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长江干流水文站和洞庭湖四口水系(松滋、虎渡、藕池、调弦水系)各控制站实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下荆江裁弯、葛洲坝水利枢纽和三峡水利枢纽等重大水利工程运行前后,四口水系分流分沙的变化,阐述重大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地区四口水系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下荆江裁弯后四口分流分沙比明显减少,分流分沙量也呈递减趋势,四口分流分沙比的时间变化过程表现出不同特征。葛洲坝水利枢纽的运行对四口水系流量过程影响很小,拦沙作用也十分有限。三峡水利枢纽的蓄水对四口水系的分流分沙比影响较小,但分沙量大幅减少,洞庭湖湖区泥沙淤积量也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三峡水库蓄水影响下的洞庭湖水位快速准确预测,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洞庭湖水位预测模型.该模型训练和测试阶段以2006—2009年三峡逐日出库流量、清江逐日流量及洞庭湖"四水"逐日入湖流量为输入变量,洞庭湖出口城陵矶站及洞庭湖东、南、西湖区5个代表性水位站逐日水位为输出变量,分析得知训练集和测试集平均均方误差分别为6.130×10-4和1.477×10-3,决定系数为0.980 7.为了定量分析三峡水库蓄水对洞庭湖不同湖区水位的影响,将三峡的入库流量代替出库流量作为输入变量,其他输入量不变,通过训练好的模型还原自然状态下的洞庭湖湖区水位变化过程,并与实测水位对比,结果表明:与长江距离较近且水力联系紧密的东洞庭湖北部城陵矶站及西洞庭湖北部南咀站受三峡水库蓄水影响显著,而南洞庭湖受水库蓄水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洞庭湖的径流由四水、四口和区间径流组成。除个别时段外,四水径流年内分布基本稳定,而由于下荆江裁弯、洞庭湖泥沙淤积和三峡等长江上游控制性水库的调节作用,四口径流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并且逐渐向汛期集中,洞庭湖径流的变化主要受四口径流变化的影响。采用5(95)%百分位年径流基本能反映洞庭湖年径流极端洪、旱阀值,为避免在极端径流情况下洞庭湖出现洪、旱灾害,需采取以长江和四水上游建库为主、洞庭湖蓄水为辅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对洞庭湖径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荆江监利河段的水沙特性进行了初步概括,以期抛砖引玉。根据监利河段代表水文站—监利水文站多年统计资料(1950~2006年),监利河段年径流量变化过程与年输沙量变化过程均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水、沙过程变幅略大,2006年为长江枯水少沙年份,径流量、输沙量均为历年来最低值。河段径流量年内分配与输沙量基本一致,均集中于汛期5~10月。通过分析可知,监利河段来水来沙总体呈正相关性,即径流量越大,输沙量也就越大,而2000年以来年径流量序列与年输沙量序列无相关性,河段输沙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监利河段的水沙变化除了受长江上游来水来沙变化的影响外,下荆江裁弯工程、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三峡工程等水利枢纽建设及洞庭湖出流顶托等,均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基于洞庭湖水量平衡和长江干流对洞庭湖顶托作用,建立了一种经验的洞庭湖出口城陵矶流量逐日预报模型。首先建立了长江干流宜昌-枝城、枝城-监利流量的相关关系,推求枝城和监利流量;然后根据枝城站流量推求了三口分流量,根据鹿角水位或多输入单输出线性系统模型推求螺山流量;最后根据洞庭湖区鹿角水位以及长江干流监利站和螺山站的顶托作用求得城陵矶流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资料比较表明,不同水平年下城陵矶流量模拟的确定性系数均超过0.8,能为洞庭湖水文模拟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一类丘陵与平原过渡地带的湖泊水文计算问题,建立了水文与水动力学模型相结合的湖泊水文计算模型,模型对湖泊上游丘陵区采用新安江模型和湖泊周围的平原区采用SCS模型进行降雨径流计算,对入湖河道、湖泊及其周围涵闸与泵站采用以湖泊为蓄水汊点、以调控涵闸为内边界、以外排泵站和涵闸为外边界的河网水动力学模型。以湖北省四湖流域上区长湖的入湖洪水计算为实例,计算结果表明模拟长湖水位、刘岭闸下水位和田关闸上水位均取得较好计算效果,长湖最高水位的绝对误差除1996年外均小于0.1m。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洞庭湖季节性干旱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洞庭湖湖区旱情,湖南省和湖北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城陵矶综合枢纽工程的设想。采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的"长江中下游一江两湖水动力模型"计算了该枢纽不同调度方案下洞庭湖湖区水位的抬升变化。结果表明:城陵矶水位每抬高1 m、鹿角站水位雍高约0.93 m、营田站水位雍高约0.90m。城陵矶水位由25.5 m抬高至26 m、26 m抬高至26.5 m、26.5 m抬高至27 m、27 m抬高至27.5 m,相应杨柳潭站水位分别抬高0.17、0.22、0.3和0.4 m,小河咀站水位分别抬高0.06、0.09、0.12和0.20 m。枢纽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洞庭湖枯水期缺水问题,水位抬升对湖泊水质和生态系统演化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流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的条件。选取长江荆江三口(虎渡口、藕池口、松滋口)作为控制性断面,采用年内展布法和IHA-RVA法计算分析了河道最小和适宜生态流量,并利用Tennant法进行了合理性验证。其中,最小生态流量分别为264.3、241.3、680 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44.4%、16.4%、46.9%;虎渡口、藕池口、松滋口三个断面的适宜生态流量分别为409.5、613.2、1 017.2 m~3/s,分别占多年平均天然流量的68.8%、41.7%、70.1%。本研究所采用计算方法计算的生态流量结果能够满足河流生态目标的需求,与天然河流年内丰枯变化状态相吻合,计算结果较为合理。该研究可为荆江三口的水资源管理以及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流域内修建堤防可以抵御洪水侵害,但堤防修建易引发洪水归槽,导致用于洪水灾害风险评估的洪水序列失去一致性,防洪堤的防洪能力受到影响。采用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和变化环境下基于小波分析的非一致性水文频率计算方法,结合南渡江三滩站1956-2013年的实测年最大流量序列,对受归槽洪水影响下南渡江的堤防防洪能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洪水归槽影响下,引起下游断面涨水过程和洪峰流量增大、水位增高,洪水发生的频率和量级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南渡江上游龙州河堤防的防洪能力有所降低。当安全超高在1.0~2.0 m变化时,其堤防可以抵御的洪水标准从过去条件下的10~18年一遇,降到现状条件下的3~6年一遇。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水位屡创新低,导致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为探明鄱阳湖水位变化规律,量化不同影响因素对鄱阳湖水位变化的贡献程度,研究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多项式回归分析方法对鄱阳湖水位变化趋势及成因进行量化分析。以星子站和湖口站分别作为鄱阳湖的水位和流量代表站,以九江站作为长江中下游干流代表站,首先选取1981-2021年长江流域和鄱阳湖同期长系列实测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辨识了鄱阳湖代表站星子站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采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分析了鄱阳湖水位变化的趋势特征,最后基于水量关系量化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枯水期鄱阳湖水位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从水量上看鄱阳湖水位变化受九江站和湖口站总水量变化影响较大;三峡建库前1981年开始,鄱阳湖最低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建库后正常蓄水期鄱阳湖最低水位较初期蓄水期抬升了0.44 m,表明三峡水库枯水期消落补水调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鄱阳湖枯期水位下降趋势;蓄水期三峡工程蓄水并非影响鄱阳湖枯水期水位降低的关键因素(贡献度为35.4%),而主要受长江上游、三峡-九江区间来水减少、鄱阳湖流域天然来水...  相似文献   

11.
以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为研究对象,利用许多水生生物对流量和水位均有较高要求这一特征,提出一种在水库坝下生态控制断面处设置生态衔接水位,利用相邻水库的部分衔接关系,形成生态衔接水位与生态流量联动响应机制,以满足目标生态需求的方法。该方法以生态控制断面的水位满足生态衔接水位为目标,通过上下游梯级水库联合调控,可实现生态流量的控制从固定值转变为动态调整。根据金沙江鱼类产卵特性及对水生生境的特定需求,选取金中河段分布于各梯级库尾的鱼类作为目标鱼类,以其生存繁殖所需的水深、流速、水温为目标生态需求。根据目标鱼类产卵期所需水深条件,构建尾水河段的适宜淹没水深和坝下生态衔接水位指标。以鱼类可产卵河段长度最大、适宜区间距坝下最近两种典型情形为例,分别计算了满足适宜淹没水深的河段长度、起点终点。此外,结合目标鱼类产卵的流速和水温需求,进行生态调度模拟,确定了最适宜开展生态调度的时机为6月下旬,在该时段开展生态调度可更好地发挥梯级水库群的生态效益,最后论证了在相邻梯级间不同位置处灵活运用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基于改进BP神经网络的水位流量关系拟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文测站需要精确的水位流量关系,这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用传统方法进行关系拟合会产生较大误差.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处理的强大能力,基于附加动量、自适应学习率以及数值优化的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对水位流量关系进行了高精度函数逼近.首先,对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而后,通过实测水文数据的仿真计算研究,与现有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并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目前已有的算法,采用改进BP算法可以达到更高的拟合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满足水文测站对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水文变异条件下水库生态调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降低水库调度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针对尼尔基水库的生态问题,结合水文变异诊断系统,制定了有效的生态调度方案。首先,利用水文变异诊断分析水文时间序列,确定人类不同扰动下的时间节点,并考虑东北地区具有冰封期的特点,推求了混合时间尺度下的天然、次天然及现状生态径流过程;其次,建立以最大发电量为目标、多种生态径流过程为约束的尼尔基水库生态调度模型;最后,根据水量平衡方程生成初始种群,采用归一化方法将变量约束至同一感知半径内,利用萤火虫算法优化5种约束条件下的调度过程。结果表明,在现有调度规则下,河流原有的生态系统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对于来水较多的年份弃水较多,水量得不到合理的利用;考虑水文变异的生态调度,可以在水量不足的年份以降低生态目标的方式为决策者提供较低生态保证程度的调度方案,减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破坏程度;水库发电目标与生态目标间的矛盾在枯水期较为明显,而在丰水期可以得到有效地缓解,需要决策者在不同时期做出科学的决策。  相似文献   

14.
收集了葛洲坝修建以来中华鲟产卵场20多年的系列水文资料和中华鲟产卵量资料,在分析了中华鲟产卵期水位、水深、流速、流量等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采用P-III型生物分布曲线作为理论分布曲线,建立了产卵场的流量频率模型和水位频率模型,并分析了中华鲟在产卵期10月和11月分别产卵的概率值。在分析产卵场水文要素变化规律的基础上,以水位、水深、流量、流速等水文参数为自变量,以中华鲟繁殖亲鱼尾数、产卵量为倚变量,构建了多参数生态水文学模型,并率定了相应的系数,该模型具有一定的适应性。本项研究为三峡工程的优化调度提供设计理论依据,对中华鲟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水文测站需要精确的水位流量关系,这是一种非线性关系,用传统方法进行关系拟合会产生较大误差。利用神经网络对非线性系统处理的强大能力,文中基于附加动量、自适应学习率,以及数值优化的改进BP神经网络方法,对水位流量关系进行了高精度函数逼近。首先,对改进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分析;而后,通过实测水文数据的仿真计算研究,与现有最小二乘法、遗传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并进行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仿真结果表明,相比目前已有的算法,采用改进BP算法可以达到更高的拟合精度,是一种有效的方法,能够满足水文测站对水位流量关系曲线拟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四湖流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流域内地势低洼,洪涝灾害问题突出。针对四湖流域排涝工程建设情况,耦合自然径流模型、受控径流模型、河网一维水动力模型、湖泊调蓄演算模型,构建了四湖流域水文水动力模拟模型,以2016年、2020年为典型年,研究了排涝工程建设及不同调度策略对四湖流域防洪安全的影响。结果表明:排涝工程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防洪压力,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洪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1.19 m和1.41 m,洪峰水位由保证水位以上降低至警戒水位以下;实施长湖、洪湖联合调蓄能够有效提升四湖流域总体排涝效益,2016年、2020年暴雨条件下,在洪湖洪峰水位仅分别上涨0.05 m、0.16 m,且不超过警戒水位的条件下,长湖洪峰水位分别下降了0.73 m和0.40m,显著提升了四湖流域上区防洪安全性,但受制于水闸和渠道过流能力,长湖水位仍超过警戒水位。排涝工程建设整体上提高了四湖流域内河渠防洪安全性,除排涝河(西)、沙螺渠及螺山干渠在参与流域统排后平均最高水位有一定上涨外,其余主要河渠平均最高水位均有所下降。排涝工程建设能够降低四湖流域中下区对新滩口泵站和高潭口泵站的依赖,20...  相似文献   

17.
针对动态水环境容量特点,结合水体污染负荷控制要求,探讨满足不同水质管理目标的水容量总量计算的水文条件设计方法。研究借鉴国内外容量总量计算设计水文条件确定原则,针对多类型水文数据及控制性水工程调控情景,给出符合浑太河流域水体类型特点,满足流域水量和水体污染物变化过程连续性的设计水文条件。合理确定断面的设计流量是计算水环境容量的关键。在确定流域典型污染物分期、分区设计参数的基础上,结合水环境容量时空变动特点,动态计算水环境容量。浑太河流域COD水环境容量总量为144 626 t,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环境容量分别占总量的16.2%、35.4%、48.4%;氨氮水环境容量总量为9 776 t,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水环境容量分别占总量的16.2%、35.4%、48.4%。动态水环境容量结果的合理性成为判定设计水文条件可靠性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基于GMS的济南市人工补源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究济南市人工补源对泉水位的影响。【方法】在系统分析泉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GMS10.0建立了趵突泉泉域的地下水流数值模型,通过模型对玉符河、历阳湖、兴济河的补源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玉符河补源水首先沿着炒米店地堑由南向北流,补给西郊地下水,然后再向东、西径流。补源后第177天,补源影响范围基本抵达趵突泉,玉符河补源的最大影响范围为614.32 km~2,对趵突泉、黑虎泉的最大影响水位为0.06 m和0.04 m。历阳湖开始补源后第77天,补源影响范围基本抵达趵突泉,历阳湖补源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55.52 km~2,对趵突泉、黑虎泉的最大影响水位为0.04 m和0.03 m。兴济河开始补源后第329天,补源影响范围基本抵达趵突泉,兴济河补源的最大影响范围为198.91 km~2,对趵突泉、黑虎泉的最大影响水位为0.02 m和0.01 m。【结论】玉符河、历阳湖、兴济河补源对泉水位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多年运行期生态调度监测结果表明,实施促进四大家鱼产卵的生态调度效果显著,后期运行需长期坚持。为确保生态调度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和持续性,方案编制需综合考虑水库自身运行约束和四大家鱼繁殖所需的水文、水力学条件。通过量化三峡-葛洲坝梯级水库运行约束,构建模型评估不同时间开展生态调度的可行性。结果表明:5月上中旬水温满足情况下适宜开展生态调度,5月下旬至6月上旬开展生态调度将增加葛洲坝弃水风险同时影响水库消落,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可结合防洪调度开展生态调度。研究结果可为实时调度过程中三峡水库生态调度方案的编制和启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水库回水淹没是产生流域生态破坏和移民安置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科学准确地确定水库回水位及尖灭点位置是移民安置规划和淹没实物调查的重要前提。由于现行的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在时效上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而本文利用不同来水频率的水文数据,建立了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快速响应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此模型可在一定条件下快速准确反映不同来水频率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位置的变化。利用此模型,可根据来水频率对水库回水水位及尖灭点做出快速响应,为确定水库回水淹没范围及移民搬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