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分析不同采收期对柑橘‘琯溪蜜柚’砂囊粒化症的影响,在同一生产单位选4 个不同海拔的丰产植株各1 株,分期采集不同成熟度的果实。果样经贮藏后同期测试品质指标。结果表明:(1)低海拔与适时采收果实表现优质,呈高糖、低酸、轻粒化,反之劣质;单果质量随树龄增长显著减轻;(2)自10月15 日始果实固酸比TSS/TA>12 和TA<1.0%,标志果实成熟;(3)提前采收(10 月15 日前)较成熟采收(10 月15 日后)砂囊粒化率GGR 极显著加剧;(4)海拔每升100 m,成熟期在理论延时8.4 天;(5)提前采收理论上减产5.3%/10 d。平和县‘琯溪蜜柚’平均成熟期为10 月中旬,提前采收将极显著加剧常温贮藏果实的砂囊粒化,且须承受减产亏损。  相似文献   

2.
琯溪蜜柚果实汁胞粒化过程中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中过氧化物酶(POD)、超氧物岐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同工酶的变化;通过授粉处理,以未授粉的自交果和授粉的杂交果的琯溪蜜柚果实汁胞为材料,采用垂直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进行同工酶测定;琯溪蜜柚果实粒化过程中汁胞粒化指数随着果实成熟而上升,自交果汁胞粒化指数大于杂交果;自交果汁胞中出现的POD同工酶酶谱共分离出4条,SOD同工酶酶谱分离了6条,CAT同工酶酶谱有3条,相应的杂交果汁胞POD同工酶出现2条谱带、SOD同工酶显示4条谱带,过氧化氢酶同工酶没有观察到谱带;与琯溪蜜柚汁胞粒化关系密切的同工酶为POD、SOD同工酶。  相似文献   

3.
不同采收期对新余蜜桔采后生理特性和耐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采收期对江西省名特优柑橘品种‘新余蜜桔’采后果实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以明确其采后生理特性、适宜采收期,为实际生产上新余蜜桔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以新余蜜桔‘彭家39号’为材料,分3个采收期进行采收后,测定冷藏(6±0.5)℃条件下果实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维生素C、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抗氧化酶活性等生理指标,并调查了不同贮藏期果实的腐烂率和失重率。结果表明,冷藏条件下,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果实腐烂率、失重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不断升高,TSS、TA和维生素C含量逐渐下降;采收期Ⅱ组的腐烂率显著低于采收期Ⅲ组,失重率显著低于与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Ⅲ组,腐烂率和失重率与相对电导率、MDA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实维生素C含量以采收期Ⅱ组最高。对于新余蜜桔的建议:采收后立即鲜销或短期冷藏的果实(贮藏期不超过30天)可在11月上旬采收;用于长期冷藏的果实(贮藏期达90天左右),建议建议10月中下旬采收。  相似文献   

4.
不同采收期‘黄金富士’苹果果实品质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旨在分析不同时期连袋采收‘黄金富士’苹果与常规采收‘富士’苹果的果实品质和香气组分差异,为适时采收不摘袋苹果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果实品质测定与固相微萃取(SPME)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果实品质和香气组分差别。结果表明:10月16—28日,随采收时间的延长,连袋采收‘黄金富士’果实可溶性固形物由12.1%增加到14.75%,Vc含量由1.92 mg/100 g增加到2.22 mg/100 g,可溶性总糖含量由10.26%增加到11.09%,而可滴定酸含量由0.318%下降到0.268%,硬度由8 kg/cm~2下降到7 kg/cm~2;于10月23日采收的果实中香气物质种类总数最多为29种,其中酯类物质种类和含量百分比均为最高,分别是15个和65.2%,醛类的特征成分2-己烯醛和醇类的特征成分正己醇百分比含量也为最高,分别占19.78%和4.94%,果实口感、风味最好。因此,适当延迟采收期有助于增加果实的糖度和风味物质种类,但会影响果实的硬度和贮藏性,生产上应根据生产和食用目的不同,在10月20日之后适期采收‘黄金富士’。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明贮藏温度对成熟百香果贮藏品质的影响,为提高百香果采后贮藏品质提供参考。以‘台农一号’百香果为材料,分别把成熟果实放于4℃、8℃冰箱和室温下贮藏,每2天测定相关品质指标。结果表明,低温贮藏(4℃和8℃)均能显著延缓百香果果皮转色和皱缩,可以保持较高感观品质和延长货架期,低温贮藏TSS、TA和TSS/TA和感官品质都没有显著差异(P>0.05)。室温贮藏,4~6天TSS显著高于低温贮藏(P<0.05),14天时显著低于低温贮藏(P<0.05),10天后TA显著低于低温贮藏(P<0.05),6天后TSS/TA显著高于低温贮藏(P<0.05),2~6天感官品质显著高于低温贮藏(P<0.05),10天后显著低于低温贮藏(P<0.05)。失重率都是随着贮藏时间延长和贮藏温度升高而升高。总之,6天前室温贮藏果实品质优于低温贮藏,而低温贮藏可以保持较高的感观品质和延长货架期。  相似文献   

6.
研究‘东魁’杨梅不同成熟程度果实色泽指标、内在品质指标的差异,探讨色泽指标和果实内在品质之间的相关性,为杨梅果实的外观色泽评判和果实的优质采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以露地、大棚和高山网室4个基地栽培的‘东魁’杨梅为试材,对成熟期不同成熟程度‘东魁’杨梅果实的色泽指标L*、a*、b*、a*/b*、C、H、CIRG值以及果实单果重、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固酸比等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果实成熟度提高,颜色由红色至深红色、紫红色、紫黑色不断加深,果实色泽指标L*、a*、b*、C及H值呈降低趋势,a*/b*和CIRG值呈增大趋势,而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呈降低趋势,固酸比呈增大趋势。其中CIRG值在4个基地的4个不同果实颜色中均表现出显著差异,能较好地反映杨梅果实颜色的差异,即CIRG值介于2.36~3.43果实为红色,介于3.69~4.14果实为深红色,介于4.80~5.46果实为紫红色,介于5.58~7.69果实为紫黑色,且在4个基地中CIRG值与果实固酸比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研究认为CIRG值可用于‘东魁’杨梅外观色泽、成熟度和内在品质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7.
‘河套’蜜瓜果实采后活性氧代谢及软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莹  刘艳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0):152-157
在常温贮藏条件下,为明确果实采后成熟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代谢和果实软化特性。以达到采收成熟的‘河套’蜜瓜果实为试材,对不同贮藏时期果实进行各项生理指标测定。结果显示:(1)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蜜瓜果实中活性氧含量呈增加趋势,其中O2·-产生速率在贮藏后期显著增加,H2O2则表现出双峰段的变化趋势;(2)在贮藏期间,SOD活性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POD、CAT、AP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三者先后达到活性峰值,维持一段时间高活性水平后开始下降;(3)贮藏初期,LOX和PG活性均极低,分别在贮藏5天和4天后二者活性迅速升高达到最大值,之后LOX活性迅速下降,PG活性则呈小幅波动上升趋势直至贮藏结束。‘河套’蜜瓜果实贮藏期间,过量积累的活性氧加剧了果实的衰老,同时PG和LOX共同参与了果实的软化。  相似文献   

8.
以硬肉桃新品种‘双久红’和常规品种‘川中岛白桃’(对照)果实为试材,分别对两品种果实成熟前后20d内的果实硬度、MDA、相对电导率及ABA、GA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自成熟前15d开始,‘双久红’果实的MDA、相对电导率、ABA含量均极显著低于‘川中岛白桃’的(P <0.01);而前者的GA含量则是极显著高于后者(P <0.01)。相关性分析表明,两品种桃果实硬度与MDA、相对电导率、ABA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 <0.01); 而GA含量与前者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后者仅达到显著正相关水平(P <0.05)。  相似文献   

9.
探明低温贮藏期对‘台农1号’芒果(Mangifera indica L.)果实病害、抗氧化水平以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期为采后芒果果实的低温贮藏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广西百色地区的‘台农1号’芒果为试材,采用10 °低温贮藏果实,分别在贮藏期第0、5、10、15、20、25和30 d时,测定果实中抗氧化能力包括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苯丙氨酸解氨酶、总抗氧化能力、多酚氧化酶、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丙二醛、总酚,和果实品质包括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以及果实发病情况等指标。结果表明,贮藏期第15 d,芒果病害开始出现,而且,随贮藏期越长,果实腐烂率越高。贮藏前期(15d以前)果实中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总酚等维持了较高的含量;贮藏后期(20 d以后)果实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总抗氧化能力和总酚含量显著降低,而丙二醛含量明显增加,同时,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开始下降,可滴定酸含量进一步降低。综合以上结果表明,采用10 °低温贮藏‘台农1号’芒果果实,中短期(20d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沙棘果实苹果酸积累与相关基因表达间的关系,以偏低酸品种‘橙色’和偏高酸品种‘芬兰’不同发育期(D1~D5期)的果实为试材,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和苹果酸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苹果酸代谢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第一,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果实发育过程中呈上升趋势,成熟时(D5期)最高,‘橙色’比‘芬兰’高;苹果酸含量的变化与之相反,果实发育阶段呈下降趋势,成熟时最低,‘橙色’比‘芬兰’低。第二,果实发育过程中,与苹果酸合成相关的PEPC基因表达水平呈下降趋势,且在成熟期(D4~D5期)‘橙色’比‘芬兰’下降迅速;cytMDH基因在‘芬兰’果实的表达整体上呈先升后降趋势,转色期(D3期)为转折点,在‘橙色’各时期的表达水平变化较小。第三,NADP-ME基因在整个果实发育阶段的表达呈上升趋势,‘橙色’比‘芬兰’明显;PEPCK基因的表达在两个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芬兰’中的表达水平变化较小;在‘橙色’中呈现升-降-升-降的趋势,转色期后迅速表达至峰值,与NADP-ME共同作用促进苹果酸在成熟期含量迅速降低,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迅速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沙棘苹果酸代谢调控基因的功能及表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喀什‘灰枣’‘骏枣’果实主要营养物质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喀什红枣果实主要营养物质间的相关性,以5年生喀什‘灰枣’和‘骏枣’为对象,测定成熟期果实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含量。‘灰枣’和‘骏枣’果实主要矿质元素含量顺序均为:钾氮钙磷镁铁锌铜锰硼。测定的13个营养物质指标中铁、镁、钾、磷、氮、维生素C和总酸7个指标的含量‘骏枣’极显著高于‘灰枣’,钙和总糖2个指标的含量‘骏枣’与‘灰枣’无差异;硼、锌、铜、锰4个指标的含量‘灰枣’较‘骏枣’高,但无显著差异。果实的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共13个指标的72组相关性数据中,‘灰枣’72组全部存在相关性,其中35组具有显著相关性;‘骏枣’有71组数据存在相关性,其中30组具有显著相关性。喀什‘灰枣’和‘骏枣’果实中矿质元素、总糖、总酸和维生素C等因子之间是既有协同作用,又有相互抑制,果实品质形成是各营养物质协同调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不同采收期对芒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对芒果的科学合理采收提供理论依据,以‘红芒6号’芒果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采收期对芒果常温贮藏品质的影响,着重考察芒果常温贮藏过程中失重率、病果率、硬度、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TSS)和可滴定酸(TA)含量及固酸比的变化。结果表明,过早采收的芒果,其TA和Vc含量较适时采收的要高,而TSS含量和固酸比则较低;过晚采收的芒果,其失重率和病果率高,果实软化快。笔者提出了‘红芒6号’芒果最佳的采收期是盛花期后120天,适宜采收的生理指标是TSS和TA的质量分数分别为6.40%和0.85%。  相似文献   

13.
2个杏品种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明金太阳(Prunus armeniaca‘Golden-sun’)和魁金杏(Prunusarmeniaca‘Kuijin’)不同成熟期果实品质的变化机理,利用常规品质指标测定方法,研究绿熟期、商熟期和完熟期三个成熟期杏果实中类黄酮、类胡萝卜素等品质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可溶性糖、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均随着果实的成熟不断升高,在完熟期均达到最高,‘魁金’高于‘金太阳’;果实硬度和有机酸含量均随着果实成熟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完熟期达到最低,‘魁金’低于‘金太阳’,‘魁金’果实品质优于‘金太阳’。2个杏品种果实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Vc均与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杏果肉颜色的变化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14.
‘龙回红’脐橙由‘纽荷尔’脐橙芽变而来,2012年经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的脐橙新品种,其变异株系适应性强,多数生物学性状均优于其母本‘纽荷尔’脐橙。为更全面了解该脐橙品种在果实发育成熟阶段的外观品质及内在营养成分的动态变化情况,本研究以‘龙回红’脐橙及其母本‘纽荷尔’脐橙为试材,对以上两个脐橙品种果实发育后期的相关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果实的发育成熟,‘龙回红’和‘纽荷尔’的外观品质(单果重及横,纵径,果皮色差指数)呈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 TSS)、总糖、维生素C (vitamin C, Vc)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可滴定酸(titratable acid,TA)含量呈逐渐下降的变化趋势。‘龙回红’脐橙果实的红绿色差a*、色差指数(citrus colour index, CCI)、TSS、总糖含量、单果重及横、纵径均高于‘纽荷尔’脐橙,TA和Vc含量低于‘纽荷尔’,其外观品质和果实风味优于‘纽荷尔’脐橙。  相似文献   

15.
摘要:为了确定春见桔橙的最佳销售时期,提高经济效益;将春见桔橙[(Citrus reticulata × C. sinensis) cv. Okitsu No. 44]果实采收后常温贮藏135d,对储藏期的果实单果重、果皮厚度、果汁率,可溶性固形物、酸含量、固酸比、糖酸比,腐果率、果实病害类型等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春见桔橙贮藏性能较好;糖含量在贮藏75d内呈上升趋势,75d后开始缓慢下降;贮藏90d后单果重较显著下降;可食率和果汁率在贮藏90d内呈上升趋势,随后逐渐呈下降趋势;贮藏期间腐果率呈幂函数变化;青绿霉病是引起果实腐烂的主要病害。结论:贮藏前期(45d)含酸量的大幅降低是导致糖酸比值和固酸比值升高、品质提升的最主要原因;贮藏45d后是较为适宜的食用时期;春见桔橙在采收时并未进入真正的成熟期,翌年1月中旬真正成熟。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荔枝果实的成熟特性,以‘糯米糍’和‘桂味’2 个花期和成熟期较一致的荔枝品种为试验材料,当‘桂味’果皮首先开始转黄时,定期测量2 种果实的纵横径和果实各部分质量,测定果实固形物(TSS)、糖、酸和Vc等含量,从果实外观成熟度变化、果实的生长情况和果实品质等方面探讨荔枝的成熟特性。结果表明,‘糯米糍’果实的初始缓慢生长期较‘桂味’长,果皮推迟转黄约13 天,但后期大部分时间内生长速度更快,两者果径和单果重的差异在缩小,成熟度趋于一致;后期果径的生长以横径为主;当果实的鲜食品质趋于最佳时,果径有暂时收缩的趋势;‘糯米糍’和‘桂味’的果肉分别以积累蔗糖和还原糖为主,过熟时还原糖含量增加;可滴定酸持续下降,当可滴定酸含量位于0.23%~0.69%、糖酸比位于20.93~61.75 时,果实鲜食品质较佳;‘糯米糍’可食率较高,维持在约80%,过熟时‘桂味’可食率下降,单果重的增加以果皮和果核增重为主;2 种果实过熟时继续生长,‘糯米糍’生长速度较快,但果实TSS 下降,Vc含量较低,果实品质劣变更加严重。2 个荔枝品种的果实具有独特的成熟特性。可滴定酸和糖酸比可作为判断果实成熟度的参考指标。‘糯米糍’成熟果实衰退快速,维持适宜含酸量和糖酸比的时间较短,宜鲜食的品质保持期和适宜采收期较短,‘桂味’果实衰退速度较慢,适宜保质采收期较‘糯米糍’长,这也是‘桂味’品种的成熟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不同冰温温度对山楂果实生理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超  王亮  赵猛  焦旋  王春生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5):150-155
为延长山楂果实的保鲜期,提高果实贮藏品质,筛选适宜山楂果实冰温温度参数。在以普通冷藏(0±0.5)℃,以及果实温度为-0.4、-1.0、-1.6℃的4个不同温度的贮藏条件下,对贮藏期间‘敞口’山楂果实采后生理及品质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的冰温处理降低了山楂果实的乙烯生成速率和最大生成量,减缓了果肉硬度、可滴定酸(TA)和维生素C(Vc)含量的下降,有效抑制了果肉中丙二醛(MDA)的积累,减轻了贮藏后期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上升和酚类物质含量的减少,进而延缓了山楂果实的生理衰老进程,维持了山楂果实的良好贮藏品质;而在贮藏160天后,-1.6℃的冰温处理的山楂果实乙烯释放峰值显著增高,TA和Vc降解迅速,MDA含量显著上升,PPO活性明显上升和酚类物质含量迅速减少,加速了果实的褐变速率,生理伤害症状明显,品质劣变严重。综上所述,在-1.0℃的冰温条件下,山楂果实生理代谢被有效抑制且未出现生理伤害,贮藏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1-甲基环丙烯(1-Methylcyclopropene, 1-MCP)结合气调处理对采后‘帕拉英达’和‘吉禄’芒果贮藏品质的影响,以元江晚熟芒果品种‘帕拉英达’和‘吉禄’为试材,分别用0.5 μL/L 1-MCP、微孔膜、PBI气调保鲜袋、1-MCP+微孔膜及1-MCP+PBI气调保鲜袋对芒果进行处理,对其外观指标、失重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含量、VC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呼吸强度、商品率以及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在(13±1)℃贮藏过程中,与未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相比,5种处理在一定时间内均能延缓‘帕拉英达’和‘吉禄’果实黄化指数、病情指数、腐烂指数、色差、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呼吸强度的上升,抑制果实硬度、VC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及商品率的下降,显著抑制果实呼吸代谢相关酶活性变化。综合分析,在(13±1)℃贮藏环境中,1-MCP+PBI气调保鲜袋处理对‘帕拉英达’和‘吉禄’芒果的保鲜效果最优,更有利于果实的贮藏。研究结果可为低纬度、高海拔地区晚熟芒果采后保鲜提供技术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在2015和2016年于盛花期后185~213 d分五个批次采收"金艳"猕猴桃,测定采收时各项指标后,于(1±0.5)℃下低温贮藏,定期取样测定分析,研究"金艳"猕猴桃成熟后不同采收时间对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硬度变化、后熟品质和冷害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采收批次之间果实的硬度、糖酸等差异较大,但是在贮藏过程中果实硬度的下降规律相似,晚采收的果实熟化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硬果心的问题。五个批次的果实熟化后的果肉颜色、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含量指标基本不受采收时间的影响。盛花期后200 d采收的果实贮藏后冷害发生率显著降低,有利于提升品质,且贮藏期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0.
研究南京地区‘金阳’猕猴桃果实发育规律,为其在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推广及优质丰产提供理论依据。以5年生‘金阳’猕猴桃为试验材料,定期观察并记录‘金阳’猕猴桃从坐果到成熟软化过程中的鲜重、干重、纵横径、种子发育和果肉颜色等形态指标,并测定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可滴定酸、有机酸、维生素C、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含量。结果表明,‘金阳’猕猴桃花后0~40 d果实迅速膨大,鲜重快速增加;花后20~116 d干物质不断积累;花后83 d种子开始变黑,花后97 d种子完全变黑成熟。‘金阳’果实成熟前,可溶性固形物变化幅度较小,可溶性糖含量呈上升趋势,维生素C和可滴定酸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有机酸中奎宁酸、苹果酸、柠檬酸的含量较高。‘金阳’花后138~154 d,果实达到可采收状态。果实采收后,硬度迅速下降,并且类胡萝卜素/叶绿素的比值升高,果肉颜色由绿色转为黄绿色,再变为黄色。南京地区可食用状态下‘金阳’猕猴桃单果重为80.5 g,果肉金黄色,维生素C的含量为129 mg/100 g,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为14%,可滴定酸的含量为1.4%,果实经济性状良好,因此‘金阳’猕猴桃适宜在南京地区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