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2006—2012年新疆82个县(市)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不同,南疆地区基础效应高于北疆地区,增长效应更加明显;部分农户收入高增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均出现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呈负效应的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和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矛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优化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性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金融需求,提高监管有效性,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以吉林省25个商品粮基地县为研究对象,依据脆弱性理论分析了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对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进行评价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是结构型脆弱性,以低微度和中度为主,占商品粮基地县总数的76%。其中,中度脆弱县有8个,低度脆弱县有10个,微度脆弱性县域1个,占全部县域的44%;重度脆弱县4个,极度脆弱县有2个。(2)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空间分布特征:中部西部东部,重度和极度脆弱县主要分布在中部粮食主产区,低度和微度脆弱县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部;(3)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县经济系统脆弱性的驱动因素共有5大类:分别是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经济社会支撑能力、地区经济发展能力、农业产业结构状况和农业劳动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3.
甜荞品系的产量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新品种选育过程中各种性状对荞麦产量的影响,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甜荞的众多性状加以综合评估,结果表明,甜荞产量与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主茎分枝>株高>主茎节数>簇花数>千粒质量>生育期>单株粒质量>结实率>单株花簇数。关联度越大,说明该性状对产量贡献越大;反之,则越小。  相似文献   

4.
基于微观调查数据,采用有序Probit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排斥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农村地区,农户家庭主事者的性别、年龄对其家庭能否获得贷款用于生产性投资影响显著;家庭成员的总体受教育程度越高,其缓解家庭受信贷排斥的作用就越大;同样,家庭耕地规模越大和家庭年总收入越高的农户可以避免信贷排斥,而家庭负债越高的农户则面临着严重的信贷排斥。居住在自有住房里的农户和居住在商业中心周边的农户顺利获得贷款的概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县域发展主要包括县域经济发展和县域社会发展。在构建出吉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吉林省42个县域发展主体进行定量测度和综合评价排序。结果表明,吉林省的中部地区县域发展总体上好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又好于东部地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与区域增长极的距离、资源优势以及民族地区的特殊性等。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面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压力,农村金融作为我国提振农村经济的重要工具,是否能发挥其收敛农户收入差距的效应呢?针对农村金融与农户内部收入差距的关系,利用GMM研究方法,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方面,对2000~2014年全国27个省市(除西藏和上海)的收入差距和农村金融规模与效率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我国东部地区农村金融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显著,中西部地区则不显著;(2)与农村金融规模相比,农村金融效率对农户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更强,且该效应随农村金融效率的提高而减弱。  相似文献   

7.
利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微观调查数据,运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木耳生产规模的因素进行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人禀赋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认知特征和农户外部特征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均有重要影响。户主性别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相对于女性户主,男性户主的木耳生产规模更大;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和木耳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均对农户木耳生产规模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越多,木耳收入占家庭收入比重越大,农户木耳生产规模也越大;农户对品种满意程度越高,则木耳生产规模越大,相反,农户对风险越是敏感,生产规模越小;相对吉林省,黑龙江省农户的木耳生产规模更大。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逐步提高市场透明度、实行科技示范或培训、加大协会扶持力度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利用河北省11个地区201户肉鸡养殖户的调查数据,对影响肉鸡养殖户参与订单农业的因素进行了统计描述和计量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养殖户的固定投资额越高、养鸡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越大、肉鸡的商品化程度越高以及当地肉鸡养殖业的竞争越激烈等对于农户参与订单农业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随着养殖户养殖经验丰富和销售渠道完善,其参与订单农业的可能性则越小.另外,养殖户的文化水平越高,风险规避意识越强,政府的支持如给予补贴、给予优惠政策等能够促进肉鸡订单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合理布局作物生产,利用东北地区71个站点的气象资料以及年鉴资料,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的综合效益,按产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南部和中部平原及辽宁省大部地区最适宜种植玉米;黑龙江省大部地区及辽宁省东南部地区最适宜种植水稻;而大豆适宜种植在东北北部、东部低温或多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地震灾区5个县23个村的问卷调查,建立Probit模型深入探析了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倾向和就业途径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的增长降低了灾区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就业尤其是外出务工的可能性;文化程度越高者非农就业的可能性越大,且更倾向于留在本地就业;拥有技能和培训经历、社会关系网络发达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通常选择外出务工;此外,家庭劳动力越多、非农收入比重越高、实际经营农地面积越少,地区非农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灾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区分农村金融创新和农村金融发展的基础上,以国家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吉林省为样本,利用2000-2015年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运用OLS、静态和动态面板分析方法,对农村金融创新作用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农村金融创新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推动作用,且该作用存在收入递减效应。因此,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加强农村金融创新,特别是要加强贫困落后地区的农村金融创新。这既要求解决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村经济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还要求建立分担创新风险、降低创新成本和增加创新激励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统筹,是城乡区域的统筹,亦是工农产业的协调,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对工业和农业的财政扶持及金融扶持力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文化体育事业及投资所有制结构,也包括农业的行业特性及农村的区域属性等因素。运用吉林省1978—2009年统计数据,通过计量模型对影响"三化"的因素进行统计检验,结果表明:投资中的城乡比例和银行贷款中的工农比例对"三化"统筹发展有显著的负影响,据此提出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扶持力度、引导更多信贷资金投向"三农"、注重对农村教育资源投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原生境野生大豆灰斑病抗性评价与发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丰富大豆抗灰斑病育种基因库,对黑龙江、吉林、河南3个野生大豆保护点内的280份原生境野生大豆资源进行抗灰斑病优异资源鉴定及发掘研究。结果表明:在抗感比例方面,河南桐柏(1:0.75)明显高于吉林龙井(1:1.40)和黑龙江巴彦(1:1.44),而吉林龙井略高于黑龙江巴彦;鉴定筛选出47份对黑龙江省主要灰斑病菌水平抗性好的野生大豆资源,其中,黑龙江巴彦大豆资源12份,吉林龙井14份,河南桐柏21份。  相似文献   

14.
精准测度农村空心化程度、揭示东北黑土区县域农村空心化空间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因地制宜整治空心村、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阐述农村多维空心化科学内涵的基础上,以黑龙江省拜泉县为研究区,测度农村多维空心化水平及其耦合协调程度。结果表明:(1)农村多维空心化是人口、土地、经济等乡村地域系统多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2)农村空心化程度普遍较高,村域和乡镇空心化差异明显,经济空心化水平整体高于其他维度。流出人口比重、人均纯收入、耕地流转比例是影响农村空心化的主导因素;(3)农村人口、土地、经济空心化相互作用强度整体较高,呈低水平协同演进;两两之间的协调状态差异明显,其中“人口—土地”空心化协同性最差。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比重高效益差、农民收入水平低等是农村空心化及内部要素关系失衡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系统构建农村地区各要素的耦合格局,提出了分区整治、完善农村制度体系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农村信贷总量增长和信贷结构调整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和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的两大支柱.它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关联分析法来衡量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的作用,得出对新疆农民收入影响最大的是农业贷款,对这方面的投向基本合理;同时,乡镇企业贷款的作用贡献较大,但是农村金融机构对于乡镇企业贷款力度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从收入结构、水平和城乡收入差距等方面分析齐齐哈尔市农民收入现状:农民收入中71%由家庭经营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占比不足,财产性收入仍有提升空间,转移性收入水平偏低;2001~2015年农民收入整体上呈波动增长态势,自2011年起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但与省内一些市区相比仍较低;城乡收入绝对差呈现逐年上涨态势,但城乡收入比总体呈下降趋势。运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出人均耕地面积、劳动力比重、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农户兼业化程度、生产资料支出、农产品产量、能否上网这8个因素对农民收入影响显著。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了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开展农民技能培训等提高农民收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以吉林省“农村土地流入主体调查问卷”和“农户土地流转情况调查问卷”为基础,从个体特征、土地特征、经营特征和区域特征4个角度,对吉林省12个县市578户样本的土地流入行为及特征进行了统计归纳和计量分析,深入探究了不同主体流入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认为:不同主体的土地流入行为,其影响因素在显著水平下的作用方向和影响程度差异较大.年龄、文化程度、非农收入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和地理位置等是影响各主体土地流入行为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根据1949~2003年吉林省各市(县)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借助滑动平均算法和GIS软件,以及运用灰色系统理论分析粮食生产过程,揭示了近50年吉林省粮食产量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近50年来,吉林省粮食生产格局变动明显,粮食产量年际波动大而且区域差异显著,粮食产量两极比接近200∶1;②中偏西部年均粮食产量最高、中部次高、东部和西部最低,并体现出高产区年均增长率低、中低产区增长速度和潜力较大的态势;③影响粮食生产格局发生变化的10个主要因素的灰色关联度为0.66~0.99之间,其中,粮食单产是首要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增长,优化其空间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是中国东北地区(指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最大的生猪生产省,全省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均在东北地区占有很大的比重。辽宁省生猪生产是全省畜牧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辽宁省生猪生产发展迅速,2001—2010年的肉猪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增幅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文首先介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发展现状,然后分析影响辽宁省生猪生产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辽宁省生猪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星座"聚类法在县级气候区划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福建省沙县气象资料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灰色理论对主要气象因子进行灰关联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星座”聚类分析方法探讨县级气候区域划分问题。结果表明:运用“星座”聚类法对县级气候进行区划与实际自然环境相吻合,并把沙县气候划分为3个类型区,从而为指导林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