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落叶松幼苗在其人工林内难以更新。为探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是否具有在落叶松人工林内成功定植并替代落叶松更新的潜力,采用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Ⅰ:1 300株·hm-2的平地,样地Ⅱ,660株·hm-2的平地;样地Ⅲ,330株·hm-2的平地;样地Ⅳ,660株·hm-2的坡地)下进行人工更新。结果表明:1)样地Ⅰ和样地Ⅱ更适宜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存活,且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成活率均高于青海云杉的;2)同一样地内,红皮云杉幼苗的地上生物量均高于青海云杉的,并且在样地Ⅰ和样地Ⅱ红皮云杉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青海云杉的;3)在不同落叶松人工林样地,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均有较好的外生菌根侵染;4)红皮云杉幼苗的1级根直径受环境影响较大,而青海云杉幼苗的1级根皮层厚度受环境影响较大。同一样地内,2种云杉幼苗的1级根解剖结构除在样地Ⅳ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外,在其它样地基本无显著差异。红皮云杉和青海云杉幼苗均适宜在落叶松人工林内存活,但相对高密度的林分更适宜云杉幼苗的生长,且红皮云杉比青海云杉更具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1年生橿子栎(Quercus baronii)、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槲栎(Quercus aliena Bl.)和欧洲山毛榉(Fagus sylvatica)营养钵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分析对比其各项生长指标以及地上部分、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系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山西省南部地区,相同的生长环境及育苗措施下,5种壳斗科树种的幼苗在部分生长指标上表现出差异性。其中,山毛榉1年生幼苗苗高、侧根重、1级侧根长、2级侧根数、2级侧根长表现最好;槲栎地径指标表现最好;栓皮栎地下生物量、主根重、根冠比指标表现最好;而辽东栎、橿子栎各项生长指标表现均一般。  相似文献   

3.
指出了华北落叶松和云杉是华北地区重要的针叶树种,以华北落叶松和云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控制条件进行了栽培实验,设置了不同的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处理,调查了苗期苗高、地径、枝干生物量、根生物量和叶绿素含量,研究了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苗期生长的效应,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和云杉苗期生长对土壤水分响应和氮素浓度响应均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调查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调查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的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数量、幼苗的存活和生长状况以及其幼树出现的生境.结果表明:在结实的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内均有1年生落叶松幼苗,其数量与人工林种子库落叶松种子数量有关,其存活和生长(高生长和叶片数量)状况明显受林分开阔度、地面植被盖度和枯落物的影响.1年生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内生长缓慢,一般高生长不超过6 cm,地径生长不超过0.1 cm,叶片数量不超过25针.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幼苗4月末开始出现,6月份幼苗数量最多,9月份林内大部分幼苗死亡.这表明长白落叶松幼苗在林下不能正常存活和生长,而影响其存活和生长的主要因素是光照、草本灌木和地面枯落物.另外,长白落叶松林下很难见到幼树,只有在有种源、光照充足、草本灌木和枯落物少,以及土壤较湿润的生境中能见到其幼树.  相似文献   

5.
森林枯落物和土壤具有重要生态水文功能,对六盘山香水河小流域的辽东栎-少脉椴、华北落叶松林的研究表明:辽东栎-少脉椴林枯落物未分解层、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分别为5.42、11.28 t·hm-2;华北落叶松林的对应值分别为5.72、24.51 t·hm-2.两种林分枯落物的有效拦蓄量分别为0.56和1.63 mm,即华北落叶松林枯落物的持水能力好于辽东栎-少脉椴林.但辽东栎-少脉椴林1 m土层的非毛管持水深和毛管持水深(108.15、441.02 mm)远大于华北落叶松林(65.80、420.00 mm),且前者生长季1 m土层有效持水能力(267.77 ~327.42 mm)大于后者(133.55 ~227.23 mm).从林地综合持水能力来看,辽东栎-少脉椴林的水文生态功能优于华北落叶松林.此外发现,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林分,但其1 m土层的有效持水能力的非毛管比例都是36.6%,毛管比例都是63.4%,表明在采用土壤有效持水能力、毛管贮水深、非毛管贮水深这3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评价较厚土层的总持水能力时,都将有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华北落叶松和白杄幼苗对光照和竞争响应的差异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用3年生华北落叶松和白杆幼苗为试验材料,盆栽试验以自然光照为基础设置4个遮光率水平作为不同光照条件,设置5个密度水平,每个树种15个栽植组合方式(包括单独栽植和混合栽植),进行一个生长季节的试验和取样观测分析,以确定这2个树种在苗期对光照和栽植密度的生长和生理响应以及存活率等功能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相对地径生长量在微光条件下显著提高,且其存活率在半光照和弱光照条件下也显著提高.白杆幼苗的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表现出随光照减弱而升高的趋势,但其存活率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的栽植密度下,华北落叶松幼苗的生长和生理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差异,但适中的栽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其存活率;白杆幼苗高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在与落叶松混栽时比单树种栽植时高,但其存活率没有任何变化.上述结果表明:适度遮荫和密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华北落叶松苗期生长并显著提高其存活率,从而有利于华北落叶松成功度过幼苗幼树期;同时,适度遮荫和混栽也有利于白杆幼苗幼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在田间条件下,设置0 g/株(对照)、4 g/株、8 g/株、12 g/株、16 g/株5个氮肥施用量处理,研究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辽东栎幼苗生长和氮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辽东栎的总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表明施用氮肥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施用氮肥提高了辽东栎的硝酸还原酶活性、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谷氨酸脱氢酶活性、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因此,施用氮肥提高了辽东栎的氮代谢相关酶活性及其氮吸收和存储能力,从而促进了辽东栎生长,提高了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不同处理比较来看,12 g/株是辽东栎育苗实践中适宜的氮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8.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研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限制因素,探索寻找促进天然更新的实用技术,为改善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和林分结构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宁夏六盘山选择5个试验点,每个试验点按林冠郁闭度不同选择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类生境(近熟林的林冠下、林隙、林中空地、林缘和退耕幼龄林地),每类生境各设1块12 m×20 m样地,2018年10月中旬在每块样地设置割草、除落、开沟、挖穴和对照5种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区组平行于等高线排列,地表处理后撒播华北落叶松种子(100粒·m~(-2))。整个试验共设置25块样地,每块样地5种处理,每种处理3次重复。在近熟林林冠下和退耕幼龄林生境设置防止鸟鼠采食种子的尼龙网覆盖和不覆盖2种措施。2019年6月计数存活幼苗,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覆网时,退耕幼龄林、林缘、林隙、林冠下和林中空地5类生境的幼苗密度均值依次为2.7、1.8、1.4、1.3和0.8株·m~(-2);开沟、挖穴、清枯、割草和对照5种处理幼苗密度均值依次为2.1、1.9、1.8、1.3和1.1株·m~(-2);每类生境的5种处理之间,最高的平均幼苗密度依次为林缘样地开沟4.1株·m~(-2)、退耕幼龄林样地割草3.6株·m~(-2)、林隙样地开沟2.4株·m~(-2)、林冠下样地挖穴2.1株·m~(-2)、林中空地挖穴1.3株·m~(-2)。林地覆网能极显著提高所有处理的幼苗密度。近熟林内林冠下样地的幼苗密度均值提高幅度依次为清除枯落物2.3株·m~(-2)、开沟1.0株·m~(-2)、对照0.5株·m~(-2)、挖穴0.5株·m~(-2)、割草0.5株·m~(-2),即可提高0.5~2.3株·m~(-2);退耕幼林样地的幼苗密度均值提高幅度依次为清枯2.3株·m~(-2)、开沟1.7株·m~(-2)、挖穴1.3株·m~(-2)、割草0.6株·m~(-2)、对照0.3株·m~(-2),即可提高0.3~2.3株·m~(-2),与近熟林内林冠下样地基本一致。【结论】限制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包括动物采食种子、过厚枯落物层阻碍幼苗根系进入土壤、病虫危害、杂草竞争和过密林冠遮荫等;建议采取的最佳复合措施为:通过间伐形成或选择业已存在的中等郁闭生境(如未郁闭幼龄林、林缘、林隙等),在林地部分区域全部清除枯落物或大面积开沟,下种后覆盖防止动物取食种子的尼龙网,这样可大幅提高林下幼苗密度。  相似文献   

9.
以白皮松、油松和红皮云杉3个针叶树种1a生幼苗为对象,研究在100%全光(CK)、70%透光和40%透光3种光照下幼苗生长和根系发育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光照条件下3个树种幼苗生长随时间变化存在不一致性,白皮松和油松高生长、地径生长均表现为全光照高于低光照处理,而红皮云杉在低光照处理下,其苗高和地径高于全光照。油松和红皮云杉根长、根系表面积、根系体积各时期发育,均表现出全光照70%透光40%透光趋势;而白皮松在根长和根系表面积方面,则为70%透光高于全光照和40%透光,在根系体积方面,全光照高于70%透光和40%透光。适度遮阴有利于白皮松幼苗生长,不利于油松幼苗生长,而红皮云杉幼苗对光照适应范围较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盆栽试验播种山合欢(Albizia kalkora(Roxb.)Prain)、山毛豆(Tephrosia candida DC.)、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 L.)种子,研究容重分别为1.11 g·cm-3、1.50 g·cm-3、1.88 g·cm-3的土壤对种子出苗率、出苗势和幼苗株高、根长及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容重的增大,3种植物种子的出苗率、出苗势均下降,幼苗的株高降低,根长缩短,地上、地下生物量减少.在容重大的土壤中出苗较好的为山毛豆,而从幼苗的生长情况看、在容重大的土壤中生长较好的为山合欢和菊芋.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外生菌根真菌对宿主植物黑松幼苗耐盐性的影响,采用盆栽实验,将成功侵染菌种土生空团菌(Cg)、紫晶蜡蘑(La)的黑松幼苗移栽于盐渍土壤中,培育3个月后,测定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1)与非菌根化幼苗相比,接种菌根真菌Cg和La显著提高了针叶叶绿素a(由0.78 mg/g FW增加到1.27 mg/g FW和1.47 mg/g FW)和叶绿素b(由0.28 mg/g FW增加到0.40 mg/g FW和0.43 mg/g FW)的含量,增加了宿主体内脯氨酸含量(地上部:La> Cg> NM;地下部:La> Cg> NM),增强了K^+的吸收、转运,有效地维持(Cg菌种)或是降低(La菌种)了宿主地上部分Na^+/K^+的比值;显著(P <0.05)降低了宿主幼苗地下部的Na^+/K^+比值(由0.70降低到0.47和0.64)。2)外生菌根真菌有利于松树幼苗的生长,提高了其耐盐性,但因菌种而异(La> Cg)。深入研究不同菌种对不同宿主植物耐盐性的影响,将会成为后续菌根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沿海滩涂盐碱地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外源油菜素内酯(BR)对不同温度(8、28、38℃)下香椿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以盆栽5月龄香椿幼苗为试材,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研究外源油菜素内酯对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外源BR处理可提高不同温度下香椿幼苗叶绿素的含量,显著提高香椿幼苗生物量和干物质积累量,使香椿幼苗叶片组织加厚,叶片相对含水率(RWC)提升,并且提高了香椿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s)、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了胞间CO_2浓度(C_i)、蒸腾速率(T_r)、初始荧光(F_o)、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综上所述:喷施油菜素内酯可以促进适温下(28℃)香椿幼苗植株的生长,提高香椿幼苗在温度胁迫下的缓解作用和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华北落叶松所受竞争压力与胸径生长之间的关系,利用目标树中心样圆法对关帝山林区华北落叶松天然林间伐迹地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受到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在1998年间伐后胸径生长量差异显著,且随着竞争强度的升高而减少;华北落叶松胸径连年生长量的变化由间伐释压前的下降趋势逐渐转变为缓释压力后的上升趋势;其中,间伐后受不同竞争压力的目标树胸径增长速率仍趋异化,弱度竞争目标树上升速率大于中度竞争目标树,而强度竞争目标树年平均胸径生长量上升最缓且趋势较不明显;竞争压力指数与伐后15 a胸径生长量呈幂函数关系,拐点出现在竞争压力指数为1处并在大于2后趋于平缓;以目标树为核心构建的经营体系能更加具有针对性,通过适度干扰及抚育间伐手段改良一定条件下的林木生长模式,进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  相似文献   

14.
对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的道路绿化植物景观配置模式进行实地调研,统计分析主要道路的绿化断面形式、道路绿化现状及植被种类选择。运用综合评价指数法,以植物物种多样性、植物生活型结构、植物景观变化性、植物观赏时序、植物景观空间、植物季相丰富度、植物景观韵律感以及植物与整体环境的协调性作为评价指标,建立景观综合评价体系,对运城市盐湖区道路绿地景观进行分级,进而对道路绿地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禹西路和铺安路为Ⅰ级景观道路;槐东路、涑水东街、学苑路、人民北路、人民南路、禹都东街为Ⅱ级景观道路;魏风街、涑水西街、潞村街、河东东街、河东西街、解放北路、条山路、圣惠北路、韩信路、工农西街、红旗西街、红旗东街为Ⅲ级景观道路;凤凰路、中银南路、周西路、圣惠路为Ⅳ级景观道路。提出丰富道路绿化植物景观配置模式,适当引进新品种,增加草坪及地被覆盖率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于2017年7-9月对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气象、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分析,探究影响森林康养环境最为基本的因素--气候环境舒适度、声环境舒适度以及空气洁净度的时空分异,并评价森林公园的环境整体舒适度,为森林康养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研究表明高温环境下,苏峪口国家森林公园内因具有优良的空气质量、适宜的声环境以及相对较为舒适的气候环境使得环境整体舒适度远优于银川市这一城市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云杉梢斑螟是云杉林最主要的害虫之一,文章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云杉梢斑螟的发生与林分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林分的郁闭度越低,云杉梢斑螟的虫口密度和有虫枝率越高,其危害越严重,中龄林平均虫口密度最大,纯林中云杉梢斑螟发生比混交林发生严重。  相似文献   

17.
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对不同水分条件下的樟树幼苗进行光合指标的测定,探究樟树幼苗在干旱胁迫下的自我调节与适应性,为苗期栽培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1)在轻度胁迫(LS)、中度胁迫(MS)、重度胁迫(SS)的条件下,樟树幼苗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与叶绿素a/b均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胁迫结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P <0.05),且重度胁迫(SS)时叶绿素含量下降程度较大,叶绿素a下降幅度略高于叶绿素b,导致叶绿素a/b的比值下降;2)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胞间CO_2浓度(C_i)在干旱条件下持续下降,在重度干旱(SS)条件下下降幅度最高,各组间差异性显著(P <0.05);3)轻度干旱(LS)与中度干旱(MS)下胁迫结束时水分利用效率(RWUE)高于对照组,重度干旱(SS)则略低于对照组;4)在干旱胁迫条件下,一年生香樟幼苗可通过调节叶绿素含量与水分利用情况来适应干旱逆境。  相似文献   

18.
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幼苗为实验材料,开展了外源多胺对红椿干旱胁迫下Tc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应研究。实验设置了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干旱胁迫梯度,干旱结束后,喷施了1 mmol/L的外源腐胺(Put)、亚精胺(Spd)及精胺(Spm)溶液作为修复处理,旨在探索湖南本土珍贵树种红椿Toona ciliata在遭受季节性干旱胁迫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有效修复措施。结果表明:1)成功克隆了红椿S-腺苷甲硫氨酸脱羧酶(Tc SAMDC)基因片段,测序得到一条532碱基对的DNA。2)外源Put、Spd和Spm溶液对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红椿Tc SAMDC基因表达的修复效果都非常显著(α=0.01)。3)3种外源多胺在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对红椿叶片的Tc SAMDC基因表达表现出不同的修复调节作用,其中以外源Spd效果最佳。因此,人为施加外源多胺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红椿TcSAMDC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植株的干旱修复能力。采用人工喷施外源多胺诱导Tc SAMDC基因表达,于对抗干旱胁迫具有极强的实际操作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叶面喷施外源多胺对干旱胁迫下红椿幼苗叶片的解剖结构损伤的修复效果,以2年生红椿家系盆栽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干旱胁迫+外源多胺修复处理"试验。通过对叶片解剖结构指标的观测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主脉直径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以外源精胺(Spm)溶液对植株的水分运输能力的修复效果最佳。2)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上表皮厚度起到调节效果差异不明显;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下表皮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显著(P <0.05);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叶肉厚度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结合3个指标响应的综合情况来看,3种外源多胺中以外源亚精胺(Spd)对叶片储水能力修复效果最强。3)3种外源多胺溶液对红椿叶片栅/海绵比值的修复调节效果差异极显著(P <0.01);3种外源多胺溶液中,仅外源Spd溶液对栅/海比值的缓解调节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Containers deform seedling root systems and have a potential to inhibit tree growth after outplanting. Ponderosa pine (Pinus ponderosa Dougl. ex Laws. var. ponderosa), western white pine (Pinus monticola Dougl. ex D. Don), and Douglas-fir (Pseudotsuga menziesii var. glauca (Beissn.) Franco) were grown in containers coated with latex paint containing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cupric carbonate and outplanted in a forest. Treatment effects on seedling growth and root morphology were determined after one growing season in the field. Seedling height was unrelated to treatment and stem diamet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p0.05). New root growth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root plug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0.05). The optimal concentration of cupric carbonate for seedling root growth in the upper portion of the root plug was estimated by multiple regres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