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 C群、蒙 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玉米群体进行合理有效的改良利用,通过改良S1选择法对12个玉米群体改良一轮后进行效果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是构成产量的三因素,遗传增益最大的群体为蒙群2,其它依次为蒙群4、蒙群1等7个群体,蒙群3及3个国外引进群体遗传增益为负值;玉米群体在穗部、植株性状以及遗传变异中均存在一定的变化。试验研究得出,蒙群2、蒙群4、中综7号、蒙C群、蒙A群产量遗传增益均较大,并在其他农艺性状中改良效果显著,可直接选择优株自交进行选系,而其余7个群体遗传增益小,改良利用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对陕西20个不同桑品种进行分类研究,用SPSS 19.0软件的系统聚类分析功能研究桑品种间的遗传亲缘距离及最终分类结果。结果表明:以欧氏距离7.0进行桑品种系统聚类分析,20种桑品种在桑叶外形差异上可分为4类,在生长势差异和农艺性状分析上也可分为4类。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出各类别桑农艺性状的均值,判断出每类别桑品种所表现的性状生长趋势,为改良桑品种的农艺性状提供新的聚类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8个从不同轮回选择改良轮次玉米群体中选育自交系的育种潜势,为玉米群体的有效改良及育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个群体3个不同轮次改良后代中选育的高代自交系为材料,通过农艺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和SSR分子标记遗传多态性分析的方法,对这些群体高代选系的育种潜势进行研究。【结果】改良群体高代选系产量和主要构成性状及其GCA表现优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但多数改良群体高代选系株高、穗位高及其GCA都较各自的基础群体高代选系有所增加。不同群体高代选系之间,表型及配合力差异较大,来自同一群体不同基本株的选系之间差异也较大。SSR分析结果表明,改良群体高代选系在自交代数少1代的情况下,其纯合的位点比例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相当,与基础群体高代选系相比,改良群体高代选系间遗传差异虽有减小的趋势,但仍有较大的遗传差异。改良群体高代选系P4MSC2-1、P4MSC2-2、P5MSC2-2和P5MSC2-3以及基础群体高代选系P5C0-3,自身产量和主要性状及其GCA表现较好,与测验种所配组合产量较高,有较大的育种利用价值。【结论】群体高代选系的表型和配合力差异来源于不同群体及基本株的差异,从经过改良的群体中选育出的自交系表现更好,用改良群体选系纯合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5.
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系统评价6个玉米人工合成群体的育种潜势,为进一步改良利用提供合理方案。【方法】采用群体性状表型鉴定、配合力测定以及SSR标记对群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多数性状与季节互作不明显,群体间多数性状差异极显著。多数农艺、经济性状的GCA群体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少数经济性状的SCA组合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26对SSR引物在供试群体内共扩增出246个等位位点。多态性位点数、多态位点比例、基因杂合度以及遗传距离等分析表明,除群体P1外,各群体遗传重组比较充分,群体内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变异,且群体间遗传距离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结论】群体P4、P2和P7除自身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外,主要经济性状GCA较高,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较多,育种潜力较大。群体P1、P3和P5 经济性状GCA低,优于对照高产组合出现次数相对较少,需进行必要的改良。  相似文献   

6.
将4个热带玉米群体与4个温带玉米骨干自交系,按NC-Ⅱ设计组配成杂交种,通过配合力分析,获得了选育优良株型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强优势组合,进而构建出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对不能形成杂优模式的热带群体,可利用它的优良农艺性状对我国玉米骨干自交系进行个别性状的改良,同时对4个热带群体的利用价值和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半姊妹与全姊妹轮回选择方法对玉米“沈综”群体实施了三轮次改良。结果表明,两种改良方案对“沈综”群体改良皆有显著效果,半姊妹方案取得产量每轮遗传增益为12.91%,明显大于全姊妹方案对农艺性状所取得的遗传进度也较大。三轮选择后,群体大多数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度没有下降。半姊妹方案实施过程中,更换测验种可扩大对被改良群体不同基因位点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8.
用小麦抗赤霉病基因库原始群体中不育株和可育株的农艺性状进行两轮表型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改良群体的株高,而单株穗数和产量略有增加。相关农艺性状呈程度不等的正向或负向相关变异。对不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株高、穗长的遗传方差,而增大和维持了单株穗数、粒数和产量的遗传方差。对可育株的两轮选择降低了群体所有性状的遗传方差。  相似文献   

9.
以基础群体P4HSC1,以及向P4HSC1分别导入不同种质重组合成的6个改良群体(SP1、SP2、SP6、SP7、SP8和SP10)为供试材料,通过对主要农艺、经济性状的考察,分析不同供体基因渗入对玉米群体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经过以穗长为主要改良目标的动态改良后,绝大部分改良群体的穗长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容重和粒深也获得了较好的相关改良效果.多数性状的表型变异系数在改良群体内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群体内变异大于群体间变异.说明动态改良在有效改良群体的同时,又能丰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但供体不同、性状不同,其改良效应也存在一定差异.综合各项表型性状的改良结果,SP2综合表现相对较好,育种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由来自我国北方8省(市)177份小豆种质资源组成一个随机样本,在北京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其14个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及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14个农艺性状品种间都呈显著或极显著遗传差异;(2)性状间遗传力大小顺序:生育前期和全生育期>百粒重>单株荚数和株高>单株产量和主茎节数>主茎分枝数和荚长>顶蔓及单荚粒数、荚宽、生育后期和有效分枝始节;(3)该小豆地方品种群体各农艺性状在北京地区表现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应考虑各农艺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的大小;(4)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单株产量与百粒重间无显著相关,可看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性状,在北京地区进行系统选育时,可望获得既高产又大粒的新品种。  相似文献   

11.
黄瓜数量性状遗传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4个黄瓜自交系为试材,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对黄瓜果实数量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颜色有关的性状遗传率较高,直接选择效果较好,叶绿素含量的狭义遗传率可达89.93%。在10%的选择率下,选择效率为132.88%。除瓜杷长度外与产量有关性状遗传率都较低,直接选择效果较差。在10%的选择率下,单瓜重的选择效率仅为45.45%。各性状的平均显性度小于1,不存在超显性遗传。同时,加性效应存各性状中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物多基因型种群育种理念由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研究员李晓方博士提出,近年来在水稻、棉花等作物上已有应用研究。为了探讨多基因型种群在节瓜上是否存在优势性状,2006年组成节瓜多基因型种群A,并开展与单基因型品种粤农的初步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多基因型种群A的坐果率超过单基因型品种粤农。2007年进行了多基因型种群Ⅰ、多基因型种群Ⅱ与其单基因型组分的逐个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多基因型种群的疫病抗病性、存活率、生长势、产量均超过了各单基因型组分,特别是疫病抗病性的差异达显著水平。两年研究表明多基因型背景下的自交系种群存在优势性状,这也是下一阶段开展节瓜多基因型品种选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影响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效能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江红 《农学学报》2015,5(9):104-109
授粉不足日益成为影响国内农业生产的一项严重问题。蜜蜂是高效的授粉昆虫,在我国大规模饲养,应在解决作物授粉不足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实际利用蜜蜂进行授粉时,因不同群势大小的蜂群内部需求不一样,蜜蜂采集的偏好性不同。而授粉对象作物的泌蜜、泌粉情况也是不同的,对蜜蜂的吸引力也有所差别。这些差异最终导致在利用蜜蜂为农作物授粉时的效率差别较大。为高效利用蜜蜂为作物授粉,探究为不同泌蜜和泌粉状况作物授粉的合适蜂群,笔者分析了不同开花作物的泌蜜、泌粉类型,以及不同大小群势蜂群的内在需求、采集行为和偏爱性等与授粉相关的生物学特性,得出了利用强群为泌蜜较多或者蜜粉均较多类作物授粉,以及利用3~4脾左右小群为粉多蜜少类作物授粉的结论。该结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苎麻疫霉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同宗配合性状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测定了引起中国棉花疫病病菌──苎麻疫霉(同宗配合种)菌株ECSZI-8的生长速率、菌落形态、同宗配合等生物学性状在游动孢子和卵孢子后代的遗传。结果表明上述性状在无性和有性后代均可稳定地遗传,认为苎麻疫霉ECSZI-8菌株控制上述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因子是纯合的。  相似文献   

15.
陆地棉丰产品系与转Bt基因抗虫棉双列杂交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 4个陆地棉丰产品系和 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为试材 ,采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 ,对 2 8个组合的F1进行田间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 ,含有Bt基因的杂交组合其F1对棉小造桥虫为害的抗性为 0级 ,表明这一外源基因属显性质量性状。一般配合力分析表明 ,棉花主要 5个农艺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表明 ,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差异乃基因显性效应。 4个转Bt基因抗虫棉品系的 4个主要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为负值 ,表明其农艺性状与常规丰产品系存在一定差距。特殊配合力分析出现 5个优良组合。  相似文献   

16.
根据田间测定和有关生理分析的结果,探讨了福蔗8710在3种不同密度群体[6.3万苗/hm2(D1)、7.2万苗/hm2(D2)、81万苗/hm2(D3)]下的几个光合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福蔗8710不同密度对其群体光合性状、茎蘖消长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其品质性状没有显著影响;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宜的种植密度为7.2万苗hm2;福蔗8710的分蘖力和群体自动调节能力均比对照种闽糖70一611强,属于中大茎、丰产高糖的中晚熟品种,栽培上应采取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小麦对条锈菌(Puccinia striiformisWest.f.sp.tritici)数量抗性的几个抗性组分的遗传,并确定有效的抗性组分,对Libellula和咸农4号杂交组合的7个世代进行了组织病理学和培养性状观察;运用遗传估计、通径分析和联合尺度检验的方法进行遗传力、显性度和基因数的估计,以及组分间的因果关系和基因互作方式的探讨。发现菌落长度和宽度的遗传力较高,分别为0.79和0.57,而显性度很低,分别为0.02和0.11;两者对菌落面积建成的直接效应分别为0.55和0.40,间接效应分别为0.45和0.32,远大于其他组分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尺度检验只有控制菌落长度和宽度的抗病基因才符合加性(m[d])模型。因此,在5个抗性组分中,菌落长度和宽度可以作为有效的选育抗性材料的抗性组分,同时筛选工作大大提高了抗性材料的选育和基基标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以意大利蜜蜂为材料 ,把定期割雄蜂蛹的蜂群作为试验组 ,不割雄蜂蛹的蜂群作为对照组 ,定期测定两组蜂群的生产力、繁殖力及分蜂性 .结果表明 :两组蜂群的产浆量、繁殖力及分蜂性都差异不显著 ,但对照组的产蜜量比试验组高 8.4 %~ 10 .0 % .由以上结果 ,作者提出 :在养蜂生产中 ,养蜂者不必割雄蜂蛹  相似文献   

19.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安徽省棉铃疫病菌(PhytophthoraboehmeriaeSawada)的若干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自不同地区的棉铃疫病菌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甚至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间上述性状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XC-6生长速率、对棉苗的致病力、菌落形态及同宗配合遗传和变异特性研究表明,其生长速率和对棉苗的致病力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不能稳定遗传,但菌落形态和同宗配合特性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均能稳定遗传,提示上述性状在单游动孢子后代和自交后代的遗传和变异特性可能与菌株长期自交和种内杂交有关。  相似文献   

20.
运用限制因子学说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探讨小麦品种多个主要农艺性状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确定影响产量的主要的性状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在诸多性状因子中,最高茎数、穗数、穗粒数等性状因子,是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性状限制因子,其它性状因子为非限制因子。进一步提出在冬小麦的栽培中,应以群体为基础,在达到一个合理的群体、保证穗数的前提下,主攻个体,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穗粒数,为提高冬小麦产量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