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杉木人工林标准地材料建立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根据技术经济指标采用净现值法研究经济成熟。结果表明:在现有技术经济指标的情况下,利率为5%时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为17年.若其它条件保持不交,木材价格或成本每增减20%,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龄将推迟或提前1年.利率对经济成熟龄的到来有显著影响,利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经济成熟龄将提前1年.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豫南杉木人工林不同立地指数级标准地和生产经营经济指标的调查,利用Richards等经典方程拟合豫南杉木生长的基本模型,编制生长过程表,确定数量成熟龄和工艺成熟龄,采用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分析杉木经济成熟龄。综合考虑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和经济成熟龄结果表明:8立地指数不适合营造杉木用材林;10立地指数只能培育小径材,主伐年龄为22~24 a;12立地指数以培育小径材为主,主伐年龄为20 a,以培育中径材为辅,主伐年龄为22 a;14立地指数以培育中径材为主,主伐年龄可确定为20 a。  相似文献   

3.
对北亚热带苏南低山丘陵句容市杉木短轮伐建材林的适伐龄研究表明,数量成熟龄8m指数立地,10-12m指数立地,14m指数立地分别为12-14年,10-12年,8-10年;经济成熟龄分别为14-16年,12-14年和10年;小径材工艺成熟龄分别为11年,13-14年;生物量成熟龄分别为14-16年,12-14年和10年。根据当地杉木用材的需要和具体栽杉立地及杉木生长特点,将杉木小径材建材林的适伐龄定为12-14年,(12-14m指数立地,8-10m指数立地),缩短生产周期6-8年,为杉木短轮伐建材林培育经营提供了主伐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闽北地区杉木、马尾松和阔叶树3种主要森林类型不同龄组林木年均生长量差异程度和变化趋势,以福建省松溪县362个样地调查数据为基础,测算每个样地林木单株年均生长量;分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和成熟林4个龄组,采用SPSS软件,进行不同龄组单株年均生长量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组间差异显著,马尾松组间差异极为显著,阔叶树各龄组年均生长量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利用“编案”的补充专业调查资料,通过计算机处理分析,获得林场主要用才树种马尾松,杉木胸径,树高生长模型,进而进行成熟龄论证,得到马尾松,杉木的轮伐期分别为28年和26年。分别树种面积,对其轮伐期进行加权综合平均,得到林场用材林的综合轮伐期为27年,从而确定出该场本经理期的采伐量。  相似文献   

6.
通过连续20年的持续调查,查明了杉木分布中心带北缘的族德杉木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数量成熟的关系,提出杉木采伐年龄确定的主要依据和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7.
农田防护林采伐年龄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我国平原农区农田防护林建设的现状及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对防护林的数量成熟龄、工艺成熟龄、防护成熟龄、经济成熟龄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各种成熟龄的确定方法。在生产实践中,农田防护林的采伐年龄应取4种成熟龄的上限,当在伐期龄不能采伐时,宁可推迟也不要提前采伐。同时,对防护林成熟的可变性、成熟龄的表示方法、林带本身对成熟龄的影响及伐期龄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连续20年的持续调查,查明了杉木分布中心带北缘的旌德杉木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数量成熟的关系,提出杉木采伐年龄确定的主要依据和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9.
杉木经济成熟龄确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江西枫树山林场的调查材料,对杉木经济成熟龄的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分了六个数学—经济模型的特点和适用性。提出,在我国现时条件下,杉木人工林经济成熟的计算以采用收益率模型为宜。在模型中引入了价值生长的概念,并对确定方法进行了讨。通过灵敏度分析,确定了计算结果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经济成熟龄是指森林成熟后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年龄。在森林成熟理论中,已有工艺成熟、数量成熟等理论,但它们都没有完全与经济效益挂上钩。在当今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中,特别是我国目前南方林区已有大面积的杉木人工用材林,探讨杉木人工林的经济成熟龄,对于有效地驾驭杉木人工用材林的经济增长,为杉木人工用材林收获提供可靠的经济依  相似文献   

11.
杉观混交林中杉木和纯林杉木生长特点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宗明  杨玉盛  郑志平 《林业科学》2001,37(Z1):126-130
通过对杉木观光木混交林杉木与纯林杉木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0a生前混交林杉木与纯林杉木树高生长比较接近.10 a生后直至27 a生混交林杉木树高生长始终大于纯林杉木.混交林中杉木在与观光木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它的胸径、材积生长始终比纯林杉木大.4~11a生时纯林杉木种内竞争比较激烈.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较佳的木束条尺寸,以提高杉木积成材的质量,研究了不同尺寸的杉木木束条对杉木积成材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木束条的长度对杉木积成材的纵向静曲强度、弹性模量、24h吸水厚度膨胀率有较大的影响;木束条的厚度对杉木积成材纵向静曲强度、弹性模量的影响不大,但对24h吸水厚度膨胀率、内结合强度有较大的影响;木束条的宽度对杉木积成材的物理力学性能影响极小,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影响;木束条的较佳尺寸为:长度120 mm,宽度4mm,厚度2.5 mm.  相似文献   

13.
杉木火力楠混交林和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及分布格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比较了16年生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生物量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杉木火力楠混交林乔木层生物量为189.35 t·hm-2,高出杉木纯林49.3%;其凋落物层生物量则为纯林的3.48倍。混交林中火力楠枝叶生物量分布高度高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光能利用率;火力楠根系分布深度低于杉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因而,杉木和火力楠混交林能形成较好的林分结构,可促进林分生产力的提高和地力改善,是值得推广的杉阔混交林模式。  相似文献   

14.
以福建省顺昌县的杉木纯林、毛竹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5块样地为对象,从结构性、功能性和抗干扰性等3个方面出发,筛选出15个指标,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实现了研究区森林健康评价。结果显示:福建省顺昌县杉木纯林、毛竹纯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阔叶混交林、阔叶林等5块样地的森林健康综合指数值依次为-0.27、-0.25、0.35、0.53和-0.01,从优到次的排名为:杉木阔叶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林、毛竹纯林、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5.
在杉木育种过程中,选出优良的种源是实现杉木"速生、丰产、优质"的关键性问题。针对目前杉木种源选优方法所存在的缺陷,提出运用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系统指数模型法来解决杉木种源的选优问题,从而为杉木种源选择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生产力资源利用和养分循环综合评价杉松混交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奇 《林业科学》1997,33(6):513-527
杉木和松树混交试验,都是按66%杉木加34%松树(湿地松、加勒比松、热带松、火炬松、晚松)混交组合的,只有对照区是杉木纯林。试验林的密度为2500株/hm ̄2,其中杉木1650株10.66hm,松树850株/0,34hm ̄2。均是一年生实生苗于1983年春季造林,小区面积全是0.2hm ̄2。10年生时进行了生产力调查,并计算了生物能积累,辐射能利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归还串等。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火炬松混交林生产力最高达到6.55t/hnta,养分利用效率好,每吨养分可生产生物量73kg/hna‘·a: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辐射能利用率最大达到3.97%,生物能积累总计为17336kJJm2·a,养分归还率最好达到4.86%。从生产力、辐射能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归还率等综合比较,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杉木晚松混交林)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杉木火炬松混交林杉木热带松混交林)杉木林。总之,经营杉松混交林经济效益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17.
乐昌含笑人工林的土壤肥力和涵养水源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吴鹏飞 《福建林业科技》2006,33(2):74-77,83
通过对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调查,进行乐昌含笑人工林培肥土壤和涵养水源功能的研究,结果表明:营造乐昌含笑人工林后林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增加,团聚体的稳定性增强,容重降低,总孔隙度增加,林地土壤结构、孔隙和养分状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乐昌含笑人工林具有比杉木林更好的培肥土壤功能;乐昌含笑叶的最大持水率明显高于杉木叶,其林分地上部分最大持水量是杉木林的1.14倍,同时由于乐昌含笑林土壤结构及孔隙状况的改善,林地蓄水能力增强,使得乐昌含笑人工林表现出比杉木林更好的水源涵养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持水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鹰嘴界自然保护区阔叶林、杉木毛竹混交林和杉木林的林下枯落物贮量与持水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林分林下枯落物总贮量在5.13~6.50t/h㎡之间,其大小顺序为:杉木毛竹混交林〉阔叶林〉杉木林。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差异明显,其大小顺序为阔叶林(19.00t/h㎡。)〉杉木毛竹混交林(15.72t/h㎡)〉杉木林(11.09t/h㎡)。枯落物有效持水量在0.93~1.62mm之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1年生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关于现有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在世界林学界范围内已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的将2代人工林的多种表现称之为“第2代效应”,包括品种改良和施肥等措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常规措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内,造成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试验的方法和数据...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decrease the soil nutrient loss in young planted Chinese fir (Cunningharnia lanceolata (Lamb.) Hook.) forestland and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young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tercropped with crops on soil quality, a field experiment was set up in the mid-subtropics of China in 1998. The effects of growing crops in combination with young Chinese fir on soil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physico-chemical, microb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beginning of this experiment. Three treatments were selected in the experiment, i.e.,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tercropped with peanut (Arachis hypogaea L.)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ping sequence (C-P/W); Chinese fir plantation intercropped with maize (Zea mays L.)-wheat cropping sequence (C-M/W) and only Chinese fir plantation (Control). Soils were sampled at the 0–10 cm depth in 2003. The increases in soil nutrients (especially with respect to soil available nutrient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 (SMBC), microbial quotient (MQ), soil basal respiration (SBR), microbe numbers and enzyme activities and slight decrease in metabolic quotient (qCO2) as well as melioration in soil structure and humus quality were observed in tree-crop combinations compared with sole plantation of Chinese fir, although the differences were not alway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addition, the evidence obtained from this study also suggests that Chinese fir-crop combination can promote the growth of young Chinese fir. Therefore, growing crops in combination with young Chinese fir can be considered a good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 helping to limit the gradual depletion of soil nutri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some degree controlling the degradation of planted Chinese fir forestl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