .sibiricus之间的亲缘关系稍远  相似文献   

4.
基于21个形态性状,对34个赖草属类群进行了表型分支分析.经简约分析,得到了70颗同等最大简约分支树,其严格一致树显示:①赖草属在形态上为高水平的分化,在组间及种间均存在着广泛的变异,不支持现有的赖草属分组;②北美的赖草属植物与欧亚大陆赖草属植物亲缘关系较远;③L.duthiei、L.duthiei var.longearistatus和L.coreanus与其他赖草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支持将其从猬草组合到赖草属中.鉴于性状状态间存在着较多的平行和逆转进化,同时性状状态间的演化可能平行的、多次的或者是特化的,这样复杂的演化关系很难通过简约化的分支分析来重建,结合细胞学和DNA序列分析很可能是必需的.  相似文献   

5.
部分菊属与亚菊属植物的形态学聚类及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18份菊属植物、2份亚菊属植物及2个两属间杂种的24个形态性状和1个生物学性状进行统计,并对获得的信息数据运用数量分类学聚类方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Dendranthema arcticum与其他菊属植物的形态相差较大,单独成一类,其他21份材料聚为一类;野菊与菊花腩、异色菊与甘菊、龙脑菊与那贺川野菊两两间形态相似;毛华菊与日本野生菊属植物有较近亲缘关系,日本野生菊属植物较我国野生菊属植物进化;亚菊属矶菊与纪伊潮菊间形态相似,且与菊属植物形态相近,表明两属间有很近亲缘关系.本研究的形态性状聚类结果与传统分类结果基本吻合,表明所涉及的性状指标可以作为菊属系统发生关系研究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明酸模属(Rumex)植物种间亲缘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酸模属5种植物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酸模属5种植物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共11条酶带,不同种间酶谱存在较大差异;聚类分析表明,齿果酸模(Rumexdentatus)、尼泊尔酸模(R.nepalensis)、钝叶酸模(R.obtusifolius)、皱叶酸模(R.crispus)这4种植物的亲缘关系较近,戟叶酸模(R.hastatus)与这4种酸模的亲缘关系较远,且戟叶酸模是5种酸模中的较原始种。由结果可知,POD酶谱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种间的遗传差异,有助于酸模属物种的鉴定及亲缘关系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了对无尾两栖类的遗传变异、系统发生、亲缘关系及种属鉴定等提供参考,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凝胶电泳技术,对六盘水市7种无尾两栖类动物的肝、肠组织的酯酶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种无尾两栖类的EST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种族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同一物种不同组织的酶谱差异性较小,不同物种同一组织酶谱差异性较大,并且物种亲缘关系较近的酯酶同工酶酶带之间的差异较小,物种亲缘关系较远的酯酶同工酶酶带之间的差异较大。酯酶酶谱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物种间形态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武夷山米槠林优势种群的竞争格局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用重要值百分数求取种间竞争系数 ,以优势种群在纯林中的优势度为其容纳量 ,采用Lotka- Volterra竞争方程探讨武夷山米槠林的 4种优势种群 (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黄瑞木 )的竞争格局 .结果表明 :平衡状态时 ,米槠、杨梅叶蚊母树、罗浮栲和黄瑞木相对优势度分别为 5 7.1 0 %、 5 .69%、 33.5 4 %、 3.67% ,即米槠和罗浮栲占据主林冠层 .同时模拟不同尺度的人为干扰 ,结果表明不同尺度的干扰对群落稳定性的影响都不显著 ,结果可为米槠林的保护和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信息  相似文献   

9.
测定了来自7个居群的金毛狗59个个体的根状茎、叶、孢子囊群、孢子囊群盖及孢子等43项形态指标,采用方差分析、欧氏距离聚类分析、相似系数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各项形态指标在居群间的差异显著性、形态多样性及其反映出的居群间的近缘关系.结果表明:①在各项形态指标中差异显著的占23.26%,差异极显著的占27.91%,差异不显著的占48.83%,②营养器官的形态特征变异大,繁殖器官孢子的形态特征差异不显著,相对稳定;③居群间在居群水平上未表现明显的形态分化的同时在个体水平以及不同地理种源上呈现出一定的分化.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木蓝复合群的46个居群827个个体为研究对象,对其叶、花、果实形态特征进行测量,利用SPSS 20.0软件进行均值分析、非参数检验、多重比较及主成分分析,研究种内和种间的变异,以及不同地理分布区的变异。结果表明:多花木蓝各性状与该复合群其他物种有显著差异;河北木蓝、多枝木蓝和刺序木蓝性状差异不显著,种间界限不清楚,基于传统形态学划分的种的地位有待进一步验证和处理;中国南部地区居群叶片数量性状的均值大于横断山区和中国北部地区的居群,可能与该复合群物种的表型可塑性有关;横断山区居群与中国北部和南部地区居群相比,各形态性状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形态变异较大,可能与横断山区复杂的生境有关;河北木蓝复合群4个种的形态差异主要集中于羽状复叶长、小叶长、小叶宽和叶柄长,可以作为河北木蓝复合群物种划分较可靠的分类特征。  相似文献   

11.
12.
13.
本文对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计算,从数值上对古典风险模型与多发风险模型的负盈余持续时间进行了比较,进一步说明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测量屠宰肉尸452头,其中440头为有无腹股沟深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10头为后躯被检淋巴结的形态学观察;2头为管道注射,观察引流区。结果:1.猪有腹股沟深淋巴结,在统计230头,460例肉尸中,有24头存在,占10.43%。腹股沟深淋巴结平均重0.88±0.38克,平均大小为2.82±0.70×1.64±0.36×0.47±0.13厘米;汇集股部内侧和下腹部的淋巴液,注入髂内侧淋巴结。2.髂内侧淋巴结平均重1.87±0.71克,平均大小为3.19±0.80×1.38±0.42×0.55±0.18厘米;输入管数为5—6条,管外径为0.09±0.04厘米,输出管数为1—3条,管外径为0.24±0.10厘米。3.髂内侧淋巴结收纳腘浅淋巴结,腹股沟浅淋巴结和髂下淋巴结引流区的淋巴液和部分盆腔内脏的淋巴液。管辖范围广,位置恒定,淋巴结较大,浅在胴体脏面,易找到,不破坏商品,不影响商品的外观,是屠宰肉尸后躯被检的主要淋巴结。  相似文献   

15.
16.
猪大肠杆菌病病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猪的大肠杆菌病主要由产肠毒大肠杆菌(ETEC)引起,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水肿病等就ETEC的毒力因子和O抗原群,猪的日龄及其肠道受体与这些疾病的关系作了比较详尽的综述并讨论了可能存在的其它猪大肠杆菌病病型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本文用比较组织学方法,观察大量舌组织切片,初步发现:舌感受器随着动物进化发展在种类与形态结构上有较明显的差异,两栖类最为简单,只看到游离神经末梢;啮齿、偶蹄和食肉类较复杂,有游离神经末梢、丛束状神经末梢、味蕾和肌梭等;人类最为高级,结构最为复杂,增加了肌间结缔组织感受器、肌束膜感受器、血管旁感受器和肌腱感受器等。此外,本文还对上述感受器进行了生理机能、组织发生和生物进化方面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