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棚室盆栽条件下,以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和作物大豆(Glycine max)为试验材料,模拟不同的降雨季节格局,研究两物种的比叶面积、丙二醛、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季节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干旱少雨的条件下,两物种均通过减少比叶面积来减少水分的蒸发;但反枝苋积累的脯氨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大于大豆。说明,在生长旺季缺水的条件下,反枝苋的膜质过氧化程度小于大豆,且恢复较好。生长初期混栽反枝苋的丙二醛含量均高于大豆,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大;但进入大豆开花结荚期后,混栽反枝苋的脯氨酸含量高于大豆,膜质过氧化程度小于大豆,受水分胁迫影响较小。说明在反枝苋入侵农田的过程中,通过调节其自身形态特征和生理物质含量适应降雨季节波动,这可能是其在农田中分布广泛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对氮素资源波动的适应规律及与作物的竞争机制,采用人工模拟不同氮素波动条件的方法研究了反枝苋和大豆(Glycine max)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和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无论在何种氮素波动条件下,苗期反枝苋的Pmax均显著高于大豆,而开花结荚期大豆的Pmax则略高于反枝苋;无论苗期还是开花结荚期,反枝苋的PNUE均高于大豆;说明在入侵初期,反枝苋能够保持高的光合能力,对氮素资源进行高效利用,这很可能是其迅速抢占生态位,从而成功入侵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氮素资源波动对反枝苋与大豆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在入侵农田生态系统过程中对氮素资源波动的适应规律及与作物的竞争机制,采用人工模拟不同氮素波动条件的方法,比较研究了反枝苋和大豆(Glycine max)体内氮素同化关键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豆和反枝苋不同器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能对环境中的氮素添加作出快速的响应,这可能与硝酸还原酶是一种诱导酶有关;大豆硝酸还原反应主要在叶和根部进行,而反枝苋则主要在茎和繁殖器官中进行;无论是大豆还是反枝苋,在单栽其各器官的硝酸还原酶活性均大于混栽,说明种间竞争作用要明显大于种内竞争,种间竞争会显著降低植物体内氮代谢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外来杂草反枝苋对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三种不同物种组成的群落,即单种大豆、单种反枝苋、大豆与反枝苋混种的群落中,反枝苋和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大豆开花结荚期,混种大豆根际土壤微生物比单种大豆多利用了3种碳源,混种反枝苋与单种反枝苋相比利用的碳源种类数相同;在大豆鼓粒期,混种大豆比单种大豆少利用了9种碳源,混种反枝苋比单种反枝苋多利用了6种碳源;在大豆成熟期,混种大豆利用的碳源种类总数与单种相同,混种反枝苋比单种反枝苋多利用了4种碳源;在土壤理化性质方面,与单种大豆相比,混种大豆根际土壤的有效氮含量和温度均降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pH值、含水量和全氮含量升高,且都在大豆鼓粒期差别最大。说明外来杂草反枝苋的入侵改变了大豆根际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了其根际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的能力,进而抑制了大豆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研究大气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合指标的影响,有助于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后大豆光合生理的变化。利用开放式自由大气CO2浓度富集系统(Free Air CO2 Enrichment)在高CO2浓度(550±60 μmol/mol左右)和对照大气CO2浓度(平均389±40 μmol/mol左右)及2种施氮水平下种植‘中黄35’和‘中黄13’大豆品种,测定了2个大豆品种的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对大豆功能叶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存在品种差异,初花期‘中黄13’光合色素含量变化不显著,但在盛荚期光合色素显著下降,且在低肥处理下更明显,对‘中黄35’没有影响。大气CO2浓度升高后,2个品种大豆净光合速率均明显升高,气孔导度下降。大豆净光合速率提高将促使作物积累更多的有机物,有利于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提高。气孔导度下降可能会使作物蒸腾作用减弱,有利于作物水分利用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大豆在开花期、结荚期和鼓粒期的光合日变化及叶片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结荚期和鼓粒期大豆的光合作用有午休产生,而在开花期没有发现午休现象。但是在这三个不同生育期中叶片的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日变化却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它们的变化与大豆光合午休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用去荚和去叶方法改变大豆植株库源比后,对大豆光合午休产生与否没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大豆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累积不是造成光合午休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四种苋属植物种子萌发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霞莉  毛一梦  王爱民 《种子》2012,31(7):51-53,64
以徐州地区常见的4种苋菜种子,皱果苋、凹头苋、反枝苋和白苋为材料,分别在15、20、25、30℃和20℃/25℃变温、遮光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分析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皱果苋和白苋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在25℃左右,凹头苋和反枝苋种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30℃;变温对4种苋菜种子萌发没有显著影响;黑暗条件下,反枝苋的萌发率显著提高,而其余3种无显著变化。冷藏4年后在25℃条件下进行萌发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皱果苋和白苋在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三方面与储藏前比较都显著降低,而凹头苋和反枝苋在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三方面与储藏前比较都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8.
在前人总结的基础上,收集了2010年到2015年国内外有关反枝苋的最新研究报道,从入侵生境、生物学特性、化感作用和危害、应用以及防治方法方面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反枝苋依靠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能够成功入侵农田等生境;较强的化感作用会对农业生产等造成危害;作为一种植物,反枝苋可适当用作牧草以及污染场地的修复;反枝苋的防治方法包括物理、化学和生物防治3种。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今后的研究应在反枝苋对自然综合环境条件的适应机制、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危害、应用潜力挖掘以及寻求先进的综合防治方法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
Zn和EDTA对紫花苜蓿叶片光合特性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提高紫花苜蓿的抗锌能力,以3个紫花苜蓿品种为试材,采用土培法,研究Zn胁迫(250μg/kg)下,EDTA对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叶片锌富集量、光合色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0 d时,紫花苜蓿叶片Zn的含量均显著增高,Zn+EDTA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对锌的吸收;大叶苜蓿品种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高于对照,大叶苜蓿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高于其他2个品种;EDTA处理可提高大叶苜蓿初始荧光值、可变荧光、最大荧光值、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水平。结果显示,EDTA促进大叶苜蓿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的增加,减少过剩激发能的耗散,提高光合电子传递效率,有效降低锌胁迫对紫花苜蓿叶片PSⅡ的伤害,提高大叶苜蓿的抗锌能力。  相似文献   

10.
零型海岛棉不同叶位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在16 个零式果枝类型海岛棉品种的苗期至盛铃期,测定了棉株主茎子叶至第16叶位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测定叶位叶片的叶绿素a、b、(a+ 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平均分别为328、129、457 和115m g·dm - 2,叶绿素a/b 和叶绿素总量/类胡萝卜素平均为254和402;所测光合色素性状在供试品种间和叶位叶片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性;子叶和5~16叶位叶片的叶绿素a、b、(a+ 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分别与各叶位叶片的平均值呈显著正相关;所有叶位叶片的叶绿素a、b、(a+ b)含量之间以及这三者与类胡萝卜素含量之间分别呈高度平行关系。5~12节位叶片较高的光合色素含量是零型海岛棉结铃中段优势的光合生理基础。上述结果为海岛棉高光效育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对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棉田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的抗药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浩娜  柏连阳 《棉花学报》2014,26(6):492-498
为明确棉田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的抗性水平,采用培养皿种子法和整株检测法分别测定了7个省18个采样点反枝苋、马齿苋的抗性水平,并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采样点反枝苋、马齿苋体内莽草酸含量变化的差异。结果表明:采样点地区的反枝苋和马齿苋对草甘膦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种监测法的抗性趋势基本一致,其中陕西西安采样点的反枝苋和新疆疏勒采样点的马齿苋处于敏感水平,河北曲周采样点的反枝苋抗性倍数最高。植物体内莽草酸积累变化与植物抗性水平相关,抗性较低的植物体内莽草酸积累量普遍高于抗性较高的植物。  相似文献   

12.
A biochemical approach to maize breeding must be based on an exact knowledge about changes of relevant traits with ontogenetic stage. In 1983 seasonal patterns of net assimilation rate (NAR), chlorophyll and carotenoids contents, and of activities of RuBP carboxylase, PEP carboxylase and NADP malate dehydrogenase were recorded for two early maturing maize cultivars. For all traits the general trends were similar for both cultivars throughout the growing season but short term fluctuations were less synchronized after anthesis. About 75% of the maximum green leaf area was expanded within 20 days around middle of July. Specific seasonal patterns were observed for all traits. Before anthesis values were maximum for NAR in late June and in early July, for enzyme activities at the end of June and for pigment cont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July. First decreases occurred for all traits before anthesis, further decreases were observed for PEP carboxylase in August and for chlorophyll content in September. Marked temporary declines coincided for NAR and pigment contents with a cold spell end of June and for these traits and RuBP carboxylase activity with anthesis. Evidence was scarce that any of the photosynthetic traits reflected the photosynthetic efficience of the two cultivars for a long stretch of time.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洒金柏叶色变化生理机制,以期为常色叶园林植物品种选育和推广提供参考依据,以侧柏变种洒金柏优良单株为试材,研究了枝条顶部黄叶和基部绿叶在生长期的叶色动态变化、色素含量及光合作用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10月期间,洒金柏黄叶颜色呈现黄—绿—黄的动态变化过程,夏季出现一定程度的返绿现象。相同月份黄叶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总叶绿素(Chl)、类胡萝卜素(Car)含量均显著低于绿叶,类胡萝卜素与总叶绿素(Car/Chl)含量比值高于绿叶。2种叶片Chl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Car含量先降低、随后变化平缓、最后急剧上升。另外,黄叶的光饱和点低于绿叶,相同光强下,黄叶的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绿叶;光合指标随时间基本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3—8月黄叶的Pn显著低于绿叶。而且,光合指标与Chl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与Car/Chl含量比值呈显著负相关性。综合分析得出洒金柏叶片呈现黄色可能是Car/Chl含量比值较绿叶高导致。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阐明湿地植物小叶章光合特性对氮沉降响应的变化规律,选择三江平原沼泽化小叶章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控制试验,研究了3个氮水平[0 g N/m2 (N1)、5 g N/m2 (N2)和10 g N/m2 (N3)]对小叶章光合色素及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小叶章的全氮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参数AQE和Amax均呈增加趋势,但Rd则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表明N3处理更能促进小叶章净碳的累积;光合参数Vcmax和Jmax也呈增加趋势,这有利于小叶章在低温环境下进行光合作用,维持施氮条件下较高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红壤旱地不同施氮量对冬萝卜莲座期光合色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红壤旱地,施用不同量的尿素,分别用丙酮溶液和MinoltaSPAD-502叶绿素计在实验室和田间测定冬萝卜莲座期叶片光合色素的含量,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萝卜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及通过光合色素为冬萝卜施肥提供较好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和光合色素平均增量呈线性关系,其中施氮水平与光合色素平均增量、叶绿素平均增量和叶绿素a平均增量达到极显著相关,与叶绿素b增量和类胡萝卜素平均增量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并且,冬萝卜叶片叶绿素a/b比值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而降低。室内分光光度法分析的冬萝卜叶片叶绿素含量与SPAD-502叶绿素仪测定的叶绿素SPAD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丁二酸浸种对玉米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二酸不同浓度提高了玉米叶片中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及Chla/Chlb值;增强了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而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在所有处理中以T3(300 mg/L)效应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叶色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光合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叶绿素生物合成及其调控机制的理想材料。为了探究哈密瓜叶色黄绿突变体Cmygl-1的光合生理特性,以突变体、野生型近等基因系及F2遗传群体为试材,对叶色表型、农艺性状指标分别进行调查统计,并采用分光光度计法和试剂盒法分别测定叶绿素含量和酶活性,利用LI-6400光合仪和透射电镜分别进行光合特性测定和叶绿体结构扫描。结果表明,突变体叶色黄绿性状能够稳定遗传,受1对隐性等位基因控制;突变体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显著降低,叶绿体膜较模糊,类囊体片层数减少,排列松散;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显著升高,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与野生型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突变体的高净光合速率可能为非气孔因素;在低CO2浓度环境下,突变体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其具有较强的CO2固定能力;突变体遭受膜脂过氧化损伤,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显著升高;其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GSH/GSSG值均显著高于野生型,表明其能够激活自身抗氧化酶系统,清除体内过量的活性氧物质;突变体丙酮酸磷酸双激酶(PPDK)、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和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等光合碳同化关键酶活性均显著高于野生型,可能是突变体净光合速率升高的原因。本研究结果为突变体高光合特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