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光敏核不育系在沈阳(42°N)的育性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湖北农科院等单位提供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6154等5份,粳型光敏核不育系5047等8份,进行盆栽和大田栽培,A做透光11、13、13.5、14小时及自然光照处理,结合温度自然分布,使2次枝梗分化至出穗期处于不同的光温组合中,探讨光敏核不育系在沈阳市(42°N)的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粳型与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其基因表达条件差异很大,前者主要受光照因子控制,后者则受光温配合作用制约且温度尤为主导因素。在沈阳整个8月份为光敏核不育系的不育期,可以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2.
湖农5S的选育及育性转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农垦58S/激光4号∥献党育成湖农5S。经研究,湖农5S属籼型光敏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低,达到了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水平,在湖北制种安全可靠;转为可育的临界光长要求比粳型光敏核不育系更短,在湖北不能繁殖,在海南冬季繁殖正常。  相似文献   

3.
选用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为材料,通过人工控光温条件,对杂种F1育性感光感温性、F2育性分离规律研究表明,农垦58S及其衍生的光敏核不育系杂种F1育性感光;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杂种(农垦58S/7001S)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光;而农垦58S衍生的籼型光温敏核不育系(长光S/培矮64S)的杂种F2分离的不育株育性大部分感温,但可以选择到育性感光的单株。表明杂交亲本的遗传背景影响育性的感光温性。  相似文献   

4.
粳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GB028S的选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B028S是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采用系谱法与混合法相结合选育的起点温度低(21~22℃)、光敏温度范围宽(21~28℃)、安全不育期长(在辽宁为25d)、繁殖和制种产量高,杂种优势强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该不育系在选育地的育性转换日长为14.0h,自然长光条件下,花粉败育率为100%,自交不实率为100%,在海南自然短光下繁殖,自交结实率达40%~50%。在选育地制种,异交结实率在30%以上。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或超过“863”两系专题规定的鉴定标准。1996年8月通过辽宁省科委组织的技术鉴定。  相似文献   

5.
1980~1984年以“HPGMR”农垦585为光敏不育基因供体,与国内、外34个粳稻品种(系)杂交,共获得155份不育材料.1985年在可育阶段种植试验结果表明,粳型光敏核不育系可育性恢复的程度除受光照长度制约外,(在敏感期,光照长度<13.75小时诱导可育).还与播期、抽穗期、转育亲本密切相关.同时,通过对供试材料生物学性状和农艺性状的观察,对不育期与可育期相关性及内在联系的了解,可提高粳型光敏核不育系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6.
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的光温特性及其熟期性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个熟期性不同的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在三亚、贵阳、武汉、南京4地各4 a的分期播种熟期性资料及同期的温度和日长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类型不育系的感光性和感温性强弱均为晚籼(粳)>中籼>早籼;大部分不育系在中温条件(24~28℃)下的感光性强于在低、高温条件下的感光性;各不育系短日下的感温级低于或等于长日下的感温级;短日高温生育期的表现与常规水稻一致,即中籼>早籼>晚籼(粳).选配了各不育系的熟期性模型,早籼和中籼不育系可以用温度线性或非线性模型表达,但晚籼(粳)不育系以用光温综合模型表达为宜.  相似文献   

7.
籼型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在武昌自然光温条件下,具有两个育性转换临界期;其育性表现在受日照长度诱导的同时,温度也起着重要作用;温度对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影响的敏感期在雌雄蕊原始体形成期至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温度对花粉育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8.
水稻短光敏雄性核不育性的发现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光敏雄性核不育水稻是与农垦58S光反应相反的一种新的光温敏雄性核不育水稻。从籼稻B3与粳稻红粳配组的F1代异地结实率差异发现了水稻短光敏雄性不育现象;利用异地异季光温条件及人工控光施压选择,从杂种分离群体中定向选择育成短光敏雄性不育系宜DS1;以宜DS1为基因供体与紫圭杂交转育,育成籼型短光敏雄性不育系D38S。研究表明,宜DS1和D38S具有短光不育、长光可育的育性转换特性,在23~28℃的光敏温度范围内,短于13 h的光照诱导不育,长于13.5 h的光照诱导可育,光长主导育性转换。D38S具有优良的植株形态,可直接用作亲本选育两系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9.
 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研究了光照时间和温度对农垦58S及以此为基因源转育的其他粳型光敏不育系育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粳型光敏不育系的育性受光照时间和温度的双重影响, 在15.0 h光长与29.6℃平均温度(最高与最低温度分别为33.0℃与28.0℃)的长光照高温条件下,自交结实率为0或接近于0;在12.0 h光长与23.6℃平均温度(27.0/22.0℃)的短光照低温条件下, 自交结实率较高;在长光低温(15.0 h/23.6℃)和短光高温(12.0 h/29.6℃)下,育性出现不同程度的转变。不同材料的育性对光温反应存在着差异,提示遗传背景对育性表达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对自然条件下光敏不育系夏季制种纯度不高而秋季繁种产量又较低的现象在理论上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育性转换的光温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在广州利用人工气候箱和冬季温室栽培技术研究了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育性转换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较低温(日均温20~25℃)条件下,表现较强的发育感光性和育性光敏性;培矮64S提纯群体和未提纯群体内单株育性转换的光8温临界值均出现分离,但提纯群体内的光温临界值分离幅度较小,该提纯群体在13h/24C光温处理中群体的平均自交不实率为99.6%,达到实用核不育系的不育度标准;在  相似文献   

11.
对水稻“光敏”、“温敏”雄性不育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继农垦58S之后,或通过杂交转育,或新发现自然突变而陆续出现了多个粳型和籼型光敏雄性不育系.由于1989年夏季长江流域光照敏感期的异常低温使某些光敏不育系的育性部分恢复,促使国内组织力量对一些光敏雄性不育系,特别是籼型不育系进行了再检验.依据一些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下的试验结果认为安农S-1、W6154S、  相似文献   

12.
2003~2010年,在对洞A核不育系的杂交转育中,发现了棉花光敏感核不育系后,对其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三亚冬繁自交和荆州短日照处理,均能结铃,在荆州常日照条件下无花粉,证明该系为光敏感核不育。将该不育系与陆地棉品种杂交,其F1代均可育,且杂种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玉米光敏雄性不育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94年发现了玉米光敏雄性不育材料CA507,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该玉米光敏感雄性不育材料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日照长度是14~15h。光敏雄性不育性状表现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14.
以热带玉米自交系CML288为供试材料,根据拟南芥ELF4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克隆了ELF4在玉米上同源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HQ009862)。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cDNA序列全长683 bp,开放阅读框为432 bp,编码了144个氨基酸,与拟南芥、水稻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高达62%和75%,此外它们还共同包含一个高度保守的DUF1313未知功能结构域。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能够高效表达的过量表达载体pBI-ZmELF4和带有GFP标记的融合表达载体pGIT-ZmELF4-GFP,利用融合表达载体进行洋葱表皮瞬时表达实验,结果将ZmELF4定位于细胞核内,说明该基因在细胞核内起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苯达松致死标记两用不育系8077S的选育及其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OsRacD启动子的分离及其育性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稻OsRacD的cDNA序列为探针筛选光敏核不育水稻农垦58S基因组文库,获得了一个包含2 kb的OsRacD启动区和396 bp编码区序列的阳性克隆。与反向PCR克隆的水稻农垦58N该基因的启动区比较,证实该基因的启动区在农垦58S和农垦58N的同源性达到99.8%,且在预测的调控元件上不存在碱基差异。说明农垦58S和农垦58N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出的育性差别,并非两者在OsRacD调控序列结构上的差别所致,而与基因表达的发育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7.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选育及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水稻光敏核不育系沈粳1S和沈粳2S的选育过程和对沈阳地区的环境分析,阐述了水稻光敏核不育技术在沈阳地区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在沈阳地区应用的关键技术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和有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The photoperiod sensitive genic male sterile (PSGMS) rice Nongken 58S, was discovered as a spontaneous mutant in Hubei Province by Mr. Shi Ming-song in 1973 [1]. It show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hotoperiod fertility conversion (PFC), i.e. being sterile under long-day treatment but fertile under short-day treatment, and became the typical material for studying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of genic male sterile induced by photoperiod, and also for studying the photoperiod-regulating expression …  相似文献   

19.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英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_1 、F_2、BF_1代的育性,同时记载抽穗期。结果表明,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 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本文提出“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雄性不育性的遗传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套袋自交结实率为主要指标,观察分析了农垦58S与不同生态型的9个粳稻品种杂交的F1,F2、BF1代的育性, 同时记载抽穗期, 结果表明, 农垦58S光敏雄性不育性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这两对基因在不同类型的粳稻品种中其互作方式表现差异,即在早、中稻品种中表现积加作用(1:6:9), 在晚稻品种中为独立分离(1:3:3:9),在农垦58品种本身的背景中表现隐性上位作用(4:3:9);这种相互作用方式差异与分离世代植株的抽穗期有一定关系。农垦58S光敏不育性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都能表达,但受到光、温两组微效基因修饰。提出的重复基因位点平行突变假说 可以较完满地解释农垦58S的遗传机制; 同时就光敏感雄性不育系的遗传分类和选育温光弱感型光敏雄性不育两用系, 提出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