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小麦种质资源及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株高、穗米、小穗数、千粒重、饱满度、角质率、沉降值和籽粒蛋白质含量为指标,对国内外的36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分析表明,性状的变异以饱满度和角质率较大,籽粒蛋白质含量、株高和小穗数较小。90R-92-1、白龙1号、鲁875067、鲁93(5)095、临资8号、76921 6个品种是综合表现相近而且较好的材料,这类材料的穗长、小穗数、千粒重和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的平均值最高。国内育成品种的小穗数、饱满度、角质率、沉降值和籽粒蛋白质与国外品种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内不同地区参试品种的平均蛋白质含量相近。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2017年江苏省连云港市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33个点次试验资料,对小麦品种淮麦33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6453**,r=0.7059**),穗数与产量呈微弱正相关(r=0.0712)。籽粒产量与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2151.30+15.85X1+270.48X2+261.70X3。通径分析表明,穗粒数对籽粒产量的作用最大(直接通径系数Py=1.0632),其次是穗数(直接通径系数Py=0.7327),千粒重的作用相对较小(直接通径系数Py=0.3303)。淮麦33的高产栽培技术应在适宜群体的基础上,主攻穗粒数,同时兼顾粒重的提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究杂交水稻籽粒的比重与产量因素及品质因素相关性,以高产优质品种天优华占为对照,对7个三系不育系与5个自选恢复系进行杂交配组后得到组合的单株穗数、每穗总粒数、籽粒体积、比重、充实度、千粒重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千粒重是影响产量的最大因素,其次是单株穗数;籽粒比重的提高可以提高整精米率和降低垩白度,从而改善水稻的产量和品质。研究认为,杂交稻水稻的选育中,籽粒较大的情况下兼顾单株穗数和充实度,且单方面强调通过增加粒重去提高产量会导致整精米率降低,因此为兼顾产量与品质,籽粒比重适中为宜。  相似文献   

4.
筛选与小麦重要农艺性状相关联的SSR标记,对小麦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利用多态性较高的80个SSR标记,对南大2419及其71份衍生后代品种(系)进行基因型分析,采用TASSEL软件的MLM (Mixed linear model)方法对籽粒产量、千粒重、有效穗、穗粒数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SSR标记...  相似文献   

5.
张振海 《种子》2005,24(6):51-53
本文对42份晚熟品种资源的12个与产量有关的性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1)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每穗粒数,饱满千粒重,混合千粒重,植株高度为高产性状,以上性状表现型值高的品种产量亦高.(2)单株分蘖数,单株有效穗数多的多穗型品种,遗传相关及遗传贡献大,可以作为晚熟高产育种的亲本材料,后代材料可以在低世代结合单株粒重进行选择.(3)分蘖力强,成穗率高,每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晚熟品种,可以作为高产品种在生产上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黑龙江省12个水稻品种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结果表明:产量与株高和穗粒数呈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与穴穗数呈显著负相关。选育高产品种为穗粒数多即大穗型的,分蘖力、结实率和千粒重中等的,但穗不宜过长,稻穗长会影响结实率。植株高、稻穗长会使糙米率、精米率下降,垩白大,品质下降;分蘖力强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低,穗粒数多垩白大,直链淀粉含量高,品质下降;长宽比大的品种胶确度长;选择品质好的品种为株矮、穗短、穗粒数少、结实率和千粒重中等的。  相似文献   

7.
为更精准筛选和选育不同用途二棱大麦品种,对38份不同来源及用途的二棱大麦品种(系)的株高、穗长、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籽粒产量和不孕粒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参试二棱大麦品种(系)有效穗数、产量、穗长、不孕粒数及蛋白质含量变异丰富,株高、千粒重及穗粒数变异相对较小,二棱大麦育种的增产效应主要体现在穗长和有效穗数的适度增加。相关性分析表明,二棱大麦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相关性,且多个性状均可影响产量,有效穗数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二棱大麦品种(系)在遗传距离10水平上可聚为中秆大粒型和矮秆多穗型两类。主成分分析将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分为4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5.5807%;以前4个主成分得分值为指标进行主成分二维排序分析,分析38份二棱大麦品种(系)在特定因子性状上的差异,结果为创制优异种质及亲本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探明植物激素乙烯对小麦穗发育和籽粒形成的影响,以春小麦扬麦15为材料,在药隔期使用乙烯利与乙烯受体抑制剂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植株,分析籽粒形态并观察穗部性状,探究乙烯利和1-MCP处理前后穗发育进程和穗部不同部位籽粒形成过程。结果表明,乙烯利对小麦小花退化过程无显著影响,而1-MCP能显著降低小花退化率;乙烯利能够促进籽粒成熟,加速籽粒发育,减小籽粒体积;1-MCP会延缓小麦的生长发育,促进颖果生长,增加籽粒体积;乙烯利显著降低了小麦株高、顶部穗粒数、顶部穗粒重以及千粒重;高浓度乙烯利还能显著降低小穗数、顶部和中部穗粒数、每穗粒数等。1-MCP能够显著提高小麦颖果干重、颖果鲜重、小穗数、中部穗粒数、基部穗粒数、每穗粒数以及穗粒重,最终增加千粒重。  相似文献   

9.
小麦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变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5-2018年黄淮冬麦区北片国家区试中32个小麦品种,对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的性状进行变异性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探讨产量构成三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变异性分析表明,产量构成三因素的变异性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相关分析表明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与产量呈正相关,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三因素与产量相关性大小为: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数,有效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小麦产量提高贡献最多,其次是千粒重,有效穗数(X1)、穗粒数(X2)和千粒重(X3)与小区产量(Y)的多元回归方程为Y=-21261.89+15.77X1+274.67X2+232.81X3。通径分析的结果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也是有效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最大(Py=0.864),千粒重作用次之(Py=0.714.),穗粒数作用最小(Py=0.626)。  相似文献   

10.
商麦156是商丘市农科所2015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为了探究商麦156的适宜种植模式,本试验以当地传统等行距种植为对照,研究宽窄行种植及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量增加,植株株高、冠层20cm处PAR值增加,单株次生根、单株分蘖数、植株干重及冠层底部PAR值降低,播量越大,小麦亩穗数越多,穗粒数、千粒重越少,高播量(195kg/hm2)、中播量(150kg/hm2)处理下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低播量(120kg/hm2)处理;播量相同(150kg/hm2)的条件下,宽窄行处理能降低植株株高,增加植株单株次生根数、分蘖数、干重及冠层底部PAR比重,协调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增加小麦产量。总之,商麦156适宜在宽窄行条件下种植,适宜播种量为150kg/hm2-195kg/hm2。  相似文献   

11.
水分胁迫对云南陆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水分胁迫对陆稻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以21 个云南陆稻品种为材料,对其9 个主要农艺性状在旱作和水培2 种水分管理模式下的变化规律以及与旱作产量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陆稻旱作较水作生育期延长、有效穂数降低、实粒数减少、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水分胁迫下陆稻各主要农艺性状与抗旱系数的通径分析表明:陆稻的多种农艺性状均与其抗旱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但是与旱作产量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最直接的还是有效穗数、实粒数、千粒重这3 个指标。因此在陆稻栽培过程中,宜采用“稳穗、增粒、增重”的高产生产措施。通过采取适宜的措施,在适当增加穗数的前提下,通过提高陆稻的结实率和千粒重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2.
籼糯稻产量性状及育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提高常规籼糯稻育种和栽培水平及效率,通过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40个早籼糯以及61个晚籼糯新品系和品种的产量性状对产量的效应及其相互关系,并结合育种实践探讨籼糯稻高产育种的主攻方向。结果表明:早籼糯各产量性状除生育期、结实率外均与产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株高、穗长与每穗粒数之间的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有效穗数对产量贡献最大(46.41%),其次为每穗粒数(34.16%);晚籼糯的每穗粒数、有效穗数与产量的正相关分别达极显著、显著水平,株高与每穗粒数、穗长之间的相关也达显著水平,每穗粒数对产量贡献最大(38.80%),其次为有效穗数(33.80%)。并根据试验结果和育种实践,提出早籼糯稻的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千粒重基础上重点提高有效穗数,并通过适当提高株高、穗长来增加每穗粒数;晚籼糯稻育种主攻方向是在一定有效穗数的基础上着重提高每穗粒数,并通过增加植株高度来提高穗长和每穗粒数。  相似文献   

13.
晚籼稻抽穗期冷害生态适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生育期相近的迟熟高产杂交稻组合或水稻品种(品系),在自然条件下分期播种,寻找水稻抽穗期冷害相关的形态评价指标,并对参试材料进行抽穗期耐冷生态适应性评价。抽穗期遭受低温冷害胁迫后,主要农艺性状中受冷害程度大小顺序依次是每穗实粒数、单蔸产量、结实率、每穗总粒数、株高、穗长、千粒重;单蔸产量相对受害率(RDP)与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分、抽穗期延尺天数分成极显著正相关。在低温冷害胁迫条件下,水稻不同基因型的抽穗期耐冷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将判别水稻抽穗期耐冷能力的形态指标--每穗实粒数RDP、结实率RDP、剑叶叶色、抽穗期延迟天数、苞穗率增加值进行量化,综合判别参试材料抽穗期对低温冷害的生态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籼穗交材料95LR102后期耐冷能力强;带有部分粳稻血缘、正在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杂交稻  相似文献   

14.
产量及其相关性状如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实粒数、穗总粒数和结实率等是水稻重要的农艺性状,了解产量及其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对以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改良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6个单片段代换系及15个双片段代换系分析了水稻产量相关性状QTL的加性及上位性效应。共检出影响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13个QTL,包括产量性状1个、单株有效穗数1个、千粒重4个、穗实粒数4个、穗总粒数2个和结实率1个,分布于第2、第3、第4、第7和第10染色体上。此外,检出12对双基因互作。结果显示,2个正向(或负向)产量性状QTL聚合,往往会产生负向(或正向)的上位性效应,能否产生更大(或更小)的目标性状,取决于双片段遗传效应(加性效应与上位效应代数和)绝对值与单片段最大加性效应绝对值的差。本研究结果对实施高产分子标记聚合育种方法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oat genotypes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in both 2014-2015 and 2015-2016 growing seasons using GGE biplot analysis. Experiments were laid out according to lattice design. Biomass at harvest, grain yield, number of grain per panicle, weight of grain per panicle, flag leaf width, flag leaf height, plant height, stem diameter, thousand kernel weight, time of panicle emergence, harvest index, panicle length, and spikelet per panicle were evaluated for 56 oat genotypes. GGE biplot graphic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years explained 54.4 and 55% of total variation, respectively. Grain yield, number of grains per panicle, and weight of grain per panicle were closely and positively associated in both growing seasons. Recently registered cultivar Sari and lines 26, 29, and 30 were found as promising genotypes for Çanakkale conditions. Traits of genotype at different growing seasons can be visually studied using different genotype-by-trait (GT) biplots.  相似文献   

16.
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顾铭洪 《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
进一步提高我国水稻产量,今后主要应依赖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为此,选育单产潜力更高和改进栽培技术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总结近几十年来水稻品种改良经验的基础上,从形态、生理和遗传等方面对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产量潜力的可能途径进行了分析。其目的在于推动对水稻高产育种的讨论和研究。解放以后,我国在水稻育种事业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主要有三: (1) 在利用半矮秆基因sd1的基础上,通过株型改良,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在南方籼稻矮化育种上取得了突破;(2) 利用引进品种Balilla通过籼粳杂交和复合杂交,育成了株型挺拔的直立穗株型粳稻品种,并在全国粳稻产区大面积推广;(3) 在成功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基础上,实现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利用了水稻杂种优势。从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和几十年来水稻改良的历史分析,进一步提高水稻品种的产量潜力是提高大面积水稻产量的关键之一。为此,在高产品种的选育上,应在继续利用sd1等半矮秆基因控制株高的同时,注意提高茎秆的强度和根系的活力。分蘖对于小株作物的水稻来讲,在调节群体结构和提高水稻稳产性上具重要作用。应对分蘖应给予足够重视。千粒重尽管在产量上起重要作用,但粒重过大,对于品质有明显负面效应,因此高产品种的千粒重宜维持在中等偏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7.
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抗旱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盆栽在六倍体小黑麦灌浆期控水模拟干旱,分析干旱对各个农艺性状指标的影响,然后采用模糊隶属函数与抗旱系数相结合的方法对品种灌浆期的抗旱性进行综合分析,再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各个形态指标与抗旱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灌浆期水分胁迫下所有品种都表现出株高降低,穗长变短,单株粒重、千粒重下降,每穗总小穗数、主茎穗粒数减少,而且与对照之间达差异显著或极显著;(2)品种“Tornado”对灌浆期干旱具有强的抗性,可作为今后小麦抗旱育种的种质资源;(3)单株粒重、主茎穗粒数、千粒重与抗旱性关联度大,可作为灌浆期抗旱形态指标  相似文献   

18.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9.
旨在为小麦育种和生产上预防倒伏、提高稳产能力提供参考。以来源于野生二粒小麦远缘杂交组合的82个高代系为试材,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试验站测定并分析抗倒性影响因子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株高与抗倒性呈负相关关系,成熟期茎壁厚与抗倒性呈正相关关系,各个性状的抗倒性排序为株高>成熟期茎壁厚度>单穗重>单株重;(2)粒宽、穗粒数和单穗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0.413**、0.767**);(3)倒伏引起千粒重、单穗重下降,导致减产;(4)小穗数、小穗粒数及穗粒数等产量因子及抗倒影响因子的杂种分离世代都出现小于低亲值的遗传特点,分离子代产量接近高亲值的单株占1.5988%,杂交育种中分离世代最低群体需在120株左右。选择茎壁厚、植株高度适中、增加粒宽(饱满大粒)和穗粒数(大穗、多花结实性好),有望筛选出高产抗倒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