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与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为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首次严格定义潜在立地生产力概念,推导出潜在生产力和现实生产力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提出立地元素-林分元素-林分生长类型-现实生产力和潜在生产力模型-落实到地块的立地质量制图技术流程,并以吉林省针阔混交林为例,利用4期一类清查固定样地数据,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开展案例研究。【结果】影响吉林省林地立地质量的主要立地因子包括地貌、海拔、坡位、坡度、土壤类型和腐殖质层厚度;采用立地类型约束的树高生长分级法,将6个因子组合的立地类型分为5个等级,针阔混交林不同立地等级的林分平均高、断面积和蓄积量生长模型具有较好的生物学意义和统计可靠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91 8、0.986 6和0.984 2; 5个立地等级的潜在蓄积生产力在3.6~5.8 m~3·hm~(-2)a~(-1)间,并给出了立地潜在生长量对应的合理林分密度。【结论】基于林分潜在生长量的立地质量评价方法适用于纯林和混交林,可以回答一定立地的最大生产力及现存林分通过密度调控可以提高多少生产力。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树种测树因子的基本特征,调查了15个30m×30m针阔混交林样地,进行了林分树种测树因子的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天目山区针阔混交林中乔木层共有49个树种,物种丰富度较高;针叶类树种株数比例占34.71%,阔叶类占65.29%;林木平均密度为1260株/hm2,树种间密度差异明显;林木胸径范围为5.0cm-74.0cm,树高范围为3.4m-18.8m,东西冠幅范围为0.6m-10.6m,南北冠幅范围为0.7m-10.7m,同一树种不同个体间及不同树种间在测树因子上有着明显的差异,表明针阔混交林能较好地利用生长空间,为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阔叶化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样方标准地调查法"研究了依兰国营林场不同林分结构内柞树的生长状况,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得到柞树在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和柞树纯林中的生长状况排序。结果表明:针阔混交林内柞树的胸径年均生长量、树高年均生长量和材积年均生长量3项指标在18~42 a之间均明显高于阔叶混交林内柞树和柞树纯林,优势明显。所以,无论从生态角度还是用材角度,培育混交异龄复层林结构对森林的永续经营和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人工种植的60块西南桦(Betula alnoides)人工林的立地环境,研究年平均蓄积生长量,研究坡度、坡向和海拔对西南桦蓄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海拔1 000~1 200m、半阳、陡坡的立地条件下,西南桦年平均蓄积生长最佳。  相似文献   

5.
对新青林业局笑山林场的天然阔叶混交林进行了抽样调查,在树种组成方面对物种丰富度、树种组成指数、树种单调度、群落均匀度等指标做了详细的分析,采用倒J形曲线对林分的株数和径阶进行了拟合,同时利用理查德方程对林分的生长情况进行模拟得出结论:现有天然阔叶混交林阔叶多,针叶少;低价树种多,珍贵树种少;分布不均匀;主要树种的连年生长量呈现下降趋势,林木生长缓慢,生长潜力不大。应该对其进行人为的抚育更新,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构建以针叶为主的针阔异龄复层混交林。  相似文献   

6.
红松(Pinus koraiensis Sieb. et Zucc.)作为我国东北地区地带性顶级植物,营造红松针阔叶混交林或栽针保阔形成以红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是培育速生丰产林分的重要措施之一。由于混交林具有一定数量的阔叶树和灌木层,其枯枝落叶量比红松纯林多,而且分解快,土壤腐殖质含量高,蓄水保土性好,这对提高林地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防止森林火灾和病虫危害,均能起到良好效益。通过对人工混交林和栽针保阔培育混交林2种造林方法实验数据的对比,以期为红松幼龄期混交林树种配置分析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灰色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影响云冷杉混交林天然更新效果的因素有很多,哪种因素起的作用大,仅用定性分析难以做出判断。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云冷杉针阔混交林天然更新的因素进行排序分析。排序结果依重要性由高到低为:海拔高度、蓄积量、林木株数、郁闭度、坡度、腐殖质厚度、针叶树株数、针叶树蓄积比重。在人为可以控制的因素中蓄积量得分最高,其次是林木株数、郁闭度、针叶树株数、针叶树蓄积比重。  相似文献   

8.
以沾河林区天然的落叶松林、云杉林、白桦林和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比较其近熟状态下的林分蓄积和生长量。研究结果表明:(1)云杉林的蓄积为210m3落叶松林的蓄积180m3白桦林的蓄积148m3阔叶混交林的蓄积59m3,差异均显著(P0.05);(2)云杉林的年平均生长量2.62m3落叶松林的年平均生长量2.57m3白桦林的年平均生长量2.11m3阔叶混交林的年平均生长量1.18m3,除云杉林与落叶松林外,差异均显著(P0.05);(3)天然阔叶混交林萌生起源的白桦、柞树、山杨等树种比例较大,造成林分生产力低下。  相似文献   

9.
云冷杉过伐林主要树种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长白山针阔比9∶1、8∶2、7∶3的云冷杉过伐混交林,探讨直径结构、空间格局、蓄积生长、林下更新以及植物多样性等林分结构问题,为恢复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提出结构调整思路。研究表明:由于过去以不合理的非经营性采伐,红松成主要择伐对象,红松不同年份各径阶株数变化幅度较大,直径18 cm开始出现缺损株数现象,缺乏中、大径组株数,导致母树数量、结实量和种源减少,造成在主要树种中红松更新最差的问题,不利于林分正向演替。不同针阔比混交林空间格局与其主要树种空间格局并非完全一致,在同一林分不同树种间存在差异。针阔比9∶1、8∶2、7∶3的混交林空间格局分别为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红松分布格局主要呈聚集分布。因此,恢复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以红松和珍贵阔叶树种作为目标树种,采取目标树培育方法,伐除影响其更新和生长的林木,而将云冷杉和一般阔叶树作为伴生树种,逐渐减少云冷杉的优势,最终逐渐恢复成红松阔叶混交林;对针阔比8∶2和7∶3混交林红松分布格局,采取人工补植、间伐等措施,结合天然更新,向随机分布进行调整;采取人工补植、清理母树周围枯枝落叶层等措施人工辅助红松天然更新。  相似文献   

10.
枫香人工造林初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了不同立地质量等级、不同坡向、不同坡位对7年生枫香混交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Ⅱ级立地枫香的生长明显好于Ⅲ、Ⅳ级地;不同坡位、坡向对枫香的生长有显著影响,枫香的生长量大小依次是下坡>中坡>上坡,阴坡>半阴坡>阳坡;枫香适宜与杉木、马尾松混交,混交林生长量均大于杉木、马尾松纯林生长量。  相似文献   

11.
城郊森林公园是新近发展的一种森林公园形式。近年来在公园规划方面得到较为迅速发展,但目前还缺乏一个城郊森林公园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城郊森林公园的特殊性,本研究采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考察国内26个森林公园的基础上,结合20位业内专家的支持,构建了一个包含生态建设、生态服务、设施建设和综合管理4个准则层,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环境调节、游憩价值、游憩设施、自然教育设施、机构建设和支撑能力8个因素层24个评价指标的城郊森林公园评价体系。选取北京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作为案例地,进行了评价体系的实证应用,得出鹫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评分为7.33分。以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为参照,提出城郊森林公园4个等级划分标准,基于这个标准,鹫峰国家森林公园可以评定为三星级城郊森林公园。通过对该评价体系的分析,笔者对城郊森林公园的发展提出了重视城郊森林公园的生态服务和生态建设、着力发挥城郊森林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城郊森林公园的设施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森林蓄积量能够评估林地生产力的高低及经营措施的效果,为森林经营与采伐提供重要依据。目前,大多基于无人机影像的蓄积量估算,均建立在测绘标准所生成的DOM、DSM、DEM等测绘成果基础上,而未充分利用原始影像数据上的林业特征,无法从点云层面上加入林业业务逻辑产生成果数据。获取无人机影像后,利用特征点提取与匹配方法自动相对定向,结合控制点和光束法平差的迭代求解,解算出精确的相机姿态数据,并沿核线方向一维搜索特征点进行影像密集匹配生成密集点云。对原始三维点云过滤后进行树冠分割,在聚类后的林冠点云中提取了树顶点和树高因子估测了森林蓄积量。研究结果表明,冠幅的提取精度85.15%,树高的提取精度83.69%,林分蓄积量估算的精度达到了82.46%。  相似文献   

13.
我国城市森林的生态系统服务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阐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明确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内涵与研究框架,并从管理与利用、发展与供给、数量与质量、设计与体验等角度分析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在服务功能、供给能力、服务效能以及服务消费水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4项城市森林建设与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通过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年间的森林景观格局变化分析,对保护区美学质量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保护区由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竹林、水域和其它等6类景观类型组成。阔叶林为优势景观,面积比例维持在80%以上,是形成保护区优美景色的最主要因素。而且该景观类型斑块破碎度低,结合度和聚集度高,具有宏观美。2)常绿阔叶林的面积比例逐年下降,平均斑块面积、结合度和聚集度也随之降低;而落叶阔叶林各指标变化与之相反,并在2004年开始超过了常绿阔叶林成为主导景观类型,丰富了保护区的季相变化,显著提升了秋季美景度。3)竹林面积扩张了近3倍,但是斑块破碎度较高,没有形成壮阔的竹海景观,而且极易入侵阔叶林,造成阔叶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美景度的下降,所以采取人为砍伐对其扩张进行了控制。4)景区道路、旅游基础设施、农家乐等面积增长了50%,由于缺少专业的设计和统一规划,建筑物景观与当地的森林景观没有形成很好的融合,美学质量不高。  相似文献   

15.
16.
金沟岭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吉林汪清金沟岭林场1 hm2云冷杉针阔混交林数据为研究基础,对样地内树种组成、直径结构以及树种的空间分布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优势物种云杉Abies nephrole-pis、冷杉Picea koraiensis、枫桦Betula costata大径阶的单木占多数,云冷杉的峰度值小于0,直径分布较为分散,枫桦峰度值大于0,直径分布比较集中。在物种的胸径分布格局解释上,负指数模型的解释程度要优于Weibull模型。2)该群落树种的平均角尺度为0.545,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3种优势树种的平均角尺度为0.475~0.517,呈现随机分布特征。3)云杉、枫桦的平均混交度较高,而冷杉的平均混交度相对较低。4)样地所有物种的平均大小比数为0.496,3种主要树种的平均大小比数排序为云杉<冷杉<枫桦,表明云杉竞争力最大,冷杉次之,而枫桦的竞争力最小。该林分结构较为复杂,群落内树种以聚集分布为主,所以应调整林分林木分布格局,促进林木向随机分布格局发展,同时伐除上层的"霸王树"以及病腐木、弯曲树等处于竞争劣势的林木,将混交度维持在中度混交,从而尽可能保留维持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以北京市延庆区2004年Spot-5影像和2015年GF-1影像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面向对象分类变化检测算法,通过选择最优尺度和结合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建立规则集来对两期影像进行分类,然后提取十年间延庆区公益林的变化地块,最后进行精度评价,旨在对延庆区公益林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Spot-5影像的分类精度为87.1%,加入FC特征值规则的GF-1影像的分类精度为89.1%,高于未加入FC特征值规则的GF分类精度(84.8%),说明在规则集中加入FC特征值能提高森林分类精度;变化信息提取的结果总体精度为87.3%,漏判率、错判率都在20%以内,提取效果较佳;2004—2015年间,公益林面积呈上升趋势,且主要集中在有林地面积增加,农田、灌木地和其他土地面积减少,这与国家对林业及公益林日益增加的重视度、各项工程项目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8.
全球林产品贸易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我国林产品贸易发展的国内外政策动向,然后分区域(北美、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美)分析了近两年全球林产品贸易现状与特点。同时,基于我国主要木质林产品的进出口情况,剖析了我国林产品贸易的现状与特点。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林产品贸易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提出了我国林产品贸易的未来走向以及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9.
为分析观景距离和光照条件对景观色彩呈现的影响,以八达岭国家森林公园红叶岭黄栌森林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利用在不同观景距离、光照条件下拍摄的照片,设计试验,定量提取并计算HSV色彩,进行显著性检验等。结果表明:1)观景距离对景观色彩影响的试验中,Friedman秩和检验色彩全分量P值均远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色彩分量占比差值的T检验均以P值小于α=0.05拒绝μ≥0.1的原假设,即观景距离对森林景观色彩无明显影响。2)光照条件对景观色彩影响的试验中,Friedman检验全分量统计量均小于χ0.05~2(12-1)=4.575,色相分量占比差值以92%的比例拒绝T检验的原假设μ≥0.1,彩度分量和明度分量分别以33%和27%的比例接受原假设μ≥0.1,即光照条件对景观色彩的色相分量无明显影响,对彩度和明度分量影响较大。3)本研究提出了使用色彩占比差值实施T检验的方法,对森林景观呈现进行定量分析,否定了观景距离、光照条件等客观因素对森林景观色彩呈现有较大影响的感性观点,为景观美学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蜘蛛是农区重要的天敌类群,研究了华北农区农林复合环境下的游猎型蜘蛛多样性以及其优势种在"农田—林带"环境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研究区优势种游猎型蜘蛛为星豹蛛(Pardosa astrigera L. Koch)和白纹舞蛛(Alopecosa albostriata Grube);游猎型蜘蛛密度在农林生境中具有明显的"林带效应":在冬小麦—圆柏农林系统中,距林带40 m范围内蜘蛛密度变化与距林带距离呈显著的负相关(P=0.026,α=0.05);在玉米—圆柏农林系统中,距林带10 m范围内蜘蛛密度处于高位状态,在距林带10~40m范围内蜘蛛密度显著下降(P=0.039,α=0.05),与距林带距离呈负相关;农事活动中喷洒农药对蜘蛛种群具有极大的负面影响,农田蜘蛛密度在喷药次日急剧下降(P=0.001,α=0.05),之后缓慢增加,蜘蛛种群发生了从林带生境到农田生境不断的迁移过程(林带与农田生境内蜘蛛密度变化t-检验:PSig.(2-tailed)=0.817,α=0.05;二者蜘蛛密度变化率的Pearson相关系数:-0.998,PSig.(2-tailed)=0.853,α=0.05);林带生境对于维系农田天敌群落的延续以及生态链的稳定所表现出的积极作用展示了林业在绿色农业构建中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