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于金成  李喆  于宁  赵辉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9):3845-3851
【目的】豁眼鹅产蛋性能优良,是中国宝贵的地方家禽资源。作为豁眼鹅的品种标志,豁眼性状的遗传规律有待揭示。文章通过构建鹅豁眼性状F_2资源群,结合表型分析,验证决定豁眼性状基因为隐性遗传的假设,从而了解豁眼性状的遗传机制,为豁眼鹅遗传资源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20只豁眼公鹅和100只豁眼母鹅为亲本,组建随机交配群产生豁眼鹅纯系F_1代,观察F_1代中眼睑的表现和分离比例;资源群采用远交群体F_2设计,选用豁眼鹅(3只♂,15只♀)和四川白鹅(3只♂,15只♀)为亲本建立资源群,正反交交配产生F_1代,F_1代在避开近交的前提下互交产生F_2代,观察资源群F_1和F_2代中眼睑的表现和分离比例。【结果】豁眼鹅纯系随机交配下一代的豁眼表型比例为89%(n=444),11%(n=444)的个体为正常眼睑表型,其中,豁眼与正常表型公鹅的实际比值为7﹕1(n=238),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χ~2=2.09χ~2_(0.05)(1)=3.84),母鹅的实际比值为10﹕1(n=206),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χ~2=0.06χ~2_(0.05)(1)=3.84),表明决定豁眼性状的基因为隐性遗传的假设为正确的;同时,提示豁眼性状可能由两个基因座决定的,其中一个基因座影响眼睑形成,另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基因座影响豁眼表型的外显率。②豁眼鹅与四川白鹅的反交F_1代群体中公鹅和母鹅全部为正常眼睑,表明豁眼性状相对正常眼睑为隐性遗传。③正交F_1代中公鹅100%(n=71)为正常眼睑,母鹅中83%(n=76)的个体表现豁眼,17%(n=76)的个体表现正常,其中,豁眼母鹅与正常表型母鹅的实际比值为5﹕1(n=76),与理论值差异不显著(χ~2=3.51χ~2_(0.05)(1)=3.84),表明豁眼性状呈伴性遗传。④正交F_2群体中豁眼公、母鹅与正常眼睑实际比值分别为5﹕8(n=102)和2﹕3(n=94),与理论比值差异不显著(χ~2=0.36,0.02χ~2_(0.05)(1)=3.84);同时,反交F_2群体中豁眼公、母鹅与正常眼睑的实际比值分别为0﹕1(n=61)和5﹕7(n=60),与相应的理论比值差异不显著(χ~2=0.02χ~2_(0.05)(1)=3.84),正反交F_2群体中公母鹅的豁眼表型分离情况进一步证实了豁眼性状呈伴性隐性遗传的遗传规律。【结论】豁眼性状相对正常眼睑为隐性遗传,且呈伴性遗传;豁眼性状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基因座的影响,一个起主要作用的基因座位于Z染色体上,另一个修饰作用的基因座位于常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豁眼鹅作为父本的杂交利用效果。[方法]以豁眼鹅为父本,以四川白鹅为母本,测定其杂交后代1~10周龄增重、10周龄体尺及屠宰性能。[结果]在日增重方面,豁眼鹅公鹅、豁眼鹅母鹅的日增重均显著高于四川白鹅公鹅和四川白鹅母鹅(P0.05),杂交公鹅的日增重明显高于豁眼鹅公鹅和四川白鹅公鹅。在屠宰性能方面,杂交鹅公、母鹅均优于各纯系。在体尺指标方面,豁眼鹅、四川白鹅和杂交鹅的体尺指标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中杂交鹅的平均体斜长、龙骨长、胸深、胫长、半潜水长等均高于豁眼鹅和四川白鹅(P0.05);杂交鹅与豁眼鹅、四川白鹅的胸宽差异不显著(P0.05);豁眼鹅的胫围显著高于四川白鹅和杂交鹅(P0.05)。[结论]豁眼鹅可作为杂交利用的父本。  相似文献   

3.
于金成  于宁  赵辉  李喆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2):2371-2379
【目的】鹅豁眼性状呈隐性伴性遗传,其遗传基础有待揭示。基因FRAS-related extracellular matrix 1(FREM1)编码区的一些隐性突变导致了人类及模型小鼠上眼睑部分或完全缺失。本试验以鹅豁眼性状资源群为主要材料,通过对鹅基因FREM1的克隆、表达及基因多态性分析,验证FREM1是影响鹅上眼睑性状候选基因的假设,为深入研究眼睑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奠定基础。【方法】采集鹅豁眼性状F2资源群中成年纯种豁眼鹅母鹅(3只)、四川白鹅(6只,雌雄各半)、♂豁眼×♀四川白鹅F1代公鹅(3只)的眼睑和肾组织,提取其总RNA,以鹅FREM1(XM_013193557)全长转录序列为参考设计引物,利用反转录RT-PCR克隆鹅FREM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进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研究鹅眼睑和肾组织FREM1基因的表达特性。采集成年纯种豁眼鹅公鹅、四川白鹅公鹅和♂豁眼×♀四川白鹅正反交F1代公鹅各30只的血液,提取全血DNA,以鹅FREM1(Anser cygnoides domesticus breed Zhedong scaffold203_32,NCBI)序列设计引物,利用直接测序法检测FREM1基因变异位点在不同鹅群体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经测序和拼接,获得鹅FREM1基因c DNA序列7 305bp,该序列包含一个完整的CDS(Coding Sequences)区,编码2 184个氨基酸。与四川白鹅和浙东白鹅相比,在豁眼鹅FREM1基因CDS序列上发现第4 515bp:TC是错义突变,导致第1 505aa:ValAla变化,位于FREM1蛋白的CSPG重复结构域中第10个CSPG上。利用在线工具SIFT预测该氨基酸替换对蛋白功能的影响较小。通过I-MutantΔΔG和MUPro程序分析,p.1505VA位点氨基酸替换大幅度降低了FREM1蛋白的稳定性。(2)FREM1基因在四川白鹅公、母鹅的眼睑和肾脏2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肾脏表达水平远远高于眼睑,更为重要的是,公鹅FREM1基因的组织表达水平正好接近母鹅的2倍。ZHW(正常眼睑)和ZhW(上眼睑部分缺失)基因型鹅FREM1基因相对表达量无差异(P0.05),虽然ZHZh(正常眼睑)基因型鹅的FREM1基因相对表达量是ZHW和ZhW基因型鹅的2倍多,但这可能是性别不同导致的差异。(3)豁眼鹅群体中基因型HH、Hh和hh的频率分别是0、0和1.0,等位基因H和h的频率分别是0和1.0,杂合度为0;四川白鹅群体中基因型HH、Hh和hh的频率分别是1.0、0和0,等位基因H和h的频率分别是1.0和0,杂合度为0;F1代群体中基因型HH、Hh和hh的频率分别是0、1.0和0,等位基因H和h的频率分别是0.5和0.5,杂合度为1.0。【结论】基因FREM1是决定鹅上眼睑性状的H基因座,该基因编码区1个纯合型错义突变导致了FREM1蛋白第10个CSPG结构域的变化,从而影响了FREM1蛋白的稳定性,基因FREM1的c.4514TC突变可作为鹅豁眼性状重要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4.
一、种鹅的饲养管理1.种鹅的选留种鹅的选择在生产上特别重要.直接影响到种蛋的受精率,雏鹅的成活率。种鹅应来自不同的生产群,这样既可避免近亲交配,又可获得杂交优势,提高育雏率。选留时应注意交优良的品质遗传给后代,一般根据体形外貌选择体大、健壮、开产早、抱性强的作种用,通过复选2,3次,确定先留,公鹅除体格健壮之外,还要求阴茎发育良好。生产上每组公母比例1:3—4为宜。  相似文献   

5.
蔡马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5):3683-3684
以著名的地方特色品种豁眼鹅和四川白鹅组合杂交,筛选出优化的杂交后代,用(SDS)PAGE对豁眼鹅及杂交后代的血液蛋白质进行多态分析。结果表明,在还原条件下,全血样品更能显示出蛋白质的多态变化,优化杂交后代鹅的蛋白质结构出现新的亚基组分S1~S3,清蛋白(Alb)和转铁蛋白(Tf)受多等位基因支配,其差异变化的频率直接或间接与生产性能相关。提示蛋白质表达多态变化差异,是地方特色鹅群体遗传分析、保种利用、选育、种质评价及杂交亲本选配的有效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6.
选用10个微卫星引物对四川白鹅、豁眼鹅、莱茵鹅、朗德鹅、扬州鹅5个鹅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个鹅品种的10个微卫星座位共检测到272个等位基因,平均基因数为5.4个,5个鹅品种在10个微卫星座位上的基因频率存在一定差异,其平均基因杂合度为0.708 1,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661 8。其中,扬州鹅平均基因杂合度最高,为0.756 8,遗传多样性最丰富;朗德鹅平均遗传杂合度最低,为0.670 7。  相似文献   

7.
为评估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纯合度,寻找区分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系、连续三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团头鲂群体)的稳定的分子遗传标记,本研究以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浦江1号选育系F9群体为对照组,利用39条多态性RAPD随机引物比较分析了团头鲂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一代群体(G1)、二代群体(G2)和三代群体(G3)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获得了用于鉴别不同团头鲂育种群体(F9、G1、G2、G3)的稳定的RAPD分子遗传标记,探讨了连续多代诱导减数分裂雌核发育对团头鲂基因纯化的效果。结果显示,39条RAPD随机引物在F9、G1、G2和G3群体中扩增条带总数分别为213条、202条、200条和190条,F9、G1、G2和G3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36.15%、35.64%、27.00%和26.84%,F9、G1、G2和G3群体的Shannon信息指数分别为0.207 9、0.185 7、0.146 1和0.138 3。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多态位点比例、Shannon信息指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F9群体,随着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遗传多样性水平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即G1>G2>G3。4个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8 5~0.906 0,3个雌核发育群体的群体内个体间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9群体;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呈现随雌核发育世代数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即G3>G2>G1。群体间成对FST值为0.269 2~0.419 5,经置换检验得到的FST值的P值为0.000 0~0.009 0,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表明4个群体间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分化。有5条随机引物在群体间产生了特异DNA片段,其中,4条随机引物(S3、S40、S58和S75)可用于区分G3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9、G1和G2),引物S3的鉴别可靠性最高;仅1条随机引物(S71)能用于区分G2群体和其他3个群体(F9、G1和G3)。本研究结果表明,连续多代的人工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诱导已对团头鲂育种群体产生以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遗传多样性明显降低,并呈现逐代降低的趋势;另一方面,遗传纯度明显升高,并呈现逐代升高的趋势。连续多代减数分裂雌核发育能显著加快团头鲂基因的纯合速度,雌核发育三代群体(G3)已经是一个遗传一致性较高的高纯品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鸡的胫色和羽色作为品种的特征性状是新品种选育的重要性状。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鸡育种生产中的青黄脚和白色羽性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形成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方案。【方法】采用候选基因的方法,将 BCO2 基因作为鸡青黄脚形成的候选基因,以青黄脚、青脚和黄脚个体为材料,通过测序对 BCO2 基因上的目的位点进行分型,分析该位点与不同性状间的关系。分别将编码扩展基因座 e、显性白基因座 I 和隐性白基因座 C 的 MC1R、PMEL17 和 TYR 基因作为白色羽相关候选基因,以隐性白羽洛克鸡、快大型白羽肉鸡、合成隐性白品系和杂交后代白羽个体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 PCR 检测对相关候选突变进行分型,分析相关基因多态性与性状的关系。【结果】(1)青黄脚性状是由真皮层黑色素和胫部黄色鳞片相互作用的结果,BCO2 基因突变是青黄脚性状形成的关键,342 bp 处的突变位点可用于相关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淘汰 CT基因型个体即可达到纯化目的;(2)合成隐性白品系的隐性白基因座为 cc,后代白色羽不是因隐性白突变所致;(3)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PMEL17 基因编码的显性白等位基因 I,全部为杂合子基因型 Ii;(4)杂交白羽后代均携带 MC1R 基因编码的 E 和 ER 等位基因;(5)显性白突变等位基因 I、E 和 ER 均来自快大型白羽肉鸡。【结论】青黄脚性状是由控制表皮颜色的 BCO2 基因上的突变导致,342 bp 位点可用于针对该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白色羽形成与隐性白突变无关,主要是由编码显性白等位基因 I 的 PMEL17 突变导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皖西白鹅公鹅进行适期阉割,并配合实施人工强制换羽技术对其采绒量、羽绒品质和体重的影响。[方法]在同一鹅群中分别选取90、100、110、120、130、140日龄的皖西白鹅公鹅,分6组进行阉割试验;另设1组作为对照。每组公鹅60羽。测定皖西白鹅的产绒量、绒朵数及体重等,并计算各日龄鹅的平均增产情况。[结果]经过连续6年的试验,阉割后公鹅的采绒量增产显著;羽绒品质提高至最高级别的串串绒级,比普通鹅绒的价格高70%以上;公鹅体重增加明显,平均增重在1 000 g以上;阉割日龄对阉割后公鹅的增重指标没有直接影响。[结论]在皖西白鹅公鹅120日龄时进行阉割是最佳时期。通过阉割配合人工强制换羽技术,不但可使公鹅性情变得温顺、便于管理,而且阉割后的公鹅生长发育快、体型增大,可连续采绒3年。  相似文献   

10.
吴东祥 《福建农业》2010,(12):26-26
<正>一、挑选种鹅挑选10月龄以上体型大、健壮、眼有神、颈稍长、发育良好的作种鹅。公母比例,大种鹅1:5—6,小种鹅1:7—8。二、交配受精产过一年蛋的母鹅与青年公鹅交配,蛋的受精率与孵化率都高。  相似文献   

11.
固始鸡慢羽系胫色、羽色与羽毛生长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观测了固始鸡慢羽系胫色、羽色的变化规律及羽毛生长情况。结果表明 :随着周龄的增加 ,胫色由浅色向深色转变 ;而羽色则由深色向浅色转变。固始鸡慢羽系部分公鸡 6周龄已有明显的性征表现 ,此时鸡冠发育清楚可辨 ,羽色鲜艳、亮丽 ,且多为红棕黄羽。从 9日龄开始 ,雏鸡绒羽依次从颈部、胸部换羽 ,30日龄左右开始部分长尾羽。  相似文献   

12.
以扬州鹅、四川白鹅、皖西白鹅、豁眼鹅和浙东白鹅5个鹅品种为试验材料,每个品种各60只,公母各半,根据鹅脂联素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扩增部分内含子,用PCR-SSCP方法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对不同品种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在鹅脂联素基因内含子上发现2个单碱基突变位点,分别为第16、26位点的A-G、T-C。鹅群中表现出3种基因型(AA、AB、BB);除豁眼鹅与皖西白鹅、浙东白鹅外,3种基因型在鹅品种两两之间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群体遗传分析表明,豁眼鹅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最高,皖西白鹅最低,所有品种均表现为中度多态性。本研究表明鹅脂联素基因在不同品种中具有丰富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可以进一步作为候选基因来分析其与脂肪性状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选取70日龄四川白鹅、百子鹅为试验对象,以豁眼鹅为对照,比较了各品种间生产性能差异。结果表明,3个鹅种母鹅体重差异显著(P0.05),百子鹅四川白鹅豁眼鹅;百子鹅在体斜长、胫围、潜水长3个体尺指标上高于豁眼鹅和四川白鹅,其中,百子鹅的胫围和潜水长明显高于豁眼鹅,差异极显著(P0.01)。3个鹅种公鹅潜水长,百子鹅四川白鹅豁眼鹅,差异极显著(P0.01),百子鹅公鹅的胫长高于四川白鹅,差异极显著(P0.01),胫围高于豁眼鹅和四川白鹅,差异极显著(P0.01)。3个鹅种各项屠宰指标间均存在着不同差异,百子鹅母鹅全净膛率、半净膛率、胸肌率显著高于豁眼鹅(P0.05),四川白鹅腿肌率8.79%,高于豁眼鹅,差异极显著(P0.01)。百子鹅公鹅的全净膛率和胸肌率高于其他两个品种的公鹅,差异显著(P0.05)。豁眼鹅公鹅的腹脂率低于其他两个品种,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杂交后代雏鹅的生产性能和外貌特征变化。[方法]利用莱茵公鹅与四川白鹅母鹅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雏鹅的外貌特征变化,并研究其生长速度和产蛋性能。[结果]从杂交后代的外貌特征看,绝大多数雏鹅的绒毛颜色、额瘤大小、体形特征与四川白鹅相似,仅有20%左右与莱茵鹅相似。少数后代雏鹅的绒毛颜色为灰色,可能与莱茵鹅的固有特征有关。后代雏鹅表现出明显的杂交优势。4周龄杂交鹅平均体重比四川白鹅高8.37%,而7和10周龄杂交鹅平均体重比四川白鹅分别高16.49%和15.22%。成年杂交鹅的平均产蛋量为42.35个,远低于四川白鹅。[结论]利用莱茵鹅作父本、四川白鹅作母本是较理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四川白鹅活体拔毛产毛绒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白鹅种群中抽取试验鹅106只,分别进行“成年公鹅常年拔毛”、“种鹅体产期拔毛”、“种鹅育成期投毛”及“肉鸽一次性拔毛”四个试验.除“成年公鹅常年拔毛”试验不设对用外,其余备试验均设对照。试验结果表明成年公鹅一年可拔毛8次,平均每只一年获得毛绒736.7克.种鹅休产期拔毛二次,平均每只获毛纺157.2克,休产期拔毛对其体重和产蛋性能并无不良影响。种鹅育成期拔毛二次,平均每只获得毛绒111.3克,对有成期生长发育未见不良影响。肉鹅一次性拔毛虽然每只可获得毛绒50.9克,但拔毛后要饲养25天以上方好出售,结果毛绒收入不延长饲养期支出,因此没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基于酶切的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5个鹅品种[狮头鹅(ST)、溆浦鹅(XP)、皖西白鹅(WX)、豁眼鹅(HY)、朗德鹅(LD)]进行测定,通过序列比较发现品种间存在SNP,在分析品种群体遗传参数的基础上,建立系统发生树。研究结果表明,所有样本酶切位点在20万左右,测序覆盖度在10%以上。狮头鹅群体平均突变位点26 172个,溆浦鹅群体34 153个,皖西白鹅群体35 179个,豁眼鹅群体为29 182个,朗德鹅群体18 675个。朗德鹅与其他鹅品种的Fst均在0.08以上,说明朗德鹅和其他鹅品种序列差异较大,狮头鹅与其他3个白鹅品种之间的Fst在0.04左右,3个白鹅品种的Fst较小。系统发生树分析表明,5个鹅品种大致分为三大类,溆浦鹅和狮头鹅聚为一类,皖西白鹅和豁眼鹅聚为一类,朗德鹅单独为一类。品种之间存在大量的SNP,该研究为鹅品种识别和进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6个地方鸡种羽毛性状遗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丝羽乌骨鸡(S)、仙居鸡(X)、固始鸡(G)、萧山鸡(XIS)、北京油鸡(Y)、狼山鸡(L)6个地方鸡种为试验素材,通过品种间的正反交试验、回交试验、横交试验,观测羽型性状、羽色性状、羽速性状在不同组合下产生的F1和F2代中的表现和分离比例,分析各性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羽型性状受常染色体基因H/h控制,片状羽型对丝状羽型为显性,片状羽型在仙居鸡、固始鸡、萧山鸡、北京油鸡、狼山鸡群体中均为显性纯合,遗传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狼山鸡的黑羽,北京油鸡的红羽和萧山鸡、仙居鸡、固始鸡的黄羽对丝羽乌骨鸡隐性白羽的遗传方式是完全显性遗传;各鸡种具有独特的羽速种质特性,丝羽乌骨鸡、仙居鸡为快羽型,固始鸡、北京油鸡、萧山鸡为慢羽型,狼山鸡为快慢羽混合型,伴性快慢羽基因(k/K)在6个地方鸡种中遗传稳定,符合伴性遗传规律,观测值与理论值相一致(P>0.05)。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