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确定乳脂奇数和支链脂肪酸(OBCFA)含量与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含量的关系。选择同一胎次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处于产奶初期、中期和晚期的各3头(同一时期奶牛产奶量相近)。采集的12 h内的瘤胃液和乳样本,分别测定瘤胃液中VFA的含量和乳脂OBCFA的含量。结果表明: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均能找到与之显著或极显著相关的OBCFA含量(P≤0.05或P≤0.01)。以乳脂OBCFA含量预测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的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57、1.06和0.33,预测异丁酸、异戊酸和戊酸的为0.13。结果提示,以乳脂OBCFA含量为基础得到的预测瘤胃液中各种VFA含量的回归方程可以应用于瘤胃内VFA含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以纯碳水化合物为体外发酵底物,旨在探讨奶牛瘤胃中奇链支链脂肪酸含量与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的相关关系。试验选取3头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荷斯坦奶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不同比例的纤维素(F)和淀粉(S)为培养底物(F∶S=0∶100,25∶75,50∶50,75∶25,100∶0)进行体外发酵。于体外发酵6,12,18,24 h采集发酵液并测定奇数和支链脂肪酸含量和微生物菌群相对丰度。结果显示:瘤胃液中奇数直链脂肪酸占总OBCFA的比例最大,且C15及其异构体所占的比例大于C17及其异构体的比例;F∶S对iso C15、anteiso C15、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嗜淀粉瘤胃杆菌和牛链球菌相对丰度受F∶S影响(P<0.05)。此外,白色瘤胃球菌和黄色瘤胃球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和C15含量正相关(r=0.25~0.70,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负相关(r=-0.28~-0.38,P<0.05);而嗜淀粉瘤胃杆菌与iso C15和C15含量负相关(r=-0.26~-0.43,P<0.05),与iso C16和anteiso C17正相关(r=-0.26~0.35,P<0.05);溶纤维丁酸弧菌的种群数量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负相关(r=-0.35~-0.57,P<0.05);而牛链球菌与iso C15、anteiso C15、iso C16、iso C17、anteiso C17和C17呈正相关(r=0.34~0.43,P<0.05);反刍兽新月单胞菌与C15含量正相关(r=0.31,P<0.05),与anteiso C17负相关(r=-0.26,P<0.05)。由此可见,碳水化合物结构能显著影响瘤胃奇链支链脂肪酸的含量,以及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菌群丰度,并且奇链支链脂肪酸与瘤胃微生物存在相关性,因而可以间接反映细菌种群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3.
利用瘤胃液和乳中奇链支链脂肪酸作为微生物潜在产生量的标志B.Vlaeminck等著李大刚摘译杨舒黎校摘要: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C15∶0、anteisoC15∶0、C17∶0、isoC17∶0、anteiso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③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④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入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4x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研究目的如下:①确定瘤胃液内奇链支链脂肪酸(OBCFA,如C15:0、iso C15:0、anteiso C15:0、C17;0、iso C17:0、anteiso C17:0和C17:1)与尿嘧啶、嘌呤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②通过评价牛奶中潜在的OBCFA分泌情况预测产奶牛十二指肠微生物蛋白的流通量;⑧应用独立设置的数据评价预测方程的准确性;①比较预测方程是否比以日粮干物质摄人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的预测更准确。试验1:选择4头奶牛,按1:4拉丁方试验设计进行分组。日粮由不同植物组成的青草青贮和统一的精料组成,研究瘤胃内OBCFA和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应用嘧啶和嘌呤作为瘤胃微生物的标记,研究在饲喂4、12和17h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产量与OBCFA(g)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瘤胃内微生物蛋白的产量与OBCFA紧密相关(r^2=0.716,RMSE=4.45)。为了校正瘤胃微生物品种造成的标记物浓度之间的差异,将C17:0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结果导致预测的相关系数升高(r^2=0.780,RMSE=3.92)。试验2:给产奶牛饲喂相同的青草青贮和不同淀粉浓度的基础日粮,来评价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和乳中OBCFA的关系,同样观测到瘤胃液和乳中OBCFA的产量与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之间紧密相关(RMSE=4.28),但是如果将直链C17脂肪酸包括在回归方程中时,预测的相关系数没有增加(RMSE=4.92)。用3组独立的数据对目前的预测方程进行评价,通过方程对乳中分泌的OBCFA和直链C17脂肪酸的观测平均值进行计算,得到预测误差的均方根分别为20.5%和13.4%。比较最新得出的方程与以前发表的以干物质采食量和日粮特性为基础所得出的预测方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前者更为准确。通过本试验,首次可以在DMI不可以准确计算的条件下.通过牛奶中OBCFA含量对十二指肠微生物流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5.
4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和颈动脉插管的泌乳中后期文登奶山羊,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试验处理为瘤胃连续灌注4种不同比例的混合挥发性脂肪酸(VFA)溶液,4种灌注液的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依次为:75:15:10(VFA1),65 : 25:10(VFA2),55:35;10(VFA3)和45 : 45 :10(VFA4).日粮(精粗比为45:55)制作为颗粒料,每2 h自动饲喂1次,瘤胃灌注的VFA按奶山羊维持需要的30%确定.研究表明,灌注液对奶产量、乳糖的影响不显著(P>0.05),高丙酸灌注组乳脂率、乳脂量显著下降(P<0.05);血浆胰岛素水平呈上升趋势(P>0.05),血糖浓度处理间无显著变化(P>0.05).随灌注液丙酸摩尔比的升高,颈动脉血浆乙酸、NEFA、BHBA浓度下降(P<0.05),丙酸浓度上升(P<0.05),TG和丁酸浓度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动脉血浆BHBA、NEFA、TG和丁酸的乳腺吸收率降低(P<0.01),丙酸的乳腺吸收率升高(P<0.01),乙酸的乳腺吸收率未出现显著变化(P>0.1).随灌注液丙酸摩尔比的升高,乳脂中中链脂肪酸(C10-C16)和中短链脂肪酸(CA-C16)的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长链脂肪酸(≥C16)的含量呈下降趋势(P<0.05),其中VFAl组C10-C16及CA-C16含量均低于其它3组(P<0.05),≥C16含量显著高于其它3组(P<0.05);Trans-10,cis-12CLA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结果表明,提高瘤胃灌注VFAs混合液的丙酸摩尔比可引起乳脂率的降低,抑制乳腺对NEFA的吸收,增加乳脂中CA-C16脂肪酸的比例,降低≥C16脂肪酸的比例.  相似文献   

6.
挥发性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挥发性脂肪酸 (volatilefattyacids ,VFA)是碳链为 1~ 6的脂肪酸 ,包括乙酸、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等 ,其中对动物体代谢作用最为重要的有直链乙酸、丙酸和丁酸 ,约占瘤胃发酵VFA总产量的 95 % ,乙酸是产量最大的VFA ,约占VFA总产量的 70 %~ 75 %。挥发性脂肪酸在不同动物体内其比例和数量不同 ,见表 1。表 1 食糜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及其中各酸比例绵羊瘤胃猪盲肠鸡盲肠总挥发性脂肪酸 (mmol/L) 1 1 91 8 2 1 0 7乙酸 (% ) 54 55 61丙酸 (% ) 2 5 2 7 2 7丁酸 (% ) 1 7 6 1 1长链脂肪酸 (% ) 4 2 1  注 :资料来源于…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精粗比日粮对奶山羊瘤胃液pH值、VFA以及血液中VFA含量的影响。选择8只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奶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采用完全随机分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6∶4和4∶6的日粮,预饲期15 d,采样期3 d。结果表明,高精料组(HC组)瘤胃液pH值显著低于低精料组(HR组)(P<0.05);在采食后3 h,HC组与HR组瘤胃液pH值均下降至最低值,分别为5.71和6.08。除了乙酸含量外,HC组瘤胃液丙酸、异丁酸、丁酸、异戊酸、戊酸以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分别比HR组提高4.99%、5.58%、21.81%、17.95%、18.27%、1.66%。HC组血浆中各种VFA的含量均高于HR组,其中丙酸、丁酸含量两组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HC组瘤胃液以及血浆中乙酸与丙酸比值均低于HR组,但两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HC组瘤胃液乙酸、丙酸、TVFA浓度在采食后2 h达到最大值,HR组在采食后3 h达到最大值,两组日粮血浆中VFA浓度均在采食后2 h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恢复到采食前水平。结论:高精料日粮导致瘤胃液pH值显著降低,瘤胃液和血浆中VFA含量增加;瘤胃液VFA生成速率HC组高于HR组。  相似文献   

8.
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吸收在数量上是奶牛养分流量最重要的部分。先前对VFA吸收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瘤胃的变化,如瘤胃液的化学组成、瘤胃体积及瘤胃pH,而近几年的研究整合了瘤、网胃上皮表面积对VFA吸收的调控。本研究提出假设:瘤胃VFA的吸收受上皮渗透性及上皮毛细血管血流量所调控,旨在建立一个VFA过瘤胃壁吸收的模型,且该模型整合了上皮血流量作为驱动力对瘤胃VFA吸收的影响。由于VFA主要以非电离形式通过被动扩散通过细胞膜,因此认为瘤胃液与瘤胃上皮的VFA域之间的双向流量存在一定的驱动力。模型的一系列参数通过观测数据拟合而来,该模型提供了可靠的瘤胃VFA吸收和瘤胃上皮血流量的无偏差估计。血流量模型的拟合考虑了奶牛每千克体重丁酸和日粮粗蛋白质摄入量的影响。VFA从瘤胃液向上皮的流动速率从低到高依次为,异丁酸<乙酸<丙酸<丁酸(分别为0.32±0.02,0.72±0.2,0.91±0.06和0.97±0.02/h);而从上皮到瘤胃液的流动速率与上皮VFA域的大小密切相关,异丁酸、乙酸、丙酸和丁酸的流动速率分别为4.78、10.60、13.40和14.3/h。瘤胃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浓度用均方根预测误差的百分比表示,分别为5.86%、5.75%、11.30%和4.12%。上皮血流量用26.3%的RMSPE来预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瘤胃丁酸浓度从4.0 mmol/L增加到37.4 mmol/L时,上皮血流量增加了47%,且瘤胃丙酸的消失率增加了11%。瘤胃液和上皮的VFA浓度梯度不超过3∶1,且随血流量的升高而提高。因此,一个基于瘤胃上皮血流量和瘤胃液与上皮之间VFA双向流量的动态模型,能够无偏差的估计在冲洗瘤胃的条件下瘤胃VFA的吸收,且预测残差极低。该模型表明,上皮血流量对VFA吸收的调控受瘤胃液与上皮之间单一VFA浓度梯度的影响。一系列独立的数据表明,上皮血流量可能是决定瘤胃VFA吸收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系统比较中国荷斯坦牛、娟姗牛及娟荷杂交牛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乳品质,本实验选取江苏省某奶牛场50头荷斯坦牛(平均泌乳290 d),20头娟姗牛(平均泌乳243 d)及10头娟荷杂交牛(平均泌乳200 d),分别于夏季(2020年6、7、8月中旬)及冬季(2020年12月和2021年1月及2月中旬)采集奶样,测定乳成分及乳脂肪酸含量。每个品种选取10头牛,收集冬夏两季奶牛瘤胃液,测定瘤胃挥发性脂肪酸(VFA)。结果表明:娟姗牛瘤胃内的丙酸和戊酸浓度显著低于荷斯坦牛;夏季瘤胃内乙酸和丁酸浓度显著低于冬季。娟荷杂交牛的日产奶量和乳糖含量显著高于娟姗牛,但娟姗牛的乳脂、乳蛋白和全乳固体含量优于其余两个品种(P<0.05);夏季牛奶中的全乳固体和非脂乳固体含量显著低于冬季,而尿素氮则相反(P<0.05)。娟姗牛和娟荷杂交牛的乳脂肪酸含量相似,但与荷斯坦牛的乳脂肪酸含量差异显著;冬季牛乳中C6:0~C12:0含量高于夏季,C18:1cis9和C18:2trans9,12含量显著低于夏季。相关性分析发现,瘤胃VFA浓度与乳中C6:0、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奇数碳脂肪酸含量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不同氨化稻草水平对瘤胃甲烷(CH4)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量的影响。以2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成年西门塔尔牛作为瘤胃液供体,以未处理稻草、4%尿素氨化稻草和6%尿素氨化稻草为粗料,分别与精料混合料以6种比例配合日粮,其中精料与粗料的混合比例分别为0∶100、20∶80、40∶60、60∶40、80∶20、100∶0。应用Menke等(1979)的体外培养发酵技术进行培养发酵并测定日粮48 h的总产气量、CH4和VFA产量。结果表明:日粮精料/粗料为0∶10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和6%尿素氨化稻草组总VFA(TVFA)产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随着日粮精料比例增加,乙酸、丙酸和TVFA产量显著增加(P<0.05),乙酸/TVFA和乙酸/丙酸显著下降(P<0.05);当日粮精料/粗料为40∶6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和6%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 CH4产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并且4%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总产气量显著高于未氨化稻草组(P<0.05),在一定程度上高于6%尿素氨化稻草组(P>0.05);随着日粮精料比例增加,CH4产量和总产气量显著增加(P<0.05);48 h总产气量和CH4产量的组合效应值最高的组为日粮精料/粗料40∶60的4%尿素氨化稻草组;各组48 h总产气量均产生正组合效应,4%尿素氨化稻草组中CH4/TVFA均产生负组合效应。由此可知,CH4产量与日粮精料/粗料和日粮中粗料的品质有关。当日粮精料/粗料为40∶60时,4%尿素氨化稻草组48 h总产气量和CH4产量最高,但CH4/TVFA最低。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山羊瘤胃液为样品,建立了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测定乙酸、丙酸和丁酸等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方法。结果表明:甲醇与0.01 mol/L磷酸二氢钠缓冲液(pH=2.6)比例为28∶72时可很好地分离乙酸、丙酸和丁酸,回收率均大于83%,相对标准偏差(RSD)均小于0.67%。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青贮添加剂与尿素对青贮玉米体外消化VFA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微生物青贮添加剂与尿素处理的全株青贮玉米经体外消化处理,测定挥发性脂肪酸总量及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结果显示,未经任何处理组其挥发性脂肪酸总含量最低,为4.60mmol/mL;乙酸、丙酸、丁酸单项含量均低于其他各样;添加微生物青贮添加剂与尿素组的挥发性脂肪酸总含量最高,为7.32mmol/mL,高于未处理组37.16%,且丁酸含量为1.19mmol/mL介于只添加尿素组和只添加微生物青贮添加剂组之间;只添加微生物青贮添加剂组丁酸含量为1.13mmol/mL;只添加尿素组丁酸含量为1.22mmol/mL,为4个处理组中最高。结果表明,添加微生物青贮添加剂与尿素能提高青贮饲料消化后VFA的总含量,降低丁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9只装有瘤胃瘘管的绵羊,按3×3拉丁方设计,饲喂添加0、4%和8%玉米油的羊草、苜蓿和精料的精粗比4:6混合日粮.晨饲后0,2,4,6,8,10和12 h采集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pH值、NH3-N、VFA和BCP浓度.结果表明,添加4%和8%玉米油可提高瘤胃液pH值,对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可降低瘤胃液中乙酸和总VFA的浓度,对丙酸浓度没有影响,降低乙酸/丙酸比值.添加4%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BCP浓度,添加8%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丁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14.
以3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经产荷斯坦奶牛为试验动物,采用3×3拉丁方设计,研究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油料籽实(即葵花籽、亚麻籽、菜籽)的外源脂肪,对奶牛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变化的影响,以及对乳脂中共轭亚油酸(CL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比例以及血浆中长链脂肪酸比例变化的影响。3种日粮的粗脂肪含量基本相同。结果表明:日粮中添加3种不同油料籽实,对奶牛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含量及乙/丙比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对乳脂中的共轭亚油酸(CLA)比例及其他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例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葵花籽作为外源脂肪显著提高乳脂中CLA的比例;3组间的血浆中C14:0、C16:0、C18:0的比例差异不显著(P>0.05),菜籽组C18:1的比例显著高于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P<0.05),而后2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t-C18:1、C18:2的比例与菜籽组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而亚麻籽组和葵花籽组则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9只装有瘤胃瘘管的绵羊,按3×3拉丁方设计,饲喂添加0、4%和8%玉米油的羊草、苜蓿和精料的精粗比4:6混合日粮.晨饲后0,2,4,6,8,10和12h采集瘤胃液,分别测定瘤胃液pH值、NH3-N、VFA和BCP浓度.结果表明,添加4%和8%玉米油可提高瘤胃液pH值,对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可降低瘤胃液中乙酸和总VFA的浓度,对丙酸浓度没有影响.降低乙酸,丙酸比值.添加4%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BCP浓度,添加8%玉米油时降低了瘤胃液中丁酸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硝酸钠调控水牛瘤胃甲烷生成对脂肪酸生物氢化途径的影响。选取3头体重约为(650±50) kg、安装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水牛作为瘤胃液供体动物,通过体外批次培养,设计发酵底物的精粗比为40∶60,试验设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组各添加0.25 mg/mL的α-亚麻酸,硝酸钠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1、2、3 mg/mL。分别培养3、6、9、12、24 h时测定产气量和甲烷产量,在培养24 h结束后测定体外发酵参数和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①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培养液24 h的总产气量、甲烷(CH_4)含量和甲烷/总产气量的比例(P0.05),添加1、2和3 mg/mL硝酸钠后瘤胃液甲烷含量分别降低了89.62%、91.20%、91.75%。②添加硝酸钠组瘤胃培养液的pH和氨态氮(NH_3-N)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微生物蛋白(MCP)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别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和异戊酸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3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③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 cis-9,trans-11、C18∶2 trans-10,cis-12、C20∶1、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及UFA/SFA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添加硝酸钠组瘤胃液C18∶2n6c、C18∶1n9t、C20∶5n3(EPA)和C22∶6n3(DH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1 mg/mL硝酸钠组含量最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添加1 mg/mL硝酸钠组瘤胃液C18∶3n3、C18∶2n6c和C18∶1n9c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体外添加硝酸钠显著降低了瘤胃液总产气量和甲烷含量,pH和NH_3-N含量显著升高,TVFA含量降低,通过显著减少丙酸含量而升高乙酸/丙酸;添加1 mg/mL硝酸钠可显著提高瘤胃液共轭亚油酸(CLA)和UFA含量,且在抑制甲烷产生的同时能够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氢化程度。  相似文献   

17.
不同精粗料比全混合日粮对奶牛瘤胃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安装瘤胃瘘管的18头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试验1~6组,每组3头牛,试验1~6组依次饲喂不同精粗料比全混合日粮(TMR)的TMR1(20∶80)、TMR2(30∶70)、TMR3(40∶60)、TMR4(50∶50)、TMR5(60∶40)和TMR6(70∶30),探讨不同精粗料比TMR对奶牛瘤胃甲烷(CH4)释放量、挥发性脂肪酸(VFA)、氨态氮(NH3-N)浓度及产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TMR中精料比的提高,瘤胃乙酸和丁酸逐渐降低,丙酸明显提高,饲喂TMR3和TMR4的奶牛瘤胃NH3-N浓度比试验5组和6组极显著降低,CH4释放量和CH4能/总能的含量分别比试验1组和2组显著减少,比试验5组和6组极显著减少,标准乳(FCM)、乳干物质含量和乳脂率比试验1组显著提高,明显提高产奶性能和有效减少空气的甲烷污染。  相似文献   

18.
旨在了解驴盲肠发酵产物对乳成分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头安装永久盲肠瘘管的泌乳母驴(体重(182±9)kg),在泌乳晚期((155±15)d),经盲肠用连续灌注法,采用4×4拉丁方设计,连续3h灌注3种不同比例和组合的短链脂肪酸(SCFA):乙丙组(乙酸150mmol·h~(-1)+丙酸50mmol·h~(-1))、乙丁组(乙酸170mmol·h~(-1)+丁酸30mmol·h~(-1))、乙丙丁组(乙酸130mmol·h~(-1)+丙酸50mmol·h~(-1)+丁酸20mmol·h~(-1)),对照组灌注相同体积的缓冲液。结果发现,不同处理组间乳产量无显著差异(P0.10)。乙丁组乳脂、非脂固形物、乳糖和乳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乙丙和乙丁组中乳蛋白含量显著高于乙丙丁组(P0.10),其余各指标差异不显著(P0.10)。乙丙和乙丙丁组的中链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乙丙、乙丁和乙丙丁组长链脂肪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显示,经盲肠灌注乙酸和丁酸有助于提高乳成分含量,灌注乙酸和丙酸有利于增加乳脂的中链脂肪酸比例,盲肠SCFA参与并影响驴乳脂合成。  相似文献   

19.
目前为止尚未有一种简单的方法能够估计奶牛甲烷产量,而本试验估测了甲烷产量与乳脂脂肪酸组成之间的关系,以期通过奶牛乳脂脂肪酸组成预测其甲烷产量。本试验利用了包含10个日粮处理和50个试验观测动物的3个奶牛试验数据。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了延胡索酸钙、二烯丙基二硫化物、辛酸、癸酸、月桂酸、肉豆蔻酸、亚麻籽粕、亚麻油和丝兰粉。甲烷产量通过开路间接呼吸测热仓测定并以g/kg干物质(DM)采食量表示。乳脂脂肪酸通过气相色谱法测定,并以各脂肪酸占总脂肪酸量比例的形式表示。采用含有一个随机试验效应的单变量混合模型回归技术确定乳脂脂肪酸组成和甲烷产量间的关系。多变量模型通过利用以施瓦茨贝叶斯信息数据为基础选择脂肪酸的逐步过程推导出来的。试验奶牛干物质采食量为(17.7±1.83)kg/d,乳产量为(27.0±4.64)kg/d,甲烷产量为(21.5±1.69)g/kg干物质。乳脂中C8∶0、C10∶0、C11∶0、iso-C14∶0、iso-C15∶0、C16∶0和anteiso-C17∶0与甲烷产量(g/kg干物质采食量)呈正相关(P<0.05),而iso-C17∶0、cis-9C17∶1、cis-9C18∶1、trans-1...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日粮中添加无机二价铁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用人工瘤胃模拟装置发酵72 h研究添加不同水平亚铁(0、30、60、90、120和150 mg/kgDM,源于硫酸亚铁)对体外瘤胃液氨浓度、微生物氮产量和挥发性脂肪酸(VFA)产生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不同时间点氨浓度和总氨产量、有机物发酵率、总微生物氮产量显著提高(P<0.05);与不添加的对照组相比,添加亚铁可使发酵液的总VFA、乙酸、丙酸、丁酸浓度明显增加(P<0.05),但乙酸、丙酸、丁酸摩尔比例没有差异(P>0.05);添加亚铁明显促进瘤胃有机物的发酵,增加瘤胃VFA产生量,过多的亚铁对瘤胃微生物生长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