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4 毫秒
1.
[目的]为了解雷州半岛尾巨桉速生人工林生态系统的C、N、P分配格局及化学计量特征。[方法]采用空间换时间的方法,选取雷州半岛4种不同林龄(1、3、5、7 a)的尾巨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尾巨桉叶片、凋落物及土壤的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C、N含量表现为叶片凋落物土壤,P含量表现为叶片土壤凋落物,且3个库间差异显著;土壤的C含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N、P含量差异不显著,土壤C∶N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逐渐下降;凋落物的C∶N为54. 07 92. 18 ( 25),表明尾巨桉林下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N元素成为主要限制凋落物分解的元素,凋落物的C∶N随林龄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凋落物分解速度先降低后升高;叶片的N∶P为10. 80 12. 98,说明中幼林龄尾巨桉受N限制较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凋落物养分元素含量受叶片限制,土壤养分含量受凋落物限制,表明生态系统内部C、N、P元素在植物、凋落物与土壤之间实现了运输和转换。[结论]雷州半岛尾巨桉中、幼林龄时期土壤有机质及凋落物分解速率较慢;随林龄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凋落物分解速率下降,N元素成为其主要分解限制性元素,林分生长受N限制明显。  相似文献   

2.
不同林龄新疆杨养分特征与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和田地区不同林龄新疆杨土壤有机碳、氮、磷、钾含量,林木根、干、枝、叶中N、P、K含量和生物量。结果表明:各林龄新疆杨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依次为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全磷含量为近熟林幼龄林成熟林中龄林;全钾含量为幼龄林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新疆杨根和叶中N、P含量随着林龄的增加而增加,K含量则表现出相反趋势;茎中N、P、K含量变化不大;不同林龄新疆杨生物量的器官分配比例虽有所不同,但均以干所占的比例最大,枝次之,叶最小。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赤峰市落叶松人工林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壤剖面法和分层取样法,研究了不同深度下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落叶松人工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先减少后增加,近熟林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中龄林变化规律不明显。幼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土壤容重同土层深度均呈二项式关系。②落叶松人工林同一土层深度土壤碳含量均随林龄增加而减少,各林龄土壤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减少趋势。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土壤碳含量同土层深度呈二项式关系,近熟林呈乘幂关系。③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龄碳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下降后升高趋势,各林龄土壤碳密度同土层深度均呈二项式关系。④土壤碳含量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同有关研究结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为广西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以桂东南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主产区幼龄林(1 a)、中龄林(2 a)、近熟林(3 a)、成熟林(5 a)、过熟林(6~8 a)5个不同龄级15个样点45块1 000 m~2样地为调查对象,比较分析不同龄级桉树人工林群落结构动态变化,对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5个龄级桉树人工林共有63科142种植物,其中灌木层35科88种,草本层28科54种;分布最广的植物为禾本科植物,共计10种。幼龄林下灌木丰富度指数最高,中龄林丰富度指数最低;近熟林和成熟林共有种数最高,达35种,相似性系数为0.365。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了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的多样性变化,有机质与灌木层Simpson指数和全磷与草本层的丰富度指数呈现显著正相关,仅有机质与灌木层丰富度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岫岩地区红松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质量的变化情况,对不同林龄红松林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土壤物理性质反映出岫岩地区不同发育阶段红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次序为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通过土壤化学性质反映出土壤质量次序为: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近熟林。近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最差,成熟林阶段土壤理化性质最佳。  相似文献   

6.
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取样法与浸泡法,对湖南会同不同林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凋落物现存量、凋落物(叶和枝)持水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现存量表现为成熟林(2.72 t/hm~2)近熟林(2.36 t/hm~2)中龄林(1.26 t/hm~2)。叶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成熟林(5.50 t/hm~2)近熟林(4.49 t/hm~2)中龄林(2.20 t/hm~2);枝凋落物最大持水量表现为近熟林(1.20 t/hm~2)成熟林(1.09 t/hm~2)中龄林(0.27 t/hm~2)。叶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中龄林(241.37%)近熟林(224.80%)成熟林(208.17%);枝凋落物最大持水率表现为成熟林(148.63%)近熟林(107.37%)中龄林(81.80%)。叶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表现为中龄林(3.54 g·g~(-1)·h~(-1))近熟林(3.06 g·g~(-1)·h~(-1))成熟林(2.79 g·g~(-1)·h~(-1));枝凋落物最大吸水速率表现为近熟林(1.92 g·g~(-1)·h~(-1))成熟林(1.74 g·g~(-1)·h~(-1))中龄林(1.44 g·g~(-1)·h~(-1))。叶、枝凋落物持水量和持水率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叶凋落物的持水量与持水率均明显高于枝凋落物,其在持水能力方面起主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我国南方杉木人工林水土保持功能与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给森林经营和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塞罕坝机械林场不同林龄(12a生幼龄林,27a生中龄林,40a生近熟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标准地的调查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林分生长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pH值由5.76降到5.52,土壤酸性逐渐增强,速效磷含量变化范围为4.67~7.64mg/kg,与pH值变化一致,呈逐渐降低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以及全钾含量在中龄林中最高,分别为39.02g/kg、2.32g/kg、130.56mg/kg和17.6g/kg,近熟林次之,幼龄林最低。其中,全氮含量在各个林龄阶段差异显著(P0.05),全钾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土壤全磷含量和碱解氮含量随着华北落叶松人工林林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在各个林龄阶段全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碱解氮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的来说,不同林龄华北落叶松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幼龄林和中龄林对土壤养分的需求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凤城市森林的碳储量,通过森林生物量—蓄积量回归模型,对森林资源变更数据按优势树种和不同林龄组的碳储量和碳储密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凤城市森林碳储量最大的树种是柞树,不同林龄碳储量由大到小依次为中龄林、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和过熟林;碳储密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近熟林、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和幼龄林。  相似文献   

9.
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表层土壤养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养分特征。结果表明:除了土壤pH值之外,不同林龄土壤理化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其中成熟林土壤容重最低为1.16 g/cm3,成熟林土壤含水量、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最高,分别为167mg/cm3,20.17%和19.38 g/kg;近熟林土壤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最高,分别为18.01 mg/cm3,67.86 mg/cm3,1.33 g/kg,0.67 g/kg和28.18 g/kg;不同肥力指标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根据研究结果计算,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土壤肥力由高到低为近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  相似文献   

10.
以桉树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野外试验采取网袋法,系统研究了桉树人工林间作下土壤养分对凋落物分解的影响,可旨在为维护桉树人工林的长期生产以及实施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60 d后均比桉树+象草林低,比桉树+山毛豆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低。不同间作模式下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均先固持后释放;P含量变化不同,K、Ca、Mg含量均下降。桉树纯林土壤有机质降低34.8%,而桉树+象草林、桉树+山毛豆林土壤有分别增加147.3%和15.5%;3种林分土壤氮含量分别增加44.6%和2.9%,49.3%和12.8%,466.9%和68.9%。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得出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分解速率、养分释放动态以及土壤养分关系明显,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分解速率与土壤养分关系紧密,尤其是与土壤总磷含量。土壤总氮、有效氮、总磷和总钾对桉树凋落物叶氮含量和总磷养分释放影响较大,桉树人工林凋落物枝分解中,土壤有机质、总氮、有效磷与凋落物枝氮含量、总磷含量关系密切。间作桉树林促进桉树凋落物叶和枝分解,3种不同间作桉树人工林凋落物叶和枝分解均呈现快-慢-稍快模式,N元素质量分数属于富集-释放模式,P元素先下降后上升,除桉树+山毛豆枝凋落物外,属于释放-富集模式;K、Ca、Mg的质量分数随着分解过程一直下降,属于淋溶-释放模式,桉树纯林凋落物叶各养分元素释放速率是MgCaKNP,凋落物枝养分释放速率是MgKCaNP;桉树+象草人工林凋落物叶和枝均是MgKCaNP;桉树+山毛豆人工林凋落物叶是MgKCaNP,凋落物枝则是KMgCaPN,凋落物叶和枝中养分含量的释放尤其受土壤总氮和速效磷的调节。  相似文献   

11.
通过陷阱法调查云南省主要柠檬产区9种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群落。采集地表蚂蚁52种2 641头,地表蚂蚁群落结构划分为5组。不同类型柠檬园地表蚂蚁特有种不同,柠檬园BC、BB及LE无特有种,柠檬园BA有1种,其余柠檬园有2~10种。6种以上柠檬园中均出现的物种在不同类型柠檬园中的多度变化明显。对群落结构相似性贡献率≥5%的特征物种分析显示,9种类型柠檬园间地表蚂蚁特征物种明显不同;柠檬园LE、BB及RI的指示物种各有1种,分别为宽结大头蚁Pheidole noda、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及印度大头蚁P.indica。蚂蚁的生物学特性与样地特征相关联,地表蚂蚁通过物种组成及多度变化对不同类型柠檬园做出了响应。9种类型柠檬生产方式不利于地表蚂蚁群落的保护,建议柠檬生产中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一定程度提高植被复杂程度,降低人为干扰,增加柠檬绿色生产技术的投入。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土壤水分胁迫对多花黄精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通过盆栽控水试验,对多花黄精进行干旱胁迫和水淹胁迫,测定不同处理植株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荧光参数以及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多花黄精受水淹胁迫的伤害明显,其中重度水淹胁迫下14 d后全部枯死,中度水淹33 d后开始枯死,轻度水淹40 d后变黄。2)多花黄精能忍受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重度干旱胁迫下38 d后部分叶片变黄,但在中度干旱和轻度干旱胁迫下未受到明显伤害。3)随着土壤水分胁迫(水淹、干旱)强度增大,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最大荧光(F_m)、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PSⅡ的有效量子产量(Yield)、光化学淬灭系数(qP)以及净光合速率(P_n)、胞间CO_2浓度(C_i)均下降,而叶绿素a与b比值、初始荧光(F_0)、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N)均上升。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量在60%~80%之间时,多花黄精能够正常生长,水淹胁迫对多花黄精产生明显伤害。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湿地变化一直是湿地生态研究一项重要内容。本研究利用1989—2016年间6期的TM/ETM数据,结合气象、水位数据对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度进行时空变化及关联分析,以期从长时间序列上揭示东洞庭植被覆盖变化的机理,为湿地植被保护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上,东洞庭湖的整体植被覆盖度存在降低的趋势,空间上,植被覆盖度等级围绕着水体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梯度差异。2)1989—2016年间,东洞庭湖的植被覆盖情况以退化为主,退化面积达到75.59%,且以轻度退化为主要类型;整体来说,研究区南边比北边退化程度高。3)研究区低、高植被覆盖区受水位变化的影响较大,与东洞庭湖特有的水文变化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损伤的修复效果,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胁迫+外源多胺修复处理"试验。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主脉直径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以外源精胺(Spm)溶液对植株的水分运输能力的修复效果最佳。2)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起到调节效果差异不明显;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显著(P <0.05);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叶肉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结合3个指标响应的综合情况来看,3种外源多胺中以外源亚精胺(Spd)对叶片储水能力修复效果最强。3)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栅/海绵比值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仅外源Spd溶液对栅/海比值的缓解调节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筛选出外源亚精胺防御红椿干旱胁迫生理损伤的最佳浓度,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外源Spd多浓度预处理+干旱胁迫处理试验,并对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6个生理指标的观测数据和最佳浓度进行了综合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4种外源亚精胺溶液对6个生理指标在不同干旱胁迫处理下的防御效果均达到了极显著差异(P <0.01)。2)1 mmol/L和2 mmol/L外源Spd预处理对植株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丙二醛含量等4个生理指标的防御效果更好,且均遵守干旱胁迫程度越轻则生理损伤防御效果越好的规律;而不同浓度外源Spd预处理对植株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防御影响并未发现明显规律。3)运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对4种外源Spd浓度进行筛选,发现2 mmol/L外源Spd溶液的综合评价值最大,为4种参试浓度中的最优浓度。  相似文献   

16.
为更好地协调农业用地与林业用地之间的关系,探讨杉木-花生林农间作模式,本论文选取广西种源2.5代实生苗(简称“广西-2.5”)杉木、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20(简称“福建-020”)以及福建种源无性系扦插苗-061(简称“福建-061”)杉木幼林纯林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花生间作对相应种源杉木幼林的成活率、光合特性以及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花生-杉木间作模式下的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杉木的成活率分别提高了4.02%、6.06%、7.39%;树高总增长量分别增加了8.31%、28.57%和6.55%;地径、冠幅和新枝分支角度均略低于于未进行花生间作的对照组;不同种源的杉木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和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均为不对称双峰曲线,其中净光合速率Pn的大小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花生间作模式和未间作的杉木纯林的光响应曲线趋势一致,依次为:广西-2.5>福建-020>福建-061。研究结果可为科学优化杉木幼林套种模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一直以来对野外鳄蜥种群数量的调查主要使用样线法和标志重捕法。为了更好地估算鳄蜥的种群数量,本研究在2016年7月25日至31日使用去除取样法对广西大桂山鳄蜥国家级保护区内鱼散冲的1.9 km的样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鱼散冲的鳄蜥种群数量为101只,种群密度为53只/km。鳄蜥由于其特殊的栖息环境和生活习性,适合于采用去除取样法调查其种群数量和密度。  相似文献   

18.
东江湖铅锌矿渣堆场优势植物重金属富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并测定东江湖典型铅锌渣堆场优势植物及其根系土壤重金属含量,研究了植物对重金属富集和转运的能力。结果表明:1)臭牡丹、盐肤木、马尾松、芒萁、木姜子、枫树、桂花树、木荷和红叶石楠等9种优势植物体内重金属Pb、Cd和As含量均高于一般植物中重金属元素的正常含量(Pb 0.1~41.7 mg/kg,As <1 mg/kg,Cd 0.2~0.8 mg/kg);2)9种植物对Pb和As的富集系数BCF值均小于1;3)除盐肤木外,其它植物对Cd的BCF值均大于1;4)马尾松、臭牡丹、芒萁和盐肤木对Pb的转运系数TF值大于1;5)除木荷外,其它植物对Cd的TF值大于1;6)枫树、马尾松、木姜子和盐肤木对As的TF值大于1。综合分析可知,臭牡丹/马尾松、芒萁和木姜子分别对Pb、Cd和As的富集和转运能力最强,具有作为铅锌矿渣堆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以武陵山区小流域马尾松林、枫樟混交林、杜仲林和坡耕地为研究对象,对其7.5、12.0、20.0 cm土层深度在典型降雨前后水分动态变化进行观测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水分的日变化规律,从而为林水综合管理、流域科学治理以及森林多功能高效经营等提供科技支持。结果表明:1)所有观测时间内,在7.5和12.0 cm土层深度处,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最大的均是杜仲林,其次是枫樟混交林,最低的是坡耕地,土壤水分随深度增加而降低;在20.0 cm土层深度处,杜仲林和枫樟混交林差异不显著,马尾松林与坡耕地差异显著;3个土层深度下,4种植被类型土壤含水量均为杜仲林>枫樟混交林>马尾松林>坡耕地。2)降雨前, 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均比较稳定,只在7.5和12.0 cm处缓慢减少;降水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明显增加,增加幅度最大的是7.5 cm的马尾松林,其次是12.0 cm的坡耕地。3)降水前后,4种植被类型的土壤含水量与风速和大气温度均呈负相关关系,土壤的含水量与湿度呈正相关关系。4)综合分析表明杜仲林的土壤含水量最大,其作为生态经济型树种,具有较好的水源涵养能力,可大面积示范推广有利于提高研究区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烈香’Camellia hybrid‘High Fragrance’是山茶科山茶属茶花杂交种。由新西兰芬利先生(J.R.Finlay)从红山茶品种‘哈姆斯夫人’(Mrs Bertha A.Harms)与未命名的杂种苗[‘赛拉伯’(Salab)ב甜香水’(Scentuous)]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来,具有浓烈香气。1992年由中国林科院亚林所引入中国,2010年武汉市农科院林果所将该品种引进湖北省。‘烈香’品种系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型开张,枝条健壮密集;叶片革质深绿色,叶面平整,花牡丹型,淡象牙粉色;花径8.5~9.0 cm,花期3月。适宜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栽培。是花叶俱佳的优良观赏茶花品种,也是年宵花新品种的优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