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为了探究播期对苏北盐碱地环境下不同水稻品种的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调查和比较不同播期下‘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和产量等相关性状。结果表明:随播种时间推迟,‘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全生育期变短;‘南粳9108’的拔节期、齐穗期和成熟期的干物质重呈减小趋势,‘连粳11号’呈先升后降趋势;播期对‘连粳11号’株高影响差异显著,且株高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和‘连粳11号’的播种时间推迟,其有效穗、每穗粒数和产量呈下降趋势。‘南粳9108’在苏北盐碱地区的最佳播种时间为5月24日,‘连粳11号’为5月31日。  相似文献   

2.
以‘南粳9108’、‘南粳3908’和‘南粳5055’为材料,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研究不同优质食味粳稻产量、群体生长特性以及稻米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南粳3908’产量最高,比‘南粳9108’和‘南粳5055’分别高9.02%和6.87%,主要表现为穗大、粒重、结实率高。‘南粳5055’早期发苗快,分蘖能力强,但拔节后消亡速度快,最终成穗率较低;‘南粳9108’和‘南粳3908’分蘖能力相对较弱,但最终成穗率较高。分蘖期‘南粳5055’叶面积指数最高,拔节期后‘南粳3908’最高,结实期叶面积指数衰减率‘南粳3908’最低。‘南粳5055’抽穗前干物质积累最快,抽穗至成熟逐渐放缓;‘南粳3908’分蘖期干物质积累慢,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加快,干物质积累量及其比例最高。对稻米品质而言,‘南粳9108’的垩白度和垩白粒率显著高于‘南粳3908’和‘南粳5055’;‘南粳9108’的直链淀粉含量高,胶稠度短,而‘南粳3908’和‘南粳5055’的直链淀粉含量较低,胶稠度长;‘南粳5055’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南粳9108’和‘南粳3908’;‘南粳9108’峰值黏度高、崩解值大、消减值小,食味表现最佳。综合来看,‘南粳3908’的产量表现最佳,适宜大田常规种植;‘南粳9108’品质表现最佳,适宜使用有机方式种植,打造中高端稻米品牌。  相似文献   

3.
不同穗型水稻剑叶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对光合作用影响可以通过叶绿素荧光的变化反应出来,农艺措施中以种植密度和施N量的变化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尤为明显。本研究以不同穗型水稻品种(穗重型品种‘龙粳27’和穗数型品种‘龙粳25’)为材料,设4个密度处理和4个施肥时期处理,研究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水稻光合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穗重型水稻‘龙粳27’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光合功能期均显著高于穗数型品种‘龙粳25’。适当稀植和氮肥后移对水稻剑叶的光合特性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穗重型品种‘龙粳27’在D2 (29.7 cm×13.2 cm)密度处理下,穗数型品种‘龙粳25’在D3 (33 cm×9.9 cm)密度处理下,N肥后移会显著提高二者产量。  相似文献   

4.
播期对不同水稻品种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优化南京地区最佳播期及最适品种,以水稻品种‘两优6326’、‘南粳44’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播期试验下水稻产量和生育期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水稻的生育进程也相应顺延,2种水稻全生育期均缩短;播期对‘南粳44’各产量构成因素无显著影响,而‘两优6326’有效穗数在不同播期处理间差异显著(sig=0.008,P<0.05);‘两优6326’的有效穗数、‘南粳44’的有效穗数及穗粒数sig值均小于0.05,均与产量呈显著性相关;‘两优6326’产量总体高于‘南粳44’。对2种品种适宜播期综合评价表明,该地区宜早种植籼稻‘两优6326’,及早熟晚粳品种‘南粳44’。  相似文献   

5.
<正>"南粳910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号与关东194杂交育成,属迟熟中粳优质水稻品种,近两年在东台市示范推广应用,因其生育期比"淮稻5号"略早,穗型较大、产量高,米质优、适口性好(晏来庆等,2014),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东台稻区地处里下河地区,实行稻麦两熟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化育苗移栽、旱直播以及肥床塑盘旱育抛秧。为探明"南粳9108"在本地区直播方式种植下能否夺取高产,我们在2013年和2014年进行  相似文献   

6.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水稻产量提高的基础,水稻基本苗是调节水稻群体结构的重要手段。为了研究不同基本苗对粳稻品种‘南粳51’产量的影响,进而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 ‘南粳51’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南粳5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51’每穴4苗的实收产量最高,每穴5苗的实收产量最低,不同基本苗处理间实收产量顺序依次表现为4苗/穴>3苗/穴>2苗/穴>5苗/穴。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51’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结实率逐渐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51’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期耐盐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是盐碱地改良利用的重要作物。水稻幼苗期对盐胁迫敏感,筛选幼苗期高耐盐水稻品种是利用水稻进行盐碱地改良的关键。通过分析收集的15个粳稻品种在盐胁迫下的形态和生理特性,综合评价不同水稻品种幼苗期的耐盐性。形态分析结果表明: 150mmol/L NaCl处理下,所有试验材料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出现植株变矮、根长变短和叶片枯萎等表型,其中盐胁迫对宁粳44、南粳46和盐丰47(对照)生长抑制相对最弱,死叶率最低;200mmol/L NaCl处理下,宁粳44、南粳46和盐丰47的存活率最高。耐盐指数结果表明,盐丰47的综合性状最好,其次是南粳46和宁粳44。生理特性结果表明: 150mmol/L NaCl处理下所有试验材料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所增加,其中南粳46的SOD活性较其他参试材料高;南粳46、盐丰47和宁粳44的丙二醛含量增加幅度较小,脯氨酸及可溶性糖含量增加幅度大于其他参试材料。推测南粳46、盐丰47和宁粳44具有较强的过氧化物清除能力和渗透调节能力,这可能是其幼苗期具有较强盐胁迫耐性的生理机制。综上所述,筛选到的幼苗期耐盐性较强的水稻品种为南粳46和宁粳44。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宜安徽沿江麦茬稻机械直播水稻品种,并明确节水灌溉技术与一次性施用控释肥对机械直播水稻产量的影响,设置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条播大区筛选试验、节水灌溉与常规漫灌的对比试验和控释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水稻品种机械直播均能安全齐穗,产量以天优华占最高,为710.04 kg·(667 m2)-1,其次为南粳9108.适...  相似文献   

9.
播种量是影响直播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但其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施用穗肥是水稻高产栽培的重要措施,但穗肥施氮量对优质食味直播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尚不清楚。本研究以3个江苏省代表性优质食味水稻苏香粳3号、南粳5055和南粳9108为材料,在行距固定为25 cm条件下,分析了60、90、120、150和180 kg hm–2等5个播种量对上述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观察了适宜播种量条件下穗肥施氮量对优质食味水稻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主要结果表明:(1)苏香粳3号、南粳5055和南粳9108的产量均随播种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趋势。3个品种高产最适播种量分别为130.2~136.5、118.3~119.3和90.0~96.4 kg hm–2。稻米加工品质与播种量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米粉消解值与播种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食味值和崩解值与播种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2)在高产适宜播种量条件下,与常规穗肥施氮量相比,穗肥施氮量减半对南粳5055和南粳9108的产量无明显影响,但可明显改善稻米的外观品质和食味值。上述结...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淮北地区不同机械化种植方式对优质食味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以中熟中粳品种南粳2728和南粳505, 迟熟中粳品种南粳9108和南粳3818为材料, 研究毯苗机插和机械直播两种种植方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茎蘖动态、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及比例、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营养品质和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 相同品种, 与机械直播比, 毯苗机插产量显著提高, 因为毯苗机插条件下群体结构合理, 穗数适宜, 茎蘖成穗率高, 中后期叶面积指数大, 叶面积衰减率低, 从而其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毯苗机插种植方式下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增加2.3%~3.1%、1.2%~2.7%和1.8%~3.2%, 但垩白有所增加。同时营养和蒸煮食味品质中的蛋白质含量提高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 胶稠度变长, 增加了淀粉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崩解值, 减小消减值, 除南粳2728外, 最终黏度也均提高。相同种植方式下, 与迟熟中粳比, 中熟中粳产量极显著提高, 是因为其抽穗期和成熟期提前, 灌浆结实期日均温度、抽穗后30 d日均温度平均分别提高1.07°C和1.18°C, 所以其各生育期叶面积指数高, 结实期叶面积衰减率低, 抽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比例高。中熟中粳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提高, 垩白有所提高, 蛋白质含量提高, 直链淀粉含量降低1.5%~5.1%, 胶稠度变长7.0~16.7 mm, 峰值黏度和崩解值提高, 最终黏度和消减值降低。因此, 淮北地区选择中熟中粳优质食味粳稻品种并配套毯苗机插方式是实现粳稻优质、高产和温光资源高效利用最佳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不同基因型水稻镉积累动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探讨镉(Cd)在籽粒Cd积累量差异较大的2个常规籼型水稻品种‘黄华占’(Cd低积累)和IR68144(Cd高积累)各器官中的分布差异和积累动态,分析了在大田栽培条件下2个品种全生育期和生殖生长期各组织器官的Cd积累动态过程。结果表明:成熟期两品种植株的大部分Cd都集中于根系和茎部,IR68144各器官的Cd含量都高于‘黄华占’。在整个生育期中,‘黄华占’根和茎中的Cd含量都呈缓慢上升趋势,IR68144根系Cd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最后于灌浆后期快速上升,其茎部Cd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两品种叶片Cd含量在抽穗前变化趋势表现一直,而在抽穗后却截然相反。抽穗后,‘黄华占’剑叶和穗轴Cd含量先持续上升,后于黄熟期有所下降,而IR68144的剑叶和穗轴都呈持续上升趋势,两品种的颖壳和糙米的Cd含量也都整体上升,且同品种的两器官表现趋于一致。籽粒发育过程中,两品种糙米Cd积累量都不断地提高,但它们超过一半的Cd由抽穗后的第21~28天积累完成。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温度变化对豫南粳稻播始历期(从播种到始穗所需要的天数)和灌浆成熟期的影响,以生产上引进应用的5个品种为试验材料,于2011-2012年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探索了播期及基于播期的温度变化对参试品种生育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播始历期温度随着播种期推迟而升高,接近水稻生物学最适温度,灌浆成熟期温度随播期推迟显著降低。随着播种期推迟,播始历期缩短,灌浆成熟期延长。利用改进的水稻发育温度效应的非线性模型进行播始历期模拟,参试品种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温性,感温性宁粳3号>9优418>南粳44>郑稻18>隆优1875。9优418、南粳44、宁粳3号和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长短与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郑稻18与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差呈显著正相关。隆优1875灌浆成熟期对低温敏感,21℃以下灌浆成熟期显著延长,郑稻18灌浆速度快,对低温钝感。综合考虑,播始历期和灌浆成熟期受气温影响,为安全起见,将隆优1875播种期安排在5月10日前,郑稻18播种期安排在5月下旬,而宁粳3号、南粳44和9优418,播种期安排在5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13.
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黑龙江省南部稻区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与产量性状的相互关系,选用了该稻区不同时期主栽的6个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对比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水稻品种干物质积累总的趋势是前期低、后期高、中期次之;不同水稻品种抽穗前、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比例不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明显高于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积累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2号’、‘松粳6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为‘松粳9号’、‘松粳3号’、‘松粳6号’、‘松粳2号’、‘五优稻1号’、‘藤系138’;拔节至齐穗期和齐穗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抽穗前干物质积累量与每穗粒数、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成穗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结实率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合理提高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有利于提高本稻区水稻产量。  相似文献   

14.
低温是东北稻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此试验以北方主栽粳稻品种辽星1号和辽优5218为试材,采用盆栽试验,人工控温在孕穗期、抽穗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后立即测定叶片脯氨酸含量,成熟后调查植株和产量性状的变化,探讨生殖生长关键期低温伤害机理及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在低温逆境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植株性状中,株高在抽穗开花期对低温更敏感;穗抽出度则在孕穗期更敏感,穗抽出度与单株实粒数及结实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可作为抗性鉴定指标应用。产量性状中,穗粒数、单株实粒数、千粒重指标在孕穗期对低温更敏感。低温胁迫下,叶片脯氨酸含量随温度的降低、处理时间的延长而迅速上升,辽星1号最大增加2.65倍,辽优5218增加7.66倍。孕穗期低温,辽优5218叶片脯氨酸含量与穗抽出度、单株实粒数及单株结实率呈显著负相关;抽穗开花期低温,两品种叶片脯氨酸含量与株高、单株实粒数及单株结实率均呈显著负相关,辽星1号脯氨酸含量还与单株秕粒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脯氨酸含量的变化是低温伤害程度的直观反映,把它单独作为抗性评价指标会有失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探索合适的种植密度,以达到高产、高效是小麦栽培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对于提高小麦单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项目组依据N肥料使用量及施用方式和4种植密度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千粒重、亩穗数几个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对小麦新品种-“津强7号”规范化栽培技术进行研究。【结果】研究结果表明,“津强7号”的产量、穗长、小穗数性状稳定,在多种密度和N肥施用方式上均未出现显著变化;其株高、穗数受到了种植密度的影响,而千粒重、穗粒数受到了种植密度和N肥使用方式的影响。【结论】密度低千粒重和穗粒数显著增加,拔节期施用N肥5 kg/666.7m2,抽穗期施用10 kg/666.7m2,植株较矮。田间采用30 万苗/666.7m2的种植密度,拔节期一次性施N肥10 kg/666.7m2的栽培模式,技能节约生产成本,又可获得较高产量,成为“津强7号”规范化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6.
为筛选稻虾共作模式下优质高产且多抗的水稻品种,提高稻、虾综合效益,以11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品种在稻虾共作模式下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品种干物质积累均符合Logistic曲线。干物质快增期在拔节后10d至抽穗后10d,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积累量最多时期出现在拔节至齐穗期之间,泗稻301、南粳5718和南粳9108干物质平均增速较高,干物质积累多。泗稻301、南粳9108和南粳5718后期茎叶物质转运量较多,丰粳1606、金香玉1号和南粳9108茎鞘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较高,武香粳5245、宁香粳11和泗稻301叶片物质转运率和贡献率较高。干物质生产主要与产量和千粒重有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结实率主要受后期干物质转运影响。稻虾共作模式下可以选用生长势强、干物质积累快且多、穗大粒多、产量高的泗稻301和南粳5718。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施氮量对水稻RVA谱特征值、稻米淀粉结构和理化特性的影响,以超级稻品种南粳9108为材料,在大田种植,设置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全生育期不施氮(N0)、施纯氮180kg/hm2(N180)和360kg/hm2(N360),研究了淀粉结构和理化性质与RVA谱特征值的关系。结果表明,与N0相比,N180和N360处理下南粳9108的产量显著增加,氮肥利用率则逐渐降低。与N0相比,N180处理下南粳9108的崩解值、热浆黏度、峰值黏度、糊化温度和胶稠度提升,消减值和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提高了支链淀粉中短中链含量、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降低了糊化焓和结晶度。N360处理的结果与上述结果相反。相关性分析表明,支链淀粉短中链含量与崩解值、淀粉的无序结构、溶解度和膨胀度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糊化焓、结晶度和消减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可得,全生育期施纯氮180kg/hm2时南粳9108支链淀粉结构和淀粉理化性质得到改善,优化了RVA谱特征值,使蒸煮食味品质变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