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农民收入增长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对扩大内需和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也具有重要意义。以科布—道格拉斯分配函数为基础导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决定关系,采用面板数据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利用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法检验了GDP及三次产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作用,并用谱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波动周期进行实证比较。结果表明,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中,GDP、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增长均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显著贡献,但第三产业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著。在动态面板模型中,GDP及三次产业的增长均是农民收入增长的Granger原因;农民收入的波动同时受到农业及非农产业波动的影响,GDP、第二、三产业波动的主周期为7-12年,但第一产业波动的主周期只有2.8年,农业产业的频繁波动增加了农民收入的波动程度。未来提高农民收入,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和开放的深度和广度,稳定经济增长和农业生产,强化对农业风险的控制,同时推进城镇化和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基于库尔勒市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概况,运用灰色关联理论对库尔勒市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3~2013年,库尔勒市第二产业与GDP的关联度最大,对库尔勒市的经济增长起着显著的作用,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影响最弱。库尔勒市的三次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还处在向第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过渡阶段。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应优化第二、三产业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3.
何蒲明 《农业展望》2010,6(7):39-42
文章从农民收入总量及其不同来源两个方面实证研究其对农民消费的影响,结果表明,农民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城镇居民.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不显著,而工资性收入和财产转移性收入对农民消费影响显著,其中财产转移性收入的增加对消费增长相对更为显著。最后对农民收入结构及消费的趋势,以及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对其消费的影响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复杂且多元,城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农民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及社会资本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决定因素,与农民收入显著相关;城镇化重组了城乡物质、人力及资本要素,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决定因素的限制作用有所缓解,并通过人口集聚、土地集聚、产业集聚等方式影响农民收入来源与途径。不同收入阶段的农户受城镇化发展的影响程度各有差异。通过合理改进城乡市场、土地、户籍等制度,可有效促进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以中部地区"三农"问题比较突出的农业大省——江西省为例,采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构建关联度模型,研究江西省"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与农民收入增长具有密切关系。农民收入增长受"人口-土地-产业"非农化转型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净收入。人口非农化转型对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影响最大,其次为产业非农化转型。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为了进一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需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发展,促进城乡有序转型;以人为本,优化人口非农化路径,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6.
作为新疆地区的支柱性产业,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已逐步成为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动力。本文选取2002~2011年间新疆地区的主要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别对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1)2002~2011年间新疆旅游总收入与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相关性系数分别为0.965、0.961,灰色关联度分别为0.912 2、0.851 7,呈现极高度正相关,并且新疆旅游总收入与GDP的关联度高于其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2)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2002~2011年,新疆旅游总收入对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极其显著,并且新疆旅游总收入对带动经济增长的贡献强于对农民增收的效应,与(1)结论一致。(3)进一步做变量间的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新疆旅游总收入与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变量间有较为明显的互动效应,体现新疆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会对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极大推动作用,同时,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又会反过来也推进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7.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福建省产业结构和以GDP为表征的经济发展两项指标的协同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得到第一、二、三产业与GDP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发现第二产业对福建省经济增长的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第三产业和第一产业。在此结论上,提出促进福建省产业结构优化及经济发展提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唐海县10 a来农村劳动力变化和20 a来农民收入状况,计算了农民收入与其影响因素、构成因子的灰色关联度.结果表明:唐海县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长态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逐年增长,从事农业的人员逐年减少;农民收入逐年增长,近年来增幅不大;在选取的影响唐海县农民收入的5个因素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影响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耕地面积、农村劳动力数量和粮食产量;在农民收入的5个构成因子中,家庭经营收入贡献最大,而后依次是工资性收入、种植业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加快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等促进农民增收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推进,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来缓解农村劳动力“不足”,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缓冲就业压力、促进地方产业发展的现实途径.该文基于武夷山市统计年鉴及251户茶农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分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民收入的关系,实证检验影响武夷山茶农参训的主要因素,以及新型职业农民核心要素对茶农收入的影响,使用倾向得分匹配法控制内生性问题,并用普通最小二乘法(OLS)模型进行稳健型检验.实证结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地方产业具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专业技能、经营管理、职业道德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显著的促进作用,文化素质与其收入并无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村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协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1952-2008年我国宏观农村居民消费和GDP数据.通过协整模型分析方法针对农民消费对6DP增长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消费与GDP增长在长期内稳定地存在着协同互动的均衡关系,并且二者互为格兰杰因果关系。通过协整模型发现,长期内,农村居民消费增长1%,我国GDP就会增长1.7483%,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11.
为厘清外部市场环境对农户收入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分位数回归,基于2020年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经济调查数据库(CLES),从要素市场发育的视角探究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对收入及收入不均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完备的要素市场,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会对农户收入有显著负向影响;同时将农户分为不同收入组后发现,要素市场发育不完备造成的劳动力配置扭曲对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组农户的影响更为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户收入不均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应当进一步加强农村要素市场建设,优化农户家庭劳动力配置,实现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努力缩小农户内部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12.
为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及农民增收路径提供参考,采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2000-2014年中国市域农民收入时空格局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中国地级市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整体上呈持续增长趋势,农村居民收入在地级市上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农民人均纯收入较高的区域仍然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有向中部扩散的趋势,区域农民收入差异仍然较大。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农民人均收入表现出很强的空间正相关,在空间上呈明显的集聚格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2000-2014年农民收入的空间集聚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空间回归分析表明,农业机械总动力、第一产业产值、城市化率对2000年和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都有显著正向影响,农村用电量对2000年农村居民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2014年农村居民收入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以2002要2011 年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协整分析方法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了农村合作金融发 展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规模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为负相关关系,而且农民收 入增加是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的原因,但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并不一定促进农民收入增加,指出当前农村合作金融要促 进农民收入增加,关键是要如何形成合理的资本流向农村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就必须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快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本文从农民增收来源多元化、农民收入增加的政策未落实等五个方面陈述了当前农民增收的现状,并结合农业结构不合理、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难等现实问题,分析了农民增收趋缓的主要原因,从而提出了要实施农业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的农业收入、搞好小城镇建设加速农村的城镇化进程等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民增收.基于武陵山茶叶主产区634个农户调研数据,通过构建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农户绿色生产技术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并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一步探讨技术采用行为对农户不同茶叶收入水平的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1)农户对品种改良、土壤改良与生物农药单项技术的采用率...  相似文献   

16.
洪名勇  钱龙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10):205-210
从公共财政支出视角来看,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1)落后的基础教育,制约了农民智力素质的提升;(2)落后的交通环境和市场交易环境袁使农村发展面临较高的成本;(3)水利设施严重不足,降低了民族地区农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业生产面临较大风险。从理论上来看,公共财政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两大途径发挥作用的:(1)通过社会支出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和知识水平,从而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提升农民获得更多收入的机会和能力,而且社会支出还通过再分配途径为那些收入特别低下的农民提升社会保障;(2)通过投资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从而促进农业经济增长。利用我国1978-2009年有关统计资料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财政支出对农业增收有较大影响。因此,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贫困地区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效果,本研究基于2014年贵州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独山县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实证分析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和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消除混杂因素及样本选择偏差和管理选择问题等的影响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收入的效应为0.45%左右,但影响不显著,而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效应为2.76倍左右,具有稳健的显著正向影响。与倾向得分匹配法相比,传统的描述性统计分析高估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人均林业纯收入的影响,大致高估了5倍左右。建议进一步深化贫困地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激励农户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促进林业收入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8.
杜一馨 《农学学报》2017,7(5):76-81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对于提高农民整体收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京郊农民财产性收入虽有一定提高,但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尚未充分体现。基于北京市2011—2015年农民财产性收入数据资料,并结合对京郊3个区县实证调查,分析农民财产性收入现状及增长潜力。结果表明:制约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有土地制度、集体分配制度、金融制度,以及农民财产拥有量、受教育程度、与增加财产性收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等。因此增加京郊农民财产性收入需要政府、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和个人形成合力,通过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盘活农村现有宅基地、创新农村金融模式等途径,让农民的土地流转起来,资产经营起来,手中的钱财流动起来,共促农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增收之间的空间关系,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四川省财政支农支出、农民收入增加在市州间的空间关系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农民收入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依赖性与异质性有扩大的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增收效应由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转变为正向的空间溢出,农村经济增长以及农业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有明显的积极作用。据此提出重视农民增收中空间溢出效应的积极作用,因地而异制定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增强农业产值总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稻农绿色生产行为、产业组织模式选择及其收入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中国水稻主产区黑龙江、吉林、安徽和湖北4省1 487份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采用带有工具变量的CMP模型分析绿色生产行为对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的影响,并进一步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研究不同产业组织模式的收入效应。结果表明:1)稻农产业组织模式选择以传统市场交易模式为主,纵向协作模式和横向合作模式较少;就纵向协作模式和横向合作模式占比来看,黑龙江比例最大,吉林和安徽次之,而湖北占比最小,存在一定的空间差异。2)进行绿色生产正向推动稻农选择纵向协作模式和横向合作模式,而对选择传统市场交易模式产生负向影响。3)相比传统市场交易模式,稻农选择纵向协作模式和横向合作模式分别提高15.9%和5.3%的水稻收入水平。因此,为了推动产业组织模式发展、保障农户持续增收,应加大绿色生产技术推广,多角度挖掘双方盈利空间,增加彼此紧密度以建立全面深入的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