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弄清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进一步提高耕地产出率,笔者运用潜力递减法计算聊城市耕地生产潜力,通过分析未来聊城市耕地面积、粮经比和主要作物播种面积,探讨聊城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问题。研究结果表明:聊城市小麦生产潜力为6911.37 kg/hm2、玉米为15445.88 kg/hm2;人口承载力在温饱型、小康型、富裕型水平上分别为938.25万人、750.6万人和625.5万人,这表明在富裕型水平上将出现超载。为此,笔者提出了提高聊城市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基于粮食安全的河南省耕地压力动态分析及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阐述河南省的耕地压力状况和粮食供给情况,依据统计数据,分析了1978-2012年河南省耕地、人口、粮食产量等的动态变化,计算了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最后应用灰色马尔科夫模型对2013-2022年的耕地压力指数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年以来,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由于耕地生产率的提高,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产量却逐渐增加,从而耕地压力指数和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呈波浪式递减趋势。通过预测,2013-2022年河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持续缓慢减小。可见,农业科技水平以及复种指数的不断提高能够减轻耕地压力,保障区域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面积的有限性,位置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造成了其供给稀缺性;而土地资源具有养育、支撑、资源和资产等功能,其需求旺盛;土地资源供给的稀缺性与社会需求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笔者运用经济学的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立足生态文明角度,从供求方面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探讨,以山西省大同市为案例区。研究结果表明:(1)由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和生态用地需求量构成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总需求,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需求分别为0.5309、0.5542、0.5770、0.5797和0.6030;其总体趋势增加;(2)由耕地支撑能力、建设用地支撑能力和生态支撑能力构成的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总供给分别为1.423、1.466、2.104、1.531和1.509;(3)2011—2015年大同市土地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2013年超载最大,2015年超载最小,说明大同市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超载现象在改善。运用此方法进行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在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中更为科学和合理,使得人们更为关注生态文明,为建立社会、经济、生态和谐的人地关系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和土地使用年限的延长,农用土地有逐年退化的趋势,已成为未来农业持续发展的障碍。土壤质量变化与生态环境影响和经营管理水平密切相关,如何改良利用耕地土壤将直接关系到农业发展方向。本文以黑龙江省北部地区为例,分析了黑龙江省北部地区目前土地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了提高土壤肥力,保护耕地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对受损土壤改良利用的途径,以保证本地区耕地土壤资源为子孙后代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为了科学预测耕地人口承载力水平,以成都市郫县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在产能核算的基础上,形成了耕地生产能力的动态预测模型和土地承载力模型,进而划分人口承载力分区,并对郫县耕地的人口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郫县2020年耕地生能力为50.5718万t,未来的耕地人口承载力较大,但是分布非常不均匀,乡镇之间可承载人数差距最大可达194377人;(2)犀浦、郫筒、红光等社会经济发达的地区耕地的人口承载力较小,人地矛盾尖锐,SR均大于0.90;(3)根据实证研究本测算方法符合了当地实际,具有客观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从科学发展观来看,耕地在数量上的扩张是有限的,但在提升耕地质量方面却具有相对大的空间.土地开发整理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补充耕地面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本质就是有效提高耕地质量.笔者根据项目区土地整理初步工程设计,结合农用地分等成果,对土地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做出评价.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现重耕地数量到重耕地质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卓旭 《中国农学通报》2004,20(5):321-321
耕地锐减,进一步加剧了粮食生产的压力,分析耕地土壤在利用上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首先是以法治地,保护现有耕地;二是合理用地养地,建立高产稳产耕地;三是调整农作物布局,提高耕地土壤生产力;四是建立完善耕地保养和耕地环境污染监测制度。  相似文献   

8.
[方法]在对2006-2013年我国农村十种主要生活能源消费量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计算了EEF、EFC的值,构建STIRPAT模型和改进脱钩指数法,[目的]分析2006-2013年的时间序列下中国农村能源碳排放生态压力。[结果]结果显示:(1)煤炭、秸秆、薪柴的年消费量平均分别以1.58%、3.16%和4.26%的速率降低,电力、成品油、液化石油气、煤气、沼气和太阳能的平均分别以25.99%、8.53%、22.78%、4.02%、34.85%、12.82%、9.11%的速率增长;(2)我国农村能源供给超过需求,生活能源消费未对乡村环境形成生态压力;(3)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能源碳排放带来的经济价值不断提升;(4)适度降低人口规模、优化人口结构是建设乡村的有效办法;(5)技术是模型中能源碳排放生态压力的唯一抑制因素,对技术进行创新是当前进行乡村建设重要途径。[结论]我国能源消费模式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还应进一步加强政府调控、注重引导居民绿色消费观,使我国乡村建设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稳步前进。  相似文献   

9.
重庆市耕地资源利用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黄雪琴  刘秀华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11):363-367,391
中国耕地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根据重庆市1952-2003年长序列耕地和经济统计数据及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直辖以来耕地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①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GDP)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98,但耕地面积的变化并不完全由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引起耕地大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生态保护的需要。②重庆市1997-2003年耕地共减少21.84万hm2,减少去向由多至少依次为生态退耕、建设占用、改园挖塘和灾毁。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土地供给需求不平衡显得尤为明显,因此要合理规划用地。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了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布局,可能会对该区域内的环境造成影响。为研究土地利用规划对环境的影响,笔者采用生态足迹法对河南省禹州市23个乡镇规划前期、规划中期和规划后期的总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禹州市的生态承载力由2005年的120062.95 hm~2增加到2009年的120933.45 hm~2,至2020年又增至123070.46 hm~2;(2)人均生态承载力除禹州市区和古城镇人口增长过快的地区下降外,其余地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都在规划实施后增加。可以得出结论,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对禹州市的环境是有益的,提高了全市的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改进模型的新疆各地州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进一步加强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全面性与综合性,根据新疆的资源特点,建立了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资源的优势带动和劣势约束原则,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改进,加入相对湿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林木资源承载力。利用改进后模型实证分析了新疆各地州(市)的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含有天然湿地和林木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可以多角度全方位地研究新疆的实际资源承载力状况。从各资源承载力的横向比较来看,经济资源承载力排在首位,天然湿地资源承载力排在末位,表明经济资源是新疆发展的相对优势资源,而天然湿地是新疆发展的劣势资源,这符合干旱区发展的特点。在全疆15个地州(市)中,承载状态为严重超载的有石河子市、喀什、和田、伊犁等4个地区,承载状态为非常富余的有巴州、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塔城、昌吉等5个地区。从严重超载度和非常富余度对比来看,新疆呈现出人口超载地区超载度较高,而人口富余地区富余度较低的特点。人口实际数量低于相对综合承载力的地区占全疆地州(市)总数的60%,其国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4%,说明新疆大部分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较好,未来人口发展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2.
吉林省耕地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研究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对吉林省2003—2012 年间的耕地利用压力指数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动态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人口不断在增加,未来人口会出现增加趋势,即使在规定未来十年内人们的人均食物需求量也会不增加的基础上,最小人均耕地面积的增加幅度越来越小,以及大量耕地向建设用地转换,使得耕地压力指数有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 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过大的趋向,而且2017-2027年吉林省的耕地压力指数处于上升的趋向,即使耕地压力不是很明显,但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3.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是生态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利用黑龙江省气象、陆地生态系统面积、畜禽和水产品产量等资料,从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整体观点出发,采用模型计算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1967-2006年黑龙江省陆地生态系统年均总生产力为1.67×1011 kg DM• a-1,其中森林、农田、草原和湿地的年均总生产力分别为0.85×1011、0.43×1011 、0.13×1011、0.25×1011 kg DM• a-1;在宽裕型、小康型与富裕型3种消费水平下年均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0.85、0.72和0.63亿。2020、2050和2010年陆地生态系统总生产力分别为2.21×1011、2.32×1011和2.41×1011 kg DM• a-1;在3种消费水平下总人口承载力分别为1.15、0.98、0.88亿;1.22、1.03、0.94亿;以及1.27、1.07、0.98亿。目前黑龙江省总人口为0.38亿,在富裕型的消费水平下黑龙江省仍有相当程度的粮食输出能力,在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和预测快速城市化与生态建设双重背景下喀斯特山地城市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间动态,从耕地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承载力出发,运用熵权法对贵阳市1998-2018年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引入障碍度模型得出贵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障碍因素,并预测研究区未来10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8-201...  相似文献   

15.
新疆各地州(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时空差异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多角度多维度地丰富相对资源承载力理论和应用的研究,考虑研究区的整体性、资源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在原有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天然湿地资源和林木资源对原模型进行改进,利用改进后的新模型对比分析了2004—2009年新疆各地州(市)的土地、水、经济、能源、天然湿地、林木相对资源承载力、相对综合承载力、承载状态及度的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从各地区各资源承载力纵向比较来看,总体呈上升趋势的有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经济资源承载力,呈下降趋势的有水资源承载力和能源资源承载力,天然湿地资源承载力和林木资源承载力与其变化趋势相似,全区有增有减。全区相对综合承载力多数地区处于上升趋势。一直处于严重超载状态的地区有石河子市、伊犁地区,表明这些地区人口处于警戒状态,必须大力控制人口增长速度。虽然吐鲁番地区、哈密地区、克州、克拉玛依市、阿勒泰地区、巴州连续6年分别处于富余、非常富余状态,但这些地区的富余度和非常富余度均呈下降趋势,即人口的增长略高于承载力的增长,说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注意控制这6个地区的人口数量,使之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华中农业大学,湖北武汉 430070)  相似文献   

17.
耕地的数量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核心要素,为保障三峡库区粮食战略安全及民生稳定,保护耕地是关键。笔者以库区巫山县为例,采用粮食安全耕地面积模型,综合分析人口、粮食单产、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耕地等因素,预测2010年、2020年巫山县耕地需求量及有效耕地供给量。分析得出,巫山县2010年、2020年耕地需求量分别为33428.57 hm2、33391.25 hm2;耕地可供给量分别为41102.82 hm2、40205.62 hm2。结合县情及当地农业生产条件,确定巫山县2010年、2020年的耕地保护规模分别为41200.00 hm2、40400.00 hm2。通过对耕地供需平衡分析得出,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可供给量大于耕地需求量,能够满足未来粮食生产目标。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保障耕地数量及粮食安全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平衡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用地、建设用地、生态保护三者之间的矛盾,从国土空间开发角度,分析了生态文明建设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需求,在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地质环境、生态环境4个方面构建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以湖南省汨罗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承载力评价应由社会经济和人口驱动转变为资源环境禀赋和开发利用程度驱动,定义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为一定空间范围内既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又不破坏其生态环境的可开发规模和强度及支撑保障能力。汨罗市的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汨罗市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盈余的有10个乡镇,承载力均衡的有4个乡镇,承载力超载的有1个乡镇,与实际情况相符。研究结果为精细化、差异化制定相关政策、规划等提供了可能,达到了统筹国土空间合理配置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