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寻找甘薯藤经济,可靠的贮存方式,减少霉烂损失,提高其利用率,我们于1989年10—12月,进行了甘薯藤青贮试验。贮存方式为塑料袋、缸、土窑三种方法,试验原料选用土质、收割期相同的徐薯18甘薯藤,塑料袋用聚乙烯无毒薄膜制成,缸为农民贮存粮食用的或普通水缸,土窑挖在土质坚硬,地势高,干  相似文献   

2.
饲用甘薯贮存新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捷康 《饲料研究》1990,(5):25-25,30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由过去的甘薯半年粮转为多数甘薯用来喂猪。然而大多农户仍沿用传统的整块甘薯土窖贮法,据威远、乐至等县调查,历年霉烂损失高达20%以上,造成严重浪赞。为解决这一难题,自1985年以来,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畜牧局作为专题进行调查研究和科学试验,终于探索出了一种技术简单、成本低廉而又科学实用的饲用甘薯贮存方法,即甘薯打浆塑料薄膜覆盖青贮技术,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适宜农村推广应用。经过多次试验和推  相似文献   

3.
甘薯又称蕃薯、山芋、红薯等,在我国南北方都普遍栽培。它既适宜大面积种植,也适于“十边”隙地生长;既是夏秋的青绿多汁饲料,妥善贮存后又是冬春的好饲料。但由于它怕霜害,收获期集中,水分高,质地脆嫩,不易贮存,往往造成霉烂损失。因此。如何延长其利用期,解决冬春青绿饲料不足问题,是畜牧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下面简单介绍一下甘薯的贮存方法:  相似文献   

4.
甘薯贮存不当时,常感染甘薯黑斑病真菌,甘薯霉烂变质,产生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和羟甘薯宁等毒素,动物如果食用了这些霉烂的甘薯,即可发生中毒。黑斑病甘薯引起牛、羊中毒的比较常见,但黑斑病甘薯引起猪中毒的病例则很少见。笔者曾遇到猪因采食腐烂甘薯引起黑斑病甘薯中毒7例,并作了病因调查、临床观察、尸体剖解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现将诊治过程介绍如下,供同行商榷。  相似文献   

5.
1发病情况 桃城区大麻森乡某农户老赵养奶牛4头.2月3日上午10点正值邻居丢弃因贮存不当而霉烂的甘薯,拾回几块霉烂较轻的甘薯来喂自家奶牛。见奶牛吃得津津有味.就又拾回大量霉烂甘薯切成块给奶牛加料。次日早晨6:30点左右,老赵发现3头奶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想到自己给奶牛喂霉甘薯的事.顿感不妙.随即向区畜牧兽医局“畜牧110”求救。笔者和另一位同志立即前去救治。  相似文献   

6.
<正>1发病情况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大麻森乡某农户老赵养奶牛4头,2月3日上午,正值邻居丢弃因贮存不当而霉烂的甘薯,拾回几块霉烂较经的甘薯来喂自家奶牛。见奶牛吃得津津有味,就又拾回大量霉烂甘薯切成块给奶牛加料。次日早晨6:30点左右,老赵发现3头奶牛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想到自己给奶牛喂霉甘薯的事,顿感不妙,随即向区畜牧兽医局“畜牧110”求救。笔者和另一位同志立即前去救治。  相似文献   

7.
一、红苕和贮具的选择。选用无霉烂、无异味、无农药和其它毒素污染的鲜苕,破口苕和苕根,只要符合上述条件,都可用作打浆贮存原料。贮具可选用瓦缸、石缸,电可用砖砌成缸或池子,内壁用水泥抹平,做到光滑平整,不漏气,不漏水,清洁卫生,无污染。贮具容积的大小应视其贮存苕浆的多少而定。  相似文献   

8.
正牛烂红薯中毒又称牛黑斑病甘薯中毒,俗称"牛喘气病"。当牛误食一定量的黑斑病烂红薯及其新发的嫩芽,由于红薯贮存不当,感染甘薯长喙壳菌等,霉烂变质而产生毒素,如甘薯酮、甘薯醇、甘薯宁、4-薯醇等,引起胃肠出血性炎症,心肌变性、坏死,肺脏水肿、气肿等。1中毒症状本病的特征性症状是呼吸困难,严重程度与食  相似文献   

9.
1988年1月3月~3月8日,重庆市A、B、C 三个国营农场,因奶牛采食了发黑、霉烂的青贮甘薯,先后相继暴发了奶牛甘薯黑斑病中毒。发病82头,发病率21.8%;死亡23头,死亡率28%。病程通常为一周。发病经过,详见1。术病特点是严重消化障碍和呼吸极度困难。病理剖松以呼吸道肺的病变尤为突出,呈现肺气肿,间质气肿或肺泡破裂;消化道特别是真胃和小肠呈现严重的充、出血。为预防本病,要改善甘薯贮存方法并严格做到不用发黑、霉烂的甘薯喂牛。本次发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为人民币3。2万元。  相似文献   

10.
甘薯的青贮     
目前在全国各地已大面积地栽培甘薯作为猪饲料,所以采取以甘薯为主的轮作方式。甘薯地区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藤蔓又是猪最喜食的青饲料。但甘薯特性非常娇嫩易坏,因此在备存方面,往往限于时间的短促、劳力的紧张(因甘薯收获正处在水稻收刈和三麦播种时期)、设备、运输、气候条件等等,在某一个环节配合不好就能致大批霉烂损坏。各地都有窖藏、切片晒干等储藏经验,伹这些方法都耗用人工很多,操作麻烦,尤其在大面积抢收的时候,往往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就需要寻觅更简单易行的办法,以便进行储藏。根据二年来窖储甘薯工作中得出的经验,最省人力、  相似文献   

11.
红苕又称甘薯,是粮食作物中产量较高的薯类植物,有较高的营养价值,除人食用外,农村多用作饲料.近年来,我县养兔业迅猛发展,养兔者在秋冬季节多将贮存的红苕作为主料喂兔,由于红苕贮存不当而致霉烂使兔出现不同程度的中毒甚至死亡.现将烂红苕中毒原因、发病症状、防治方法简述于后,供同行、养兔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北方牧业》2005,(18):27-27
<正> 玉米秸秆是许多动物的主要饲料。为此,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玉米秸秆营养价值和适口性,用某种方式贮存起来成了重要课题。黄贮就是一种很好的贮存方式。现就玉米黄贮方法介绍如下:1 贮料的准备黄贮,一般要求玉米籽实成熟后,尽早收获,并立即将玉米秸秆进行黄贮。东北地区最好在10月5日前贮完,最迟也  相似文献   

13.
牛霉烂甘薯中毒是由于牛采食一定量的霉烂甘薯而引起的一种中毒性疾病。临床上以严重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和间质性肺泡气肿,后期皮下气肿为特征。1基本情况格尔木市城郊地区一奶牛养殖户1头奶牛.年  相似文献   

14.
《四川畜牧兽医》2013,(11):53-53
霉烂的甘薯含有甘薯酮、甘薯醇等有毒成分,其经加热处理后仍有致病力,猪食入这种甘薯后易发生中毒。临床症状猪食入霉烂甘薯后的第二天出现发病症状,其精神不振,食欲减退,粪便干、黑,呈球状,并附有黏液和血丝,随后患猪体温升高,口流白沫,张口呼吸,可视黏膜发绀,流泪,喘息。病猪心音增强,心率不齐,肠鸣音减弱。  相似文献   

15.
猪霉烂甘薯中毒孙效续(山东省昌邑市都昌中庄兽医门诊,261300)1992年冬,山东省昌邑市台新养殖场养猪400头。其中300头商品猪,因饲喂粉房制做粉条的粉渣,其粉渣的合成含有患黑斑病甘薯,引起以气喘、拒食为特征的群发性的霉烂甘薯中毒。临诊症状病猪...  相似文献   

16.
耕牛霉烂甘薯中毒病人工造病试验漳州市畜牧兽医站周行363000自1950年以来,我市连年发生耕牛霉烂甘薯中毒病,本病多发生于沿海甘薯主产区的_漳浦、云肖、东山、诏安、龙海县(市)等地。各种牛均可发生,据1330头患牛调查,4—6月间发病1269头,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3月,开化县池淮镇某养殖户陆某饲养水牛1头,因放牧散养,采食了邻居丢弃在甘薯窖旁黑斑病污染的霉烂甘薯,第2 d即出现呼吸困难,精神沉郁,肌肉震颤,食欲减少等症状。2009年12月,开化县池淮镇石门村某养殖户汪某饲养耕牛1头,同样因饲喂黑斑病污染的霉烂甘薯,第2 d开始发病,表现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精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混合比例对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青贮品质的影响。试验设5个组:对照组(鲜甘薯蔓单一青贮)、凋萎组(经2 d自然晾晒处理的甘薯蔓)、40%组(40%鲜甘薯蔓+40%酒糟+20%稻草混贮)、55%组(55%鲜甘薯蔓+25%酒糟+20%稻草混贮)、70%组(70%鲜甘薯蔓+10%酒糟+20%稻草混贮),每个组10个重复,压实密封后室温贮藏60 d,取样分析青贮品质。结果表明:1)甘薯蔓与酒糟和稻草混合以及凋萎处理后青贮均改善了其感官品质;2)与对照组相比,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乳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丙酸、丁酸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3)与对照组和凋萎组相比,3个混贮组干物质、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乳酸含量都极显著增加(P<0.01),氨态氮/总氮、粗蛋白质、粗灰分含量及p H极显著降低(P<0.01);4)随着混贮组中甘薯蔓比例的升高,干物质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降低(P<0.05),氨态氮/总氮、丙酸含量极显著增加(P<0.01);5)与青贮前各组原料相比,对照组和凋萎组干物质、粗蛋白质损失较多,40%组损失最少。综上所述,鲜甘薯蔓、酒糟及稻草混合比例为40∶40∶20青贮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9.
黄牛霉烂甘薯中毒是由于黄牛吃了一定量的霉烂甘薯而引起,又称为黑斑病甘薯中毒,其主要特征为呼吸困难、急性肺水肿、肺气肿及皮下气肿。在福建省的部分农村种植甘薯地区的每年10月至翌年5月间,特别是春耕前后为该病高发期。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食欲旺盛的牛发病快、病情发展迅速,绝大多数病例最终死亡。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治疗了3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农作物秸秆二次发酵是指已由乳酸菌发酵的饲料(青贮、黄贮、霉贮、微贮秸秆饲料)与空气接触,在需氧菌作用下进行的再次发酵,会造成贮存饲料变质霉烂。青贮、微贮是在密封的容器内制作,在缺氧环境中,通过发酵作用,产生大量乳酸抑制有害微生物繁殖滋生,达到保存饲料的目的。1造成秸秆二次发酵的原因(1)秸秆二次发酵经常发生在气候温暖的春、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