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河南省非露地烟粉虱越冬生物型的鉴定及系统进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mtDNA COI基因作为标记,对河南省5个代表性地理区域的烟粉虱越冬生物型进行鉴定并分析其系统进化.结果表明,郑州地区烟粉虱越冬生物型有2种,寄主马蹄莲上的生物型为B型,番茄上的为Q型;安阳、三门峡、新乡和信阳地理种群上的烟粉虱mtDNA COI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致,生物型均为Q型.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郑州B型烟粉虱序列和其他地区的B型烟粉虱在序列进化上变异不大.安阳、三门峡、新乡、信阳Q型与美国福罗里达Q2型(FJ188524)烟粉虱mtDNA COI序列在系统进化上聚为一支,郑州Q型烟粉虱序列在系统进化上单独为一支,位于美国福罗里达Q1型(FJ188559)和Q3型(FJ188570)之间.以上结果说明,郑州和河南省内其他地理种群的Q型烟粉虱入侵来源地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发现的烟粉虱种群的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tDNA COI基因片段作标记,对采自2006年辽宁省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园区的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的生物型进行了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该烟粉虱种群所有个体的mtDNA COI基因片段与苏丹、摩洛哥Q型烟粉虱的相应碱基序列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表明该种群均为Q型烟粉虱.2007年,对发现Q型烟粉虱的该地区进行了调查,没有发现烟粉虱种群.但鉴于Q型烟粉虱的危害性及其入侵性,有必要对该地区烟粉虱继续进行系统调查,防止Q型烟粉虱在该地区的定殖、扩散以及危害.  相似文献   

3.
烟粉虱是一种由许多生物型组成的复合种,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不同生物型的烟粉虱在寄主范围、传毒能力、抗药性等许多生物学特性方面存在差异.利用mtDNA COI基因作标记对上海地区的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表明,所测上海10个代表性地区中,闵行区只检测到B型烟粉虱,嘉定、青浦和徐汇区只检测到Q型烟粉虱,其余各地区B型和Q型两种生物型烟粉虱共存.所测上海地区共45个种群中,有31个种群为Q型,占所测种群的68.9%,14个种群为R型,占31.1%.而且,大棚采集种群多为Q型(Q型占87.0%).结果说明Q型烟粉虱已在上海地区广泛存在、大量发生,并有取代R型烟粉虱成为上海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类型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2009-2010年,对长沙市烟粉虱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发现长沙市烟粉虱的种群发生呈现出2个高峰,分别在5-6月和9月.通过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I(COI)区段基因的测序,对长沙烟粉虱的生物型进行鉴定,确定长沙烟粉虱的生物型为Q型.  相似文献   

5.
烟粉虱B型和Q型群体遗传结构的ISSR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烟粉虱复合种中2种入侵性较强的生物型烟粉虱B型和Q型的群体遗传结构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其入侵机制并对其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简单序列重复区间扩增(ISSR)标记,以温室白粉虱以及浙江非B/Q型为对照种群,对世界各地16个烟粉虱B型种群和4个烟粉虱Q型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烟粉虱Q型种群的Nei氏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信息指数及多态性位点百分比等各项遗传多样性指数均高于烟粉虱B型的相应指数。聚类分析结果提示,ISSR标记能够区分烟粉虱不同生物型,但可能不适用于生物型之间的系统发育分析。【结论】烟粉虱B型种群遗传多样性高于Q型种群。  相似文献   

6.
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40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害虫并具有多种生物型。本文利用mtDNA COI基因片段对国内外12个地理种群烟粉虱的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并对其来源进行了分析。序列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采自北京海淀、河南郑州、山东枣庄、江苏南京、上海闵行、海南海口等地的烟粉虱与来自美国California州、Texas州、Arizona州以及以色列的B型烟粉虱的同源性达到99.8%~100%,由此可见目前在中国广大地区暴发成灾的烟粉虱生物型为B型;而采自云南省昆明地区一品红寄主植物上的烟粉虱与来自摩洛哥和西班牙的Q型烟粉虱具有极高的同源性,该烟粉虱生物型为Q型,这也是首次报道Q型烟粉虱入侵中国。  相似文献   

7.
严丹侃  张海珊  章东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4):16632-16634
利用mtDNA COI基因片段对安徽合肥地区烟粉虱生物型进行了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地区所采集烟粉虱为Q型,且与云南昆明地区的烟粉虱种群同源性达到99.8%~100%,推测安徽合肥地区Q型烟粉虱很可能为外来入侵害虫,其发源地应该与云南昆明地区Q型烟粉虱一致。  相似文献   

8.
烟粉虱复合种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烟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 是由具有遗传分化的不同地理种群组成的复合种。本文介绍了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世界各国对烟粉虱核糖体ITS1(rDNA ITS1)、线粒体COI(mtDNA COI)基因大量测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遗传分化。根据mtDNA COI和rDNA ITS1基因序列分析的结果,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可分为5组,即亚洲组(Asia group)、美洲组(America group)、非洲组(Africa group)、澳洲组(Australia group)、B型/地中海/中东/北非/Ms型组(Biotype B/Mediterranean/Middle Eastern/Northern Africa/Biotype Ms group);此外,还包括3个没有特定组的种群,即乌干达(Uganda)、科特迪瓦(Ivory Coast和台湾(Taiwan)种群。地理隔离可能是造成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分化的最重要驱动力。许多具有入侵性或生物学优势的烟粉虱种群随着人类活动而传入新的地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有必要加强烟粉虱生物型的监测,遏制已入侵烟粉虱种群的蔓延,防止新的具有潜在危险性的烟粉虱种群传入中国。  相似文献   

9.
武汉地区烟粉虱的危害及其生物型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地调查,分析评价武汉地区主要作物上烟粉虱的危害状况与发生程度,并采用mtDNA COI 基因测序方法鉴定了烟粉虱的生物型组成.结果表明:在武汉地区烟粉虱主要危害葫芦科、豆科、茄科、十字花科等9科34种(变种)作物,其中以长茄、棉花、番茄、烟草、四季豆以及菜豆上的虫口密度较大,作物受害较重;同源性分析发现,在武汉地区烟粉虱的生物型以入侵型Q型的比例最大(86.1%),入侵型B型的比例次之(11.1%),本地种群ZHJ1型最小(2.8%).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桑园及周边不同寄主植物粉虱类害虫种类、分布,为桑园粉虱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提高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粉虱发生季节,采集云南蒙自市草坝镇桑园及周边的桑树、薄荷、丝瓜、辣椒、黄瓜、青菜、假柿木姜子等7种寄主植物上危害的粉虱样本,分别提取其基因组,利用线粒体mtDNA COⅠ基因片段标记,截取其代表序列679bp片段与国内外代表性粉虱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危害不同寄主植物的粉虱种类.[结果]辣椒(LJ)、薄荷(BH)、丝瓜(SG)、青菜(QC)为寄主的粉虱种群与烟粉虱B型间遗传距离小于0.003,同源性大于97%,聚为同一发育分支;黄瓜(HG)、假柿木姜子(JSM)为寄主的粉虱出现种群分化:JSM1、HG2与烟粉虱B型间遗传距离为0.002,同源性为98%,并聚为同一分支,JSM2、HG1与温室白粉虱同源性为100%,并聚为同一分支;桑粉虱与各比对粉虱的遗传距离在0.234~1.372,桑粉虱作为独立分支存在.[结论]桑粉虱只危害桑树;桑园周边的辣椒、薄荷、丝瓜、青菜植株上粉虱种群皆为烟粉虱B型,而黄瓜、假柿木姜子植株上的粉虱为烟粉虱B型与温室白粉虱,两者混合危害.  相似文献   

11.
旨在研究陕西菜田烟粉虱和白粉虱的数量结构,为粉虱风险评估和防治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定点调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陕西关中、陕南和陕北不同生态区、不同季节、不同蔬菜作物以及不同菜田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种群分布和组成进行研究,并结合mtDNA-CO1标记基因实现对陕西菜田烟粉虱的生物型鉴定。结果表明,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分布和种群组成因地区、季节、作物种植模式不同而异。其中烟粉虱均呈现优势分布,并占到种群数量的67.2%~100%。采用标记基因技术、序列同源性分析和系统发育研究,明确了陕西菜田烟粉虱生物型为Q型烟粉虱。  相似文献   

12.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由烟粉虱专性传播的毁灭性病害,为明确烟粉虱带毒率及其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发生和危害程度的影响,采用PCR检测方法对陕西和宁夏不同时间、不同区域、不同寄主作物上的烟粉虱带毒率进行检测。结果表明,5、6月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均达到100%,9月次之,为90%,说明5、6、9月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高发时期;陕西关中地区、陕北地区、宁夏所采集的烟粉虱带毒率均在60%以上;对番茄、黄瓜、辣椒、茄子、豆角5种不同寄主作物上烟粉虱带毒率检测结果表明,番茄上的烟粉虱带毒率最高,为78%,说明番茄是带毒烟粉虱更喜食的寄主作物。烟粉虱广泛的分布区域、高携带双生病毒率和高种群密度是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近年来危害不断加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利用烟粉虱对反枝苋的取食嗜好趋性,研究日光温室内反枝苋对主栽作物辣椒上烟粉虱的诱集作用。采用集中式种植、隔离后配套施药的方法,在辣椒定植前2周,距辣椒种植区外缘2.0 m处穴播种植反枝苋,研究反枝苋对烟粉虱的诱集作用与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辣椒主要生长期,反枝苋对烟粉虱成虫及其产卵(以若虫数计)均具有明显的诱集作用,对成虫、成虫产卵的诱集效果分别高达88.8%和94.2%,防治效果分别为85.3%和90.5%;在反枝苋上配套施药防治烟粉虱,结果发现在喷药后第7天,22%氟啶虫胺腈悬浮剂、10%烯啶虫胺水剂、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和5%除虫菊素乳油对成虫和若虫的防效分别为(91.7±9.2)%、(89.3±5.5)%、(54.8±3.4)%、(66.9±2.1)%和(73.6±7.2)%、(81.2±5.7)%、(37.0±4.4)%、(61.5±4.1)%。说明在辣椒日光温室内集中种植反枝苋的同时,配套科学的药剂防治技术,对防治烟粉虱具有显著的效果,有助于实现在辣椒生产中农药减量控害。  相似文献   

14.
田间系统调查结果表明,棚室番茄植株上主要害虫为烟粉虱和蚜虫;巴氏钝绥螨和胡瓜钝绥螨均对烟粉虱虫口密度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控害持效期50 d左右。2种捕食螨、2个释放密度对烟粉虱的控害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巴氏钝绥螨控害作用略强于胡瓜钝绥螨。烟粉虱种群时间生态位宽度值为捕食螨释放区大于空白对照区,化防区最低,其值仅为0.5818;表明化防区目标害虫虫口数量在时间系列上分布的不均匀性,种群波动幅度较大,有暴发成灾的可能;而生防区害虫种群变化较稳定,不易成灾。烟粉虱种群空间生态位宽度在各处理区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29株虫生真菌的鉴定及对烟粉虱的毒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9株虫生真菌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并筛选出对烟粉虱Bemisia tabaci具有高毒力的菌株。【方法】采用形态学及ITS区、TEF区、Bloc区基因序列相似性分析鉴定菌株,并采用浸渍法测定真菌对烟粉虱的毒力。【结果】29株虫生真菌有26株符合白僵菌Beauveria的特征,菌株SB003、SP665和SP670被鉴定属于棒束孢属Isaria;利用TEF区序列、Bloc区序列、TEF-Bloc联合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29株菌株共包括24株球孢白僵菌B. bassiana、2株假性球孢白僵菌B. pseudobassiana和3株环链棒束孢I. cateinannulata。烟粉虱2龄若虫的死亡率随孢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不同菌株致病力不同;用1×108 mL-1的孢子悬浮液处理烟粉虱2龄若虫7 d,致死率最高的菌株为SP433,其次为SB009,分别为87.37%和82.93%。【结论】本研究可为虫生真菌的分类提供理论基础,筛选出的高致病力菌株SP433和SB009可为烟粉虱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鉴定子午岭黑山羊KRTAP36-1基因,并分析其与羊绒性状的相关性,以绵羊KRTAP36-1基因编码区序列为模板,利用GenBank的BLAST功能,在山羊染色体上进行同源性搜索,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  相似文献   

17.
以瓯江彩鲤(Cyprinus carpio var.color)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目前两种常用的转录组拼接方法在鲤的不同品种/品系转录组研究上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在转录组拼接和注释方面,基于序列比对优先策略(Cufflinks软件)拼接的转录组序列平均长度为1 545 bp,注释77 601个转录本;基于从头拼接策略(Trinity软件)拼接的转录组序列平均长度为979 bp,注释转录本数为69 406个。在基因结构和选择性剪切预测方面,Cufflinks软件所拼接的转录组,每个基因平均含有3个转录本数目,而对于Trinity版本转录组,每个基因平均含有4个转录本(P0.001)。经比较发现Cufflinks版本转录组预测的基因结构较Trinity版本更加准确。因此,与从头拼接策略相比,序列比对优先策略所拼接的瓯江彩鲤转录本序列长度更长、注释的基因数目更多,且在基因结构和选择性剪切预测方面更为准确,适用于后续与功能基因表达相关的功能研究;相反,从头拼接策略拼接的转录组更易得到瓯江彩鲤的特异基因序列,对于后续需要利用瓯江彩鲤特异基因序列进行分子进化相关的研究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合理地选用相应的转录组拼接方法提供了依据,也为其他鱼类转录组学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柔嫩艾美耳球虫不同地理株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1亚基(cox1)基因与球虫种群之间的遗传关系,以安徽3个地区的3株柔嫩艾美耳球虫为研究对象,通过卵囊的分离与纯化获得纯种虫株,然后应用PCR技术对柔嫩艾美球虫3个地理株的cox1序列进行扩增,并与GenBank上登录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布氏艾美耳球虫和堆形艾美耳球虫虫株的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显示,每个虫株都成功扩增出800 bp左右的cox1部分有效序列(pcox1),与柔嫩艾美耳球虫pcox1序列种内无差异,pcox1相应序列种间的差异程度为9.9%~14.9%。表明柔嫩艾美耳球虫的cox1序列可作为艾美耳球虫种间遗传变异研究的标记,为进一步研究艾美耳球虫的群体遗传学特性和耐药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山葡萄LDOX基因的全长序列,采用RT-PCR与SMART RACE技术克隆LDOX基因,并对该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山葡萄LDOX基因全长1 353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1 068bp,编码355个氨基酸,氨基酸序列的分子质量为40.19ku,等电点为5.61;VAmLDOX基因(GenBank登陆号:FJ645769)属于双加氧酶基因家族,不含信号肽,VAmLDOX蛋白属于不稳定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中随机卷曲含量最高;山葡萄VAmLDOX氨基酸序列与欧亚种葡萄、苹果、大豆、三花龙胆和紫苏等的同源性系数分别为99%、81%、80%、77%和75%;半定量RT-PCR分析显示,在山葡萄果实着色过程中,VAmLDOX在不同时期的果皮中均有表达,在转色期的叶片、茎、果肉中也均有表达,且表达量相近。  相似文献   

20.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柔嫩艾美耳球虫(Ei meriatenella)3-1E基因的ORF设计一对引物,用RT-PCR方法从E.tenella杨陵(YL)株总RNA中扩增3-1E基因,并将扩增产物与pMD18-T easy载体进行连接并测序,用DNAstar 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分离的E.tenellaYL株3-1E基因与其他虫株相比,核苷酸有9个位点发生变化,其中7个位点的变化引起了相应氨基酸位点的改变,其他2个位点的变化未引起氨基酸的改变。对2006年和2009年分离的YL株3-1E基因的核苷酸进行了比对,结果发现,有两个核苷酸位点发生了变化。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E.tenellaYL株3-1E基因同种间与E.tenella甘肃株遗传关系最近,同属间与E.acervulina法国株遗传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