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三峡库区马尾松根和叶片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马尾松根系和叶片养分(C、N、P、K、Ca、Mg)进行研究,探讨生长季和非生长季根系和叶片的化学计量学特征和养分分配特征,以及根和叶片养分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别在2014年7月和11月,利用土柱法采集根样和高枝剪采集枝条第二节上的健康叶样,然后再进行室内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非生长季与生长季相比,根C养分含量、C:N和N:P比值均下降,N、P、K、Ca、Mg养分含量含量均增加。(2)根C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增加,N、P、K、Ca、Mg养分含量随直径增大而减小。(3)径级、取样时间以及两者交互作用对根系C、N、P、K、Ca、Mg养分含量和C、N、P养分化学计量比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同时取样时间对粗根C、N养分含量以及C:N比无显著影响。(4)细根(2 mm)C和N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N和P元素含量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同时C:N比值和N:P比值变异分别由各自两元素含量共同决定;粗根(2 3 mm)C、N计量比值和N:P比值变异分别主要由N元素含量和P元素含量决定;(5)从地上叶到地下根,C、N、P、K养分含量呈减少趋势,Ca、Mg养分含量呈增加趋势。同时,根和叶片养分含量相关性较弱,除C、K养分之外。[结论]马尾松根系养分含量与叶片养分的关系较弱,且分别对各养分的相对需求量不同;与生长季相比,非生长季马尾松根系N、P、K、Ca、Mg含量显著增加;C、N元素和N、P元素的耦合关系只出现在细根中。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发掘优良乡土树种,以侧柏纯林和侧柏-山毛桃混交林为对象,在每个林分选取3块6m×6m的标准样地,垂直方向0-10cm、10-20cm、20-30cm分层取土样,测定有机C、全N、全P、全K含量,分析2个林分土壤的碳(C)、氮(N)、磷(P)、钾(K)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探寻各指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侧柏-山毛桃混交林林地土壤的碳、氮、磷、钾含量高于侧柏纯林。2种林分土壤的碳、氮、磷含量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而逐渐降低,全钾含量在土壤垂直结构上的差异不明显。随着土层深度(0-30cm)增加,纯林和混交林的土壤C/N、C/P、C/K、N/P、N/K均呈下降趋势,P/K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C/P、C/K、N/P、N/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显著(P0.05);P/K在不同土层间差异不显著(P0.05);在同一土层中,纯林的C/N大于混交林,混交林的C/P、C/K、N/P和N/K分别比纯林提高20.77%、43.40%、10.50%和50.00%,2种林分的P/K差异不显著,纯林和混交林的C/N、C/P和C/K差异显著(P0.05),N/P和N/K差异不显著(P0.05),相对稳定。南太行山区采用乡土植物山毛桃和侧柏混交,有效地提高了林地土壤有机C、全N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值,有助于改善其土壤养分的吸收及利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方法 ,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下盐胁迫对 1年生落羽杉实生苗的生长及营养吸收的影响。试验共 12种处理 ,3种水分水平 (W1 ,淹水 ;W2 、W3,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 75 %和 2 5 % ) ,每种水分下设 4种盐分处理 (NaCl含量为土壤干重的 0、0 15 %、0 3%和 0 4 5 % ) ,处理时间为 130d。结果表明 :土壤盐分胁迫下落羽杉幼苗的生长及对营养的吸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因土壤含水量的不同而不同。落羽杉相对高生长、相对地径生长和生物量增量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和土壤水分含量的减少而减少。在淹水条件下 ,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 ,落羽杉幼苗根、茎、叶中全N、全P、全Na,以及叶片中的全Ca、全Fe的含量均随着升高 ,而根、茎中的全Fe、全Ca、全Mg含量差异较小。在W2 水分条件下 ,各种盐分处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根、茎、叶中全N、全Na、全Ca和全Fe含量 ,茎和叶中全P、全K和全Mg含量 ,而根系中的全P、全K和全Mg含量在盐分浓度较高时有所下降。在W3水分条件下 ,各种土壤盐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叶片全N、全P和全K含量 ,茎和叶中全Mg和全Ca含量 ,以及根、茎、叶中全Na含量 ,而茎和根中全N、全P和全K含量 ,根、茎和叶中全Fe含量均随着土壤盐分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4.
以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第3代杉木种子园为对象,对母树叶片、枝和土壤养分含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母树叶片中大量元素含量大小为N>K>Ca>Mg>P,微量元素含量大小为Mn>Fe>Zn>Cu,叶片中N/P、N/K、N/Mg、N/Ca分别为9.75、1.57、9.72、1.87;枝中大量元素含量大小为Ca>K>N>Mg>P,微量元素含量大小为Fe>Mn>Zn>Cu,枝中N/P、N/K、N/Mg、N/Ca分别为4.80、0.91、3.46、0.89;0~6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值为25.92 g.kg-1,大量元素含量大小为K>Mg>N>Ca>P,微量元素含量大小为Fe>Zn>Mn>Cu,0~20、20~40、40~60 cm土层中C/N比值分别为12.06、11.32、8.68。综合分析表明,N、P和Mn元素含量偏低,建议在经营过程中加以补充。  相似文献   

5.
对早实核桃绿岭种仁充实期叶片与果实(种仁、青皮、硬壳)N,P,K,Ca,Mg,Fe,Zn,Mn等矿质元素含量和果实中不同组织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岭种仁充实期坚果与种仁质量以及脂肪和总蛋白总量分别增加了5.91g(51.39%)、5.53g(73.47%)、4.24g(80.99%)、1.02g(69.24%)。叶片N,K,Fe,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P,Mg,Zn含量呈上升趋势,Ca含量先降低再升高。种仁中N,P,K,Ca,Mg,Fe,Zn,Mn含量均成降低趋势,种仁中N,P,K,Ca,Mg,Fe,Zn,Mn的总量均呈增加趋势。青皮中N,P,Fe,Mn含量呈下降趋势,K,Ca,Mg,Z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硬壳中N,P,Zn含量都呈下降趋势,K含量先升高后降低,Ca,Mg含量逐渐上升,Fe,Mn含量变化不大。种仁内脂肪总量与种仁中N,P,Fe,Mn,Zn总量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与叶片中N,K,Mn,青皮中N,硬壳中P,Zn含量呈极显著性负相关;与青皮中P,Fe,Mn,硬壳中N含量呈显著性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炼山在华西雨屏区造林时广泛应用,杉木林采伐迹地炼山后的土壤理化性质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华西雨屏区28 a生杉木林(对照)及其采伐迹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的炼山方式后采样测定土壤pH值、全N、P、K及其有效性以及Ca和Mg含量等,旨在阐明炼山对华西雨屏区杉木采伐迹地土壤的理化性质短期效应.结果表明:炼山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能显著增加土壤0~40 cm层的全N含量.不同土层的P含量对炼山的响应不同,炼山后表层土(0 ~20 cm)的全K含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中层土(20 cm~40 cm)是先下降、后增加,底层土(40 cm~60 cm)持续下降.炼山后土壤中速效N、有效P的含量均先增加、后降低,而速效K的含量先下降,后增加.炼山后的土壤表层Ca含量显著增加,但对土壤中层和底层土的Ca含量影响趋势无规律.土壤各层中的Mg含量在炼山后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红树林树种生长与叶片元素含量特征,比较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角果木 (Ceriops tagal)、正红树(Rhizophora apiculata)、红海榄(R. stylosa)、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和桐 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6个树种成活率、生长量、叶片元素含量及化学计量。结果表明,栽植 120 d后,6种红树树种的成活率均在85%以上;苗高净生长量在2.60~10.32 cm之间,地径净生长量在 8.62~16.92 mm之间,以桐花树和正红树的生长较快。白骨壤的叶片N含量最高,角果木K含量较高,红海榄Ca含量较高;6种红树叶片N/P值均小于14,属于N制约型植物;叶片化学元素K/P、N/K、Ca/K、Ca/Mg和K/Mg的值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PCA分析结果表明,6种红树树种均能较好地各聚为一类,每个树种对其生长量因子、叶片元素含量因子和化学计量因子响应不同。  相似文献   

8.
以秦岭火地塘林区油松和漆树倒木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倒木腐烂等级划分方法,测定其 5 个腐烂等级的6种化学元素( C,N,P,K,Ca,Mg) 的含量,分析倒木对土壤化学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 油松倒木5个腐烂等级间 C 含量没有显著差异,而漆树倒木 C 含量随着分解显著递减; 漆树和油松Ⅴ级倒木的 N 含量随着分解显著递增; Mg 含量在油松倒木分解过程中无显著差异,在漆树倒木分解后期显著增加; P,K,Ca 含量在漆树和油松分解过程中都无显著差异,但 P 和 Ca 含量随着油松和漆树倒木的腐烂呈线性增加,K 含量随油松和漆树倒木分解呈线性下降。油松和漆树倒木下土壤 C 含量随着土层加深而显著减少,K,Ca,Mg 含量随土层加深无显著差异; 土壤 C含量随倒木腐烂显著递增,N,P,Ca,Mg 含量随倒木分解无显著差异。该研究揭示倒木分解过程中各种化学元素的变化规律,对促进秦岭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制定林木更新措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揭示桉树人工林不同成熟度的叶片器官所需营养元素变化以及土壤肥力对其影响,对于桉树营林和科学施肥具有重要的生产指导意义。选取广西隆安县小林镇和田东县思林镇的桉树2代萌芽林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两个人工林嫩叶、成熟叶、黄叶的C、N、P、K、B、Ca、Mg以及土壤C、N、P、K、Ca、Mg元素含量,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植物叶片的N、P、K、Mg营养元素转移规律是黄叶向成熟叶和嫩叶转移,但C、Ca、B营养元素则是随着叶片的生长发育逐渐积累,黄叶中含量最高,说明施肥时应关注Ca、B元素的持续和有效供给。两片人工林都表现出类似的规律,说明土壤肥力的差异不影响桉树人工林叶片营养元素的内循环规律。桉树嫩叶营养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学特征具有与成熟叶和黄叶不同的表征,在营养物质研究中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连栽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配对样地法,以不同栽植代数(1、2 代)、不同发育阶段(8、15、18、20 a)的马尾松人工林为对象,研究了连栽幼龄林、中龄林土壤肥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连栽后,无论是幼龄林还是中龄林,林地土壤密度趋于下降,土壤总孔隙度和含水率则呈上升趋势,林地土壤物理性质得到改善,且中龄林20~40 cm层土壤密度和总孔隙度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连栽后,林地土壤全K、全Mg及pH值趋于下降,而有机质、全N、全P、全Ca及速效N、P、K养分均呈上升趋势,且幼龄林0~20 cm层土壤有效P含量以及土壤pH值、中龄林0~20 cm层土壤水解N含量以及土壤全N、有效P、速效K、全K含量在1、2代间的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连栽后,幼龄林和中龄林土壤全Fe、Al、Cu、Zn、Mn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且Mn含量在1、2代幼龄林和中龄林间的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对桤木人工林根系-土壤复合系统中大量元素、微量元素、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等的季节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桤木根系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高,春季最低,微量元素Fe、Mn、Zn、Cu、Pb、Ni、Cd含量冬季最低,春夏季较高;土壤中大量元素N、Ca、K、Mg、P含量冬季最低、夏季最高,微量元素Mn、Zn含量在冬季最低、秋季最高,Fe、Ni、Pb、Cu、Cd含量在冬季最高、春秋较低;土壤有机质含量、pH值的季节动态变化与根系大量元素变化趋势保持一致;土壤各层有机质含量大小顺序为0~15 cm层、>15~30 cm层、>30 cm层,pH值大小顺序为>15~30 cm层、0~15 cm层、>30 cm层.  相似文献   

12.
不同整地方式尾巨桉林地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不同整地方式下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对尾巨桉人工林不同整地下土壤的 C、N、P、K 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整地方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均有明显不同。土壤有机碳、全 N 变异性较大,全 P、全 K 变异性较小。表层土壤养分的含量显著高于底层土壤;不同整地方式之间养分含量不同,全垦最高,带垦最低,同一土层之间也是有机碳、全 N 含量变异性较大,全 P、全 K 含量变异性较小。土壤 C/N、C/P、C/K、N/P、N/K 均较稳定,平均值分别为11.50、21.21、11.46、1.81及0.95,P/K 平均值为0.51,土壤有机碳和全 N 极显著正相关,全 P、全 K 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连栽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时空序列和定位监测相结合的方法,对广西东门林场连栽桉树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连栽导致桉树人工林多数土壤养分含量不同程度的下降:(1) 土壤的pH值、土壤交换性Ca和速效K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不显著;土壤有机质、水解N和全K在0~2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20~4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2)全N在20~40 cm土层,显著下降,在0~20 cm土层变化不显著;有效P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无显著变化,全P在20~40 cm土层显著上升;交换性Mg在0~20 cm和20~40 cm土层都显著下降;(3) 在0~40 cm土层,全N、水解N、交换性Mg显著下降,土壤pH值、有机质、全K、速效K及交换性Ca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以7年生‘奥斯特’北美冬青为试验材料,测定叶片中N,P,K,Ca,Mg,Mn,Fe,Zn,Cu,B元素含量,分析叶片主要营养元素年动态变化规律,为树体营养诊断和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高低为NKPCaMnMgZnFeBCu;(2)随着时间推移,叶片中各营养元素年动态变化出现规律性波动,其中N,P,K,Cu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Ca,Mg,Mn,Fe,Zn,B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初步认为:N,P,K,Ca,Mg,Zn,Fe,Cu元素营养诊断可在8月7日到8月26日期间进行,Mn,B元素可提前至6月26日到7月16日期间进行。  相似文献   

15.
贵阳花溪石灰岩、石灰土与定居植物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贵州化溪区石灰岩、石灰土及定居植物中化学元素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石灰岩的pH值为9.38,全P和全K含量低,全Ca和全Mg含量较高,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Pb>Ni>Mn>Co>Cu>Zn>Cd;石灰土的pH值为7.53~7.98,有林地的有机质、全N及全P含量高于无林地,N素和P素有效率很低,速效N仅占全N含量的0.47%~1.18%,速效P仅占全P的0.8%~1.5%,全K含量亦不高,但有林地速效K含量(251.81 mg·kg-1)超过土壤速效K含量对应的富K(>155 mg·ks-1)水平等级,属富K型土壤,无林地全Ca及全Mg含量高于有林地,微量元素含量表现为Fe>Mn>Pb>Zn>Ni>Cu>Co>Cd,全Pb,全Zn及全Cu含量均未超过国家规定的3级标准;定居植物体内不同元素含量的差异很大,同一元素在不同植物体内含量的变化范围亦很大.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近20年橡胶园养分变化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87、1998、2008年对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胶园土壤和橡胶叶片的三次营养普查结果表明:1987-2008年的20年间,胶园土壤有机质、速效钾下降明显,分别降低39.24%和38.99%;胶树叶片N、P、K、Mg养分含量分别降低10.73%、14.29%、17.50%、22.22%;Ca则呈增加趋势,增加了59.76%。比较营养元素丰缺的样品比例,橡胶树叶片缺N、P、K、Mg样品比例分别增加27.12%、30.35%、11.94%、36.64%,而Ca丰富样品比例增加72.08%。东风农场胶树营养表现为缺N(38.22%)、缺P(31.55%)、缺K(12.74%)、缺Mg(51.74%);而Ca表现丰富(78.38%)。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研究冀北山地土壤养分和肥力对海拔梯度的响应,揭示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特征和肥力的海拔梯度差异,为区域生态公益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河北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典型植被类型0~60 cm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土壤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及C、N、P、K化学计量特征的海拔梯度差异,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方法选取土壤肥力评价指标,对不同海拔梯度土壤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1)随海拔梯度升高,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和C/N、C/P、C/K、N/K升高,而速效磷、速效钾和N/P、P/K无明显变化规律。2)小五台山不同海拔梯度0~6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范围为19.77~70.69 g·kg~(-1);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85~2.34、0.26~0.86、7.60~10.31 g·kg~(-1);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2.26~206.61、0.30~0.50、64.03~130.90 mg·kg~(-1)。3)土壤C/N、C/P、C/K随海拔升高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2.79~18.72、22.51~75.75、1.50~4.31;N/K、N/P、P/K变化范围分别为0.11~0.27、1.76~4.67、0.03~0.10;土壤C/N变异系数最小,C/K变异系数最大。4)经土壤肥力指数(SFI)综合评价,小五台山SFI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R~2=0.68,P0.01)。【结论】参照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标准,小五台山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较高,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处于中间水平,而全钾和速效磷含量比较低,在森林经营中应注意补充。SFI指数显示小五台山海拔越高土壤肥力越好。  相似文献   

18.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以南亚热带不同林龄(分别为10~11 a、7~9 a和3~5 a生)针阔混交林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储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土壤有机质碳储量(106.72~136.61 t·hm-2)、全氮储量(9.17~11.19 t·hm-2)、全磷储量(4.07~6.77 t·hm-2)及全钾储量(321.85~370.59 t·hm-2)均随林龄的增加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N、C/P、C/K、N/P、N/K和P/K在不同林龄针阔混交林间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土壤全氮储量、C/N、C/P、C/K、N/P和N/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土壤全氮储量相关系数最高,表现出相对一致的变化规律;土壤全氮储量与C/P、C/K、N/P、N/K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全磷储量与C/P、N/P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N、P/K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结果可为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油茶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样品适宜采集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确定油茶叶片营养诊断分析样品的适宜采集期,采用定点定期连续叶片样品采集方法,测定并比较分析了油茶叶片中的N、P、K、Ca和Mg养分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油茶叶片中的N、P、K素含量随其年生长发育进程呈"升高—下降—升高"的趋势,Ca素含量的变化特点是先降低后升高,Mg素含量的变化特点则为先升高后下降。油茶叶片中养分元素含量在6月和8月间的数值变化较小,6~8月可为N素养分测定的适宜采样期;6、8和10月P素变化相对平缓,此时为P养分测定的适宜采样期;K、Ca和Mg养分测定以8月采样为宜。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以油茶叶片营养诊断分析为目的的样品适宜采集期为6~8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