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小麦黄矮病为典型的小麦病毒病,对小麦的产量和生长发育有很大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小麦黄矮病的防治工作,文章结合国内外小麦黄矮病综合防治研究成果,综述了小麦黄矮病发生、防治等相关研究,并展望了小麦黄矮病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小麦黄矮病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中国北方地区的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7属39种(包括变种,下同)352份材料和7属30种141份材料分别进行了抗小麦白粉病和大麦黄矮病鉴定。结果表明,6.8%对白粉病免疫,17%对黄矮病高抗。鉴定出4个兼抗白粉病和黄矮病的材料,说明多年生小麦野生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抗病种质,是改良小麦的抗病基因源。  相似文献   

3.
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的选育和细胞分子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异附加系L1的衍生系PP9-1为黄矮病抗源, 从[(PP9-1/陕785 9 //丰抗8号)F1×(3×丰抗13号/Khapli)F4]杂交组合F2代花药培养再生植株中选育出 一个抗黄矮病小麦新品系YW243。 经黄矮病毒田间接种鉴定, 细胞学分析, GISH和RFLP分 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 该系高抗黄矮病毒GPV、 GAV株系, 体细胞染色  相似文献   

4.
小麦、大麦的黄矮病由Barley Yellow Dwarf Vivus(简称BYDV)引起,是世界小麦主要病害之一。该病在美国和澳大利亚每年所造成的产量损失分别为9500万美元和3000万美元左右。我国西北、东北西部和华北部分地区也常因黄矮病的严重危害而引起产量锐减达5亿多公斤。如何将抗黄矮病基因导入小麦,是开展小麦抗病育种的关键之一,近年来已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1986年我们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种植业研究所开展了合作研究,取得了突破性  相似文献   

5.
黄矮病对小麦产量性状的影响陈孝,辛志勇,肖世和,刘四新,林志珊(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所北京100081)大麦黄矮病(BYDV)严重影响小麦籽粒产量。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小麦感病后产量性状的变化,寻找耐毒鉴定的辅助指标。1材料与方法盆栽试验1990年在澳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小麦黄矮病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冬小麦抗黄矮病育种所取得的成就,探讨了冬小麦抗黄矮病育种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7.
抗黄矮病小麦生物技术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引起的小麦黄矮病,难以预测,一旦发病尚无药可治,有“小麦癌症”之称,近年有扩展和危害加重的趋势。综述了国内外在小麦近缘抗病基因发掘与利用、基于BYDV自身基因和蚜虫传毒蛋白基因进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育种方面的进展,介绍了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抗黄矮病小麦新种质与品种的情况,植物抗黄矮病基因遗传与定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今后研究与发展方向。 ;  相似文献   

8.
源于L1的小麦抗黄矮病基因的特异PCR标记及辅助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L1为抗源, 选育出抗黄矮病小麦异源易位系HW642, YW443, YW243, Y991029等. 本文以上述易位系及其抗源、小麦亲本作供试材料, 鉴定出一个微卫星(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标记gwm37-450, 可跟踪、检测源于L1的抗黄矮病基因. 将难以分辨、稳定性差的gwm37-450特异带分离、克隆、测序, 根据测序结果  相似文献   

9.
利用BSMV-VIGS技术快速分析小麦TNBL1基因的抗黄矮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丹  赵继荣  黄茜  李宁  刘艳  黄占景  张增艳 《作物学报》2011,37(11):2106-2110
小麦黄矮病是由蚜虫介导的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侵染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利用cDNA-AFLP分析,筛选出在抗黄矮病小麦易位系YW642中特异表达的长度为292 bp的 cDNA片段,以此片段为启始序列,利用RACE和RT-PCR技术克隆出该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推导该基因编码1个NBS-LRR蛋白,将其命名为TNBL1。本研究利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诱导的基因沉默(virus-inducing gene silencing, VIGS)技术,快速分析TNBL1是否参与小麦抗黄矮病反应。通过PCR添加酶切位点、定向酶切与连接,将TNBL1特异的292bp片段反向整合到BSMV-γ链的多克隆位点上,获得重组载体BSMV-γ: TNBL1as,体外转录BSMV-VIGS载体的3个组分(BSMV-TNBL1as、BSMV-α和BSMV-β),等量混合、摩擦接种到抗黄矮病的小麦易位系YW642幼苗叶片上,使YW642中TNBL1基因沉默,然后接种BYDV病原进行黄矮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TNBL1基因沉默后的YW642对BYDV敏感、显现感病症状,其体内BYDV含量较未发生基因沉默的YW642中的明显增加,证明TNBL1基因是正向调控小麦抗BYDV反应的1个重要基因。  相似文献   

10.
晋麦73,原名临抗1号,是由山西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和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协作,利用小麦黄矮病抗源,采用生物技术和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穿梭育种、异地选择、联合鉴定选育而成的一个抗病耐旱优质高产冬小麦新品种,2002年3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农牧场管理局拉布大林小麦抗丛矮病育种课题组,成功地培育出我国首批小麦丛矮病抗源及麦种新品系。8月9日通过了省级成果鉴定。丛矮病是一种发病率高,传播面积广,危害性严重的小麦病毒病。这个课题组自1966年起.采用群体抗病性鉴定方法,从国内外上万份普通小麦和边缘材  相似文献   

12.
小麦黄矮病由蚜虫带毒传播,在国内外为害日趋严重。为了减轻或控制黄矮病的为害,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小麦抗蚜或抗毒(即病毒)育种,我国于70年代以来已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现  相似文献   

13.
<正>麦类黄矮病主要发生在大麦、小麦及燕麦上,在我国则以小麦上的为害较显著,故称小麦黄矮病。是由麦蚜(主要是麦二叉蚜)传毒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对小麦的产量影响较大,轻发生年份小麦产量损失率为3%~5%,中度流行年份损失率为20%~30%,大流行年份损失率30%~50%,个别病重田块的损失率可达6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抗黄矮病小麦种质的分子标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应用基因组原位杂交技术分析了抗小麦黄矮病种质的遗传组成,研究表明小麦一中间但麦草部分双二倍体无芒中4(2n=56)具有40条小麦染色体、5对中间僵麦草染色体、3对小麦/中间僵麦草易位染色体,其中1对是罗伯逊氏易位染色体。结果表明无芒中4与远中5的遗传组成有明显差异,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抗黄矮病小麦种质F940418, T10  相似文献   

15.
<正>(接上期)7.小麦病毒病小麦病毒病是指由病毒引起的一类小麦病害,国内已经报道有20几种,其中为害较重的主要有小麦黄矮病、小麦丛矮病和土传小麦花叶病,其它的如小麦黄花叶病、小麦梭条斑花叶病、小麦红矮病、小麦线条花叶病等在局部地区可能会严重发生。我国于1960年在陕西、甘肃的小麦上发现小麦黄矮病,上世纪70年代左右有6次大流行。受害小麦严重的减产40%以上,个别地块可造成绝产。丛矮病曾在西北、河北和山东等省的部分地区流行,重病田减产50%以上。土传花叶病局部地区可造成70%的减产,还可以危害大麦等作物。  相似文献   

16.
汪信东  陈亮  张增艳 《作物学报》2013,39(10):1720-1726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引起的小麦重要病毒病。分离于小麦–中间偃麦草易位系的蛋白激酶编码基因TiDPK1, 是一个抗小麦黄矮病相关基因。本文报道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和双分子荧光互补技术对TiDPK1与BYDV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互作的研究结果。酵母双杂交分析结果表明, TiDPK1能够与BYDV-GAV、-PAV株系的CP互作, 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 TiDPK1可与BYDV的CP互作、产生双分子荧光互补信号, 说明TiDPK1确可与BYDV CP相互作用, 该结果对了解TiDPK1在小麦抗BYDV反应机制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为明确云芝葡聚糖对小麦黄矮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人员通过室内盆栽及大田试验测定了其对小麦黄矮病的防治效果,并测定了不同浓度处理下小麦防御酶系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室内盆栽试验中云芝葡聚糖对小麦黄矮病具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其中以云芝葡聚糖100、300倍液的预防效果最为理想,防效  相似文献   

18.
我院与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合作,利用含中间偃麦草抗黄矮病(BYDV)基因的二倍体异附加系材料L1,转基因易位系材料8601/L1和常规育种相结合育成两个抗黄矮病春小麦新品种张春19号、张春20号应用于生产,经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互补DNA分子探针原位杂交检测(GISH),高抗本区流行黄矮病GPV株系。其中张春20号品质优良,蛋白质含量15.23%,沉降值40.3mL,面包烘烤品质评分94.9分,属优质专用面包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9.
旨在解决渭北高原历史上小麦生产十年有九年灾害严重、产量低而不稳的问题.1964年自创条件开展小麦育种.所育品种在抗性、高产上有独特优势,推广后对当地小麦生产品种进行了4次更新换代,克服了锈、冻、旱、倒、黄矮病等严重灾害,产量从20世纪60年代的750~900 kg/hm2提高到现在的6000~7500 kg/hm2.本...  相似文献   

20.
抗黄矮病小麦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小麦黄矮病是由大麦黄矮病毒(BarleyYelowDwarfVirus,缩写为BYDV)引起的小麦重要病害之一,常造成小麦产量锐减。近年来,在我国有蔓延的趋势,且难以预测,被称为小麦的“黄色瘟疫”、“小麦癌症”。(CJ.D′Arayet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