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小麦春化脱春化、抗寒处理后POD活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6个不同的小麦品种分别进行春化、脱春化和低温处理后,通过测定其体内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研究分析不同品种小麦抗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其POD活性都是先升高,达到峰值后又开始下降;而不同小麦品种在不同处理条件下上升出现峰值的时间不同;不同小麦品种酶活性的变化趋势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春化处理‘矮抗58’、‘百麦196’以及‘周麦22’均在春化处理第10天时POD出现了活性最强;而‘周麦18’、‘百农207’以及‘百农69’均在处理20天时POD出现活性最强;脱春化处理POD活性峰值均出现在20天。但是其活性提高程度比春化处理更为明显;而‘百麦196’与‘周麦18’都在处理10天时出现峰值,‘百农207’与‘矮抗58’在处理20天时出现峰值,而‘周麦22’呈下降趋势,‘百农69’在处理30天时出现峰值,效果不明显。说明POD保护酶与抗寒性关系密切,且多数品种经一定时间的春化其抗寒性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2.
《种子》2020,(7)
以7个强筋小麦品种为材料,中筋小麦品种百农207为对照,对不同品种的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小麦品种的冻穗率差异极显著,百农207、西农511的平均冻穗率仅为4.8%和9.9%;丰德存5号、郑麦366平均冻穗率分别达到77.0%和81.3%。2)西农20的冻穗相对结实率最高,为17.82%;百农207的冻穗相对结实率最低,为0.19%;2个品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他任意品种间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3)不同品种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间呈现较为复杂的关系,根据冻穗率和冻穗相对结实率组合形式的差异,把品种归为4种类型。冻穗率高,冻穗相对结实率较低的品种:郑麦366、丰德存5号;冻穗率较高,冻穗相对结实率高的品种:西农20;冻穗率中等,冻穗相对结实率较高的品种:郑麦369、中麦578和锦绣21;冻穗率低,冻穗相对结实率低的品种:百农207和西农511。4)受冻后品种3点平均相对产量最高为95.18%,最低为22.69%,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207、西农511、锦绣21、中麦578、郑麦369、西农20、丰德存5号和郑麦366。5)在倒春寒严重危害条件下,冻穗率高低是衡量品种耐倒春寒能力强弱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正>近日,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初评通过项目被公布。其中,由李振声院士提名,王辉团队完成的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初评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西农979小麦新品种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室于1997年用优质、高产、早熟品种西农2611作母本,(918×95选1)的F_1代作父本杂交选  相似文献   

4.
业界动态     
<正>小麦主要品种的推广情况近年来,黄淮海小麦主产区品种更新速度明显加快,主导品种5~8年更换1次,搭配品种3~5年更换1次。当前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主要是2005~2008年审定的品种,如2005年国审的百农AK58、郑麦366、西农979等,2006年国审的济麦22、衡观35、良星99等,2007  相似文献   

5.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5):5213-5220
为了挖掘和利用K型、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本研究采用I_2-KI染色法观察花粉败育类型,并以不育系为母本与583个优良小麦品种(系)为父本进行杂交,调查F_1自交结实率,筛选其强恢复系和保持系,以期为杂交小麦育种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K型、F型不育系花粉败育率达96.97%、97.73%,花粉败育类型以染败、典败为主。K型和F型不育系的自交结实率(国内法)分别为4.61%、1.98%。F_1的自交结实率(国际法)在100%以上共有34个,20%以下共有11个。‘良星805’、AQ001、‘临7287’、‘济麦22’是K型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宝8696’、‘农大3291’、‘科1201’、‘冀8906069’可用于转育新型K型不育系;‘宝8696’、‘15展24’、‘洛麦23’、‘临远801’是F型不育系的优良恢复系;‘15展11’、‘汶航6号’、‘林育5号’、‘丰优8号’可用于转育新型F型不育系。以上结果说明,K型和F型不育系花粉均败育彻底、稳定,易找到优良恢复系,且后者更易恢复。  相似文献   

6.
2007年5月15日河南内黄县出现大风阵雨天气.造成小麦点片倒伏。全县倒伏面积约2133hm^2.占小麦种植面积的4%。涉及品种有西农979、周麦19、新麦18、藁麦9415、温麦6,8、19号,周麦16、17、18,豫麦2号、开麦18、中育9号等10几个品种。倒伏较为严重的是西农979.该品种良种补贴供种79万kg,播种面积约5000hm^2,涉及全县17个乡镇。据调查统计,西农979倒伏面积比例占15%~18%,累计800hm^2。  相似文献   

7.
偃丰29是偃师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以周麦22为母本、烟农19为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法经多年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多穗型、抗病、高产、优质的小麦新品种。2021年通过河南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10009)。2018—2019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区试,14点汇总,14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9 163.5 kg/hm~2,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8.3%。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试验,15点汇总,1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产量7 965.0 kg/ hm~2,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7.8%。2019—2020年参加河南省冬水组生产试验,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产量8 640.0 kg/hm~2,增产点率100%,比对照品种百农207增产6.7%。  相似文献   

8.
选取了河南地区主栽的30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病性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各小麦品种对条锈病抗性存在明显差异。参试品种中,许农7号对条锈病表现近免疫;许科718、泛麦8号、郑麦103、太空6号、矮抗58、百农4199、中麦175、豫教6号、许农5号、西农189、西农811、豫农949等12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高抗;华育198、秋乐2122、周麦27、百农418、横麦136、周麦22、偃细9433、豫农035、偃高21、周麦21、丰德存12号、百农207、运旱115等13个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抗;郑麦379、豫麦49、开麦20等3个小麦品种对小麦条锈病表现中感;遂选101表现高感。对小麦条锈病抗性的不同,有可能导致生产上小麦条锈病大流行,选育推广抗病品种有利于预防小麦条锈病的大面积发生。  相似文献   

9.
《种子》2018,(10)
以4个半冬性中秆小麦品种周麦18、百农207、华育198和郑育8号为材料,对小区试验各行的内行折单产、边行折单产、全小区折单产和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各品种均有明显的边行优势,并且不同品种间有着较明显的差异。其中以郑育8号边行优势最强,为57.85%;百农207次之,为55.29%;周麦18居第3位,为29.69%;以华育198的边行优势最弱,为20.74%。2)4个品种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表现一定的边行优势,以穗数边行优势最大、穗粒数边行优势居中、千粒重边行优势最小,依次平均边行优势为18.58%、14.21%和2.94%。不同品种穗数的边行优势由大到小依次为郑育8号百农207周麦18华育198;穗粒数的边行优势从多到少依次为百农207周麦18郑育8号华育198;千粒重的边行优势从高到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华育198。3)以边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以内行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周麦18。以全小区折单产,各品种产量高低依次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周麦18。  相似文献   

10.
豫审科林麦969是河南科林种业有限公司以周麦16/偃展4110 F1为母本,百农AK58为父本,通过常规有性杂交育种方法,协调高产、广适等性状指标间的关系而育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属半冬性中熟品种,矮秆抗倒伏,综合抗病性好,综合适应性广,且具有大穗、高产等优点,在黄淮南片小麦生产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根据种植经验,总结了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产量是小麦育种中重要的评价指标。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影响很大,明确不同品种间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的差异,对科学评价品种产量水平有重要意义。选取黄淮冬麦区南片株高相近的半冬性半矮秆小麦品种周麦18、华育198、郑育8号和百农207进行小区试验,分别以边行、内行和小区为收获计产方式,研究不同品种的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对小区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4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除周麦18外,其余3个品种边行与内行间的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边行产量和小区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皆为百农207、郑育8号、华育198和周麦18;内行产量由高到低的品种排序为华育198、百农207、郑育8号和周麦18。不同小麦品种在小区试验中边行优势和内行表现会对品种产量评价产生很大影响,在小麦品种选育及推广栽培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12.
鲁西南地区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更科学的分析评价鲁西南地区主栽的10个小麦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本研究利用联合方差分析、线性回归分析和AMMI模型对 3个试验地点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菏麦20、济麦22和周麦22丰产性和稳定性表现优异,周麦18、烟农999和山农20属于丰产性较好稳产性一般的品种,良星99和山农28属于稳产性好丰产性一般的品种,青农2号稳产性较好丰产性较差,但矮抗58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较差但在E3具有特定区域适应性。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不同年代小麦品种苗期渗透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河南省小麦品种更替过程中抗旱性演变规律,选用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南省主推的11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幼苗长至两叶一心期用20%PEG6000(m/V)渗透胁迫处理48,120 h,研究不同品种的生理抗旱特性,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方法计算每个指标的隶属函数值,并对幼苗期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南省小麦品种9次更新换代过程中,小麦幼苗期抗旱性逐渐增强。渗透胁迫条件下,各品种叶片相对含水量、叶绿素含量均呈下降趋势,SOD活性和POD活性均呈上升趋势。通过系统聚类分析法对11个品种的抗旱性进行分类,洛旱2号和洛旱12号2个为强抗旱性品种;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198和周麦18为中抗旱性品种;豫麦18、郑麦366和丰产3号为弱抗旱性品种;百农3217和郑引1号为水分敏感型品种。11个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表现为:洛旱2号洛旱12号郑麦9023豫麦21豫麦49-498周麦18豫麦18郑麦366丰产3号百农3217郑引1号。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淮麦区不同小麦主推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及其干物质积累变化特点,且为筛选高光合育种亲本提供依据,以温麦6号、周麦18、矮抗58、百农418和百农419为试材,研究了其生育前期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SPAD)、叶绿素荧光参数、叶面积指数(LAI)及干物质积累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生育前期,百农419表现出较强的光合生理特点,其SPAD值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月1日分别比温麦6号高出2.75%,3.55%,1.43%,20.50%,比周麦18高出8.76%,10.82%,15.80%,16.44%,比矮抗58高出14.19%,16.16%,2.05%,13.74%,比百农418高出14.67%,10.63%,6.01%,13.55%;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电子传递速率(ETR)在4个测定时期均最高,显著高于温麦6号,在1月10日、1月25日、2月10日3个时期显著高于周麦18;光合速率比温麦6号高出20.75%,14.08%,2.91%和13.40%,比周麦18高出44.49%,31.67%,14.96%和20.10%,比矮抗58高出76.11%,28.30%,9.43%和17.51%,比百农418高出49.95%,82.29%,31.40%和20.35%;LAI明显高于其他品种,最终表现为生育前期百农419干物质积累较多。不同小麦品种在生育前期的光合生理特性结果表明,百农419具有作为高光效育种亲本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黄淮南片小麦新品种(系)产量稳定性与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旨在为小麦新品种审定,特别是为其今后的市场推广提供了参考依据。利用R语言统计模型,分析2016—2017年度国家黄淮南片小麦区试试验结果,评价17个冬小麦品种稳定性和适应性。单变量参数分析显示,‘新麦35’、‘周麦36’、‘中育1220’、‘郑麦103’和‘泛育麦17’的CV值较小,表明这5个品种静态稳定性较好;‘新麦35’、‘周麦18’、‘泉麦31’、‘郑麦16’、‘周麦36’和‘郑麦103’的Shukla变异系数较小,表明这6个品种平均动态稳定性好;‘新麦35’、‘郑麦103’、‘周麦36’、‘郑麦16’和‘禾丰3号’的Pi值小,说明这些品种产量高且试点间稳定性好,普遍适应性强。‘新麦35’、‘郑麦103’和‘周麦36’在各个试点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较好,适于黄淮南片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老化对小麦种子活力及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种子活力与醇溶蛋白组成变化的关系,以小麦品种百农矮抗58、周麦18、新麦208、郑麦9023和杂交小麦(BNS/05525)为材料,高温(43±1)℃、高湿(95%相对湿度)老化处理0,4,6,9,12,15d和20 d,对老化处理种子的活力及醇溶蛋白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逐渐降低,老化20 d的小麦种子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降为0,种子活力丧失.在同一老化程度下,杂交小麦种子的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高于百农矮抗58、周麦18、新麦208、郑麦9023,说明杂交小麦的抗老化能力较强;电导率在种子老化的0~12 d内变化较小,种子老化到15d时电导率迅速升高;5个小麦品种种子老化20 d后,发芽率从100%下降到0,醇溶蛋白的表达均出现了带型的变化,ω区醇溶蛋白出现了谱带的丢失、新蛋白的增加及蛋白表达量的上升和下降.种子活力丧失与蛋白的丢失、新谱带的产生都是在同一时间(种子老化20 d),说明种子活力的丧失与ω区域醇溶蛋白的消失和新增加的蛋白质有关;种子老化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某些存活能力差的基因型消失,消失的基因可能与种子活力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究小麦新品种‘宛麦632’的抗旱性,以‘周麦18’为对照试验材料,采用PEG模拟干旱和田间自然干旱的方法测定抗旱指标。无干旱胁迫条件下,‘宛麦632’与‘周麦18’的各项抗旱指标均无显著差异,其产量分别为7052 kg/hm2和6916 kg/hm2。干旱胁迫条件下,在萌发期,‘宛麦632’的发芽率、发芽势分别较‘周麦18’高44.23%、106.25%;在苗期,‘宛麦632’的苗高、根长、茎叶鲜重和根鲜重分别较‘周麦18’高62.90%、55.32%、83.33%和60.00%;在成株期,‘宛麦632’的株高、最高分蘖、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分别较‘周麦18’高2.99%、1.94%、1.44%、14.71%、10.61%和6.80%。除有效穗外,其他性状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此外,‘宛麦632’和‘周麦18’的综合抗旱指数分别为0.901、0.582。据此认为,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宛麦632’生长受抑制程度小,其各项抗旱指标均优于‘周麦18’;‘宛麦632’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在干旱环境下有产量优势。  相似文献   

18.
开花期低温胁迫对四川攀西稻区水稻开花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荣萍  马均  蔡光泽  孙永健 《作物学报》2012,38(9):1734-1742
以3种籼稻品种和3种粳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利用人工气候室在开花期进行低温胁迫处理, 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攀西稻区籼、粳稻开花和结实及两者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 开花期低温胁迫下籼稻和粳稻的开花习性、花药和花粉特性和结实表现不同。常规粳稻开花对低温有较高的耐冷性。低温胁迫下籼稻品种(组合)花药体积、花药开裂率、可育花粉率、柱头着花粉数和柱头花粉萌发率较对照降低幅度均比粳稻品种(组合)大; 籼稻品种(组合)各产量构成因素较对照降低幅度比粳稻品种(组合)大。相关分析表明, 结实与水稻花药和花粉主要性状有密切关系。开花期低温胁迫影响花药和花粉发育成熟, 使花药不能正常开裂、散粉不足, 可育花粉率和柱头花粉萌发率降低, 直接影响受精结实, 成为结实率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老月季是培育月季新品种重要的基因资源。分析其杂交亲和性,有助于中国古老月季品种在月季新品种选育中的应用。本研究历时4年以18个中国古老月季为亲本之一,与现代月季及少数野生蔷薇进行人工杂交授粉,统计结实及发芽率,分析其杂交结实特性。结果表明,散粉量多的品种有6个,分别为‘大富贵’、‘思春’、‘一品朱衣’、‘月月粉’、‘紫红香’、‘紫香绒’;离体花粉萌发率偏低,20%以上的品种有‘玉玲珑’、‘一品朱衣’、‘月月粉’、‘紫香绒’、‘大富贵’、‘思春’、‘葡萄红’。共配置杂交组合285个,杂交1190朵花,结实271朵,结实率为22.77%,获得4744粒种子,1833粒发芽,发芽率为38.64%。综合分析发现,‘大富贵’、‘葡萄红’、‘软香红’、‘思春’、‘一品朱衣’、‘云蒸霞蔚’、‘紫红香’、‘紫香绒’8个品种结实性较高,易获得杂交后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