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总量也在不断上升,汽车维修行业也迅速出现.人们对汽车的性能和外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的生产技术不断革新,因此,汽车维修行业人员必须要掌握更好的专业维修技术.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型人才紧缺,所以,中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和教学方式方面要不断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要求,培养出优秀的技术型人才.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主要职能是培养高职生专业技能与高素质人才。现阶段汽车行业在社会上不断扩张发展,促使汽车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是培养高素质、汽车专业技能提升型人才实践教学平台,本文将深入研究高职院校汽车专业实训教学基地建设意义,并以此提出相应实施对策,从而有效提升我国高职汽车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3.
李斌 《湖南农机》2016,(10):141-142
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汽车的结构越来越复杂,维修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对维修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于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职业院校来说,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汽车维修技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就必须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改革,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来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十分迅速,汽车方便快捷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爱,成为了最主要的代步工具.因此,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成为了很热门的专业,对人才的培养有了更高地要求.文章主要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以培养应用型高标准人才为主,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动手操作,在实际操作中又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其中,使学生懂得如何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5.
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汽车已经作为普通消费品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家庭。我国汽车数量的极具增加,使得汽车维修行业也得到迅猛发展。而与之相对应的汽车维修人员已经成为汽车行业抢手的热门人才。作为汽车维修人员的重要培养基地,我国众多的中职技校都开设了专门的汽修专业,但由于汽车行业发展迅速,中职技校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实际需求已经教材老化等众多原因,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真正需求,也影响了学生就业。文章探讨了如何提高中职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质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6.
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汽车行业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产业支柱,对维修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教育.文章主要针对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改革进行分析,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并提出若干条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汽车行业中,新技术的诞生是汽车行业不断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无疑使汽车维修技术的科学性不断提高。当前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已经拥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在互联网出现之后,汽车维修资讯的传递也摆脱时间与空间的局限,对以往陈旧汽车维修企业的服务部门造成极大冲击。本文将从汽车维修出发,对汽车维修技术改良提供一定建议,旨在推动汽车维修技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国汽车数量不断增加,汽车维修行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维修技术人员却十分紧缺,高职院校主要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汽车维修专业需要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高校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以便培养出社会需求的高标准技术型人才.文章主要针对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全能型技术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成为人们出行和生活的必需品,现今我国的汽车拥有量已经是世界第二。因此在汽车行业快速发展下,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也越发迅猛。文章首先对汽车行业的修理内容进行了简单阐述,之后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汽车修理行业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问题提出了我国汽车修理行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0.
随着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尾气排放造成的大气污染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环境。新能源的发展对各个行业提出了节能减排的要求,汽车尾气的高排放跟这一发展理念是相违背的。所以我国需要加强对汽车维修和检测技术方面的改革,以满足新能源时代下的发展需求,实现节能减排,使我国汽车行业实现绿色的、可持续的发展,帮助解决目前我国在环境方面出现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汽车维修与检测技术的研究,实现行业的改革和技术创新,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1.
基于GIS的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州市武城县为研究区,采用3S技术,布设采样点,于2011年进行两次野外采样,基于室内试验得到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并结合1972年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处理,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变异趋势明显,数值为自东南区域的>1~2g/L逐渐增加到西北区域的>4~5g/L。地下水矿化度年内季相变化显著,春季矿化度均值为2.628g/L,冬季为1.748g/L。地下水矿化度较之197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52g/L。该结果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调控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引入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的研究,以开封市黑岗口灌区为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窄的置信区间,拟合效果好,其估值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适宜于对农民的水价改革承受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基于最小最大概率机的客户需求分类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杂产品客户需求中类别数多且数据量大的分类问题,利用最小最大概率机的概率信息和样本间隔信息,提出采用启发式方法解决编码设计问题.在算法中将一个减少了迭代次数的分类器视为弱化了的分类器,同时保留分类器的间隔属性和几何特性,并利用高维映射将分类器输出映射到特征空间,在弱化阶段大量减少了整体的迭代次数而在合成阶段利用非线性映射来提升性能.通过对叉车产品客户需求的数值试验证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降低了对二类分类器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4.
基于MEMS的压电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基于MEMS的压电泵是集驱动部件、工作部件和控制部件于一体的便于集成的微型泵,它采用压电晶体作为其驱动部件材料。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差异,压电泵主要分为压电薄膜泵和压电超声泵。介绍了压电泵的单腔体结构和多腔体结构,而多腔体结构的压电泵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由于压电泵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响应快等优点,在许多需要微流量控制的场合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点总结了压电泵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展望了压电泵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压电泵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压电泵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以156起有大型车参与的事故为例.从事故量、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大型车与大型车碰撞事故(包括卡车单车事故)、大型车与乘用车碰撞事故、大型车与车外人员碰撞事故为分类,分别对三种类型的事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法规对大型车的侧面防护装置、后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以及大型车驾驶室的安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水轮机磨蚀一直是困扰多泥沙河流上水电站安全运行的难题,通过分析泥沙磨蚀的特性,水轮机磨蚀的破坏特征,提出了关于水轮机过流表面防护、减少过机泥沙、机组检修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水轮机泥沙磨蚀的防护措施,为我国其他多泥沙河流水轮机的磨蚀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我国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基于红外热成像树上板栗机器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视觉系统无法分类识别的特点,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入到树上板栗的机器识别检测当中,建立了果园树上板栗红外热成像系统。记录了白天树上板栗果实与冠层温度变化情况,发现下午2:00~4:00之间,二者温度差异最为显著,最大温差可达3℃。研究了正常板栗果、坏死果以及空心果的红外辐射差异,发现坏死果表面温度最高,正常果次之,空心果温度最低。最后对获取的热图像进行温度校正、阈值分割、特征提取、目标标识。结果表明,树上板栗的有效识别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19.
渠道衬砌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U形渠与梯形渠、矩形渠衬砌工程量的分析比较在相同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U形渠比梯形渠和矩形渠节省多少衬砌工程量 ,教科书和有关资料没作回答。本文试图作较系统的量的分析比较 ,这也是推广U形渠的主要依据和关键问题所在。设U形渠和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厚度相同 ,在一定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比较U形渠、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工程量 ,等于它们的湿周比较。1.1 U形渠的水力计算公式水深h =12 +β D过水断面W =π8+β D2湿周 χ =π2 +2 β D水力半径R =wχ =π8+β D/π2 +2 β谢才系数C =R1/ 6/n断面平…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软土地基上筑坝方式 ,分析了软土地基上堤坝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提出了适合这类地基的合理的筑坝方式及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