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为了探索适宜糖用甜菜高产优质种植的氮磷钾最佳施肥效应模型,本文以糖用甜菜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回归组合试验,对糖用甜菜栽培中的氮、磷、钾肥因子与糖用甜菜的产量和品质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确定了各品质指标(糖度、钾、钠、a-氮)和产量为指标的权重,通过隶属函数对各种施肥处理糖用甜菜的产量和品质进行模糊综合评价,根据评价得分为品质指数初步建立并优化了氮、磷、钾肥因子与糖用甜菜综合品质指数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大田试验适宜的氮肥施用量为68.89~88.61 kg.ha-1,施磷量为47.94~92.06 kg.ha-1,施钾量为54.34 ~100.66kg.ha-1。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江苏省滨海盐碱地麦后直播棉合理的施肥技术体系。【方法】2017―2018年在江苏省滨海棉田,以中棉所50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配施量对棉花生物量、养分累积与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氮、磷、钾肥3因子对棉株地上部和生殖器官生物量、棉株地上部氮和钾素累积量及皮棉产量的影响均为氮肥磷肥钾肥。施N 150~225 kg·hm~(-2)、P_2O_5 75 kg·hm~(-2)下棉株地上部和生殖器官生物量、氮和钾累积量及皮棉产量较高。钾肥因子对生殖器官生物量和皮棉产量影响不显著。钾肥因子对氮、钾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氮肥和磷肥,氮肥因子对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大于磷肥和钾肥,施K_2O 75~150 kg·hm~(-2)氮、钾素利用效率较高、施氮225 kg·hm~(-2)磷素利用效率较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较高棉田的氮、磷(P_2O_5)、钾(K_2O)肥配施量分别为225 kg·hm~(-2)、75 kg·hm~(-2)和150~225 kg·hm~(-2)。相关分析表明,皮棉产量与棉株氮、钾素累积量显著正相关。【结论】长江流域棉区滨海盐碱地麦后直播棉利于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的最佳氮、磷(P2O5)、钾(K_2O)肥配施量分别为225 kg·hm~(-2)、75 kg·hm~(-2)、75 kg·hm~(-2)。  相似文献   

3.
黄土半干旱区柴胡低耗高效优化施肥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黄土半干旱区寻找柴胡栽培高效低耗施肥方案,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实验建立了氮、磷、钾3种肥料与柴胡根产量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钾对于柴胡根产量的增产作用大小依次为:磷肥>钾肥>氮肥,其中在试验施肥范围内氮肥和磷肥存在最佳施肥量,而钾肥未达到最佳施肥量。磷肥和钾肥间存在互作效应,高产出现在高磷高钾情况下,最大产量可达700 kg/hm2。寻优结果表明,柴胡经济产量在600 kg/hm2以上,纯收入在22500元/hm2元以上,95%的置信区间下,优化施肥量为:尿素,150.90~209.14 kg/hm2;过磷酸钙,753.38~933.05 kg/hm2;硫酸钾,190.96~255.62 kg/hm2。氮磷钾施肥量与柴胡产量有紧密的联系;在黄土高原区,需施高钾已达到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4.
研究黄岩紫莳药的需肥规律,为合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和减少不合理施肥所造成浪费和污染。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和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分别研究密度和氮、磷、钾施用量对紫莳药块茎产量的影响,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在紫莳药高产栽培中,钾肥用量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且氮肥用量和磷肥用量是负向作用,钾肥用量是正向作用。由此可见,控氮、增钾、适磷的施肥措施是紫莳药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紫莳药的适宜栽培密度为2.0万~2.5万株/hm2,产量高于27.0 t/hm2的优化施肥组合方案为氮肥用量185.06~333.94 kg/hm2,磷肥用量65.30~189.69 kg/hm2,钾肥用量342.83~559.30 kg/hm2。不能为了高产偏面加大肥料用量,需要氮肥、磷肥、钾肥配合施肥,同时应做好土壤培肥工作。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可用于黄岩紫莳药栽培中的优化施肥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 ,氮肥、钾肥及氮钾合理配比对京早 13产量、品质都有显著作用。通过产量、品质、效益综合分析 ,在中等土壤条件下 ,京早 13施肥以氮钾配比 12∶4最为适宜。当然在大田生产上 ,还可根据不同土壤、种植条件 ,对施肥配比作适当的调整。  相似文献   

6.
莴笋是中国南北地区广泛栽培和食用的叶类蔬菜之一, 其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中以钾最大,氮次之,磷最小。钾素作为作为“品质元素”,对莴笋品质形成至关重要。为寻求大田条件下合适的钾肥用量,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钾肥施用量(K1、K2、K3、K4)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显著差异。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产量2.0%~18.5%,增产幅度以K2>K1>K3>K4,增施钾肥处理的增产效率则以K1>K2>K3>K4。与CK1相比,不同施肥处理提高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9%~140%;增施钾肥降低莴笋茎和叶片硝酸盐含量12.2%~43.8%和20.6%~35.0%,且茎、叶片硝酸盐含量与钾肥用量呈显著的二次回归关系。与CK1处理相比,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Vc和可溶性糖含量茎中以负效应为主,叶片中以正效应为主;低K 处理(K1和K2处理)对Vc和可溶性糖含量正效应较大。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茎和叶片氨基酸含量的效应以降低作用为主。综合莴笋产量和品质来看,以K2处理(即K2O 150kg/km2)为莴笋高产优质的最佳处理。  相似文献   

7.
能源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高产栽培技术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适合不同基因型甘薯品种综合栽培技术,合理配置影响甘薯产量的主要因子,提高甘薯产量,并适当降低化肥的过度使用量,起到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环境的目的.对淀粉型甘薯新品种"泰中9号"采用五因素(1/2实施)通用旋转回归组合设计试验方法,分析了氮肥、磷肥、钾肥、密度、插秧期对该甘薯品种鲜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程度依次为:钾肥(X3)>磷肥(X2)>密度(X4)>氮肥(X1)>插秧期(X5)."泰中9号"甘薯产量在48977.25~61919.4kg/hm2的1532个组合中优化栽培方案是:折合纯氮160.5~178.2kg/hm2,纯磷81.6~90.15kg/hm2,纯钾227.255~297.45 kg/hm2,适宜的栽培密度范围是6072~67875株/hm2,适宜的插秧期范围为4月22-29日.研究可为能源型甘薯"泰中9号"的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讨超高产玉米钾肥的最佳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为吉林省东部超高产玉米钾肥高效施用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在氮、磷、钾施用量相同的条件下探讨钾肥不同施用时期和分配比例,对玉米产量、钾素吸收积累及钾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吉林省东部玉米各处理之间产量基本达到差异性水平,最高产处理的产量为15535.6 kg/hm~2,其中3个处理达到了超高产水平,分别较不施钾处理增产30%以上。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呈线性增长,钾素积累则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灌浆期达到峰值,分析得出玉米在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的同时,钾素并不在植株体内大量储存,而是随时间延长逐渐淋失。产量最优处理的钾肥利用率、钾素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分别为66.9%、1.7 kg/kg和111.0 kg/kg,各指标均高于其他试验处理。即适宜的施钾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植株各阶段营养器官的钾素吸收积累量,并使得生育后期植株各营养器官钾素分配比例达到最佳,从而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钾素吸收效率和钾肥偏生产力。在氮、磷、钾施用量一定的条件下(N 300 kg/hm~2、P2O5140 kg/hm~2和K_2O 140 kg/hm~2),吉林省东部超高产玉米钾肥最佳施用方式为:钾肥总量的75%作基肥,25%作大喇叭口期追肥,此时可获得较高的钾素利用效率和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9.
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索、构建适宜生产实践的蚕豆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为蚕豆生产提供科学施肥依据,以本地白花蚕豆、尿素、普钙、硫酸钾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回归最优设计原理设置田间肥效试验,对蚕豆氮磷钾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产量、产值和蚕豆植株地上部分养分吸收量、100 kg蚕豆籽粒吸收养分量影响较大。处理7(N_2P_3K_2)较对照处理1(N0P0K0)增产量1600.50 kg/hm~2、增产值5601.75元/hm~2,为最高;其次分别是处理6(N_2P_2K_2)、处理9(N_2P_2K_1)、处理14(N_2P_1K_1),分别较对照增产量1450.5 kg/hm2、增产值5076.75元/hm~2;植株地上部分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高的是处理6,其次,是处理4(N_2P_2K_2)的磷、钾和处理8(N_2P_2K_0)的氮;100 kg籽粒吸收氮养分量处理2(N0P2K2)达6.26 kg为最高,其次是处理6达5.90 kg,最低的是处理8;100 kg籽粒吸收磷、钾养分量最高的分别是处理2和处理4,分别达0.76、3.07 kg;最低的是处理1和处理8。说明不同施肥处理是影响蚕豆植株吸收土壤养分、蚕豆产量的主要因素,合理施肥能有效提高蚕豆产量。氮肥增产率十分明显,1 kg纯氮增产蚕豆23.33 kg;磷、钾肥增产效果比较好,1 kg纯磷、1 kg纯钾分别增产蚕豆6.12、3.34 kg。说明蚕豆吸收养分的限制因子主要是施氮量,其次是施磷量。蚕豆土壤有效养分N、P_2O_5、K_2O校正系数分别为1.806711、0.80545、1.397613。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滇南地区冬播亚麻氮、磷、钾合理施用技术,采用“3414”试验方案,在云南省勐海县进行田间试验,对冬播亚麻主要经济性状、原茎产量与氮、磷、钾施用量的效应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施用氮、磷、钾肥能有效改善纤维用亚麻的株高、工艺长度、茎粗、每蒴果种子粒数、千粒重等主要经济性状,显著提高亚麻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3种肥料对亚麻原茎产量和种子产量的提升效应氮肥最大,磷肥次之,钾肥最低;根据氮、磷、钾施用量与原茎产量的三元二次肥料效应典型模型分析,在勐海县试点地区冬季栽培亚麻原茎最佳产量为7605 kg/hm2,相应的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分别为纯氮272.86 kg/hm2、五氧化二磷77.48 kg/hm2、氧化钾128.67 kg/hm2,平衡施肥的养分配比为1.00:0.28:0.47。  相似文献   

11.
采用四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密度、播期和氮、钾肥施用量对玉米品种沃玉3号产量形成的作用效应,建立回归模型并分析各因子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对沃玉3号产量影响程度依次为密度施氮量播期施钾量;沃玉3号产量大于11770.60kg/hm~2的农艺措施优化方案为:密度60084~61914株/hm~2、施氮量257.18~286.77kg/hm~2、播期6月16-18日、施钾量35.74~44.26kg/hm~2。  相似文献   

12.
优化氮、磷、钾施肥方案可实现玉米高产。采用L9(34)正交回归设计,研究了玉屏氮、磷、钾配合施用对高产杂交玉米新品种贵农玉188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产量(kg/hm2)与氮、磷、钾施用量之间的效应模型为:y=3292.059+11172.890x1-2238.574x2-2899.190x3-3040.609x21+534.492x22+639.352 x1x3+614.031x2x3,经检验回归方程和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氮、磷、钾三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磷养分是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随着氮、磷肥用量的增加,需要配施一定量的钾肥才能继续增产;通过对回归方程进行模拟寻优,得到氮磷钾的最佳配比为N2.15P3K3,其对应的产量为12 305.81kg/hm2,方案的实施预计使玉米产量比不施肥对照增产277.55%,增收12 424.77元/hm2。  相似文献   

13.
氮磷钾配施对花生产量的影响及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寻大花生新品种‘青花7号’的最佳施肥方案,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施肥量与产量关系的效应方程。通过对回归方程的检验及效应分析,探讨了氮、磷、钾肥的单因子效应、互作效应和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施氮、磷、钾肥对花生产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其肥料效应顺序为钾肥>磷肥>氮肥;氮磷互作对花生产量的影响为极显著。对于试验地块种植的花生新品种‘青花7号’获得高产的最佳施肥组合为:氮肥106.08~133.92 kg/hm2,磷肥159.12~200.88 kg/hm2,钾肥为138.28~161.72 kg/hm2。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对绿豆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确定绿豆施肥模式和氮、磷、钾肥的最佳配比。采用氮、磷、钾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氮、磷和钾的施肥量编码值与绿豆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效应函数。结果显示,3种肥料对绿豆产量影响为氮>磷>钾。随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产量、单株荚数和百粒重先升高后降低;试验范围内,磷钾互作对绿豆产量和单株荚数起促进作用。目标产量为2 104.6~2 215.2kg/hm2,对应N、P2O5和K2O优化施肥量分别为81.2~89.3、124.8~133.5和82.6~90.7kg/hm2。施用量配比为N∶P2O5∶K2O=1∶1.54∶1.03(N为87.4kg/hm2)时,产量最大(2 215.2kg/hm2)。当N∶P2O5∶K2O=1∶1.54∶1.05(N为80.4kg/hm2)时,经济效益最佳(15 589.89元/hm2)。  相似文献   

15.
临沭县甘薯3414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3414"设计(即氮、磷、钾3个因素、4个水平、14个处理),探寻适合临沭县甘薯生产的最佳施肥配方。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对甘薯产量影响较大;氮、磷、钾三种元素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钾,其次是氮和磷;最佳施肥配方为:施用纯氮67.83kg·hm~(-2)、P_2O_5 61.18kg·hm~(-2)、K_2O 216.75kg·hm~(-2),预测产量31 220.93kg·hm~(-2)。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氮、磷、钾肥对食葵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寻求最佳施肥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点,采用“3414”设计通过3年田间试验,建立了氮、磷、钾肥与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效应函数,结果显示:3种肥料对食葵产量影响排序为钾>氮>磷,对百粒重和单盘粒重影响排序均为钾>磷>氮,氮、磷、钾肥对产量、百粒重、单盘粒重的单因素效应均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两因素互作中,PK互作的产量最高。最高产量的施肥组合为氮肥61.5 kg/hm2、磷肥35.0 kg/hm2、钾肥50.1 kg/hm2、产量2309.0 kg/hm2,产投比13.8;最经济产量的施肥组合为氮肥57.5 kg/hm2、磷肥34.9 kg/hm2、钾肥47.9 kg/hm2、产量2307.8 kg/hm2,产投比14.3。最经济产量施肥量较少,肥料成本低,产值低,收入高,产投比高。  相似文献   

17.
贵州西南部中海拔地区油菜平衡施肥及钾肥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施肥对油菜产量的贡献很大,施肥的油菜产量是不施肥的2~3倍。采用平衡施肥,每kg氮、磷、钾、硼分别可增收油菜籽5.31kg、9.2kg、2.3kg、25.3kg。在贵州西南部中海拔地区对油菜籽产量贡献最大的是磷,其次是氮、钾、硼。钾肥有显著的增产增收效益,施用适宜的钾肥,油菜增产786kg/hm^2,增幅56.3%,净收益增加1491.19元/hm^2,产投比2.8:1。贵州西南部中海拔地区油菜的适宜配方是N180kg/hm^2、P2Q120kg/hm^2、K20315kg/hm^2、硼砂23kg/hm^2。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三元二次通用旋转试验设计方法及统计原理,建立的稻田套播油菜氮磷、钾肥与其产量二次多项式数学回归模型,拟合程度高。三因子对稻田套播油菜产量作用效应大小依次为氮肥>磷肥>钾肥,氮磷互作>氮钾互作>磷钾互作。提出本区产量≥150kg/667m2最佳施肥组合为,产量施N量19.41~23.42kg、P2O58.04~10.14kg、K2O8.87-11.28kg/667m2,N、P、K之比为1∶0.41~0.43∶0.45~0.48。  相似文献   

19.
基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的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建立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玉米施肥的技术指标,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减少玉米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选择土壤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的紫色土,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小区肥效试验,同时设置简易对比校正试验。结果表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很低,NK或NP配施可以增强土壤对另一不施元素(磷或钾)的供给能力,但PK配施(不施氮)却削弱了土壤对氮的供给能力,而且玉米容易受高磷或高钾的胁迫,氮是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律,并能得到拟合度较高的一元二次和三元二次函数方程以及线性加平台。由此综合决策得出试验点的最高施肥量为N 238.2 kg/hm2,P2O5 67.5 kg/hm2,K2O 153.6 kg/hm2;最高产量是8604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24.6 kg/hm2,P2O5 64.7 kg/hm2,K2O 135.8 kg/hm2;最佳产量是8563 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9:0.6。通过简易对比校正试验,找到农民不平衡施肥的原因,并做了分析预测。认定测土配方施肥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不同的技术指标,才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氮磷钾肥对结球甘蓝商品性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通过氮磷钾肥配比田间试验,建立结球甘蓝施用氮磷钾肥对叶球紧实度、经济产量及施肥利润的效应函数。寻优结果表明,结球甘蓝叶球紧实度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233.15kg/hm^2、P2O575.00kg/hm^2、K2O158.19kg/hm^2,此时的叶球紧实度为0.1112;最高经济产量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302.99kg/hm^2、P2O575.00kg/hm^2、K2O125.06kg/hm^2,此时的产量为104794.00kg/hm^2;最佳施肥利润的氮、磷、钾优化施肥组合为N289.80kg/hm^2、P2O575.00kg/hm^2、K2O121.16kg/hm^2,其最佳施肥利润达103171.6元/hm^2,经济产量达104773.0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