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协优57     
安徽省农科院水稻所于1992年用协青早A×2DZ057育成的杂交中籼新组合.1993年参加所内产量鉴定,小区折合亩产626千克,比汕优63增产16.7%.1995~1996年参加全国区试,平均亩产564.95千克,比汕优63增产5.76%,这是全国杂交中籼区试,近10年来首次出现的2年平均产量比汕优63增产达5%以上的三系组合.现已被农业部列为重点推广组合.1996年通过了省农作物品种审定.1 998年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定名为国审稻980011.袁隆平院士对该组合给予了高度评价:"协优57是三系杂交中籼杂交稻育种上的新突破,它是迄今为止唯一能在产量上超过王牌杂交稻汕优63达5%的三系新组合”.自1996年以来,已在省内外推广500余万亩.一般亩产550~600千克,高产田块783.9千克.据示范点反映:该组合具有抗白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稻飞虱及抗旱、抗倒伏等特点. 该组合株高110.4厘米,比汕优63矮2.2厘米,主茎总叶片数17~18叶,叶色前期浓绿,灌浆后逐渐退淡,成熟时秆青籽黄.分蘖率中上等,成穗率高.平均成穗率71.06%,在亩栽2.0万穴密度下,单株有效穗8.5~9.5个,亩有效穗18.1 9万,每穗实粒数128.39粒,结实率83.57%,千粒重27.13克.其亩产700千克的产量结构是:亩有效穗17~20万,每穗总粒数155~180粒,结实率83%~87%,千粒重27克左右.  相似文献   

2.
1987~1988年,高邮县武宁乡大卢村连续两年进行了花培汕优63杂交稻百亩连片高产栽培。1987年丰产方面积为105亩,平均亩产622.5公斤;1988年丰产方面积为104.1亩,平均亩产705.5公斤,比1987年亩产增86公斤,增产13.3%。其中亩产705公斤以上的面积占56.73%,最高田块749公斤/亩,创我县水稻高产纪录。 1988年百亩丰产方的产量结构为:平均每亩有效穗17.8万,每穗总粒数160.1粒,每穗实粒142.9粒,结实率89.3%,千粒重28.6克,与1987年相比,每亩增穗1.14万,  相似文献   

3.
杂交籼稻新组合丰优香占优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丰优香占是一个优质高产杂交籼稻新组合,突出表现为米质优。与汕优63相比,相同栽培条件下,产量增加6%~8%。针对丰优香占分蘖性偏弱、成穗数较少的特点。确定其优质高产栽培策略:在发挥大穗优势的基础上,主攻足穗、争结实率,稳定提高干粒重。其栽培措施为:足肥稀播培育多蘖壮秧,8叶期秧苗单株带蘖力争达到3.0个以上,栽足基本苗争穗数,每667m^2栽1.5万~2.0万穴、6万~8万基本茎蘖苗,适当降低施氮量,中等肥力地区产量600kg/667m^2以上的适宜施氮量为13.0~15.0kg/667m^2,同时氮、磷、钾肥配施,多施有机肥保品质,实施无公害病虫防治,生产优质安全放心稻米。  相似文献   

4.
特优559系江苏盐城地区农科所选育而成的中熟杂交稻新组合。我市1995年引进,几年的试种表明,特优559亩产600kg左右,比汕优63增9.5%。江苏省1994~1995年区试手均亩产591.9kg,比对照汕优63增产0.33%。1主要特征特性特优559在我省作麦茬中稻栽培,全生育期140d左右,比汕优63早熟2~3d,株高110cm左右,比汕优63矮4~5cm,茎秆粗壮,根系发达,耐肥抗倒,剑叶短挺,叶色略深,生长清秀,分蘖力较强,成穗率较高。一般1hm2有效穗255~270万,每穗总粒150左右,结实率90%左右,千粒重28g左右,米质略好于汕优63。抗病性与汕优63相当。2…  相似文献   

5.
水稻超高产的突破技术--强化栽培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我省的生态条件下,经过近30年的努力,杂交水稻通过合理密植,即亩(1亩=1/15公顷,下同)植1.5~1.8万穴,栽足栽够基本苗(每亩8~10万),采用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可实现水稻单产600公斤.但如何突破800公斤/亩,则是近年水稻界的热点.在连续探索多年后,一种来自美国的全新栽培理念--水稻强化栽培技术给我们指出了突破方向.  相似文献   

6.
1982~1985年,我县杂交稻平均结实率分别为83%、84.19%、81.74%、78.33%,1986年提高到87.01%,主要原因是抓了下列四条措施。 (一)选用结实率高的高产新组合 1985年以前,我县杂交稻一直以汕优6号当家,1986年全县种植了高产、优质的新组合汕优63达8万亩,占杂交稻面积44.4%。据成熟时考查:汕优63平均结实率达89.14%,比汕优6号高3.63%;千粒重达29.84克,比汕优6号增加3克;亩产达687.6公斤,比汕优6号增加80.8公斤,增产13.3%。  相似文献   

7.
南京14号(原名南京3714)是江苏省农科院最近育成的一个高产、优质、抗白叶枯病和褐飞虱的中籼稻新品种,自1984年引进种植以来,单产均名列我区籼稻品种之首。1987年在气候条件恶劣,病虫危害猖獗,水稻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我区2万多亩南京14号平均单产473.1公斤,比汕优63亩产471.95公斤亩增1.15公斤,其中亩产超600公斤的占25%,亩产超650公斤的占7%。现将近几年来南京14号亩产600公斤以上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通过近三年对聊麦18不同地块、不同地力水平的研究,形成了聊麦18亩产550公斤栽培技术规程。1产量指标及产量构成因素1.1产量指标亩产550kg。1.2产量构成因素亩基本苗16万~18万,亩穗数33万~35万,穗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相关分析、协方差分析和偏回归方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福建水稻高产区——龙溪地区1978、1979两年杂交水稻亩产1100斤以上的197块高产田的产量构成因素和群体动态结构,结果如下: 1、汕优2号、四优2号早、晚季都表现产量与总粒数、产量与结实率的偏相关达显著水准。总粒数与结实率、总粒数与千粒重之间成极显著的负偏相关。但总粒数与总实粒数成极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增加总粒数,即使结实率和粒重有所下降仍然增产。 2、增加总粒数是在一定穗粒数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有效穗来达到。 3、汕优2号、四优2号的有效穗与总粒数成极显著正相关,基本苗数与有效穗数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即亩基本苗在1.5—12万范围内,基本苗愈多,有效穗愈多,总粒数愈多。 4、高产田群体的动态结构是按1:3:2的苗、株、穗比例,亩产1400斤的总粒数为2900万(汕优2号)与3100万(四优2号)。  相似文献   

10.
一、品种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该品种全生育期153天,比对照汕优63长1天。株高114厘米,穗长25.5厘米,穗平着粒140粒左右,结实率87.3%,千粒重31.5克。株型紧凑,分蘖力较强,叶色青绿,叶角较小,容穗量较大,成穗率较高,一般亩(1亩=1/15公顷,下同)有效穗16~17万,亩产在550公斤以上。抗  相似文献   

11.
信阳地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历年在10万亩左右波动。近两年,发展迅速。1988年种植面积43.14万亩,其中汕优63面积占75%,平均亩产539.5公斤。1989年落实面积为105万亩,预计1990年将达到200万亩。为了发挥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促进我区杂交水稻生产的发展,1987—1988年,我们对汕优63众多数量性状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一、基本认识与研究方法《中国稻作学》指出,“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比较稳定。产量的高低主要决定于每亩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的乘  相似文献   

12.
“Ⅱ优辐819”是南平市农科所选育的杂优新组合,200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2002年在浦城县永兴镇的永平、炉铺、永兴等村示范135亩,表现高产、稳产、熟期适中、米质优、抗稻瘟病。永平村曹友兴6亩单晚实割平均亩产527.5公斤,其中在2亩田中进行品种对比,“Ⅱ优福819”亩产533公斤,汕优63亩产408公斤,汕优桂32亩产388公斤,“Ⅱ优福819”比汕优63亩增125公斤,比汕优桂32增145公斤。炉铺村杨汉兴8亩豆后作实割平均亩产585公斤,全镇示范片平均亩产509公斤。该组合丰产性、抗病性均比  相似文献   

13.
金优725是1998年引进我县,区试品比均表现突出,平均亩产588.5公斤,比汕优63增产6.8%;1999年品比试验平均亩产639.0公斤,比汕优63增产7.8%;2000年品比试验、示范平均亩产639.0公斤,比汕优63增产11.13%。通过引进试验、示范均表现突出,是一个中晚熟新品种,是陕南浅山稻区实现高产更高产的跨世纪的优良新品种,已被我县和其它浅山县确定为主推品种,金优725品质优,丰产性好,产量高,符合“两高一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4.
<正> 春小麦与玉米间作是冀北冷凉地区创吨粮田的重要模式。它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光能利用率。经过多年的探索,这两种粮食作物的间作形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日臻完善,向规范化发展,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冀北春玉米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承德示范区推广10.7万亩,平均混合亩产量为920公斤,控制区混合亩产1000公斤以上。 一、产量指标和群体结构设计 春小麦与玉米间作的产量指标,定为混合亩产800~10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量250~300公斤,玉米亩产量700~800公斤。产量结构:春小麦亩穗数32~35万穗(含有效蘖穗10~15%),平均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35~37克。玉米亩株数  相似文献   

15.
<正> 1994年我站从重庆市作物研究所引进该所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选育的穗重型杂交水稻新组合——Ⅰ优6078。在达县赵家镇五村十社唐贵林家试种了0.83亩,获得了亩产742公斤的好收成。1995年我县示范种植了1.2174万亩,分布在海拔360~650米的不同区域的7个区32个乡(镇)。于8月中旬经省、地、县农业部门领导和专家对有代表性的46块稻田、49.79亩的“Ⅰ优6078”,进行了实地测产验收。平均亩产585公斤,比同区域种植的杂交稻汕优22、汕优多系1号、岗优22  相似文献   

16.
超级稻65002属两系亚种间杂交中籼的中熟组合,该组合1999年在我县一晚示范面积560亩。在各示范点一致表现为高产、株形好、茎秆粗壮、穗大粒多、结实率高、米质好,表现出比同期种植的汕优63等三系杂交稻优势强,增产明显,并具有特别耐淹的优点,尤其适宜我县沿江乡镇易淹田块种植,深受广大农户与消费者的喜爱。该组合在我县种植一般平均亩产630公斤,比同期的汕优63亩增45~160公斤。  相似文献   

17.
<正> 近年来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善和科学种田水平的提高,小麦亩产超450公斤的地块不断涌现,而这些高产地块的产量结构则各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近几年本所小麦产量比较试验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探讨小麦亩产450公斤以上的高产途径,为指导大面积高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材料和方法采用本所1985年以来小麦高肥产比试验数据。小区面积6.67平方米,2—3次重复。其中半冬性品种(系)29份,播期10月10日左右,每亩基本苗10—12万;春性品种(系)22份,播期10月15—18日,每亩基本苗13—15万。采用常规管理措施。分别以y、x_1、x_2、x_3代表亩产(公斤)、亩穗数(万)、穗  相似文献   

18.
冬小麦晚播可以达到亩产四、五百公斤的高产水平;高产途径是:大群体、小个体,靠主茎保穗重,靠穗多夺高产。关键技术是:选用早熟、中小型穗的春性品种,确保基本苗每亩40—45万,控分蘖实现单株独穗,加强中后期管理,努力提高粒重。  相似文献   

19.
当优9号作双晚栽培有较强的杂种优势。1989年参加南方粳杂高产示范竞赛,在庐江、舒城和桐城等县种植1145.0亩,亩产405.2公斤,其中20余亩亩产达到500公斤以上。该组合产量构成因素中,亩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直接效应值为0.8240,穗总粒数次之(0.6171),结实率的直接作用也较大(0.3654)。亩产500公斤的穗粒结构:每亩20—22万有效穗,每穗120粒左右,结实率75—80%,千粒重26克以上。主要栽培技术:培育多蘖壮秧,适时早播早栽;合理密植,建立高产群体;肥、水促控,培育健壮个体;强化后期管理,提高结实率和粒重。  相似文献   

20.
正1产量指标及构成1.1产量指标:亩产600公斤以上。1.2产量构成:每亩基本苗40万株,冬前总茎数80万/亩,春季最高茎数100万/亩,收获穗数50万/亩以上,穗粒数32粒,千粒重45克,单穗粒重1.2克以上。2肥水标准2.1总需肥量:亩施优质农家肥3-4吨以上,施用化肥必须进行氮、磷、钾配合,亩施纯N20.5kg、P2O512kg,K2O 5kg(折合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