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垂丝海棠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数量分类学方法对27个垂丝海棠品种的19个性状进行了聚类分析。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垂丝海棠品种用于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多数性状具有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枝条直立或下垂应作为垂丝海棠品种分类的第一级标准,花径、花型应作为第二级标准,叶色、花期等应作为第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2.
在对紫斑牡丹传统品种的形态学性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把数量分类学中的Q型聚类分析方法应用于经鉴定命名的花果叶等性状齐全的16个品种分类,并对34个性状进行了R型聚类分析.Q型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结实情况、花型、雌蕊状况和雄蕊状况可为品种群下划分品种的标准.R型聚类分析的结果揭示了34个性状特征中,株高和冠幅(r=0.84...  相似文献   

3.
该试验定性定量地观测了8个观赏性状指标,包括花色、花香、花瓣数(花型)、花径、花俯视形状、侧视花顶形状、花瓣长度和花瓣宽度.结果表明:观测性状中差异最显著是花瓣数,其次是花色和花径;R型聚类分析发现花径与花瓣长度指标的聚类距离最近,相关程度最高,其余性状距离较远,无明显相关性;Q型聚类分析将5个月季品种分为3类,'铃...  相似文献   

4.
46种杜鹃花属植物表型性状的数量分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择44个在杜鹃分类中的重要性状用SPSS 10.0进行分析,其中二元性状18个、多元性状13个、数量性状13个.Q聚类采用平均欧氏距离平方系数,R聚类采用相关系数距离,聚类方法采用类间平均链锁法.Q聚类结果将46种杜鹃花属植物分为特征明显的2大类群,即有鳞类杜鹃和无鳞的常绿类杜鹃,在2大类群下的聚类结果与传统的形态分类基本吻合,但美容杜鹃和汶川星毛杜鹃的亚组归属值得商榷.R聚类结果表明性状被分为明显不同的组,鳞片出现部位、花器构造、外部器官尺寸等性状群内有较强的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中,前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60.39%,表明杜鹃分类中存在重要性状,主要是有无鳞片、有无腺体和毛被以及叶、花、果的大小等;对分类贡献不大的性状主要有雄蕊数、萼片是否具毛、萼裂片长短、花冠颜色、花丝基部毛、花冠毛等.主成分分析结果与Q聚类结果基本一致,揭示在杜鹃分类时应选择重要性状,避免过多次要性状的干扰.  相似文献   

5.
浙江省农家柿品种数量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浙江省76份农家柿品种进行表型分析与数量分类研究。结果表明:描述性状呈现多样性,果实、叶片、枝条等组织器官形态特征均有丰富的变化;数量性状各指标变异系数为0.11~0.88,变异程度较高。对农家柿品种进行数量性状分级:当以单果质量81、123 g为分级点划分时,小果型品种占30%,大果型品种占30%,中果型品种占40%;当以果形指数0.9和1.1为分级点划分时,扁果形品种占30%,圆果形品种占40%,长果形品种占30%。对表型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前4个主成分可归纳出综合因子,第1、2、4主成分分别归纳为果实综合因子、叶片综合因子、枝条综合因子,第3主成分主要与果实性状有关,并可去除特征向量值绝对值在0.50以下的指标,实现指标的优化;对优化的指标进行Q聚类分析,在不同分划线和阈值处,各类群特征表现各异,聚类结果与柿传统形态学分类较相符,并可将金枣柿系列和其它柿品种明显分为两类;R聚类分析则显示较多果实性状聚为一类,枝条、叶片等性状并未有明显规律,但却发现一些与柿营养生长相关的表型性状聚为一类。本研究也初步解决了农家柿品种中存在的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通过观察比较和聚类分析,最终确认这76份农家柿品种实际品种数量为68个。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油茶花器官性状特征进行数量化分级评价,为油茶种质资源创制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东现有油茶主栽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调查测定其花器官性状特征,采用多元统计方法对11个性状进行变异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1)不同品种花器官性状特征存在差异;其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991~1.525,Simpson多样性指数范围为0.604~0.764,其中均以柱头开裂数、内雄蕊高和花柱高多样性指数较高;变异系数范围为8.82%~20.24%,以雄蕊群直径、花瓣长和花瓣宽变异系数较大;2)R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花冠直径与花瓣长相关性较强,其余性状指标均相对独立;3)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综合为4个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0.057%、26.118%、10.160%和9.597%,累计贡献率为85.932%,其中花冠直径、花瓣长、花瓣宽、花瓣长宽比、内雄蕊高、柱头开裂数等6个性状特征向量值较大;4)Q型聚类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为1.4可将其分为4种类型,小花型(3种):花瓣长为2.43~2.58 cm,花冠直径为5.05~5.43 cm,雄蕊群直径为1....  相似文献   

7.
为给内蒙古扎兰屯地区的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库构建和优良品种选育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全面调查了该地区西伯利亚杏种质资源状况,采用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种质资源进行了数量分类。对西伯利亚杏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方面的38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共提取了累计贡献率达到77.30%的11个主成分,并利用主成分得分值对86株样木进行Q型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9类群。根据其聚类特征可将这9大类概括为:小果圆鼓核类、晚花类、大果扁圆核类、重瓣类、大叶类、小叶小果类、扁圆果扁圆核类、长叶长果类、扁宽果类,每一类群代表了西伯利亚杏的某些突出特征或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8.
对福建省引种的10个不同来源的牛樟表型性状进行调查与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探讨鉴别纯正牛樟品种的方法。结果表明:福建各地引种的牛樟种质的叶片颜色、叶片形状、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和叶的长宽比等都存在丰富的多样性,不同来源地的牛樟表型性状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总共提取了叶面积、叶周长2个主成分,2个主成分的特征值分别为4.957、1.539,累计贡献率为92.810%(≥70%),说明叶面积与叶周长这2个性状是牛樟种质鉴别分类的重要指标;Q型聚类分析表明,10个不同来源的牛樟种质分为Ⅰ类和Ⅱ类2大类,Ⅰ类为南安、永安1、龙海、德化、永安2、永春1、永春2,Ⅱ类为福建农林大学、南靖、漳浦。说明可以利用叶面积和叶周长这2个表型性状对牛樟进行初步鉴别与分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35个核桃品种的16个数量性状进行方差分析,确定品种间各性状差异显著性的基础上。对各性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和Q型聚类分析,探讨了核桃各数最性状间的相关性,为进行核桃品种选育和改进核桃的栽培技术措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给进一步开展野杏种质资源多样性及亲缘关系研究提供参考,选取新疆霍城大西沟不同区域分布的野杏单株,利用DPS7.05数据处理软件对枝叶形态性状指标进行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探讨新疆野杏株间枝叶形态特征差异。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系统聚类将62个野杏单株的15个枝叶形态性状分为4大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7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约为89.04%,影响较大的因子是叶片长度、叶片宽度、长宽比、叶柄长、叶面积、叶背绒毛、叶缘形态、新梢长度和粗度等。数量分类结果能反映出各单株间的遗传差异,大西沟野杏具有丰富的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了野杏分类的主要性状。通过聚类分析能清楚反映出所选野杏单株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1.
垃圾分类现状剖析及前端分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晓丹 《绿色科技》2019,(4):122-124
指出了生活垃圾分类历经十几年,分类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首先对垃圾分类中的两个偏见进行讨论,进而剖析了垃圾分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分类模式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湿地植被的精细分类和高精度制图,为湿地管理部门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以美国加州萨克拉门托—圣华金水域的典型湿地植被为研究对象,以高光谱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野外GPS采样点,对典型湿地植被的光谱反射率作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处理,基于均值置信区间原理筛选特征波段,基于单因素分析法筛选能够明显区分植被类型的植被指数。联合特征波段和植被指数构建特征集,利用机器学习C5.0决策树生成知识规则并提取湿地植被信息。结果表明,基于机器学习C5.0决策树的湿地植被提取总体精度为80.09%,Kappa系数为0.792,与最大似然法比较,总体精度提升10.79%,Kappa系数提升0.105,说明基于机器学习的C5.0决策树法能够实现植被的精细分类,方法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13.
行道树是城市道路绿化的骨干树种,对道路景观有着统领的作用,对改善环境生态有积极作用。为了弄清岭南城市主要行道树对城市道路的微气候影响,以惠州市为例,对惠州主要道路的9个常见行道树种进行了遮荫效果调查。结果表明:所有行道树都具有一定的遮光率和降温率,遮光效果较好的树种是白兰,其遮光率达95.81%,较差的是王棕和长芒杜英,遮光率为61%~63%,其它树种介于两者之间。降温率最高的树种是榕树,其降温率达9.83%,温度可下降3.5℃,降温较差的是长芒杜英,其降温率为1.5%,温度仅下降0.5℃。综合荫质与遮荫效果,遮荫效果较好的树种是榕树,较差的是王棕与长芒杜英,而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亦具有较好的遮荫效果。今后选择岭南城市的行道树在注重遮荫功能时可优先选择榕树、白兰、海南红豆、非洲楝、高山榕、黄葛树,注重景观特色而对遮荫要求不高时可选王棕与长芒杜英。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人工柽柳林对滨海盐碱地的改善效果,以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区3种不同林龄(8 a、6 a、3 a)人工柽柳林为对象,采用多点混合采样法,对生长季土壤微生物量C、N及微生物数量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同时利用LI-8100A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原位监测了柽柳生长季内土壤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微生物量C、N变化受林龄和季节影响明显,其中8 a林地含量最高,3 a林地最小,夏季较高,春季较低,且8 a与3 a差异显著,夏季与春季差异显著(P <0.05);不同林龄土壤微生物商生长季介于2.56~4.15%之间,其变化规律与微生物量一致。2)土壤3种微生物数量均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加,微生物数量关系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而3种微生物数量季节变化规律不一致。3)3种林龄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为8 a> 6 a> 3 a,土壤呼吸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其中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秋季>春季,日变化则呈现出低-高-低的单峰曲线,最大值则出现在12:00―14:00。4)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含盐量与土壤微生物量C和呼吸速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细菌、真菌呈极显著负相关,是主要限制因子;土壤微生物量C、N与微生物商、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正相关;除土壤湿度外,土壤温度与其它指标均呈正相关;而土壤湿度与各指标间均不显著。5)综上所述,不同林龄人工柽柳林土壤微生物量、微生物数量及呼吸速率均可反映土壤环境状况,可为滨海盐碱地土壤改良和土壤质量演变规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蜱虫为林间常见吸血节肢动物,可对人畜造成一定危害,为了解畜牧生产活动对蜱虫分布的影响,同时为蜱虫管控提供依据。该研究在小五台山一近林区羊圈周边110m范围内,对长角血蜱种群采用拖旗法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羊圈周边蜱虫密度分布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聚集差异,羊圈3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占总采集数量的44.0%,显著高于30~110m范围内的蜱虫数量(t=6.0716,P<0.001);不同地表基质环境会影响蜱虫数量分布,以草本植物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显著高于以掉落针叶为地表基质的蜱虫数量(t=10.034,t=10.396,P<0.001);调查期间若虫单次及总数量显著高于成虫(t=7.289,P<0.001)。畜群聚集会改变环境中蜱虫密度分布,使得聚集点周边蜱虫密度升高,在管理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且应重点加强对聚集点30m范围内的管控。  相似文献   

16.
在内蒙古大青山设立不同植被类型、坡位、密度、林龄的林分样地进行调查,结合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相关数据,在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及系统性原则指导下,从森林结构、功能、环境三大方面选择森林未覆盖率、人工林面积占有率、近成过熟林面积占有率、近成过熟林蓄积量占有率、针叶林面积占有率、林分郁闭度、单位面积森林生产力、综合侵蚀面积风险程度指数、综合有害生物灾害面积风险指数、综合气象灾害风险指数、综合火灾面积风险指数等11类风险因素为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功效系数法得到了11个森林健康风险评价指标的水平值,最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和功效系数法构建风险评价模型,计算得到风险综合评价指标值,对森林健康风险进行了类比评价。研究表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的森林健康风险综合指数为0.5736(综合法)或0.6125(功效系数),风险等级均处于轻度,今后应加强森林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实地调研与网络问卷的方法,访谈了东、中、西部五省728位县域林业管理人员,分析不同区域林业管理人员对森林生态安全状态及安全压力的认知和对保护森林生态安全存在问题及成因的认知。分析结果表明,东、中、西部林业管理人员在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动趋势的认知方面,对森林的供给与调节服务功能变化的认知有显著差异(P<0.05),且在森林生态安全的压力来源的最大驱动因素中对不合理利用方式的认知差异显著(P<0.05);关于保护森林生态安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认知,对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方面有显著差异(P<0.05)。森林生态安全保护体系不完善、公众对森林价值的认知偏差等6个方面是导致保护森林过程中存在问题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8.
选择生长、结实、子代因子,采用q检验和多性状综合评定方法对34年红松无性系分别进行无性系测定,结果表明:按无性系生长因子为标准,综合选择出16个无性系为优良无性系,占参试无性系的29%;按生长、结实因子为标准,综合选择出22个无性系为优良无性系,占参试无性系的47. 8%;按生长、结实、子代因子为标准,综合选择出16个无性系为优良无性系,占参试无性系的48. 5%。  相似文献   

19.
运用林业信息化技术,以县级林业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遥感影像数据为本底支撑数据,以种苗管理相关成果数据为基础建立的贵州省种苗管理系统,采用MapZone平台,SQLite结构为数据库环境,系统功能模块包括地图浏览、数据编辑、种质资源管理、良种基地管理、种子信息管理、苗圃管理、种苗机构管理、辅助功能等诸多模块,通过数据库架构设计、逻辑架构设计和系统容错设计,对县级种苗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规范整合与有效管理,为种苗管理部门提供种苗相关信息共享和应用支撑服务。  相似文献   

20.
以内蒙古大青山华北落叶松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对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及土壤温度、湿度进行定位监测,分析了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与土壤水热因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林地土壤呼吸速率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变化和日变化规律。生长季5~9月土壤呼吸速率大小表现为:7月﹥8月﹥9月﹥5月﹥6月;月平均呼吸速率值区间在1.272~3.702μmol·m-2 s-1,平均值为2.323μmol·m-2 s-1。生长初期5月、中期7月和末期9月的单日呼吸速率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峰值在12:00~16:00出现,最小值在03:00~06:00出现。(2)生长季林地土壤呼吸速率对土壤湿度的敏感性高于土壤温度,与土壤0~15 cm层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指数相关关系(P﹤0.01),与温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温度、湿度之间具有极显著的复合线性关系(P﹤0.01),线性模型对生长季土壤呼吸碳通量的预测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