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索油用牡丹‘凤丹’的栽培技术,提高产量,改善结实性状。【方法】以‘凤丹’2年生实生苗为材料,设置3种栽植密度(0.4 m×0.6 m、0.4 m×0.5 m、0.3 m×0.6 m),栽植4 a后,研究不同栽植密度对‘凤丹’结实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并使用气质联用色谱法对‘凤丹’籽主要脂肪酸和氨基酸成分及其含量进行测定。结实性状指标包括单果果角数、单果种籽鲜质量、鲜出籽率、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结果】‘凤丹’产量、单果种籽鲜质量、鲜出籽率、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等指标均随着栽植密度增加而减小。0.4 m×0.6 m栽植密度条件下,单果鲜质量为29.85 g,单果种籽鲜质量为58.330 g,单果种籽数为68.33,与0.4 m×0.5 m和0.3 m×0.6 m栽植密度处理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0.4 m×0.6 m栽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产量达到2 465.25 kg/hm~2,极显著高于0.3 m×0.6 m栽植密度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凤丹’单位面积产量与单果果角数、鲜出籽率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单果种籽数、百粒种籽质量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凤丹’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4.48%,其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含量分别为52.00%、19.84%、22.64%,饱和脂肪酸主要有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凤丹’籽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结论】‘凤丹’适宜的栽植株行距为0.4 m×0.6 m。‘凤丹’籽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及丰富的氨基酸,可作为营养保健油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用牡丹‘凤丹’植株生长发育、不同冠层的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为油用牡丹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河南省沁阳市试验基地2013年10月定植的‘凤丹’牡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初植密度为57 000株·hm-2。2017年进入丰产期,果荚成熟后调查发现,高密条件下遮荫导致弱苗死亡,保有密度为46 800株·hm-2,于2018年3月13日发芽后进行人工间伐,间伐强度为0%(CK)、17%(A)、35%(B)、47%(C)和62%(D)。2019年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冠层光合参数、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1)间伐对‘凤丹’植株的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单株植株叶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依次比对照增加7.0%、11.9%、21.2%和25.1%。单株冠幅、开花数量、花径、新生叶片数、叶夹角、新生枝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株高趋势则相反。2)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SOD与CAT活性在冠层...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在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苗木内的分配规律,提高毛白杨造林效果,以毛白杨新品种‘北林雄株1号’苗木为试验材料,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高(50 000株/hm2,A1)、中(41 667株/hm2,A2)和低(31 250株/hm2,A3)3种育苗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行状配置B1:行距0.8 m+0.8 m、带状配置B2:窄行距0.6 m+宽行距1.0m和带状配置B3:窄行距0.4 m+宽行距1.2 m),分析育苗密度和行距配置对毛白杨体内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和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带状配置1(A3B2)和低密度带状配置2(A3B3)条件下,苗木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较理想,A3B2的茎、根非结构性碳...  相似文献   

4.
开展油用牡丹在十堰的引种试验,旨在探索核桃林下种植模式和技术,促进木本油料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试验采用直播和实生苗多点移植对比方法,观察‘凤丹’牡丹对气候和土壤的适应性。试验结果表明,‘凤丹’牡丹在引种地段能露地越冬,株龄3 a开花结实,株龄4 a以后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超过地下根系部分。在十堰低山地段的山地黄棕壤、黄棕壤等主要土壤类型,可以适量规模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凤丹’牡丹种苗的最适移栽时期,为其丰产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3年生‘凤丹’牡丹实生种苗为试验材料,设置8个移栽时期,通过大田对比试验,分析移栽后根系活力、叶片光合性能及生物量的变化;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对不同移栽时期的成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移栽期可能通过移栽时气温、土壤温度和移栽后土壤积温等环境因素影响‘凤丹’牡丹新根和植株的发育,适时移栽显著促进牡丹苗体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移栽时期,‘凤丹’牡丹植株生长期间的新根总数、木质化新根数、根系活力、叶面积、叶片SPAD值、净光合速率、枝条粗度、根生物量、枝条生物量、总生物量和壮苗指数均有一定差异,而枝条长度和根冠比没有显著差异。9月29日与11月28日移栽相比,单株木质化新根质量和叶面积分别增加了90.26%和51.22%,根系活力和净光合作用速率分别提高了93.53%和60.98%,单株生物量增加了46.00%。经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综合评价表明:9月29日移栽的‘凤丹’牡丹成苗效果最好。【结论】本研究依据植株生物量、壮苗指数与移栽期气象环境要素的依赖关系,明确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日均气温15~20℃气侯条件,是‘凤丹’牡丹的最适移栽期。  相似文献   

6.
杨庆平 《绿色科技》2023,(19):113-116
为分析主伐择伐保留、套种栽植密度对成熟杉木林下套种楠木林分生长量的影响。于2015年福建省邵武卫闽国有林场开展试验研究,选取立地条件相近的26年生成熟杉木纯林进行主伐择伐,保留3个密度处理,分别为600、750、900株/hm2,于2015年1月在林下套种2年生楠木,套种密度分别为1200、1050、900株/hm2,并设置主伐择伐保留900株/hm2,杉木不套种楠木的对照组,于2023年3月对林分生长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主伐择伐保留杉木密度600株/hm2、林下套种楠木1200株/hm2时主林层杉木、亚林层楠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单株立木材积高于其他密度处理和对照组(P<0.05);主林层杉木单位面积蓄积随主伐择伐保留密度增加而增加,亚林层楠木单位面积蓄积随择伐保留密度增加而减少,但各处理间总单位面积蓄积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成熟杉木林,主伐择伐保留密度增加后,对杉木及林下套种楠木生长产生不良影响,但是林分生长量未有显著变化,考虑原因可能是...  相似文献   

7.
【目的】明确‘凤丹’牡丹不同发育阶段的化学计量特征和分配规律,探讨源-库关系,可为解析其产量构成机制奠定基础,也为油用牡丹的栽培管理提供指导。【方法】采取破坏性取样策略,研究‘凤丹’牡丹年周期中,4、6、8龄(4年生、6年生、8年生)植株的根、茎、叶、花、果等器官中C、N、P元素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动态。【结果】1)各器官中C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且C含量随株龄增大而增高;根和茎中N含量随季节变化的趋势相似,都随株龄增大而上升,不同株龄植株的叶片的N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在花期最高; P元素含量及其变化在各器官及不同株龄之间存在差异。2)年周期中各器官的C∶N均表现为先升后降,株龄效应明显; C∶P在各器官中变化趋势不一,根和茎的C∶P表现为6年生 8年生 4年生,不同株龄叶片的C∶P仅在花期不同(4年生6年生8年生),繁殖器官的C∶P表现为4年生6年生8年生;年周期中,‘凤丹’N∶P逐渐下降,各器官的N∶P均表现为6年生4年生8年生,N∶P变化范围为2. 71~7. 62。3)在休眠期和落叶期,各元素基本上都平均分配到根和茎中,在花期和果熟期,C元素均匀分配到各器官,而N、P元素则较多分配到叶和繁殖器官,株龄对各元素分配动态的影响不一致。4)各器官可溶性糖含量差异明显。以可溶性糖含量表征的源、库强度及源/库比的分析结果显示,初始(休眠期)源结构为根和茎,之后(花果期)的源结构是叶片,库结构则包括花或果实、以及根和茎; 6年生植株的源强度最大,8年生植株则库强度最大,花期源/库比最高的是6年生植株,果熟期则是4年生植株。【结论】‘凤丹’牡丹的化学计量特征和源-库结构关系随生长发育阶段而动态变化,且明显受株龄的影响; N元素是‘凤丹’牡丹生长的限制因子,适当增施N肥可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不同磷水平对‘贵农5号’刺梨实生苗生长、根系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与内源激素的相互作用,了解刺梨应对低磷胁迫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低磷土壤刺梨的磷养分管理和生长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基质培养方法,设5、25、45、65和85 mg·L-1有效磷含量的5个供磷水平处理,对不同处理的生长和根系形态指标及叶、根中内源激素含量进行测定,解析不同磷水平下根系形态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1) 45 mg·L-1磷水平下实生苗生长的最好,整株生物量、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均最大,根和叶中的GA1+3含量最高,ABA含量最低。2)供磷水平低于或高于45 mg·L-1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明显减小,GA1+3含量降低,ABA含量增大,上述根系形态指标变小。在5 mg·L-1的低磷胁迫下,植株根冠比、2级、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的密度及长度达到最大。3)根和叶中的IAA及ZR含量随磷水平的降低而增大。4)不同磷水平下植株的生长指标和生物量大小与根和叶中的IAA和ZR含量间均表现出极显著(P<0. 01)的一元二次非线性回归关系,与GA1+3和ABA的含量分别呈极显著(P<0. 01)正相关和极显著(P<0. 01)负相关。供磷水平过低、过高对植株生长的抑制是IAA、ZR、GA1+3、ABA含量改变后协同作用的结果。低磷水平下根的生长抑制与叶和根中的IAA、ZR和ABA含量增大和GA1+3含量降低有关,高浓度的GA1+3和低浓度的ABA能促进主根的伸长和侧根的形成,而高浓度的IAA和ZR对根毛的形成及伸长和增加根毛的密度有促进作用。【结论】45 mg·L-1磷水平下刺梨实生苗生长和根系发育最好,主根长度、总根尖数和根的总长度、总体积、总表面积、平均直径、侧根长度和数量、一级侧根密度最大。降低或提高磷水平后植株生长受到抑制,上述根系形态指标随之变小。低磷胁迫下刺梨实生苗根冠比和2、3级侧根密度、根毛密度及长度明显增大。供磷水平变化导致刺梨实生苗叶和根中IAA、ZR、GA1+3、ABA的含量发生改变,并共同对植株生长和根系形态变化产生协同调控作用。根冠比的增大,2、3级侧根密度和根毛密度及长度的增加是刺梨实生苗应对低磷胁迫采取的适应策略,根和叶中高水平的ZR和IAA发挥重要的促进和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9.
选取海拔范围为1 917-2 438m的5个试验点(西山区海口林场、富明罗免基地、五华区西翥核桃示范基地、忠平忠义核桃合作示范基地和禄劝漩涡塘林场),以3年生的‘凤丹’牡丹苗木为材料,通过调查研究这5个试验点‘凤丹’牡丹的花期生长情况,初步研究昆明地区第1年栽种‘凤丹’牡丹开花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在昆明5个试验点种植‘凤丹’牡丹,花部结构正常;不同试验点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与原产地植株进入花期的时间相比较早,单朵花花期、群体花期的持续时间分别较原产地的长;各试验点之间进入花期的时间出现先后性差异,各试验点盛花期主要集中于3月上旬至4月中旬,盛花期开花率均可达到50%左右。此外,未开花植株当年生茎干较矮,茎干周围轮生状的侧枝生长相对较旺盛,而开花植株当年生的茎干主枝生长旺盛,几乎无侧枝生长,且运用统计学对植株生长量与其开花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凤丹’牡丹植株的开花情况均与新枝直径、新枝茎高、枝干茎粗差、枝干茎高差指标差异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凤丹’牡丹在昆明地区栽种第1年开花正常,群体花期、单花期均具有地域性特点,从植株开花生物学角度表现出相应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适合北方地区文冠果造林的技术体系,特选择整地深度、栽植时间、栽植密度3个因子开展研究,比较了不同因子处理下文冠果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北方地区文冠果造林前整地深度以30 cm左右为佳,春季栽植的效果比秋季栽植好,适宜的株行距为2 m×2 m,结实量为16841个·hm-2,种子产量为221.8 kg·hm-2。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优化杉木栽培措施,实现杉木林可持续经营。【方法】本试验以3、6、9年生红心杉幼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 667、2 501、3 333株·hm-2不同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造林密度显著影响了6和9生林分生长,整体上随着林龄增加,林分密度越大,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及蓄积量下降幅度越大。其中,与1 667株·hm-2林分相比,3 333株·hm-2林分各生长指标下降了22.0%~65.3%。相较1 667和2 501株·hm-2林分,9年生3 333株·hm-2林分土壤容重增大、孔隙度降低,土壤中全氮、速效氮、速效钾含量均显著减少。此外,相较氮素,土壤中磷钾含量随着林龄增加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结论】供试3种造林密度中,以1 667株·hm-2造林密度林分生长及土壤性状均表现最佳,为进一步提升林地生产力,实现地力维持,应注重磷钾肥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微波辐射对打破‘凤丹’种子休眠的作用,为促进‘凤丹’种子萌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油用牡丹主栽品种‘凤丹’的种子进行微波辐射处理,将预处理后的种子置于已铺有湿热灭菌双层滤纸的发芽盒内进行生根试验,统计初萌期、生根率、平均根长等指标;再选取胚根长度≥3 cm的种子,将其浸泡于200 mg/L的赤霉素2 h后播于穴盘内进行发芽试验,统计发芽率、发芽势、苗高等指标。【结果】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中火处理10和20 s均可缩短‘凤丹’的生根时间,中火处理10 s所需生根时间最短,为27 d,且各处理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低火处理10和20 s均可提高‘凤丹’种子的生根率与根长,生根率分别为95.83%与94.63%,根长分别为8.44和7.20 cm,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显著(P 0.05)。微波辐射低火处理10 s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促进作用,其发芽率与发芽势分别为83.25%和87.25%,其发芽势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 0.05);其余微波处理组对‘凤丹’发芽与幼苗生长的影响均表现出抑制作用,且随着微波辐射时间与强度的增加而增强;微波处理对‘凤丹’幼苗苗高无明显影响,其苗高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 0.05)。【结论】适当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可打破‘凤丹’种子的休眠,能促进‘凤丹’种子的萌发;而高强度的微波辐射处理对‘凤丹’种子的萌发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发育期分枝成株野核桃冠幅及胸径、树高对其影响程度,为建立更佳冠幅预测模型及目标树经营提供理论依据,达到优化森林经营管理措施的目的。【方法】对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不同坡向分枝成株野核桃生长进程中幼苗期、小树期、中龄期、老龄期的胸径、树高与冠幅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结果】1)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在中龄期前生长缓慢,中龄期后生长较快,阳坡(3.6 cm·a-1)平均生长速率大于阴坡(3.3 cm·a-1);树高、冠幅在中龄期前生长较快,中龄期后生长缓慢,阳坡平均树高、冠幅生长速率(0.7、0.3 m·a-1)小于阴坡(0.9、0.4 m·a-1)。2)阳坡和阴坡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树高、冠幅均随发育期增大而增大,同一坡向不同发育期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差异显著(P <0.05)。3)阳坡和阴坡同一发育期分枝成株野核桃冠幅级组成结构相似,幼苗期、小树期、中龄期、老龄期的冠幅均分别集中分布于0.1~0.5、0.1~2.0、2.0~4.5、3.0~4.0 m。4)阳坡分枝成株野核桃的胸径仅在...  相似文献   

14.
毛竹生境引入格氏栲对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南方现有毛竹纯林的生态功能十分脆弱,为探索毛竹林定向改造及生态林重建途径,恢复与建立竹阔复层混交林,在毛竹纯林中栽植格氏栲,研究林分涵养水源功能的变化。结果表明:毛竹适宜的保留密度为2 400~3 600株/hm2,格氏栲栽植密度为900株/hm2;栽植格氏栲10 a后,竹阔混交林的土壤密度显著下降,土壤孔隙度和持水量大幅增加,土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土壤渗透性能与抗蚀强度大幅提升,林分涵养水源功能明显增强。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南方生态功能区毛竹纯林改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沙棘克隆生长对造林密度的早期响应及其生物量分配调节机制,确定利于种群稳定性长期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方法】设置4个造林密度,即2 500、4 444、10 000、40 000株·hm~(-2)。调查测定时,分株生长能力采用每木检尺法,克隆繁殖能力采用子株个体计数法,克隆扩散能力采用跟踪挖掘法,地上生物量采用平均标准木法,垂直根生物量测定采用格子样方法和全挖法,水平根生物量测定采用跟踪挖掘法。【结果】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地径和冠幅生长量呈对数函数下降,而树高生长量差异不显著;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且两者之间具有协同作用;地上生物量分配下降、地下生物量分配上升,水平根生物量分配也呈上凸抛物线变化即先升后降;分株生长能力与地上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克隆繁殖、克隆扩散能力与水平根生物量分配呈正相关。【结论】种群通过地上与地下、水平根与垂直根生物量分配调节,在分株生长与克隆繁殖、克隆扩散之间做出权衡,从而形成与造林密度相适应的个体形态和克隆生长格局。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分株形态呈粗-中-细的变化过程,克隆繁殖和克隆扩散能力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即克隆生长格局呈离散型-聚集型-离散型、种群稳定性呈低-高-低的变化过程。最有利于克隆生长和种群稳定性维持的适宜造林密度为15 000~20 000株·hm~(-2)。相应的株行距为0.5 m×1.0 m~0.7 m×1.0 m。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祥丰牡丹的价值、市场需求和前景发展进行分析,为引种推广该新品种提供参考,以促进祥丰牡丹与油用牡丹企业健康发展,保障油用牡丹产业可持续发展。【方法】在借鉴油茶、土地整理等领域经济效益评价研究的基础上,基于频度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构建油用牡丹品种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单位面积产量、单位面积收益、田间管理费用、投资回收年限和种植农户人均收入增加率5个评价指标。利用AHP(层次分析法)结合Yaahp11.1软件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评价模型。以凤丹牡丹为对照,对祥丰牡丹和凤丹牡丹的经济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祥丰牡丹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好",凤丹牡丹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为"一般"。单位面积产量上,祥丰牡丹比凤丹牡丹产量提高近750 kg·hm-2,提升126.84%;单位面积收益上,祥丰牡丹因产量提升,平均收益提高约22 500元·hm-2;田间管理费用上,祥丰牡丹的表现略低于凤丹牡丹;投资回收年限上,祥丰牡丹可在种植后第3年实现收支平衡,早于凤丹牡丹1年。祥丰牡丹新品种在经济效益方面优于凤丹牡丹。【结论】相较于凤丹牡丹,祥丰牡丹新品种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对种植农户收入提升、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其未来发展趋势较好,发展潜力较大,会形成较高的经济收益和利润,祥丰牡丹新品种具备被农户和企业大范围推广引种的价值和潜力。  相似文献   

17.
以带岭林业局1999年营造的5个造林密度的蒙古栎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节疤的数量、着生位置和外部结构特征与造林密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造林密度对蒙古栎人工林外生节和包藏节的数量有显著影响,造林密度较小的林分(800株/hm2和2 500株/hm2)标准木节疤的总数量较大。包藏节的着生高度低于外生节,包藏节最低的是造林密度2 500株/hm2的标准木(0.50 m)。外生节与包藏节外部形态指标节疤长度、节疤宽度、密封口长度和密封口宽度均随着生直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以7年生不同造林密度樟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林分平均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单株材积和蓄积量等指标,探究造林密度对樟树幼林林分生长及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樟树林分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呈现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平均胸径、冠幅和单株材积均最大;2)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树高的影响较小,枝下高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增高,造林密度为2 500株·hm-2时林分枝下高最高;3)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大,林分蓄积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时林分蓄积量达到最大值;4)各密度条件下林分胸径生长过程相似,但胸径生长旺盛期的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少,造林密度为833株·hm-2时胸径生长旺盛期持续时间最长;5)不同密度林分单株材积连年生长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林分单株材积快速增长期持续时间随造林密度的增大而减少;6)综合考虑,樟树人工林适宜造林密度为1 111株·hm-2,合理造林密度范围为1 111~1 667株·hm-2。  相似文献   

19.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6-80
2016年11月,在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对14年生的杉木人工纯林进行间伐,设置2个保留密度(900、12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并于2017年3月在杉木人工林林下混合套种闽楠、火力楠、木荷、观光木4种乡土阔叶树种,分析不同间伐保留密度下杉木和4种阔叶树树高、胸径、冠幅生长动态。经连续3 a的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火力楠和观光木地径增长量、苗高增长量及冠幅增长量显著高于木荷和闽楠。杉木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下套种的4种阔叶树地径生长增量、苗高生长增量、冠幅生长增量明显大于间伐保留密度12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处理,表明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对杉木中龄林林下阔叶树的生长更为有利。间伐保留密度900株·hm(-2)下杉木平均胸径和树高增量较大,但蓄积量增量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杉木中龄林近自然经营下的异龄复层混交林培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厚荚相思不同栽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行距组合在单位面积蓄积量、单株生长量及干形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种植密度在1 665株/hm2以上时,株距与行距相近时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密度为1 245,1 005株/hm2时,株距小、行距大的组合的单位面积蓄积量优于株行距相近的组合,且同密度不同株行距之间单位面积蓄积量可提高11%~20%。不均衡行距试验显示,US16和US17处理有利于单株生长,且相同密度条件下,不均衡行距模式的单位面积蓄积量明显优于均衡行距的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