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择西杂、利杂、利草杂交肉牛共42头为研究对象,以品种为单位,随机分为3组,饲喂相同营养水平的日粮,在饲养的第90、180、270天按比例屠宰,研究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背最长肌和半腱肌IMF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采用荧光RT-PCR技术,检测不同杂交品种肉牛背最长肌LPL mRNA表达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IMF含量品种间存在差异,利杂牛含量最高;屠宰部位间存在差异,背最长肌IMF含量高于半腱含量。背最长肌LPL表达量对肌内脂肪沉积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存在品种的特异性,利杂牛和利草杂牛LPL表达量和IMF含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旨在探究FAM134B、PPARγ、FAS和HSL基因在绵羊肌肉发育过程中的组织表达规律及其与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的关系,以期为研究绵羊IMF沉积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理论基础。试验选取2、4、5、6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羊各5只,屠宰,采集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测定其IMF含量,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PPARγ、FAM134B、FAS和HSL基因在肌肉不同发育时期的mRNA表达量,并对基因表达量之间及表达量与IMF含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2)背最长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上升-下降趋势,6月龄最高(P0.01);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呈先上升后稳定趋势。FAS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PPARγ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趋势。HSL基因在两部位肌肉中表达量均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同月龄目的基因表达量在两部位肌肉中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3)关联分析显示,两部位肌肉中FAM134B与FAS表达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PARγ、HSL表达量呈不同程度负相关。背最长肌中,FAM134B、FAS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P0.01,P0.05),PPARγ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负相关(P0.05);股二头肌中,FAM134B表达量与IMF含量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FAM134B、FAS可能会促进IMF的沉积,而PPARγ、HSL对IMF的沉积可能具有抑制作用;FAM134B可能通过刺激脂肪合成基因的表达,而抑制脂肪分解基因的表达来调控IMF的含量。结果可为进一步解析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IMF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探究绵羊不同部位肌肉MyoG和PID1基因mRNA的发育变化规律,分析MyoG和PID1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选取2、4、5、6月龄敖汉细毛羊公羔和12月龄敖汉细毛羊成年公羊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检测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含量,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两个部位肌肉MyoG和PID1mRNA表达量,并进一步分析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2~5月龄时,背最长肌和股二头肌的IMF含量均随着月龄的增加而增加;而5~12月龄时则基本保持不变;同月龄背最长肌IMF含量极显著高于股二头肌(P0.01)。两个部位肌肉MyoG和PID1mRNA表达的发育模式有所不同,具有组织特异性。背最长肌MyoG基因表达量5月龄最高(P0.01),PID1基因表达量6月龄最高(P0.05),均呈上升-下降趋势;股二头肌MyoG和PID1基因各月龄之间表达量均差异极显著(P0.01),MyoG基因表达量随着月龄增长呈上升-下降趋势,PID1基因表达量大体呈下降-上升趋势。同月龄MyoG和PID1表达量存在组织差异。相关分析表明,MyoG和PID1表达量与IMF含量呈不同程度正相关。综上,MyoG基因表达对绵羊肌内脂肪的沉积可能有正调控作用,而PID1基因表达可能对肌内脂肪的沉积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取体重接近的鄂尔多斯细毛羊与昭乌达肉羊各5只,屠宰后取背最长肌检测肌内脂肪含量,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肌肉PRKAG3和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细毛羊背最长肌IMF含量显著高于昭乌达肉羊(P<0.01);鄂尔多斯细毛羊LPL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鄂尔多斯细毛羊的IMF含量呈负相关(-0.44);PRKAG3基因mRNA的表达量与昭乌达肉羊的IMF含量呈负相关(-0.42),但差异均不显著;鄂尔多斯细毛羊和昭乌达肉羊背最长肌PRKAG3基因mRNA的表达量差异不显著,而鄂尔多斯细毛羊LPL基因mRN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昭乌达肉羊(P<0.01).  相似文献   

5.
以夏洛莱杂交牛(夏杂牛)和利木赞杂交牛(利杂牛)为研究对象,旨在明确营养水平与不同杂交组合对肉牛半腱肌中肌生成抑制素(MSTN)基因表达量的影响及MSTN基因表达量与产肉率的关系。将夏杂牛和利杂牛随机分成3组,分别饲喂以高、中、低3种营养水平的日粮,饲喂10个月后,屠宰采样,利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技术测定半腱肌中MSTN基因相对表达量,并对半腱肌的产肉率与MSTN mRNA相对表达量作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低营养和中营养条件下,夏杂牛的半腱肌中MSTN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利杂牛(P〈0.01),而高营养条件下,两者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利杂牛,中营养组牛半腱肌中MSTN基因表达量极显著高于低营养组和高营养组(P〈0.01),而低营养组和高营养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夏杂牛,低营养组MSTN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营养组和高营养组(P〈0.01),而中营养组MSTN基因的表达量也显著高于高营养组(P〈0.01),且高营养水平下的2种杂交组合牛半腱肌的产肉率都与MSTN mRNA表达量成强负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杂交组合和营养水平对牛MSTN基因在半腱肌中的表达均有显著影响,对于2个杂交组合,高营养水平下牛半腱肌MSTN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低于低营养水平下的各组试验牛,且高营养条件下,MSTN基因表达量和产肉率之间存在着强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在滩羊不同时期不同部位表达量,分析其与肌内脂肪(IMF)含量的关系,试验建立了检测滩羊H-FABP mRNA表达水平的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对2,4,6,9,12月龄滩羊(各20只,雌雄各半)的背最长肌、腰大肌和股二头肌的肌肉组织H-FABP mRNA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还测定了三个部位肌肉组织IMF的含量。结果表明:性别与活重、胴体重、IMF、H-FABP mRNA背部肌肉表达量和股部肌肉表达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不同月龄、不同部位H-FABP基因的表达水平总体上呈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且2月龄表达量最高(P0.01)。三个部位IMF沉积规律基本相同,在生长前期随着月龄的增长其IMF含量呈上升趋势,6月龄左右上升明显,表达量为腰大肌﹥股二头肌﹥背最长肌。月龄与活重、胴体重和股部表达量差异极显著(P≤0.01),但与IMF、背部和腰部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2月龄滩羊背最长肌中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相关系数为0.104(P=0.327),呈正相关;股二头肌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相关系数为0.773(P0.01),呈强度正相关;腰大肌2~12月龄期间HFABP基因表达量与IM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25。说明H-FABP基因在不同组织中表达量不同,股二头肌中的表达量最高,腰大肌次之,再次为背最长肌,且腰大肌的表达量仅次于股二头肌。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营养水平对杂交肉牛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3)基因表达及肌内脂肪含量(IMF)的影响,以西门塔尔、利木赞和夏洛莱杂交肉牛为研究对象,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别测定高、中、低营养水平的3种杂交肉牛背部脂肪中FABP3mRNA表达水平,并测定其背最长肌IMF。结果:(1)高营养组中夏洛莱牛IMF高于同营养组其他2种肉牛,其背部脂肪中FABP3mRNA水平也显著高于另外2种杂交肉牛(P〈0.01);中营养组中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牛IMF均高于同营养组的夏洛莱牛,但FABP3mRNA的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低营养组中夏洛莱牛IMF和FABP3mRNA水平均显著低于另外2种肉牛(P〈0.01);(2)夏洛莱杂交肉牛背部脂肪中FABP3mRNA水平与IMF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而西门塔尔和利木赞牛中FABP3mRNA水平与IMF无显著相关性(P〉0.05)。该结果表明提高营养水平影响FABP3mRNA表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IMF,但影响显著与否存在品种差异,在肉牛育种和牛肉生产中应当同时考虑营养因素和遗传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肌内脂肪与脂类合成代谢相关基因的关系,试验采用荧光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了8头乌金猪和6头长白猪背最长肌脂肪酸合成酶(FAS)、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和硬脂酰CoA去饱和酶(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同时采用索氏提取法检测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并对两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乌金猪FAS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长白猪(P0.01);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长白猪(P0.05);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虽然高于长白猪,但差异不显著(P0.05)。乌金猪背最长肌肌内脂肪含量高于长白猪,且差异显著(P0.05)。乌金猪和长白猪的FAS和SCD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都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乌金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长白猪SREBP-1c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说明脂肪酸合成关键基因的mRNA相对表达量在乌金猪和长白猪间存在品种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肌内脂肪含量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阐明藏鸡Chemerin及其受体ChemR23基因的组织和时序表达谱,分析这两个基因mRNA表达水平对肌内脂肪沉积的影响。以孵化0~210日龄的藏鸡为材料,采用RT-PCR方法克隆Chemerin与ChemR23基因,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检测两个基因在不同组织及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并将基因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Chemerin与ChemR23基因共同表达于藏鸡所有被检测的组织中,且Chemerin主要在肝、脂肪、肺和肾等组织中表达,而ChemR23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最高(P0.01)。Chemerin与ChemR23在不同发育阶段胸肌和脂肪组织中的表达无性别差异,均在孵化0日龄的胸肌中表达水平最高,在154日龄的皮下脂肪组织中表达水平最高。Chemerin与ChemR23基因在腿肌中的表达存在性别差异,Chemerin与ChemR23在119日龄母鸡腿肌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时期(P0.01);但Chemerin在0和210日龄公鸡腿肌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其他几个时期(P0.01),ChemR23在210日龄公鸡腿肌表达水平最高(P0.01)。Chemerin与ChemR23mRNA表达量与胸肌IMF含量呈正相关,Chemerin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腿肌IMF含量呈负相关,ChemR23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公鸡腿肌IMF含量呈负相关,与母鸡腿肌IMF含量呈正相关。研究结果提示,Chermerin及其受体ChemR23基因可能在藏鸡生长发育过程中对肌内脂肪沉积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阐明Chermerin及其受体ChemR23基因在藏鸡脂肪代谢中的生物学功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脂蛋白酯酶(Lipoprotein lipase,LPL)对脂肪代谢的影响,进而提高牛肉品质,试验选择红安格斯牛[纯种红安格斯(♂)与蒙古牛(♀)杂交后代]、中国西门塔尔牛、草原红牛和夏洛莱牛[纯种夏洛莱(♂)与蒙古牛(♀)杂交后代]等4种杂交肉牛各6头,在相同饲养条件下育肥180 d后进行屠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测定背最长肌LPL基因mRNA表达量,用索氏提取法测定背最长肌脂肪含量。结果表明:草原红牛肌内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肌内脂肪含量高低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草原红牛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肉牛(P0. 05),LPL基因mRNA表达量顺序为草原红牛夏洛莱牛中国西门塔尔牛红安格斯牛,组间均差异显著(P0. 05)。说明LPL基因对脂肪合成代谢有正向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