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信丰县油山营林林场采用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以及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树3种不同方式营造杉木林,进行幼树生长、成活率、保存率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在该立地条件下,不同造林方式在幼林的前两年对杉木幼树生长及成活率影响不显著。但捡带(不炼山)整地挖穴造林方式比炼山整地挖穴和捡带(不炼山)边挖穴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分别高出25%和28.6%,而炼山整地挖穴造林和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两种处理费用基本持平。因此把造林成本、水土保持效果和森林防火风险等因素考虑进去后,捡带(不炼山)边挖边种植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不同整地造林方式对油桐生长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梯田挖穴、抽槽、鱼鳞坑、“一锄法”等不同整地造林方式对油桐生长、开花结果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以梯田挖穴整地造林最好,其次为水平沟整地造林和鱼鳞坑整地造林,“一锄法”整地造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不同整地造林对核桃生长结果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核桃造林成活率,促进核桃生长结果,通过梯田挖穴、抽槽、鱼鳞坑、一锄法等不同整地方式进行整地造林。研究结果表明:以梯田挖穴整地造林最好,其次为水平沟整地造林和鱼鳞坑整地造林,一锄法整地造林效果最差。在生产中应根据地形情况与果农习惯,采用前三种整地造林,均可不同程度的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有利于核桃生长和开花结果,提高核桃产量。“一锄法”,不整地,是一种简单粗放的造林方法,生产中应不予采用。  相似文献   

4.
该文研究梯田挖穴、水平沟、鱼鳞坑等不同整地方式对金银花成活、生长和开花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梯田挖穴整地方式造林的金银花成活率最高,植株生长和花的质量好;其次为水平沟,不整地的造林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5.
梯田挖穴整地造林最好,其次为水平沟整地造林和鱼鳞坑整地造林,不整地造林效果最差。在生产中根据地形情况与林农习惯,采用前三种整地造林,均可不同程度的起到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有利于油松生长。  相似文献   

6.
黄泛沙地毛白杨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黄泛沙地上进行毛白杨不同整地规格造林试验。结果表明:带状、穴状2种整地方式,8种不同整地规格,毛白杨幼林的胸径、树高生长量无明显差异,大规格整地对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也无明显影响。但大规格整地显著增加造林成本,以挖60~80cm见方的植树穴为宜。  相似文献   

7.
梦凡 《湖南林业》2002,(6):26-26
一、炼山整地造林造林地应选择在缓坡、山脚、山中下部及山冲的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至微碱性的土壤上,石灰岩山地营造杜仲林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定植前对造林地进行砍山和带状整地造林密度一般采用株行距2×2米或2×米。定植于秋、冬季落叶后或春季萌芽前进行。整地时深翻耙平,在整好的定植地上挖穴。穴深和穴径各50厘米,挖松穴底,每穴施厩肥20公斤,过磷酸钙1公斤,饼肥1公斤,与底土拌匀,上盖10厘米细肥土。每穴栽苗1株,苗摆正,覆土至穴的一半,提苗舒根,然后分层覆土踏实,浇透水,待水渗下后,用细肥土封穴。栽植…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绿竹造林技术要点:选好地(林地选择);挖好穴(整地挖穴);备好苗(苗木准备);栽好竹(竹苗栽植);管好林(幼林抚育)。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火炬松、广西岑溪马尾松和上杭马尾松3个种源进行生长状况和不同整地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火炬松和岑溪马尾松的生长量明显高于上杭马尾松,而且造林费用低。通过全面整地、带状整地和块状整地3种模式造林林分生长比较试验,看出了3种整地模式对幼林林分生长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而推行块状整地挖穴造林模式可以明显降低造林成本,提高林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通过人工穴状整地与机械整地的优缺点对比,提出了机械整地的方法,并对整地机械进行了研究改造,解决了皆伐迹地更新造林的整地难题,大大提高了整地的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1.
在南京市浦口区选择两丘陵岗地,采取人工挖穴和机械全垦两种不同的整地方式,种植1年生杂交鹅掌楸体胚苗、鹅掌楸和北美鹅掌楸等5种不同遗传材料。3年生时,观测树高和离地10 cm处直径,并计算树干体积。试验结果表明,土壤板结的岗地,经机械全垦方式整地的鹅掌楸林,无论是树高、地径还是树干体积指标,都明显要优于人工挖穴造林的生长量。在机械全垦整地方式下,以体细胞胚胎发生的杂交鹅掌楸生长最好;在人工穴垦整地方式下,美国种内杂种1~3号生长与杂交鹅掌楸虽有差异,但在统计上没有显著性。说明在土壤板结的丘陵岗地,通过整地方式改善土壤疏松性和透气性,对于鹅掌楸的生长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试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整地方式下,树高、地径和树干体积均以中国马褂木的生长量最小。  相似文献   

12.
穴状整地是目前我国山区、半山区森林更新造林整地方式之一,也是采伐迹地造林过程中劳动强度最大的一道工序。为了改善镐刨,锹挖的笨重体力劳动,近几年来黑龙江省专业林机厂吸收科研与群众双革成果,试制了一千多台以051发动机为动力的ZB3型穴状手提式整地机。这些机械在全省国营林场及省外单位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对此我们与林机厂和使用单位的许多同志进行了调查,现就存在的问题和今后解决办法,谈谈我们的看法。1、整地机摆线针齿减速器的结构与质量问题。从调查中发现,行星摆线针齿减速器最高的工作寿命不到260小时。仅以汤源县  相似文献   

13.
在山区陡坡上造用材林不宜搞条垦整地。因为在条垦整地过程中和造林后的四五年之内会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树木生长成材后的砍伐和集运过程中,也会因压垮和拖垮条带外侧的土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绝大部分山场的地表状况和土壤状况比造林整地前更差,不利于更新幼树的生长。决定幼树生长优劣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植树穴的大小和深浅。树木生长好坏的关键是根部生长条件的优劣。只有挖大穴深穴整地,并填有足够肥沃的细土,才能使幼树根部有充足的伸展地盘,根部生长才能旺盛。深根性针阔叶树种要挖大穴深穴,南方主要用材林树种杉树,虽是浅…  相似文献   

14.
针对福清沿海岩岸低效黑松防护林现状,采用不同整地方式、不同苗木、不同造林密度及不同抚育施肥措施,对1 500hm2的低效黑松防护林进行更新改造试验。结果表明,厚荚相思和马占相思是适宜的更新改造树种;迎风面采用条状劈带整地、块状挖穴,背风面采用全面劈杂炼山、块状挖穴,并进行施肥、抚育等措施,有利于提高更新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促进幼林的生长,使岩岸基干林带防护功能得到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15.
提高山核桃造林成活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造林成活率低,是目前山核桃栽培的棘手问题.采用裸根苗造林一直是山核桃造林的主要方法.整地、起苗、运输、挖穴、栽植等工序严格按技术规程进行,才能提高成活率.要确保山核桃造林的高成活率,有几个关键环节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6.
桉树在不同地区的整地方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目前桉树人工林成片造林的实际情况,将桉树造林地分为A类:海滨平原、台地、丘陵和小盘地;B类:台地、中低山丘陵;C类:云贵高原三种类型。对其中的造林整地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后,选择出:A类以机械整地为主,在各种机械整地方式中,拨桩裂土的投资额合理,经济效益较好;人工拔桩后再行机械全垦,开沟造林是人工整地和机械整地结合的模式,投资较少,经济效益较高。B类地区人工全垦能获得较大生长量;大穴(80cm  相似文献   

17.
皖北石质山地造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北市石质山地造林已进行了10年,经不断探索、研究、分析、提高各项技术措施,总结出春季植苗造林、雨季容器苗造林、直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四种造林方法,严把整地挖穴(炸穴)、客土回填、栽植、浇水、培大土堆、覆盖薄膜、垒鱼鳞坑保水埂7道关键工序,有效提高了石质山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8.
淮北市石质山地造林已进行了10年,经不断探索、研究、分析、提高各项技术措施,总结出春季植苗造林、雨季容器苗造林、直播造林和封山育林四种造林方法,严把整地挖穴(炸穴)、客土回填、栽植、浇水、培大土堆、覆盖薄膜、垒鱼鳞坑保水埂7道关键工序,有效提高了石质山地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相似文献   

19.
夏季天气炎热多变,时间较短,造林时期难以掌握,过早过迟及栽后连日晴天均难以成活。要提高雨季造林质量,必须把握以下五个重要环节: 1、整地关。在造林前一、二个月就可进行整地,这样能够调节土壤的水分状况,给灌木、杂草等的充分腐熟分解创造条件。平原大田按长方形或正方形配置进行种植点的挖穴;缓坡荒地要实行全面整地;坡度在25℃以下,坡面比较平整的地上,要沿等高线进行水平阶整地;坡高较陡的坡地,挖半圆形的鱼鳞坑。  相似文献   

20.
刚果12号桉也是速生阳性造林树种,在疏松深厚的红壤,生长良好。这是人们对桉树长期生产实践的认识。因此,目前桉树造林和抚育,都采用较高的技术措施。如机耕、人工全垦、撩壕或挖大穴造林。现在我场每年种3000—4000亩桉树林也主要采用了撩壕整地,一两年内已经郁闭成林,取得了立杆见影的效果。但,是不是还可以速生更速生?仅从整地方面来说,究竟哪种整地方式造林和抚育比较好?目前所采用的全垦、撩壕和大穴整地的一般的深度,从其速生特性、用工量和成本的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