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野外观测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湘西北小流域4种植被类型的枯落物层持水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植被类型均以叶为主要积累凋落物方式,其次是枝条,碎屑最小,而坡耕地有别于各森林植被类型,坡耕地碎屑排第三,最小的是落果积累的方式。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总厚度以枫樟混交林最大,坡耕地的最小;枯落物总储量马尾松林最大,为18. 75 t·hm~(-2);其次是枫樟混交林,为13. 59 t·hm~(-2);坡耕地的最小,仅为5. 81 t·hm~(-2);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枯落物储量均表现为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坡耕地。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最大持水量范围在5. 59~21. 05 t·hm~(-2)之间,枫樟混交林最大持水量最大,为21. 05 t·hm~(-2),其次为杜仲林、马尾松林,坡耕地的最大持水量最小,为5. 59 t·hm~(-2)。不同植被类型最大持水率均值表现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枯落物最大持水率中半分解层表现为杜仲林(249. 07%)马尾松林(234. 29%)枫樟混交林(203. 27%)坡耕地(195. 92%),未分解层表现为杜仲林(301. 10%)枫樟混交林(268. 01%马尾松林(192. 56%)坡耕地(102. 94%);不同植被类型最大持水率表现为半分解层(220. 64%)未分解层(216. 15%),说明半分解层的枯落物持水能力大于未分解层。不同植被类型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现明显的对数关系(R0. 93),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现明显的幂函数关系(R0. 99)。  相似文献   

2.
从一次性降雨下穿透水与林外降雨的关系、穿透水对不同降雨强度的响应两个方面对女儿寨小流域3种植被类型林冠层穿透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穿透雨量与降雨量呈显著的线性关系,随着降雨量增加,穿透水量随之增加,当降雨量为最高的206 mm时,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对应的穿透雨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69. 61 mm、156. 30 mm、176. 77 mm,一次性降雨下不同植被类型穿透雨均值大小排序表现为马尾松林杜仲林枫樟混交林。不同植被类型的林冠层穿透雨量、穿透雨量比和穿透率均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降雨量的减小而减小,降雨量与林冠层穿透雨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省蕉岭长潭自然保护区的阔叶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针阔混交林等五种典型林分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种林分类型土壤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的排序为毛竹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阔叶混交林;非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持水量的排序为针阔混交林〉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马尾松林〉毛竹林。(2)五种林分的非毛管孔隙度;阔叶混交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总孔隙度;阔叶混交林的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针阔混交林的自然含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大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都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阔叶混交林、毛竹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容重是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3)同一土层不同林分间的容重、孔隙度、自然含水量、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非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同一林分的物理性质和持水特性在不同土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喀斯特断陷盆地小流域中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即桉树(Eucalyptus maideni)林、冲天柏(Cupressus duclouxiana)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及天然次生灌丛、高盖度车桑子(Dodonaea viscosa)灌丛和低盖度车桑子灌丛为研究对象,探究断陷盆地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水分时空变异规律,为该地区植被生态恢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和土壤水分传感器同步监测2016年5月—2017年4月期间小流域降雨量与各林地土壤水分,采用变异系数与克里金插值分析方法,对6种植被恢复模式林地的土壤水分时空异质性以及持续干旱条件下土壤水分衰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雨季和旱季土壤体积含水量垂直变化趋势相同,且雨季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为中等变异(Cv:12.88%28.66%)。(2)同一乔木林雨季和旱季的土壤活跃层与次活跃层垂直分布不同,但同一灌丛雨季和旱季分布相同。(3)6种植被恢复模式土壤体积含水量均在降雨量较充足的8—9月达到最大值,其变化范围介于26.25%44.08%之间,在降雨量明显不足的3—4月达到最小值,土壤体积含水量介于9.48%17.47%之间。(4)3种乔木林0 30 cm土层、3种灌丛0 10 cm土层充分降雨后约10 d土壤水分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低盖度和高盖度车桑子灌丛10 30 cm土层土壤水分降雨后15 d恢复为降雨前1 d水平,并且接近植物萎蔫系数。[结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间雨季、旱季和月均土壤体积含水量均表现为桉树林天然次生灌丛冲天柏林马尾松林高盖度车桑子灌丛低盖度车桑子灌丛。喀斯特断陷盆地季节性干旱和临时性干旱问题严峻,乔木林和灌丛经充足降雨,达到田间持水量后,在连续放晴天气下林地土壤水分可供植物10 15 d的消耗。  相似文献   

5.
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被和土壤性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1年生不同密度马尾松林下植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增加,马尾松林下植物的平均高、覆盖度和生物量递减;0—20cm和20—40cm土层的通气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递增;0~20cm土层的自然含水量和土壤贮水量递减,20—40cm的土层规律性不明显;0~20cm和20~40cm土层的有机质、全N、全P、水解N和速效P的含量递减。说明林下植物有利于土壤含水量和肥力的改善,为了促进马尾松林地力改善。必须保护和恢复林下植被。  相似文献   

6.
南亚热带三种典型人工林土壤微量元素全量与有效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位于广西凭祥市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伏波试验场的外来速生树种桉树、乡土阔叶树种红椎和乡土针叶树种马尾松3个树种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微量元素(Cu、Fe、Zn、Mn)全量及有效含量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土层深度(0-20cm、20-40cm、40-60cm)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红椎林、马尾松林和桉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全量均与土层没有显著相关性,且在各土层间的分布没有一致规律。相同土层不同树种人工林间,4种微量元素全量都大致表现出桉树林高于红椎林和马尾松林的趋势;除了有效Fe含量表现出马尾松林高于红椎林和桉树林外,其余3种土壤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均为桉树林最高。相同林分不同土层间,3种人工林的4种微量元素有效含量均大致表现出土壤表层中层底层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人工林土壤水分亏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充分了解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林地土壤水分差异性及其生态水文效应,选择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水蚀风蚀交错区长城镇退耕还林后形成的典型人工林(小叶杨、山杏、山桃、柠条、河北杨和沙棘林)为研究对象,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含水量,分析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季节变化特征、贮水量特征和土壤贮水亏缺程度。结果表明:在0~300 cm土层,6种林地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异特征,即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升高后降低;6种林地各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且变异系数在表土层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小;6种林地土壤水分活跃层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其中,沙棘林土壤水分活跃层最深(0~80 cm),其它林地相对较浅(20~40 cm);在0~100 cm土层,各林地土壤贮水量垂直变化趋势差异较大,且小叶杨、河北杨与沙棘林差异显著(P<0.05),沙棘各季节土壤贮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土壤水分亏缺度在季节上表现为秋季>春季>夏季。  相似文献   

8.
利用模糊数学和多元统计分析原理,对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4类森林植被下土壤化学和生物化学肥力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4类林分土壤化学、生物化学综合肥力由高到低依次是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杉木林,0-20cm土层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分别为0.7412、0.5796、0.4798、0.3476,20-40cm土层则分别是0.2357、0.1746、0.1592、0.1168。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结果和单项肥力指标分析结果一致,但比单项肥力分析更具说服力。  相似文献   

9.
不同植被类型对于陆地生态系统的水分循环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以晋西北黄土丘陵区偏关县境内的小叶杨林地、柠条林地、草地和撂荒地4种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采用土钻法分别测定0~600cm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含量,分析了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水分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及4种植被含水量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1)在0—600cm土层中,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因植被类型不同表现显著差异(P〈0.05),依次表现为小叶杨〉草地〉撂荒地〉柠条;(2)在0—600cm土层中,土壤水分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渐降低后趋于稳定的趋势,且同一植被类型不同土层深度间土壤水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同一土层不同植被类型间的土壤水分含量也有显著差异(P〈0.05);(3)研究区土壤剖面可分为易变层(0~100cm)、活跃层(100~200cm)、次活跃层(200—300em)和相对稳定层(300—600em)。在晋西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中,应根据本区域土壤水分变化特点,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采取乔一草或乔一灌一草相结合的植被配置模式,以减少该区域土壤水分的过度消耗,这对于改善当地植被的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晋西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空间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土钻法对晋西北朔州地区杨树林、柳树林、草地3种植被类型0~600 cm土层土壤水分动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平均含水量表现为草地杨树林地柳树林地。草地土壤平均含水量比杨树林地高1.25%,比柳树林地高1.9%。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先减小后上下波动,然后趋于稳定。0~10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小为草地柳树林地杨树林地;在200~300 cm、400~500 cm土层范围内,变异系数表现为柳树林地草地杨树林地;300~400 cm、500~600 cm土层范围内,变异系数大小为柳树林地杨树林地草地。越靠近表层,土壤干化现象越严重,柳树林地干化现象最明显,含水量变化最剧烈,杨树林地次之,草地最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以普通油茶果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油茶籽在成熟过程中主要成分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1)油茶籽成熟过程中,9月份是油脂积累的最高峰,种仁含油率比8月份增加了33.18%;2)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单峰"变化趋势,淀粉含量一直增加;3)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不断增加,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不断降低,油酸分别与亚油酸及棕榈酸呈此消彼长的趋势;4)硬脂酸基本维持在1%~2%之间;5)活性成分角鲨烯含量呈上升-下降趋势,在采收前含量降到最低110μg/g,维生素E从7月底至10月上旬含量不断增长,在10月中下旬有所下降;6)综合考虑油脂及活性成分的保存率,建议普通油茶的采摘期在霜降节前后(10月23日左右)。  相似文献   

12.
油茶果实生长高峰期养分分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6年生油茶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油茶果实生长高峰期油茶各器官养分分配特征规律。结果表明:1)油茶N、P、K、Ca、Mg、Cu、Fe、Zn、Mn等元素含量均受不同器官和不同时间的影响,并呈现极显著(P <0.01)的差异。2)5月与8月油茶各器官的N、P、Ca含量均以叶片最高;5月K含量以叶片最高,8月则以果实最高;Mg的含量均以根最高。3)与5月相比,8月各器官P、K以及N(果、叶、枝、干)、Mg(果、叶、根)、Ca(干、根)含量减少了2.08%~59.58%,而根系的N含量、枝与干的Mg含量以及果、叶与枝的Ca含量则增加了3.19%~90.60%。4)Cu、Zn含量均以枝最高,Fe含量以根最高,Mn含量以叶最高。5)与5月相比,8月各器官Mn含量、叶Fe含量, Zn含量(枝、干、根)增加了1.36%~171.15%;而各器官Cu、Fe(果、根、枝、干)、Zn(果、叶)含量则下降了10.44%~88.99%。6)本研究发现在果实生长高峰期油茶叶片具有很高N∶P,各主要器官的N、P、K、Cu含量较大幅度降低,大量K向果实转移。  相似文献   

13.
为了筛选出外源亚精胺防御红椿干旱胁迫生理损伤的最佳浓度,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外源Spd多浓度预处理+干旱胁迫处理试验,并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的观测数据和最佳浓度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4种外源亚精胺溶液对6个生理指标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防御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 <0.01)。2)1 mmol/L和2 mmol/L外源Spd预处理对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4个生理指标的防御效果更好,且均遵守干旱胁迫程度越轻则生理损伤防御效果越好的规律;而不同浓度外源Spd预处理对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防御影响并未发现明显规律。3)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4种外源Spd浓度进行筛选,发现2 mmol/L外源Spd溶液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为4种参试浓度中的最优浓度。  相似文献   

14.
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樟树幼苗进行光合指标的测定,探究樟树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自我调节与适应性,为苗期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在轻度胁迫(LS)、中度胁迫(MS)、重度胁迫(SS)的条件下,樟树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b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结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且重度胁迫(SS)时叶绿素含量下降程度较大,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高于叶绿素b,导致叶绿素a/b的比值下降;2)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在干旱条件下持续下降,在重度干旱(SS)条件下下降幅度最高,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 <0.05);3)轻度干旱(LS)与中度干旱(MS)下胁迫结束时水分利用效率(RWUE)高于对照组,重度干旱(SS)则略低于对照组;4)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一年生香樟幼苗可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与水分利用情况来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15.
为进一步开展湿地松优良家系培育试验,筛选速生、丰产等不同功能品系,为我国造纸业、建筑以及板材业提供优质原材料及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将美国引进的三代湿地松种子园半同胞家系和全同胞家系及本项目组自主培育的湿地松家系放在一起开展子代测定试验。参试的湿地松半同胞家系14个、全同胞家系8个。对其3年生测定林胸径和树高进行了测定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1)不同湿地松半同胞和全同胞家系间,在树高和胸径生长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2)综合比较每个家系树高和胸径生长状况,通过Duncan法选出了生长性状优良的半同胞家系S4、S11、S13、S16、S25,以及全同胞家系S14、S23、S17。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杉木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规律,为人工林养分循环的研究和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会同杉木林25年定位测定的生物量和养分数据,估算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生物质中新补充或转移出的养分,分析了活立木组织内的养分转移特征。结果表明:活立木各器官组织都发生养分转移,而且N、P、K、Ca、Mg都能在活立木各器官组织内转移。林分郁闭前,新吸收的养分中有部分转移到某林龄段以前生长的、且在这林龄段还存活的物质内。林分郁闭后,各林龄阶段都表现出积累在原来生长的、且在该林龄段还存活的植物组织内的养分被转出来再利用。除从叶中转移出来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外,干、皮、枝和根中转移出来的养分量的随林龄增加的变化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杉木体内养分流动方向和转移量大小除受养分含量差异大小的制约外,还受林木不同生长阶段生理发育特征的影响。植物体内的养分转移和再利用是植物对养分贫瘠环境的一种适应机制,也是植物保存养分并维持体内养分平衡的一种重要养分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17.
为弄清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的养分积累分配特征,为人工林丰产的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会同杉木林7、11、16、20和25年生时测定的林分乔木层生物量和杉木体内养分含量数据,对7、11、16、20和25年生不同林龄杉木林乔木层的养分积累分配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P、K、Ca、Mg在同一林龄杉木各器官中的含量均为:树叶>枝>皮>根>干。不同林龄时,同一营养元素在相同器官的含量不一样。林分11年生以前,各器官养分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11年生以后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积累在乔木层的各元素量多少排序是:N>Ca>K>Mg>P,各养分元素积累量随着林龄增加而增加。养分积累量在不同器官分配上:叶>枝>皮>干>根。各器官养分积累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其养分积累增加的速率,皮>干>根>枝>叶。各器官的养分积累量分配比例随林龄变化而变化。研究显示:不同林龄的林分乔木层养分积累和分配主要受不同林龄时生产量、不同器官的生产量和杉木体内养分含量控制,而且杉木生长规律和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也影响养分积累和分配过程。  相似文献   

18.
探讨湘西北石漠化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和灌木丛4种典型植被类型各土层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4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全N和全P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加深而下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C和全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木丛。2)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 cm土壤有机C比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58.98%和64.87%;土壤全N和全P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仅为0.26和0.21,属弱变异,在4中植被类型和不同土层间,其值比较稳定。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和C/P均表现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木丛>针叶林,其中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0~20cm土壤C/N显著高于针叶林和灌木丛,分别高出了132.98%和92.72%;土壤C/P和N/P的值较稳定,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仅为0.23和0.25,属弱变异。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和全P与土壤化学计量比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土壤C/N与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C/P与土壤有机C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N/P与土壤有机C和全P具有显著负相关关系。5)主成分分析表明,阔叶林对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9.
泥炭土改良铅锌矿渣下植物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铅锌矿渣物理结构差、毒性高、植物成活率低的问题,研究了湖南郴州资兴铅锌矿渣在泥炭土改良下的植物修复效果。以泡桐Paulownia fortunei、夹竹桃Nerium oleander和苎麻Boehmeria nivea为材料,在不同泥炭土浓度(梯度为:CK:0、A1:10%、A2:20%、A3:30%)改良铅锌渣下进行盆栽实验,测定了植物根、茎、叶生物量,根系构型指标、植物与矿渣铅锌含量、矿渣根际土壤pH值、有机质(OM)。研究结果如下:1)随改良剂浓度的增加,3种植物总生物量增量均呈现改良A3> A2> A1> CK的增长趋势,但各部位生物量增长有差异。2)3种植物总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都随改良剂浓度增加而增加显著(P <0.05),但根系构型有差异。3)3种植物体内Pb、Zn含量总体上都呈现侧根>主根>茎>叶的分布规律,其中0 夹竹桃>苎麻,Zn减少量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4)随着处理浓度增加,土壤有机质(OM)增加显著, pH降低显著(P <0.05),种植植物后OM含量和pH值增加显著(P <0.05),OM含量增加排序:苎麻>泡桐>夹竹桃,pH值增加排序:夹竹桃>泡桐>苎麻。5)从细根生长和土壤性质相关性来看,泡桐细根根长、体积、表面积、苎麻细根表面积都和根际OM相关性显著,泡桐细根体积、表面积、夹竹桃体积及根尖数和根际pH负相关显著,其他相关性强但不显著。6)3种植物Pb、Zn总累积量基本随着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但植物转移量系数有差异,泡桐和苎麻转移量系数总体上随改良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而夹竹桃转移量最优的处理为10%泥炭土。  相似文献   

20.
蓝莓对土壤pH值的特殊要求以及对部分肥料的敏感,限制了某些肥料在生产中的使用,为了探讨氮、磷、钾在蓝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以8年生的‘灿烂’(Brightwell)为材料,采用“3414”进行施肥处理,结果表明:配方施肥能有效提高土壤中的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施用酸性肥料,可以降低土壤pH值;最佳施肥组合(N∶P∶K)配比是2∶1∶1,施肥方案为:N20~24g/株,P2O510~12g/株,K2O10~12g/株(折合N80~96kg/hm2,P2O540~48kg/hm^2,K2O40~48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