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花生不同密度群体喷施三十烷醇和B9,研究其对生长发育和氮素代谢的影响,三十烷醇对花生主茎生长和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无显著影响;B9则抑制主茎生长,提高了主茎茎尖过氧化物酶活性。密度越大,B9的效果越明显,两种调节剂及密度对分枝及叶片出生速度及无显著影响。三十烷醇增加了前期花而B9减少了后期花,密度的增大也减少前期花。  相似文献   

2.
花生不同密度群体喷施三十烷醇和B9对光合效能有一定的影响:使叶面积指数在生长前期迅速提高,生长后期缓慢下降。延缓了叶片衰老和提高了叶绿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增加了单株干物重及其在根系和荚果中的分配率,降低了干物质在茎叶中的分配率。喷施B9能降低群体密度间对中后期光合效能影响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三十烷醇防治甜菜根腐病及增产效果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十烷醇是一种新型植物生长激素。国外应用三十烷醇对蕃茄、黄瓜、莴苣、花椰菜、小麦等均获得了增产效果,并着手活性机理及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我国1977年开始,对水稻、花生、甘薯、大豆、玉米、大白菜、茄、萝卜等用三十烷醇作了生物鉴定工作,取得了早熟丰产的效果,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型内源植物调节剂,引起国内外植物生理学家和植物病理学家的重视。据国外报导,三十烷醇除了起到植物生长调节作用外,还对黄瓜猝倒病、白粉病等蔬菜病害也有一定抗病作用。为探求防治甜菜根腐病的新途径,于1980、1981年,应用三十烷醇处理甜菜种子和植株,试图提高甜菜体内抗  相似文献   

4.
三十烷醇是近年来引用的一项新技术。据资料介绍,茶叶喷洒三十烷醇,是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单产的一项有效措施。茶叶喷洒三十烷醇后,对植株的高幅、标准芽梢长重、叶片大小、芽头密度和产量都有影响。为了验证喷洒三十烷醇后的增产效应、以及在淳安地区喷洒时间的规律,以便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特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5.
1986—1987年在不育系珍汕97A的繁殖、汕优6号和汕优64的制种上进行三十烷醇试验。在配合亩施 4克“九二○”的条件下,喷施0.3、 0.6、 0.9和1.2ppm的三十烷醇3次,以单喷“九二○”作对照。结果表明:喷施三十烷醇的处理比对照增产,其幅度繁殖田为6.1%~26.3%,制种田为8.5%~20.8%,但均以0.6ppm的增产效果最佳。三十烷醇能显著改善母本开花习性,提高父、母本花时相遇的比例,提高异交结实率和千粒重  相似文献   

6.
钙对花生植株生长和叶片活性氧防御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水培条件下设置不同钙离子施用量,研究了施钙对花生泉花10号生长发育和叶片活性氧防御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钙处理的植株高大,茎枝粗壮,叶片厚且大,果量多,果大饱满,叶片叶绿素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较高,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O2-·产生速率、电导率值较低.低钙对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与植株体内活性氧防御系统受到破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花生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高产花生品种鲁花11号和辐8707主茎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生主茎展开18片叶(饱果期)时,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顶3-6叶达最大值,向下逐渐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升高,顶6叶后开始迅速升高。花生主茎顶1-3叶属快速生长叶,顶4-6(7)叶属缓慢衰老叶,顶7(8)-10叶属迅速衰老叶。两品种间差异不大,辐8707叶片的衰老稍早于鲁花11号。  相似文献   

8.
花生不同叶位叶片衰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向东  张高英 《花生学报》2003,32(Z1):331-33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鲁花11号和辐8707两个高产花生品种主茎不同叶位叶片衰老的差异.结果表明,花生主茎展开18片叶(饱果期)时,从上向下主茎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逐渐升高,至顶3~6叶达最大值,然后逐渐降低.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O2-)释放速率随叶位的降低逐渐升高,至顶6叶后开始迅速升高.花生主茎顶1~3叶属叶片快速生长叶组,顶4~6(7)叶属叶片缓慢衰老叶组,顶7(8)~1O叶属迅速衰老叶组.两品种差异不大,辐8707叶片的衰老稍早于鲁花11号.  相似文献   

9.
三裂叶蟛蜞菊对花生化感作用的生理生化机理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三裂叶蟛蜞菊(WedeliatrilobataL.)是华南地区的重要杂草和园林绿化植物。本文研究了三裂叶蟛蜞菊水提液对花生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一些生理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三裂叶蟛蜞菊各器官水提液浸种显著降低了萌发花生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脂肪酶活性,提高了质膜透性,进而使萌发花生种子的活力和呼吸速率显著降低。其中三裂叶蟛蜞菊根、茎、叶和全植株水提液使萌发花生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分别降低了32.80%、39.48%、32.37%和34.40%,使脂肪酶活性分别降低了21.19%、26.69%、24.15%和22.88%。在花生植株幼苗生长过程中,喷淋三裂叶蟛蜞菊各器官水提液极显著地降低了花生根系干物重、单株根瘤数、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重;其中三裂叶蟛蜞菊叶水提液分别使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单株干物重降低31.95%、32.65%和37.93%。喷淋三裂叶蟛蜞菊各器官水提液还极显著地抑制了花生氮素代谢中两种关键酶—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的活性,使叶片全氮含量有所下降。三裂叶蟛蜞菊各部分水提液对萌发花生种子化感作用的大小顺序是:茎>叶>全株>根系;而对花生幼苗,化感作用的大小顺序则是:叶>茎>全株>根系。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花生连作障碍机理,分析香草酸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设置香草酸浓度为0、0.1、0.5、1μmol·g-1干土,以花生品种粤油7号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调查外源施加香草酸后,花生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丙二醛(MDA)含量、花生根系抗氧化酶活性(CAT、POD、SOD)、花生基础农艺性状、花生根际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酶的活性。结果发现,花生植株的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均随外源香草酸的浓度增加而降低。同时,不同浓度香草酸处理后,均对花生植株的MDA含量、CAT和SOD酶活性产生化感促进作用,而对花生主根长、主茎长、分枝数和产量产生化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了花生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导致经香草酸处理后的花生土壤过氧化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均高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1.
周桂元  罗虹 《花生学报》2012,41(1):26-30
以花生品种粤油7号为材料,以早衰品种粤油5号为对照,对花生叶片衰老过程中N素代谢指标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花生生长期内叶片衰老过程中,硝酸还原酶(NR)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硝态氮含量呈单峰曲线变化,随着叶片的展开、成熟和衰老,先上升后下降,最先开始降低的是游离氨基酸含量,其次是硝酸还原酶(NR)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后是硝态氮含量。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赵洪祥  边少锋 《玉米科学》2012,20(3):122-129
通过氮肥运筹对雨养条件下玉米氮素动态变化和氮肥利用的影响研究表明,氮素积累量在吐丝后45d前后达到最大;高密度有利于氮量积累;植株总氮量与产量呈正相关,高密度下相关系数大;高密度下子粒氮含量和氮收获指数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吐丝期氮肥比例相对高有利于叶片和穗部(子粒+苞叶+穗轴)氮素在生育后期的积累及茎鞘氮素的转运,前期氮肥比例大易造成穗部氮代谢延后。氮素吸收高峰在吐丝到吐丝后15 d;吐丝期氮肥比例高的施肥方式提高了生育后期的氮素吸收速率,在较高密度下吸收速率前移。氮肥施用比例适当后移有利于氮肥利用;前期氮素累积太多对后期氮素吸收利用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于2016-2017年以花育25号为材料,在花生单作和间作条件下,设置施钙和不施钙处理,研究钙肥对单作花生、间作中间行和间作边行花生的植株性状、功能叶生育后期光合特性、糖代谢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钙肥降低了花生主茎高和侧枝长,增加了花生分枝数、主茎节数,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蔗糖含量及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单作和间作花生荚果产量平均增产397.2 kg/hm^2,平均增产率19.9%。相同施钙水平下,越靠近玉米行的间作边行花生受遮荫影响越大,其主茎高、侧枝长较大,蔗糖合成酶(S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等生理指标低于单作花生。与单作不施钙比较,施钙显著增加了间作花生叶绿素含量,使其光合特性、蔗糖含量、SS、SPS酶活性无显著降低,降低了间作花生的减产幅度。本试验条件下,每公顷施用钙肥300kg可部分缓解间作遮荫对花生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叶片和根系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试验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改变源库比对花生叶片和根系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库的减少,叶片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升高,从而延缓叶片衰老;随着源的减少,以上生理指标均降低,而促进了叶片的衰老。无论减源还是减库,均可增加根系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SOD、POD活性,延缓根系的衰老。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明确磷素对花生生理特性及生育效应,采用水培与砂培试验相结合,研究了磷对花生不同生育时期植株碳、氮含量、碳氮比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水培条件下,磷胁迫处理降低了花生幼苗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各器官(根、茎、叶)蛋白质含量,增加了各器官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抑制了幼苗生长发育,根茎叶干物质重分别降低4.2%、10.9%和9.7%。(2)砂培条件下,花生结荚期叶片净光合速率、碳含量、氮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30~90kg/hm2范围内,上述4项指标较不施磷对照分别增加21.2%~34.2%、23.9%~42.1%、13.9%~22.3%和8.9%~17.0%;饱果期,花生叶片碳含量及碳氮比均随施磷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对叶片光合作用和氮含量影响较小;荚果产量随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施磷处理较对照增产11.3%~23.5%。因此,合理施磷能够有效调控花生植株碳氮代谢,进而促进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16.
研究表明,用特谱唑拦种能抑制花生种子的萌发,推迟出苗;喷施特谱唑对花生较为安全,每公倾用特谱唑375g喷施2次或750g喷施1次对花生褐斑病及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对叶腐病、白绢病等也有较好的兼治作用,并能有效控制花生徒长,明显提高花生的结果数,饱果率及荚果产量。  相似文献   

17.
高产花生由于较高的肥水供应和较大的种植密度,生育中期易徒长倒伏、叶部病害较重,生育后期易脱肥早衰。以解决这个问题为目标,课题组创建了“三防三促”调控技术:一是精准化控,防徒长倒伏,促进物质分配和运转;二是提早用药,防病保叶,促进光合产物积累;三是叶面追肥,防后期早衰,促进荚果充实饱满。在高产栽培条件下,设置CK(常规管理)、T1(精准化控)、T2(精准化控+提早用药)、T3(精准化控+提早用药+叶面追肥)4个处理,进一步验证“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高产花生饱果期和成熟期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显著提高了叶片SOD、POD和CAT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各指标以T3处理效果最显著,其次是T2处理。T1、T2和T3处理均显著降低了成熟期的主茎高、侧枝长和主茎节数,提高了分枝数、主茎绿叶数和叶面积指数。对地上部植株生长的控制主要是精准化控的作用,而生育后期较大的叶面积指数主要是提早用药和叶面追肥的作用。T1、T2和T3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单株结果数、单株果重、荚果产量以及经济系数,其中T1、T2、T3处理分别比CK增产20.35%、26.39%和30.62%。T2和T3处理的出仁率分别比CK提高1.84和3.02个百分点,说明T2和T3处理能提高籽仁饱满度。“三防三促”调控技术的应用是高产栽培条件下花生产量进一步提高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8.
研究三裂叶蟛蜞菊、香根草、香茅对黄曲霉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三种植物的水提液均能显著抑制黄曲霉的生长。在培养黄曲霉的培养基中加入上述三种植物的水提液后,培养基上黄曲霉的菌落数显著减少,平均菌落直径变小。利用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浸泡被黄曲霉感染的花生种子,其发芽率显著高于清水对照处理;显示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能够缓解黄曲霉素对花生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在没有黄曲霉侵染的条件下,虽然这三种植物的水提液会降低正在发芽的花生种子某些水解酶和保护酶的活性;但在黄曲霉侵染后,这三种植物水提液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水解酶和保护酶的活性却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导致处理种子具有更高的呼吸速率、种子活力和发芽率。在对照土壤里,受黄曲霉侵染的种子长出的花生植株长势很差。分别将三种化感植物剪碎、加入土壤中混匀,平衡一段时间;在这些土壤上种植受黄曲霉侵染的种子长出的花生发现能够有效降低黄曲霉素对花生生长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相比,处理土壤上生长的受黄曲霉侵染的花生植株具有更高的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因而具有更高的株高、叶片氮素含量和干物量。  相似文献   

19.
锰对大豆氮代谢相关指标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大豆品种垦农4号为材料,在大田小区试验的条件下,研究EDTA-Mn浸种和在初花期(R1期)叶面喷施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在浸种处理(A)还是叶面喷施处理(B)中,中浓度锰(即A3 1.54g/L和B3 20g/L)处理对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硝态氮、游离氨基酸含量及硝酸还原酶活性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浸种处理对各指标影响效果逐渐减弱。同时,中浓度的锰处理有利于大豆单株粒数、荚数和单株产量的提高,从而达到大豆增产的目的,且能够使大豆的蛋脂总量明显提高。高浓度的锰(即A4 15.4g/L或B4 60g/L)处理则对上述指标起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