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了内蒙占高原荒漠草原地区不同载畜率对冷蒿构件数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蒿生长时期和载畜率是影响冷蒿构件数量的关键因素,相同载畜率水平下,冷蒿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为生长末期>生长盛期>生长初期,生殖枝8月最多,冷蒿生长盛期和末期,轻牧区的营养枝密度、不定根密度和匍匐茎长度显著增加(P<0.05);同一生长季节生殖枝随载畜率的增大显著下降(P<0.05),极度干旱的2005年没有形成生殖枝,说明干旱也是限制冷蒿生殖生长的关键性因子.荒漠草原地区冷蒿的繁殖格局以营养繁殖为主,占到80%以上,随载畜率的增加.冷蒿的营养枝分化率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2.
模拟放牧研究冷蒿繁殖构件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荒漠草原封育3年的样地上模拟放牧,对冷蒿Artemisia frigida的繁殖构件进行了分析,从而探讨冷蒿在不同利用方式和利用强度下的繁殖潜力.结果表明:节间距和匍匐茎对于植物密度的影响比较敏感.在周围植物密度增加的情况下,冷蒿通过缩短匍匐茎和节间距来增加不定根和营养枝条.模拟绵羊践踏,在6月切断匍匐茎与母株的连接时,匍匐茎的死亡率最高.模拟绵羊采食,在7月刈割,冷蒿的繁殖构件表现最好.  相似文献   

3.
放牧对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 种群生殖对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种群水平上系统研究了不同放牧强度对内蒙古冷蒿小禾草退化草原星毛委陵菜(Potentilla acaulis)种群克隆生长,有性生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星毛委陵菜匍匐茎长度在轻牧处理最大,而重牧条件下显著缩短;分株密度随放牧强度增加而增加。种群营养枝密度在不放牧与放牧处理之间差异显著,尤其是不放牧与重牧之间,而相邻放牧强度之间差异不显著。星毛萎陵菜生殖植密度在放牧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不放牧与重牧差异显著,与轻放,中牧差异不显著。种群生殖分化率不放牧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但与轻牧间差异不显著。随放牧强度的增加,生殖植上花序数目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放牧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植物功能性状反映了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为了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植物功能性状产生的影响,基于内蒙古的荒漠草原研究长期放牧实验平台,选取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两个优势物种,分析这些植物的7个主要功能性状。研究结果表明:冷蒿的生殖枝自然高度、营养枝自然高度、冠幅、基茎和生殖枝数量随放牧强度的增大而显著降低。轻度放牧增加了无芒隐子草的基茎和生殖枝数量,但是中度和重度放牧对无芒隐子草的其他功能性状均产生负效应。无芒隐子草的功能性状在7月和8月两个不同月份中有显著差异,而冷蒿在不同月份中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荒漠草原中不同优势植物对于不同的放牧强度和时间的响应不同,这些研究结果为探究荒漠草地植物对于长期放牧干扰而采取的响应策略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对不同载畜率水平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了5个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试验,研究植物群落对载畜率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盖度、高度和密度在低载畜率和中等载畜率下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载率有利于短花针茅生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植物群落现存量下防;短花针茅草原适宜的载畜率为1.7-2只羊/hm^2/半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不同植物斑块物种组成对放牧的响应规律,本研究以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冷蒿(Artemisia frigid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种群微斑块为研究对象,在斑块不同位置进行群落调查,分析斑块群落物种组成、更替和多样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经过12年放牧,冷蒿斑块的物种相似性随载畜率增加显著降低(P<0.05);无芒隐子草斑块和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和Shannon-Wiener指数随载畜率的增加显著降低(P<0.05);银灰旋花斑块Margelef, Shannon-Wiener和Pielou指数在斑块区显著低于过渡区和外部区(P<0.05)。放牧使无芒隐子草和银灰旋花与周围环境物种交换增多,无芒隐子草在斑块中占主导地位,而银灰旋花由于生物量和多样性的显著降低在群落中处于劣势;冷蒿斑块随载畜率增加生物量急剧减少,不同位置间的物种更替增强。本研究可为放牧利用下荒漠草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试验于1996 ̄1997年在内蒙古农牧学院哈雅教学牧场,研究2岁杂种羯羊在短花针茅荒漠草原不同载畜率下植物的净重复一。结果表明,1996年5个载畜率处理地上净生长量与对照区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表现等补偿性生长。在1997年干旱年份,当载畜率小于2.0只羊/半年/hm^2时,放牧区地上净生长量与对照间差异不显著(P〉0.05),植物表现等补偿性生长。当载畜率大于2.0只羊/半年/hm^2  相似文献   

8.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研究内蒙古高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地区主要植物种群特征及生物量资源分配对载畜率的响应,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结构在轻度放牧区最佳,不放牧区的植物群落结构优于重度放牧区。2005年降水量(156.8mm)较低,冷蒿、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盖度、高度及地上现存量显著低于2004年(P<0.05),且随载畜率的增大而降低。从生物量资源分配可看出,冷蒿主要通过营养繁殖来竞争资源,其茎、叶和根的资源分配受载畜率与降水量双重因子的调配,对茎、叶的资源分配在轻牧区较高,且随载畜率增大对根系的资源分配逐渐增大;而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采用相同的生存策略适应载畜率变化,随着载畜率的增加对其根系的资源分配高于茎、叶。  相似文献   

9.
在内蒙古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采用5个载畜率水平绵羊放牧试验,研究植物群落对载畜率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植物盖度、高度和密度在低载畜率和中等载畜率下保持较高水平;中等载畜率有利于短花针茅生长;随着载畜率的增加,植物群落现存量下降;短花针茅草原适宜的载畜率为1.7~2只羊/hm2/半年.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在长期不同载畜率(对照CK、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放牧样地,通过群落调查探讨建群种短花针茅、优势种冷蒿(Artemisia frigida)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以及主要伴生种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随载畜率增加而降低,在HG处理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载畜率下,4种植物均为聚集分布的格局;随载畜率的增加,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的聚集强度降低,生态位变宽,冷蒿和银灰旋花的聚集强度提高,生态位变窄;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随载畜率的增加而增加,二者的种间竞争作用加强,而冷蒿和银灰旋花之间或二者与短花针茅或无芒隐子草之间的生态位重叠均降低。综上,放牧改变了4种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和生态位,随载畜率增加,群落中短花针茅和无芒隐子草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地位,冷蒿和银灰旋花在群落中的地位减弱。  相似文献   

11.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压梯度间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间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对不同载畜率下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特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种群的盖度对载畜率的响应不同,无芒隐子草盖度在轻度放牧区最大,栉叶蒿盖度在7月份、8月份分别以中度放牧区和轻度放牧区最大;短花针茅、冷蒿、阿氏旋花、细叶葱、木地肤随载畜率增大高度下降明显,猪毛菜高度在四个载畜率下差异均不显著;随着载畜率的增大,植物群落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且重度放  相似文献   

13.
在放牧干扰下冷蒿种群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静  杨持 《中国草地》2005,27(4):52-57
对放牧干扰下土壤含水量、冷蒿体内含水量、脯氨酸含量变化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土壤含水量降低.冷蒿叶片、根中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在生长初期.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冷蒿叶片内脯氨酸含量迅速积累;生长盛期脯氨酸含量虽随牧压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较小;生长末期脯氨酸含量较高.而且随着牧压的增加略有下降。地下部分.脯氨酸含量在牧雎梯度问变化较小。相关分析表明.在生长初期和盛期.冷蒿叶片、根的含水量与土壤含水量呈正相关.生长末期不相关。冷蒿脯氨酸含量与植物的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初期和末期呈显著负相关.而生长盛期相关不显著;与此不同.在生长初期冷蒿体内脯氨酸含量与土壤含水量呈负相关.在生长末期二者负相关性不显著.这说明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上壤含水量降低.导致冷蒿体内水分胁迫增加.致使脯氨酸开始逐渐积累。而生长末期的降温和群落中植物种问竞争减少.使脯氨酸的积累速度也相应放慢。在放牧干扰下.脯氨酸大量积累.对冷蒿的生存和生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冷蒿种群耐啃食、耐践踏、逐渐取代禾本科植物而成为退化草原的优势植物的生理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探寻不同载畜率下荒漠草原地表特征变化及其对风蚀作用的影响,以内蒙古荒漠草原(短花针茅为建群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21年5~10月植物群落盖度、枯落物盖度、土壤结皮盖度及裸地率的连续测定和风蚀土的收集,开展不同载畜率下不同高度的风沙通量与地表特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荒漠草原植物生长季,载畜率显著影响地表特征(P<0.05),载畜率增加使植物群落盖度、草层高度、枯落物盖度、土壤结皮盖度降低,裸地率增大;10 cm、30 cm、100 cm三个集沙高度的风沙通量随载畜率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且30 cm高度以下尤其显著(P<0.05)。0~100 cm高度总风沙通量在重度放牧区最高,较对照区增加了69.4%,较轻度、中度放牧区的风沙通量分别增加44.3%、7.6%;不同载畜率下,地表特征对风沙通量有显著影响(典型相关系数0.8960),风沙通量与植物群落盖度、枯落物盖度和土壤结皮盖度均呈负相关,与裸地率呈正相关,其中土壤结皮盖度对风沙通量影响最大(载荷系数为-1.3865)。载畜率梯度干扰下的地表特征对土壤风蚀有直接影响,且干旱环境下的土壤结皮盖度对抑制风蚀有较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群落特征的影响,设计4个载畜率(对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和重度放牧)放牧试验。于2018至2020年分物种调查各处理高度、盖度、密度并计算重要值,探究不同载畜率对荒漠草原各功能群特征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重度放牧降低了所有功能群高度; 2)中度放牧显著增加了一、二年生草本的盖度、密度及重要值; 3)所有放牧处理均降低灌木、半灌木高度、盖度、密度及重要值; 4)多年生根茎型禾草通过增加密度提高重度放牧处理下的重要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黄土高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无性系构件结构组成和生长的影响,可为阐明无性系构件组成和资源分配提供一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选取不同封育年限区(10和20年)和放牧地(对照)作为试验样地,采用整个无性系完整挖掘的方法进行大针茅无性系构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放牧相比,封育10年显著增加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生殖枝高度和花序高度(P < 0.05),而封育20年则显著提高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总枝数、生殖枝数、营养枝数、分蘖芽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营养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P < 0.05)。封育降低了大针茅生殖枝数、生殖枝高度、花序高度、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的变异系数。2)随封育年限增加,营养枝生物量比例明显提高,生殖枝生物量比例下降,但花序生物量比例基本不变。3)封育措施显著提高了营养株单株生物量(P < 0.05),但生殖株单株生物量和全体分枝单株生物量与放牧处理差异不显著(P > 0.05)。4)大针茅丛径与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数、生殖枝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与总枝数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5)。而地上总生物量与生殖枝数、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分蘖芽数、生殖枝生物量和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分蘖芽数与营养枝数、总枝数、营养枝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01),与地上总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 < 0.01)。综上所述,短期封育提高了大针茅的生殖分配,使大针茅迅速成为群落优势种,而长期封育使大针茅更依靠无性繁殖进行种群更新。  相似文献   

17.
肉牛放牧梯度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区控制放牧实验,研究了放牧梯度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群落高度、密度、盖度和生物量随季节的变化趋势不同,群落高度、盖度随放牧梯度的增大而降低;群落密度随着放牧梯度的增大呈现出增加-降低-再增加的趋势。载畜率高于0.46Au/hm2时群落高度显著下降,载畜率为0.69Au/hm2时高度、盖度、密度均达最低,牧草生长季肉牛载畜率0.00Au/hm2~0.46Au/hm2之间较为适宜。地上绿色生物量在牧草生长季节出现低—高—低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随载畜率的增加,最大绿色生物量曲线的峰值下降,且峰值达到最大的时间提前。整个放牧季节群落高度、盖度、密度及地上绿色生物量与放牧梯度之间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封育对伊犁绢蒿种群营养元素分配格局及贮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伟 《草业科学》2012,29(10):1503-1511
以绢蒿(Seriphidium)荒漠草地上的伊犁绢蒿(S.transiliense)为研究对象,从不同构件的生物量、碳(C)与营养元素含量、贮量及分配格局入手,研究围栏封育对其资源分配格局和生态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围栏封育3~4年时,伊犁绢蒿根中磷(P)含量和根颈、生殖枝中氮(N)含量以及根颈、营养枝中钙(C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除Ca、镁(Mg)外,其他营养元素贮量在围栏封育后显著增加(P<0.05);随着退化梯度的减轻,生殖枝、营养枝生物量与C贮量均呈增加趋势,围栏封育使其进一步增加。围栏封育后,生殖枝的N、钾(K)分配比例与营养枝Ca、Mg、C的分配比例均增加,根颈的N/C增加,生殖枝的N/C则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围栏封育后绢蒿荒漠草地土壤供给营养元素的能力增加,伊犁绢蒿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上的资源投入增加,有利于伊犁绢蒿种群的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不同封育年限对黄土高原大针茅(Stipa grandis)无性系构件结构组成和生长的影响,可为阐明无性系构件组成和资源分配提供一定基础.在黄土高原典型草原选取不同封育年限区(10和20年)和放牧地(对照)作为试验样地,采用整个无性系完整挖掘的方法进行大针茅无性系构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1)与放牧相比,封育10年显著增加了大针茅无性系丛径、生殖枝高度和花序高度(P??0.05).4)大针茅丛径与地上总生物量、生殖枝数、生殖枝生物量、花序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依托高寒草地-家畜系统适应性管理技术平台,通过研究建群种矮生嵩草(Kobresia humilis)叶片宏观性状、资源投入和生殖枝、营养枝潜在关系,以期揭示矮生嵩草种群在中度放牧强度下对放牧方式调控的响应机理。结果表明:牦牛藏羊放牧比例1:6处理矮生嵩草营养枝高度、数量、重量显著高于牦牛藏羊放牧比例1:4处理和牦牛单独放牧处理;单位长度矮生嵩草营养枝重量、生殖枝重量均不受放牧方式影响,且单位长度营养枝重量与单位长度生殖枝重量呈正相关关系;个体生殖枝、营养枝特征呈现协同变化关系,营养枝重量会显著影响营养枝数量,生殖枝数量显著影响生殖枝重量。综上所述,放牧干扰下矮生嵩草在生殖枝和营养枝的资源投入上不存在权衡关系,而是通过增加单位长度的生殖枝、营养枝资源投入量来提高资源分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