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酸性紫色土中钼对花生——根瘤菌共生固氮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了酸性紫色土中花生拌钼和水培液中不同钼浓度、酸度对花生根瘤菌结瘤固氮的作用。结果表明:①水培液中钼浓度为0.06~0.12ppm时,根瘤固氮酶活性、植株全氮(%)、植株干重达到最大值。②合理施用铝肥可延长根瘤固氮时间,增加植株氮、钼、钾和钙元素含量,提高花生产量;③钼可缓解酸性条件对结瘤固氮的抑制;④固氮酶活性和植株全氮以水培液PH6.5~8.0为最高。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被誉为牧草之王,近年来,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紫花苜蓿质量与产量仍不足以满足中国畜牧业发展的需求。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遗传多样性,为紫花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与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表面消毒和平板划线法从根瘤中分离纯化根瘤菌单菌落;使用BOX-PCR方法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型划分;选取代表菌株进行持家基因(atpDglnIIrpoB)和共生基因(nifHnodC)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从中国东北和华北19个采样地共分离纯化了499株根瘤菌,BOX-PCR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7种BOX型,BOX型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现象,同时寄主品种对根瘤菌基因型具有一定的选择作用。97.60%(487/499)的根瘤菌为Sinorhizobium meliloti。其余12株分别为S. adhaerensMesorhizobium huakuiiRhizobium loessenseR. mesosinicumR. vignaeMesorhizobium sp.和Phyllobacterium sp.,这12株根瘤菌仅在中国东北地区发现,华北地区根瘤菌均为S. meliloti。3个持家基因在紫花苜蓿根瘤菌种间系统发育分析结果一致,但其揭示优势种S. meliloti的种内多样性存在差异。共生基因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在根瘤菌属间和属内发生了共生基因的水平转移现象。nifHS.meliloti种内显示出比nodC更丰富多样性。【结论】中国东北和华北地区紫花苜蓿根瘤菌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根瘤菌存在显著的地理分布特征和寄主选择现象。  相似文献   

3.
【背景】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能够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大豆在生长过程中,能够与根瘤菌形成共生体系进行共生固氮,该形式的共生固氮能够将空气中的氮气还原成氨,为大豆生长发育提供丰富氮源。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是根瘤菌中重要的蛋白分泌结构,能够通过分泌Ⅲ型效应因子在共生体系建立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根瘤菌rhcN编码一种ATP转移酶,是根瘤菌Ⅲ型分泌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向宿主细胞的正常分泌。【目的】探索rhcN突变情况下对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影响,提高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的固氮效率,为大豆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参考和支持。【方法】通过三亲杂交和同源重组,在rhcN起始密码子ATG下游插入了一个Km抗性基因,利用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对插入情况进行验证,从而构建rhcN插入突变体HH103ΩrhcN。利用大豆染料木苷(Genistin)对野生型根瘤菌HH103及HH103ΩrhcN突变体进行诱导,并对处理组合对照组进行胞外蛋白纯化,通过Western blot检测rhcN突变对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NopC及NopT分泌的影响。利用双层钵植物培养系统对大豆Williams82进行野生型根瘤菌HH103和HH103ΩrhcN突变体接种,分析rhcN突变对根瘤表型的影响。利用前期收集的100份基因型差异的大豆品种进行结瘤能力鉴定,分析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分泌异常情况下在不同基因型大豆品种中的结瘤表现。【结果】通过PCR扩增和Southern blot验证了成功构建的HH103ΩrhcN突变体,胞外蛋白鉴定表明rhcN突变能够抑制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NopC和NopT分泌。利用HH103ΩrhcN突变体和野生型HH103在Williams82进行结瘤鉴定,结果表明,rhcN突变能够显著抑制根瘤数和根瘤干重。对100份基因型差异的大豆品种进行结瘤鉴定,结果表明,rhcN突变能够引起其中80份大豆资源根瘤数目降低,13份根瘤数目显著升高,7份不发生显著性变化。【结论】rhcN突变能够引起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的异常分泌,进而能够影响共生体系的建立。根瘤菌III型效应因子在大豆-根瘤菌共生体系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不同基因型大豆遗传背景对根瘤菌Ⅲ型效应因子具有不同应对反应。  相似文献   

4.
盐碱土高效固氮蚕豆根瘤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玉溪澄江大白豆(宿主植物)的根瘤采集及根瘤菌的分离纯化,获得了36株蚕豆(Vicid faba Linn)根瘤菌。为进一步探讨所得根瘤菌的结瘤固氮能力,采用土壤盆栽的方法 ,将这些根瘤菌回接到蚕豆小青皮上。植物生长70 d以后,观察生长状况,综合株高、地上部分干重、结瘤数等生长指标,筛选出2株高效固氮根瘤菌菌株Hbu610041和Hbu610055,为蚕豆的实际生产准备了根瘤菌接种菌株资源。  相似文献   

5.
半无叶型豌豆根瘤菌接种效应及其竞争结瘤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根瘤菌株对豌豆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比较不同根瘤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筛选出与供试豌豆品种匹配较好的根瘤菌株。【方法】在盆栽条件下,应用湖南省华容县棉田低氮土壤,对加拿大半无叶型豌豆MISER分别接种9株豌豆根瘤菌(CCBAU 33109、CCBAU 43228、CCBAU 43227、CCBAU 43232、ACCC 16058、CCBAU 41242、CCBAU 43242及商用菌株F98-1和F98-4)。测定豌豆的生育时期;在豌豆盛花期测定豌豆的主要生育特征、根瘤菌的结瘤固氮性能,并用BOX-PCR指纹图谱技术测定根瘤菌的占瘤率;在成熟期测定豌豆的主要生育特征、产量、产量构成因子,及其干籽粒粗蛋白、粗纤维含量。【结果】与不接种对照(CK)相比,接种CCBAU 33109后,MISER盛荚期和成熟期分别延长4.1和7 d(P<0.05,下同);接种ACCC 16058后,主茎节数在成熟期分别比对照、F98-1和F98-4多2.8、3.8和2.9节,株高比F98-4高15.67%,粗蛋白含量比对照和F98-1分别提高9.88%和10.63%;接种CCBAU 41242后,豌豆单株籽粒鲜重比商用菌株F98-1提高40.46%;接种菌株CCBAU 43228的占瘤率最高,为57.50%。【结论】根据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生长发育、产量以及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各根瘤菌株的竞争结瘤能力,本研究筛选出较适于豌豆MISER的豌豆根瘤菌株CCBAU 33109、ACCC 16058、CCBAU 41242、CCBAU 43228。  相似文献   

6.
高效固氮花生根瘤菌株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采自河北省保定市涞水县的花生根瘤为原材料,进行花生根瘤的采集、菌株分离纯化和回接试验,通过研究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天府3号花生生长的影响,成功筛选出可与该种花生高效固氮的优良菌株。研究结果表明:接种Hbu074005菌株效果最佳,花生植株干质量较对照组提高52.29%,其结瘤数、果穗数、植株株高等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及其他处理,分别较对照提高235.56%、112.00%、31.31%;菌株Hbu074012、Hbu074004的表现仅次于Hbu074005,干质量分别较对照提高43.13%、35.88%。由结果可以看出,菌株Hbu074005可显著提高天府3号花生的生产性状,是较为优良的花生高效共生固氮菌株。研究结果为高效固氮根瘤菌在花生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奠定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瘤菌肥料是指用于豆科作物接种,使豆科作物结瘤、固氮的接种剂。本文以分离到的一株花生根瘤菌为试验材料,对它的培养条件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根瘤菌的最适培养条件:接种量为10%,培养基的pH为7.5,培养温度为28℃。同时介绍了花生根瘤菌菌肥的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不同施氮量和施氮方式对大豆根瘤干重、根瘤数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本文以春大豆品种晋豆19为材料,研究了接种根瘤菌与不接种根瘤菌2种方式以及0、27、54和75 kg/hm~2(N1~4)4个施氮量对大豆根瘤干重、根瘤数量、大豆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显著影响大豆接瘤和大豆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根瘤干重和根瘤数量逐渐增加且接种根瘤菌较不接种根瘤菌产量显著提高;在接种根瘤菌的条件下,施氮量为75 kg/hm~2时,晋豆19生育期固氮结瘤效果较好,小区产量为4 997.417 kg/hm~2,较不接种根瘤菌增产4.06%,较不施氮肥增产12.50%。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筛选出一株更加高效促生的花生根瘤菌。[方法]从山东、河北、河南、辽宁4个花生种植地区的20个土样中分离出20株野生型花生根瘤菌。[结果]与现有生产使用的花生根瘤菌144相比,高效固氮的慢生型花生根瘤菌单株结瘤数提高27.4%,单株干重提高8.7%,单株全氮含量提高6.5%,单株产量提高30.45%。[结论]经过16s鉴定及盆栽试验比较,最终筛选出一株高效固氮的慢生型花生根瘤菌。  相似文献   

10.
棉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系构建及固体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构建棉秸秆降解菌系及其固体发酵条件优化。【方法】根据羧甲基纤维素酶活(CMC)和滤纸酶活(FPA)筛选纤维素降解能力强的菌株,与调节发酵品质的菌株配比,采用响应面法评价初始含水量、接种量、发酵天数及其交互作用对棉秸秆纤维素降解率的影响。【结果】得到24株纤维素降解菌,其中一株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例最大值 6.20,FPA酶活力9.699 U/h,CMC酶活力10.435 U/h,通过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与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构建复合菌系按1∶1∶2∶1进行发酵,对模型进行方差分析,方程回归显著(P<0.000 1),接种量15.0%,发酵时间35.0 d,水分80.0%时,纤维素降解率达35.91%,接种量对纤维素降解率影响最大。【结论】构建了棉秸秆纤维素降解菌系,确定了固体发酵最佳条件,为棉秸秆饲料化提供了实验及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花生在不同间作果树下的开花结实、生长规律及产量状况。【方法】 以花育25号、花育33号、山花7号、山花9号为参试材料,分析花生在枣树、巴旦木2种果树下的开花结实、干物质积累、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 (1)不同果树间作下花生主要开花时间在第10~27 d,枣树间作较巴旦木间作花生总开花量多;(2)红枣间作下花生根、茎、叶干重积累更快,幼苗期2种间作果树下花生营养生长表现一致,随生育期的进展,营养体与生育体比值(V/R)发生变化,苗期最大后逐渐减小;(3)同一果树间作下,不同花生品种间的主茎高、侧枝长差异显著,花育22号、花育33号较山花7号、山花9号更强壮;(4)枣树间作下花生单株结果数、单株产量较巴旦木间作高。【结论】 红枣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巴旦木适宜间作品种为花育22号、花育33号,红枣更适宜与花生间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不同生长时期干旱胁迫下花生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及干物质分配间的关系,分析干旱胁迫对花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以花育25号、花育33号为材料,分析农艺性状、光合特性、抗旱特性等指标。【结果】 (1)干旱对开花期的开花量影响显著;(2)干旱胁迫过程中,参试品种叶片的主要光合特性均降低,其中胞间CO2浓度下降达2倍以上;(3)干旱严重影响花生的干物质量,各个生育期花生根、果针、幼果的干物质量下降均超过50%;(4)抗旱指标中抗旱系数、抗旱指数均表现出苗期>结荚期>花针期>全生育期,干旱伤害指数与抗旱系数、抗旱指数相反。【结论】 花针期是干旱胁迫最敏感时期,其次为结荚期和全生育期干旱,而苗期对干旱最不敏感,栽培中应保证花针期和结荚期花生充足的土壤水分,及时采取灌溉措施,以保证花生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鉴定引起新疆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为石竹叶斑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集典型石竹叶斑病发病叶片利用常规组织法分离和纯化,选取8个代表性菌株,采用菌丝块贴接法和喷雾法测定致病性;应用病菌形态学和rDNA-ITS区、组蛋白3和β-微管蛋白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建立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树,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结果】 经形态学鉴定其分生孢子与Alternaria nobilis相似;供试菌株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与已报道的石竹链格孢(A. nobilis)同源性高达99.0%以上,rDNA-ITS区和β-微管蛋白序列联合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8个代表菌株均与A. dianthi处于同一分支上,与其它链格孢亲缘关系较远。【结论】 引起石河子地区石竹叶斑病的病原菌为石竹链格孢Alternaria nobili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裸地和覆膜处理与不同播期组合对旱稻生长、养分吸收及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裸地和覆膜2个处理,每处理3个播期,即4月15日(早播)、5月1日(适播)、5月15日(晚播),旱稻品种选用旱香1号、旱香2号,分析旱稻的干物质重、养分吸收及产量。【结果】 覆膜处理旱稻干物质重、养分吸收及产量均显著高于裸地处理,分别高出14.7%~19.5%、8.8%~54.2%和18.4%~24.0%。不覆膜条件下,晚播干物质重、养分吸收及产量均显著高于早播,分别高出17.5%~22.1%、23.3%~55.0%和71.7%~85.1%。覆膜条件下,适播处理干物质重、养分吸收及产量最高,较早播和晚播分别增加9.0%~18.0%、7.5%~30.3%和3.6%~24.8%。【结论】 旱稻在覆膜和适播条件下,有利于旱稻生长和养分吸收,并提高产量,为最佳的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缺钾对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钾素及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河北省生产上适用的49份冬小麦品种或品系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结果】 土壤缺钾处理,不同品种冬小麦土壤缓效钾、速效钾含量分别降低6.57%~39.06%、5.21%~53.10%;籽粒产量、千粒重、穗粒数、穗长分别降低4.24%~44.48%、1.49%~41.04%、0~49.98%、0~36.87%;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吸水性、拉伸面积、延展性分别降低0.07%~19.25%、0.39%~19.74%、1.40%~28.90%、0.17%~5.79%、0.19%~43.47%、0.72%~19.63%,但淀粉含量升高了0.03%~13.67%。【结论】 与正常钾相比,缺钾使得土壤钾含量、籽粒产量及产量要素、籽粒品质(除淀粉外)均呈不同程度降低,主要影响了品质指标中的拉伸面积、沉降值、湿面筋和蛋白质含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生长的安全性及防治花生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的应用潜力。【方法】 制备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并测定其pH、黏度、悬浮率及冷热贮稳定性与冷热贮前后的药剂粒度分布变化。在室内,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温室盆栽安全性试验,统计各处理组的出苗时间及播种后14 d花生幼苗的株高、根长、茎叶鲜重、根鲜重与植株干重等生长指标,评价药剂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安全性。在田间,设置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花生种子包衣,以25%噻虫嗪·咯菌腈·精甲霜灵悬浮种衣剂(迈舒平)为对照药剂,进行两年三地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 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达到GB/T17768—1999悬浮种衣剂产品标准。温室盆栽试验中,该药剂以200、400、800 g a.i./100 kg种子对花生出苗及幼苗生长安全。2016年以100、200、400 g a.i./100 kg种子3个剂量进行田间试验,药剂对花生冠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5.16%、97.98%、98.79%,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0.97%、92.26%、92.90%,对花生蚜(Aphis medicaginis)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74%、92.48%、94.13%,且防治效果表现为随药剂剂量的增加而提高。相对于空白对照处理,药剂可以提高花生出苗率10.25%—13.21%,增加花生产量683.75—1 234.12 kg·hm -2。由此确定200 g a.i./100 kg种子为田间推荐剂量。2017年使用该剂量,对山东新泰和泰安两地花生冠腐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1.12%与95.83%,对花生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1.74%与92.93%,对地老虎(新泰)与花生茎腐病(泰安)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3.33%与87.29%。与空白对照相比,在新泰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4.23%,产量提高了1 146.45 kg·hm -2;在泰安试验中,出苗率提高了10.75%,产量提高了1 715.70 kg·hm -2【结论】 研发的30%噻虫胺·吡唑醚菌酯·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对花生冠腐病、根腐病、茎腐病及花生蚜、地老虎均有一定的兼治效果,对花生出苗和生长安全并增加花生产量,具有较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某定点屠宰场和农贸市场中牛羊源沙门氏菌的污染和耐药性。【方法】 在新疆乌鲁木齐市某定点屠宰场、库尔勒市某定点屠宰场和农贸市场采集的胴体拭子、肉样、加工用具拭子841份,采用国家标准方法GB 4789.4-2016进行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并进行17种药敏纸片的耐药性调查。【结果】 共分离出47株沙门氏菌属,分离率为5.59%。在屠宰场中沙门氏菌污染程度依次为:胴体拭子<加工用具拭子<肉样。而在农贸市场中沙门氏菌污染程度依次为:加工用具拭子<肉样<胴体拭子。对17种抗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耐药率为2.13%~59.57%。多重耐药沙门氏菌数量较多,其中有1株沙门氏菌耐12种抗菌药。【结论】 市场中沙门氏菌的多重耐药比屠宰场的严重。沙门氏菌在屠宰和市场环节均存在污染,且大多数都是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油后免膜直播棉苗期病害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及鉴定引起苗期病害发生的病原种类,为该模式下苗期病害的针对性防控奠定基础。【方法】 结合气象数据及死苗发生规律,调查分析气象条件对苗期病害的影响;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明确其分类地位 。【结果】 2016和2019年直播后首次降雨到开始出现死苗的时间分别为8和9 d,持续时间17和16 d,2年2次发病高峰期的前1周均出现1次强降雨;分离病原共获得53个菌株,其中,T9、M1、M52、M53等21个菌株属于镰刀菌属,占分离到菌株总数的39.6%,链格孢属菌株17株,包括T5、M9等,占总数的32.1%,曲霉属11株,如M17等,占总数的20.7%,丝核菌属如M1-15和附球菌属分别为3和1株,占分离菌株的5.7%和1.9%。【结论】 降水量为影响油后免膜直播模式下棉花苗期病害发生的最重要因子之一,病害主要在距播种后第1次降雨1周左右的时间开始发生,且强降雨后1周为发病高峰期,做好苗期病害防控。分离到的病原菌中以镰刀菌属、链格孢属和曲霉属为主,其次为丝核菌属和附球菌属。  相似文献   

19.
【目的】筛选抑制解淀粉欧文氏菌的药剂类型,为解淀粉欧文氏菌(Erwinia amylovora)引起病害的药剂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最低抑制浓度和抑菌圈的方法,测定5大类10种杀菌剂对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室内毒力。【结果】有机杂环类杀菌剂对解淀粉欧文氏菌的室内药效最强,对应药剂EC50值为43.148 mg/L,其后按EC50值由小到大的排序为抗生素类杀菌剂、噻唑类杀菌剂、微生物杀菌剂和铜制剂杀菌剂,对应药剂EC50分别为87.82、469.50、4 397.20和4 782.00 mg/L。【结论】有机杂环类、抗生素类杀菌剂抑菌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