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6个草地早熟禾品种同工酶的谱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6个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品种的过氧化物酶和酯酶同工酶谱带特征,对凝胶进行双波长实物扫描,以品种间欧氏距离为遗传参数进行聚类分析.酯酶同工酶谱带特征为:谱带数为12~36,其中Bar 5469谱带最多(36条),Fortuna谱带最少(12条),在相对迁移率(Rf)为0.05~0.15的位点供试各品种Bar 5469谱带最多(8条),Limousine最少(1条);在Rf>0.67的位点各品种谱带均较少,当欧氏距离大于5.4时,26个品种可聚为2个一级类群,当欧氏距离大于4.3时可分为3个二级类群,当欧氏距离大于2.8时分为4个三级类群.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特征为:谱带数较酯酶少,为5~23条,Geronino谱带数最多(23条),Bar 5649和18号Merit最少(5条),在Rf<0.65的位点,Bar 5649和Merit谱带数最少(4条),Barlin、Cynthia和Geronino最多(10条);在Rf为0.67~0.98位点处,Merit最少(1条),Geronino最多(13条).当欧氏距离大于5.3时,可以分为2个一级类群,当欧氏距离大于3.4时,分为3个2级类群,当欧氏距离大于2.7时可分为4个三级类群,结合2种谱带特征为草地早熟禾品种利用和区分提供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cv. Longdong)及其他38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酶谱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供试材料间欧氏距离的计算和聚类分析,初步探讨了39个紫花苜蓿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11条酶带,且都具有4条主酶带,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表现出条酶带;用组间均连法进行聚类分析,39个供试材料可聚为6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为一类,且与其他38个供试材料间的欧氏距离介于0.48~1.622,平均值(1.088)远远高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平均欧氏距离(0.533~1.029),表明它们之间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可通过育种途径扩大栽培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3.
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POD和EST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向丽  毕玉芬 《草地学报》2011,19(3):509-515
为了摸清云南苜蓿(Medicago L.)资源的遗传多样性,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对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材料过氧化物酶(POD)和酯酶(EST)同工酶酶谱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的2种同工酶酶带数均为10条,多态位点百分数均达到100%。除二倍体材料外,其余材料均具有多条相同的共有谱带,有着丰富的多态性,但POD和EST酶谱存在明显差异;供试材料的POD和EST遗传距离均在0.00~1.00之间,其中1号、3号和4号二倍体苜蓿,与其他逸生材料遗传距离较大,亲缘关系较远;其余均为紫花苜蓿(M.sativa L.),POD和EST的遗传距离分别在0.00~0.56和0.00~0.33之间。采用类平均法(UPGMA)Nei氏距离进行聚类分析,表明30份供试材料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呈一定的相关性。这将为云南苜蓿资源遗传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试验利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30个苜蓿品种幼叶时期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进行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间POD同工酶酶谱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亲缘关系上供试品种可大致划分为4类,分类结果与品种的来源和地理位置有相关性。根据酶带的有无、活性差异以及聚类分析结果,可以初步探讨30个苜蓿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 Ⅰ 种子贮藏蛋白标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SDS—PAGE方法对我国18 个苜蓿地方品种和北美9 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20 粒单粒种子贮藏蛋白及14 份豆科牧草种(品种)种子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根据电泳分析结果计算品种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14 份豆科牧草种(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的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种内种子贮藏蛋白带谱差异较小,同属不同种间的差异明显,而属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种间。在聚类分析中,以3.61 的遗传距离划分时,14 份材料被分为4 组,分属于4 个属,这与分类上是一致的。我国18 个苜蓿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57,以0.5 的遗传距离进行划分时,18 个品种可分为7 组,品种间亲缘关系的远近与品种的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北美9 个苜蓿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89,聚类结果表明,杂花苜蓿(Medicagosativa ssp. varia)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ssp. sativa)之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小,而与黄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ssp. falcata)间的遗传差异相对较大。与北美9 个苜蓿品种相比,我国苜蓿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差异较小,这与我国苜蓿地方品种的地理分布相对较窄,品种间基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干旱胁迫对苜蓿的过氧化物(POD)同工酶的影响,试验采用聚丙酰胺凝胶方法,测定了聚乙二醇(PEG)干旱胁迫处理对12种不同品种的苜蓿幼苗POD同工酶酶谱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不同品种苜蓿的POD同工酶酶带数量和酶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苜蓿各品种间及干旱胁迫处理后的酶带数有所不同,POD同工酶谱带最多有10条,最少有4条。不同苜蓿品种的POD同工酶酶谱在A区的酶带变化较小,酶活性较强;B区出现新酶带,但酶活性较弱;C区酶带变化不同,酶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7.
以多叶苜蓿、普通三叶型苜蓿(Medicago sativa)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和透射电镜考察2类苜蓿叶片光合参数及叶绿体超微结构,比较分析苜蓿不同复叶类型的光合特性差异,探讨多叶型苜蓿的光合特性和在育种实践上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多叶型苜蓿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平均高于三叶型苜蓿,而气孔限制值(L_s)和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WUE)平均低于三叶型苜蓿.多叶苜蓿的P_n平均在25.79μmol·m~(-2)·s~(-1)左有,光合效率显著大于普通三叶型苜蓿。不同复叶叶型的苜蓿净光合效率的排列顺序是5叶型4叶型3叶型6叶型7叶型8叶型9叶型。5叶型复叶叶肉中每细胞的叶绿体数目最多,叶绿体中基粒多,基质浓厚,基粒片层堆积致密,嗜锇体数目较少、体积小,每叶绿体中的淀粉粒数目多而饱满。以5为基数叶片数目再增加时,叶绿体个数减少,基粒数日减少、基粒片层结构排列松散,嗜锇体的数目增加、体积变大,淀粉粒数目减小,体积变小。多叶苜蓿的光合效率显著大于普通三叶型苜蓿,多叶型复叶小叶数为5时,净光合效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苜蓿地方品种亲缘关系的研究:Ⅱ RAPD标记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计算了品种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56,以1.5的遗传距离进行划分可将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分为7组,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利用SDS-PAGE方法对我国18个苜蓿地方品种和北美9个苜蓿基本种质来源的代表品种各20粒单粒种子贮藏蛋白及14个豆科牧草种(品种)种子贮藏蛋白进行了分析,根据电泳分析结果计算品种间的欧氏遗传距离,并进行聚类分析,14份豆科牧草种(品种)种子贮藏蛋白电泳分析结果表明,种内种子贮藏蛋白谱差异较小,同属不同种间的差异明显,而属间的差异明显大于种间,在聚类分析中,以3.61的遗传距离划分时,14份材料  相似文献   

10.
中国假俭草居群遗传多样性研究Ⅱ:三种等位酶证据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选择产自我国不同地域的6个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 (Munro) Hack)居群,利用垂直平板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分析了过氧化物同工酶(POD)、酯酶同工酶(EST)和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MDH)酶谱的9个等位酶位点.结果表明:中国假俭草的基因多样性为0.336,其中居群内为0.176,占总变异的52.4%,居群间为0.16,占总变异的47.6%;居群间遗传一致度为0.945~1.000,其中连云港和贵州2个居群间的遗传一致度明显低于其余4个;中国假俭草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大于居群间遗传多样性,种内遗传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1.
利用SCoT标记分析不同秋眠型苜蓿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L16(45)正交实验设计研究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5个因素的浓度对SCoT扩增迁移率重现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μL反应体系中,2.5 ng/μL DNA、1.00 mmol/L Mg2+、1.20 U Taq酶、0.40 mmol/L dNTPs和0.30 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优反应体系从50条引物中筛选出13条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将它们分别扩增34个苜蓿品种,共检测到103个SCoT标记,其中92个位点具有多态性。聚类分析表明,从安徽和江苏两地收集的野生南苜蓿和栽培苜蓿的遗传距离最远,单独聚为一类;其余32个品种苜蓿在相似系数0.757附近分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Ⅱ亚群中,半秋眠型在3个亚群中都有分布,而非秋眠型苜蓿分布在第一和第二亚群中,表明SCoT标记的聚类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苜蓿的秋眠型,但并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不同秋眠性苜蓿SRAP体系优化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用改良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苜蓿基因组DNA,用L16(45)正交设计,研究了模板DNA、dNTPs、Mg2+、Taq酶和引物的浓度对扩增迁移率重现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 μL体系中含有50 ng DNA、1.4 mmol/L Mg2+、1.2 U Taq酶、0.4 mmol/L dNTPs和0.25 μmol/L浓度的引物最为稳定,重现率达到100%。利用最佳体系从100对引物中筛选出8对在34个苜蓿上扩增效果好的引物,共扩增出87个SRAP标记,有84个多态性位点。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来自安徽和江苏两地的野生南苜蓿和其他栽培苜蓿的遗传差异最大,单独聚为一类;其他32个苜蓿品种在相似系数0.68附近聚为3个亚群,秋眠型苜蓿品种主要分布在第2个亚群中,半秋眠和非秋眠型苜蓿品种分布散乱,并不表现出成族分布,表明秋眠性与苜蓿的亲缘关系不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3.
基于AFLP的燕麦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刘欢  慕平  赵桂琴 《草业学报》2008,17(6):121-127
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来自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等国家的34个有代表性的饲用燕麦品种及8个裸燕麦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从30 对EcoRI/MseI引物组合中筛选出5 对多态性和清晰度较高的引物组合,共获得268条带,其中多态带185条,平均多态性检出率为69.0%,E AGG/M CTA 的扩增效率最高达78.6%。由Nei’s指数(h)估测,供试品种平均变异为0.1664,平均Shannon’s信息指数估计值为0.2206;42个燕麦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为0.4881~0.9880,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是0.0120~0.7172。通过AFLP 数据构建燕麦的UPGMA 系统树,在遗传相似系数0.748水平,所有供试品种可聚为6类。皮燕麦与裸燕麦在遗传相似度0.59处被明显分为2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一致。由AFLP揭示的品种间遗传关系与品种实际来源基本一致,品种的遗传距离与其地理分布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利用SSR、ISSR和RAPD技术构建苜蓿基因组DNA指纹图谱   总被引:58,自引:13,他引:45  
魏臻武 《草业学报》2004,13(3):62-67
在建立可靠的苜蓿基因组DNA提取分离和PCR扩增技术体系的基础上,筛选具有稳定多态性位点的RAPD、SSR和ISSR引物,建立苜蓿基因组DNA的SSR、ISSR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苜蓿品种(系)的DNA分子标记多态性,构建苜蓿品种的DNA指纹图谱.筛选出36个RAPD引物,8个SSR引物和12个ISSR随机引物,通过PCR扩增在55个国内外苜蓿品种(系)中获得了182个RAPD多态性位点和丰富的SSR和ISSR多态性位点,构建了55个苜蓿品种(系)的SSR、ISSR和RAPD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不同苜蓿品种(系)的SSR多态性有较大差异;苜蓿品种ISSR指纹图谱多态性丰富,稳定性比RAPD强;可以通过2~3个引物鉴别我国主要苜蓿品种和引进品种,SSR和ISSR指纹图谱可以更好地用于苜蓿品种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干旱寒冷地区3个紫花苜蓿品种在旱作条件下的生长发育及生产性能。结果表明,3个紫花苜蓿品种均能正常生长发育,生产性能良好,可以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6.
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技术对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及其他37个紫花苜蓿品种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酯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供试材料间相似系数的计算、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初步探讨了38个紫花苜蓿材料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表现出了24条酶带,其中有5条是陇东野生紫花苜蓿的特征酶带。38个紫花苜蓿材料的相似系数介于0.583~1.000,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37个供试材料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583~0.833,远远低于其他供试品种间的相似系数(0.625~1.000),聚类分析表明,供试材料在相似系数为0.702处可聚为2类,其中陇东野生紫花苜蓿单独聚为一类,其结果与主成分分析一致,由此可确定陇东野生紫花苜蓿与其他供试材料间的亲缘关系较远,为一相对独立的紫花苜蓿种质资源,以期通过育种途径扩大品种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7.
紫花苜蓿不同栽培品种植株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30,自引:8,他引:22  
马晖玲  卢欣石  曹致中  葛军 《草业学报》2004,13(6):99-105,F003
离体培养条件下对紫花苜蓿地方栽培品种--陇东苜蓿、和田苜蓿、准格尔苜蓿以及引进品种Rambler苜蓿植株不同部位的再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苜蓿品种、外植体、外源激素种类及其浓度等因素均影响着植株的再生.陇东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和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可达91.04%和63.75%;和田苜蓿下胚轴愈伤组织出愈率最高可达92.05%,体细胞胚形成率最高为56.82%.这2个品种在紫花苜蓿的组织培养植株再生中是较理想的试验材料;紫花苜蓿下胚轴是理想的受体材料.苜蓿愈伤组织的诱导、体细胞胚的形成以2.0 mg/L 2,4-D处理2周为最佳;在2.0 mg/L 2,4-D 0.5~2.0 mg/L 6-BA的作用下,外植体产生愈伤组织以及进一步发育的趋势较强.对体细胞胚的发育和幼苗的形成则以2.0 mg/L 6-BA 0.5 mg/L NAA的激素组合进行处理.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 MS 1.0 mg/L IBA 1%蔗糖 0.7%琼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