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豌豆Pisum sativum L.是印度最重要的蔬菜经济作物之一。1985年在蔬菜栽培区定期调查中,在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发现了豌豆疮痂病,此病于1986年在这个邦的其它地区也严重爆发。该病发生在所有的豌豆品种上,包括“Bonneville”“Rinnauri”和“Lincoln”等品种。  相似文献   

2.
刘永平  李百胜 《植物检疫》1991,5(6):405-406
美洲皮蠹 Dermestes nidum Arrow 分布于美国、苏联远东沿海地区,也有记录分布于我国东北,是一种为害仓储动物性产品的害虫。港口偶有截获。该种外部形态与二色皮蠹 D.bicolor F.和沟翅皮蠹 D.freudei Kalik etal 相似,3种成虫共同的特  相似文献   

3.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于1930年首先发现于印度旁遮普省的卡纳尔地区,当时,McRae曾报告在某些小麦品种上,其损失可达20%,但一般认为此病是局限于印北山麓麦区的一种地方性病害,直到1969—1970年间,在印度种植的墨西哥小麦品种普遍受害,  相似文献   

4.
广西发现芒果新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芒果畸形病(Mango Malformation Disease)最早于1891年在印度报道发现,至今世界各主要芒果生产地区均已发生.在印度及巴基斯坦芒果畸形病已成为严重影响芒果生产的重要病害.  相似文献   

5.
杨燕  李启新  杜琦 《植物检疫》2000,14(4):236-238
TilletiaindicaMitra(简称TIM,下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病原菌,首先于1931年发现于印度哈瑞亚那邦的卡纳尔地区,此菌引起的病害,由一个在原发地危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成为危及小麦生产、影响国际贸易的世界性检疫病害,除印度外,此病还蔓延至巴基斯坦  相似文献   

6.
禾本科蔗茅属植物,全世界约有20种,大多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少数分布于温带。本属在我国记载有3种,均不产沙漠地区。分布在苏联中亚、阿富汗、印度等国沙地上的沙生蔗茅(Erianthus ravenna)过去我国从未有记载。1977年我们在南疆作沙漠考察时,在皮山戈壁滩一条洪水渠道边沙地上首次发现。1982年秋,在皮山第一次采到完整的带果穗的标本;1983—1985年笔者又连续多次在皮山原幸福公社、和田飞机场附近、原布扎克公社、玉龙喀什河一号闸口附近,墨玉县原跃进公社、洛浦县原铁流公社以及和田原上游公社等处采到带花果的标本(以上标本均藏新疆生物土壤沙漠所沙漠室)。考虑到该种具有良好的固沙性能,1983年春我们从皮山挖取野生蔗茅的根茎,在策勒乡沙瓦可风口流沙地上进行人工试栽,第二年就抽穗开花并结了果实,获得了人工栽植的首次成功。沙生蔗茅维吾尔族称之库姆西、下可。汉族称之假芦苇。多年生草本;根状茎节间很短,  相似文献   

7.
甘蔗三叶粉虱[Aleurolobus barodensis (Maskell,1895)]是甘蔗上的一种重要刺吸式害虫,自1895年首次发现于印度以来,已传播扩散至亚洲的7个国家。我国台湾省曾有记录。本文粉虱标本采自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来宾市象州县甘蔗上,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文中介绍了该虫的分类地位、形态特征、寄主、地理分布、生物学特点、经济危害和自然天敌,可为该虫的检疫鉴定和综合治理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8.
1987年6月在云南省德宏州畹町市城关蔬菜社采到了为害辣椒烂果的实蝇幼虫,在室内饲养出多头成虫,鉴定为宽额寡鬃实蝇Dacus(Bactrocera)latifrons(Hendel)。宽额寡鬃实蝇隶双翅目、实蝇科(Tephritidae)、寡鬃实蝇属(Dacus)。模式标本发现于台湾(Hendel,1915),国外分布于马来西亚,泰国,老挝,新加坡,北加里曼丹,印度(西孟加拉),斯里兰卡。我国福建、广东、广西和云南已有记录。在云南过去未见有关该虫的寄主和为害情况等报道。观察这次采到的多头雌、雄虫标本,该虫除  相似文献   

9.
新疆天山大帽藓科植物的分类和分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作者十余年来在新疆天山地区所采的标本,对大帽藓科植物进行整理研究,现知该地区有本科植物7种,高山大帽藓,尖叶大帽藓,剑叶大帽藓,西藏大帽藓,大帽藓,钝叶大帽藓和天山大帽藓(新拟)其中的天山大帽藓为近年在我国西北发现的一个新种,文中简要概述了每种的识别行征,生境和地理分布,并根据标本编制了新疆大帽藓属植物分种检索表,凭证标本中存于河北师范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HBNU)和新疆大学生物系植物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1月广州新沙口岸于进境马来西亚麦麸中检出检疫性病原真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检疫性杂草具节山羊草(Aegilops cylindrica Horst)及其他有害生物共21种次,涉及麦麸252.540 t,货值61872.3美元。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多数在运输工具检疫过程中于食品舱内面粉中检出,极少于货检中检出,该次于进境马来西亚麦麸中检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属全国口岸首次在麦麸中截获。  相似文献   

11.
辽宁地区保护地辣椒发生褐斑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辣椒褐斑病是1种由尾孢菌引起的真菌病害[1].20世纪末该病对印度、日本、韩国温室辣椒生产造成极大损失[2,3].辣椒褐斑病在我国南方常有发病,但不是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该病过去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生较少,但近些年在辽宁地区保护地辣椒栽培中也开始发生.笔者于2005年5月在辽宁省葫芦岛兴城市(高家岭镇)、2007年5月在鞍山海城市保护地中均发现辣椒褐斑病的发生,且发病较普遍.  相似文献   

12.
番木瓜(Carica papaya)在世界范围普遍被多种植原体侵染引起多种病害,包括顶梢枯死、束顶、黄化皱缩、花叶。番木瓜在印度广泛种植。2011年12月,在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Pune地区IARI车站附近的番木瓜地发现有类似植原体病害的症状,主要表现为上部幼嫩叶片表现嫩黄色,然后上部叶片干  相似文献   

13.
1985-2000年,美国在截获的北美以外的6825批次小蠹中,共鉴定出49个属中的67种小蠹,其中以中穴星坑小蠹(Pityogenes chalcographus)、松瘤小蠹(Orthotomicus evo-sus)、细干小蠹(Hylurgops palliatus)、云杉八齿小蠹(Ips typographtus)等数量最多。这些小蠹分别从117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截获,最多的10个国家分别为意大利、德国、西班牙、墨西哥、牙买加、比利时、法国、中国、俄罗斯和印度。在截获的小蠹中73%发现于木质包装中,22%在食品和植物材料中。  相似文献   

14.
1984年9月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赛力克地区,首次发现一种为害可可豆荚的新害虫—可可豆荚螟 CvyptophIebia encarpa Meyrick。当时只在局部发生,一年后扩散面积达56公顷。此虫以幼虫为害豆荚各个阶段。该虫虫体很小,分布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北部、在印度南部、新汉诺岛、苏迪斯特岛和新不列颠岛也有分布。发生原因是因该地区大量的森林空旷地种植可可,害虫发生后使用久效磷药所致。这种  相似文献   

15.
乌鲁木齐达坂城地区是新疆湿地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包括河流、沼泽、湖泊和池塘等。2010年7-8月,先后2次在该地区采集藻类标本,在对标本鉴定过程中,发现新疆鼓藻属新记录有6种,分别为双眼鼓藻(Cosmarium bioculatum)、扁鼓藻(C.depressum)、丘凸鼓藻(C.ochthodes)、厚皮鼓藻(C.pachydermum)、斑点鼓藻(C.punctulatum)和直角鼓藻(C. rectangulare),并描述了其形态学特征。这些新记录的发现,丰富了新疆鼓藻属植物的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6.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一种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于1981将小麦印腥设定为零容忍级别,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检疫条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各国(地区)制定和实施植物卫生措施的基础,本文系统介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进入、定殖、扩散及经济影响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陈东华  林毓鉴 《江西植保》2001,24(4):116-116
在整理江西安远三百山所采集同翅目昆虫标本时 ,发现中国记录种——印度卡颖蜡蝉 ,现记录如下 :印度卡颖蜡蝉 Caristianus indicus Distant,1 91 6(图 1 )体长 :雄虫 3 .5mm,雌虫 3 .6mm;体连翅长 :雄虫 5mm,雌虫 5.5mm。头浅灰色或浅黄褐 ,窄于前胸背板 ,突出两复眼之间 ,中央具有1纵脊 ,顶端处有 2条黑色的短纵纹 ,侧缘呈薄片状强烈上翘 ,上有二条黑斜纹。额及唇 基半漆黑色 ,喙及唇基部端半淡青灰白 ,喙端深黑 ,伸达中足基节。额的中央有 1“Y”字形脊 ,其两侧端大半上翘显著 ,翅边上有 3个浅黄白小斑纹 ,复眼及触角漆黑。前胸背板及…  相似文献   

18.
张生芳  刁彩华 《植物检疫》1991,5(3):201-203
1987年,南京动植检所由巴基斯坦进口的三叶草种子内截获了一种豆象。1988年11月,广州动植检所由澳大利亚进口的田菁种子内截获了另一种豆象。经反复核查标本及有关资料,确定前一种为三叶草豆象 Bruchidius trifolii Motschulsky,分布于埃及、法国;后一种为角额豆象Bruchidius angustifrons Schilsky,分布于印度。本文就以上两个种的形态特征及其他有关方面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9.
从整理1984—1993年累积的阿拉善地区的瓢虫标本中,发现本地区瓢虫科昆虫棣属3亚科11属、18种。其中广布种3种、荒漠地区特有种3—5种、该地区常见种6种;种类贫泛、数量少、分布不均一,是区系的突出特点,特殊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阿拉善瓢虫区系在内蒙高原所处的特殊地位。文中重点计论了三个种的生态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20.
从整理1984-1993年累积的阿拉善地区的瓢虫标本中,发现本地区瓢虫科昆虫棣属3亚科11属、18种。其中广布种3种、荒漠地区特有种3-5种、该地区常见种6种;种类贫泛、数量少、分布不均一,是区系的突出特点,特殊的生态适应性决定了阿拉善瓢虫区系在内蒙高原所处的特殊地位。文中重点计论了三个种的生态地理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