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三峡库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于长江三峡大坝工程开工前的1998年,对三峡库区几个地点(秭归、万县、神农架)不同海拔和生境下的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整个地区不同生境中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线虫;常见类群有螨、弹尾目、线蚓、熊虫和猛水蚤目等;同一地点不同植被下,土壤动物类群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相关性检验表明: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与个体数之间的相关性受海拔、植被影响不大.研究还发现,生境条件(海拔、植被类型等)越优越,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越高.不同群落相似性比较显示,海拔相同、植被相近的群落相似性指数高.对线虫、螨类和弹尾目的数量差异分析表明,秭归地区三个类群受植被、海拔影响不大;万县地区海拔对蜱螨、弹尾目影响较大;神农架地区线虫分布受植被影响较大,螨类和弹尾目在不同植被和土层广布,而该地区枯枝落叶层中螨类数量随植被、海拔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
设施菜地长期施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设施菜田肥料定位试验地,研究了长期施用化肥对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为设施蔬菜的合理施肥和可持续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期间,共鉴定土壤线虫38个属,其中假海矛属(Pseudhalenchus)、短体属(Pratylenchus)和真滑刃属(Aphelenchus)为优势属。长期施用化肥显著增加各研究土层的线虫总数,并改变线虫的群落结构。长期施化肥对0~10 cm土层线虫各生态指数的影响不显著。在10~20 cm和20~40 cm土层,长期施用化肥显著提高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比例(F/B)而降低线虫通路比值(NCR),表明其促进以食真菌为主的腐屑食物网分解通道;其显著提高优势度指数(λ)而降低香农指数(H)'、均匀度指数(J)和丰富度指数(SR),表明长期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线虫多样性降低。土壤线虫可以作为评价施肥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3.
不同种植年限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7~2008年,在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种植Cry1Ac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中,于棉花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改良的Tullgren法收集土壤中的中小型节肢动物,以监测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年8次采样共获得12类中小型节肢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7纲10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蜘蛛目为本地区棉田中的优势类群,综合纲、双翅目、半翅目、双尾目、鞘翅目和同翅目为常见类群。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年限的增加,各转基因抗虫棉田中的土壤主要类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但是随着采样时期的不同各棉田土壤主要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性季节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弹尾目、蜘蛛目、蜱螨目的得分值较高,可作为本地区未来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监测的重要指标生物。  相似文献   

4.
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的分布及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潘林  焦德志  王文峰  郭继勋 《土壤》2010,42(4):536-540
2007年4—5月份和2008年4—5月份,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扎龙湿地苔藓群落土壤动物生态特征的研究,共捕获土壤动物22类、7384只,隶属于4门7纲17目25科;包括大型种类2788只,中小型种类4596只。优势类群为线虫纲、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有轮虫纲、鞘翅目、鞘翅目幼虫、蜱螨目、双翅目幼虫、疣跳虫科、盲蛛目。土壤动物的垂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多样性的各项指数2007年均高于2008年,但2008年的种类和数量明显高于2007年。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指数反映一致的变化规律;均匀性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则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施肥管理响应灵敏,是反映农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重要指标。本文以江苏滩涂围垦稻田为例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沼液替代化肥(0%、33%、66%和100%)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0~20 cm土层分布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施肥处理下稻田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均为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弹尾纲(Collembola)和甲螨亚目(Oribatida),其分别占总密度的45.44%、20%、13.38%。沼液替代化肥(即沼液与化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当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66%时(施N总量为225 kg·hm-2),土壤节肢动物密度、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显著高于纯化肥(沼液替代化肥比例为0)处理(P<0.05);分别较纯化肥增加129.25%、8.67%和34.78%。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TOC)和全氮(TN)是影响稻田土壤节肢动物密度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6.
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线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农业管理措施对土壤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光温室中土壤线虫的优势种群为食细菌的小杆线虫(Rhabditis),常规农田中优势种群为食细菌的小杆线虫和植食性的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休闲地中优势种群为植食性线虫,包括螺旋线虫、盘旋线虫(Rotylenchus)和丝尾垫刃线虫(Filenchus);线虫的多样性、丰富度、ΣMI、EI、SI指数表明日光温室所受到土壤线虫的扰动最强,常规农田次之,休闲地所受干扰最小;PPI/MI、WI、BI、CI指数表明日光温室土壤营养丰富,常规农田和休闲地营养贫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土壤无脊椎动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响应。群落多样性指数随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井灌田、荒草田、黄灌田的群落多样性最高,而长期污灌田的群落多样性最低。重金属污染田土壤无脊椎动物的优势类群是蜱螨目和弹尾目,两类无脊椎动物具有较强的耐污染能力。在同一季节土壤无脊椎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受土壤污染程度的影响,污染程度越高其种群数量越低。不同季节间土壤无脊椎动物的数量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污染程度的农田总群落、弹尾目和蜱螨目的个体数量均以7月为最多,10月次之,4月最少。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年限黄瓜温室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针对土壤连作障碍问题,以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为研究重点,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生态系统间的差异,进而探讨不同种植年限温室土壤的健康状况。 【方法】采集 8 年、10 年、13 年和 16 年温室黄瓜土壤,以1年露地土壤为对照,采用线虫形态学鉴定方法,分析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变化规律。 【结果】不同种植年限共观测到土壤线虫属 21 个,全部为优势属和常见属;线虫总数和植物寄生线虫数量在不同种植年限的分布依次为 10 年 > 16 年 > 13 年 > 8 年 > 1 年,线虫总数种植年限之间差异显著,范围为每 100 g 干土 61~437 条;线虫群落生态指数对种植年限有不同的响应,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指数 H′ 在不同种植年限土壤中的分布为 16 年 > 13 年 > 1 年 > 8 年 > 10 年,均匀度指数 J 为 13 年 > 16 年 > 1 年 > 8 年 > 10 年,而优势度指数 λ 的分布则为 10 年 > 16 年 > 13 年 > 8 年 > 1 年,5 种不同种植年限土壤的 NCR 指数在 0.6~9.8 之间,WI 分布为 1 年 > 8 年 > 13 年 > 16 年 > 10 年;线虫成熟指数 MI 在种植 16 年的温室土壤中最小,相反 PPI/MI 值则在种植 16 年的土壤中最大;丰富度指数 SR 随种植年限呈先升高后降低,10 年的最低;线虫区系分布结果显示,除种植 10 年黄瓜土壤的样点落在第 Ⅳ 象限外,其余种植年限黄瓜土壤的样点均落在第 Ⅰ 象限。 【结论】综合分析得出,连续种植会使土壤变得贫瘠,健康状况变差,受干扰程度变大,种植 10 年土壤线虫多样性、稳定性最差,土壤环境已受胁迫。  相似文献   

9.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菠萝蜜种植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有机肥施用对菠萝蜜种植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以马来西亚1号菠萝蜜嫁接苗为试验材料,设置CK(不施肥)、100CF(100%化肥)、30OM(30%有机肥+70%化肥)、50OM(50%有机肥+50%化肥)、70OM(70%有机肥+30%化肥)、100OM(100%有机肥)6个处理,比较不同施肥方式下菠萝蜜幼苗生长及土壤线虫群落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和纯施化肥相比,有机-无机配施显著促进菠萝蜜幼苗生物量积累,增加土壤pH、有机质含量。其中食微线虫和杂食/捕食线虫的占比随着有机肥用量的增加呈增长趋势,而植食性线虫占比呈下降趋势。增施有机肥能显著提高土壤线虫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土壤食物网以细菌主导的分解途径占更大比例。β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除50OM和100CF处理构建的线虫群落结构相似外,其他处理的线虫群落结构差异显著。菠萝蜜幼苗地上部干重与土壤食细菌线虫丰度、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而植食性线虫丰度与土壤pH、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和食微线虫丰度呈显著负相关。食细菌线虫丰度与土壤有机质和pH呈显著正相关。有机-无机配施能够提高土壤线虫多样性和均匀度,平衡不同食性线虫的占比,改善土壤养分,使土壤环境趋于健康,从而促进菠萝蜜生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西藏墨脱嘎隆拉山铁杉林土壤生态系统线虫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采用种类组成、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功能性指数等特征值分析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特点,并通过冗余分析及线性相关性分析探讨线虫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嘎隆拉山铁杉林土壤线虫隶属于5目29科34属,个体密度介于0~1 231条?100 g~(-1)干土之间,平均278条?100g~(-1)干土,土层间无明显差异;群落优势属为垫咽属Tylencholaimus和细齿属Leptonchus;食真菌性线虫是最主要的营养类群;土壤有机质以真菌降解途径为主;嘎隆拉山铁杉林生态系统成熟度高,目前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土壤速效钾含量显著影响线虫群落的数量和多样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会对线虫数量造成影响;土壤含水量是嘎隆拉铁杉林土壤线虫群落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1.
米亚罗林区冬季大型土壤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动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对多种地下生态过程具有重要的作用[1-2]。近些年,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功能的研究已成为生态学领域的一个新兴前沿[3-4]。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对植被变化有明显的依赖性,不同植被类型有着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动物群落[5-7]。但植被类型的变化常与海拔  相似文献   

12.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组成与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湿生土壤动物20216只,大、中小型土壤动物87类,19577只,隶属于4门9纲23目66科。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为螨类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4类,两者占总捕获量的92.22%。各群落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种类组成有一定差异,其中杨落Ⅱ和白桦Ⅲ的数量和种类最多,柳草Ⅶ最少。7个群落共有类群23类,共优类群为螨类中的前气门亚目和中气门亚目,共有的常见类群2类:山跳虫科和线蚓科。7个群落间相似程度均较大,大多为中等相似。各群落土壤动物数量和种类在土壤各层的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表聚性。在多样性分析中,各群落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杨落Ⅱ>落沼Ⅳ>樟子松Ⅵ>桦杜Ⅰ>蒙古栎Ⅴ。大部分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是8月>6月>10月。  相似文献   

13.
王振中  张友梅  李忠武 《土壤学报》2007,44(6):1097-1103
中亚热带低山丘陵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生长繁茂,土壤动物资源丰富。通过对湘中丘陵山地红壤森林土壤动物群落定位调查,共获得36 018只土壤动物标本,计有31类,其中蜱螨类、弹尾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群,三类群占动物总量的92.33%,为森林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其他28类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分别占土壤动物总量的5.28%和2.39%。土壤动物密度(104ind m-3)受多种环境因素制约,其主要限制因素是植被类型和土壤干湿季节变化,根据4个采样点的定位调查结果,以地带性常绿阔叶次生林和灌草丛群落最丰富,分别为78.41(104ind m-3)和75.33(104ind m-3),人工针叶林土壤动物密度仅为56.41(104ind m-3)。土壤动物在土体中垂直分布与土壤有机物质的表聚和土壤理化特性的垂直差异有密切关系,在森林土壤中主要分布于凋落物层和土壤的腐殖质层,向下锐减。  相似文献   

14.
敌百虫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敌百虫杀虫剂对南方农田土壤动物进行染毒模拟实验,共获得土壤动物679只,隶属1门20目1亚目,其中前气门亚目(Prostigmata)和弹尾目(Collembola)为优势类群,共占土壤动物全捕获量的54.93%,其余为常见类群和稀有类群。实验结果表明,随敌百虫处理浓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减少,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均表现出递减趋势,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C)则递增。在一定的染毒历时(24~72 h)内,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所获得的土壤动物的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群落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管萍  刘艳军  张晓珂 《土壤通报》2007,38(2):314-317
本文针对科尔沁沙地黑沙蒿人工植被土壤线虫的总数、群落组成、营养类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黑沙蒿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线虫数量显著增加。不同年限黑沙蒿植被之间土壤线虫总数差异显著(P<0.01)。在本研究中共获得线虫13科19属,其中Acrobeles为优势属。在半流动沙丘生态系统中,植物寄生线虫为优势营养类群;而在黑沙蒿人工植被生态系统中,线虫群落逐渐向以食细菌线虫占优势的方向演替。本实验结果表明,土壤线虫群落结构对退化沙漠生态系统的恢复阶段具有很好的生物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Summary The structure of the below-ground detrital food web was similar in three different semiarid vegetation types: lodgepole pine (Pinus contorta subsp. latifolia), mountain meadow (Agropyron smithii), and shortgrass prairie (Bouteloua gracilis). The densities of component food-web functional groups and the response to removal of component groups, differed however. As measured by biomass, bacteria were dominant in the meadow and prairie, while fungi were dominant in the forest. Resourde-base dominance was reflected in consumer dominance, and both directly correlated with the form of inorganic N present. Bacterial-feeding nematodes were numerically dominant in the meadow and prairie, while microarthropods were dominant in the forest. Ammonium-N was the dominant form in the forest, while nitrate —nitrite-N was the more important form in both bacterial-dominated grasslands.Addition of a biocide solution containing carbofuran and dimethoate reduced the numbers of both microarthropods and nematodes. In the bacterial-dominated grasslands, these reductions resulted in no apparent effect on bacterial densities because one group of bacterial consumers (protozoa) increased following the decrease in bacteria-feeding nematodes, in increased fungal biomass, and in increased soil inorganic N. Conversely, in the forest, following the biocide-induced reduction in consumers, the total fungal biomass decreased, but inorganic-N levels increased. The meadow appeared to be the most resilient of the three ecosystems to biocide disturbance, as both nematode and arthropod numbers returned to control levels more rapidly in the meadow than in the prairie or the forest.  相似文献   

17.
Effects of fungivorous and predatory soil arthropods on free-living nematodes and tardigrades were studied in a factorial microcosm experiment. A stepwise increase in faunal complexity was obtained by adding soil arthropods to defaunated humus samples from an irrigated+fertilized and an untreated stand of Scots pine. The effects were assessed after 103 and 201 days at 15°C and a soil moisture content of 50% water-holding capacity. The study showed that a diverse community of fungivorous arthropods (collembola and oribatid mites), present in number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field, reduced the abundance of nematodes. A complete community of fungivorous and predatory arthropods (e.g., gamasides, spiders, and cantharid larvae) further strengthened this repressive effect. Certain nematode genera were more affected than others. Tardigrades seemed to be efficient predators on nematodes, but their numbers were, in turn, strongly reduced by predatory arthropods. Because predatory arthropods fed on both nematodes and their tardigrade predators, the impact of arthropod predators on nematode regulation was greater than it appeared to be on the basis of nematode numbers. Humus type also interacted with the other factors. Nematode numbers were initially higher in the untreated humus than in the irrigated+fertilized humus. However, because tardigrade populations increased only in the untreated humus, nematode numbers decreased more in this humus than in the irrigated+fertilized humus. The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nematode abundance can be regulated by a number of types of interacting predators.  相似文献   

18.
土壤微生物是反映土壤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明确赤水河流域典型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及优势菌属,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赤水河流域的5种典型植被类型(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杉木林和竹林)土壤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并探讨了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不同植被类型的细菌和真菌丰富度Chao1指数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二者所观测到的物种总数没有差异。Shannon指数显示各植被类型微生物多样性存在一定差异,细菌多样性以竹林最低,显著性低于灌丛和针阔混交林(p<0.05); 真菌多样性以灌丛和杉木林显著性高于其他3种植被类型(p<0.05)。(2)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优势门(相对丰度>10%)主要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ota)。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灌丛、针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为29.70%~33.62%),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则在杉木林和竹林中最为丰富,相对丰度占比分别为32.88%,29.88%。各植被类型土壤真菌门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群(相对丰度>49%)。(3)5种植被类型土壤细菌和真菌中优势菌属差异较大。在细菌属水平上,针阔混交林和竹林分别以未定名的Vicinamibacterale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而其他3种植被类型则以节杆菌属(Arthrobacter)最丰富。在真菌属水平上,灌丛和常绿阔叶林中优势关键属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未分类真菌属(unclassified_p_Ascomycota),杉木林以被孢霉属(Mortierella)最丰富,而针阔混交林和竹林中均以沙蜥属(Saitozyma)相对丰度最高。(4)NMDS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与真菌群落空间分布差异显著。(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含水量、pH值和TN(总氮)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pH值、容重、TOC(总有机碳)、TN和TP(总磷)对真菌群落结构影响显著。综合分析可知,针阔混交林土壤细菌群落较丰富,杉木林土壤真菌生长较旺盛,而灌丛土壤细菌和真菌多样性均较高,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主要林分土壤养分,从而激发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环境。  相似文献   

19.
唐静  邓承佳  袁访  宋理洪  陈祖拥  胡燕  叶苹苹 《土壤》2021,53(6):1228-1235
为探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不同施用量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9年5—10月分别对0、5、10、20和50 t/hm2生物质炭处理下的贵州石灰性旱地农田土壤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探讨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温度、湿度、pH、电导率和有机碳等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捕获土壤节肢动物14 133头,隶属于6纲21类群。研究表明:适量生物质炭添加(10 t/hm2)有助于提高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类群数,高量施用(50 t/hm2)则不利于土壤节肢动物生存;典范对应分析结果显示,生物质炭施用导致环境因子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共解释了24.81%的物种变异,P<0.01),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单独解释了物种变异的16.1%。总体上,施用生物质炭影响土壤微环境,进而影响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施用适量生物质炭(10 t/hm2)有益于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生存,但这一结论还需要在其他土壤类型和生物质炭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