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机插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超级杂交籼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株高、最高茎蘖数、成穗率、穗前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总颖花量、有效穗数和产量均有增加的趋势,而茎鞘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结实率呈相反的趋势,穗后干物质积累、粒叶比、每穗总粒数有先增后减的趋势。合理施用氮肥才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在试验条件下,实现水稻最高产量的施氮量为230.09 kg/hm~2,最高产量为10596.76 kg/hm~2。  相似文献   

2.
为了给小麦品种宛 1390 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量条件下,宛 1390 的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以及干物质的生产、转运。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宛 1390 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显著影响;花后光合同化物生产是宛 1390 籽粒干物质的重要来源;宛 1390 花后光合同化物生产对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和贡献率均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播种量为 150kg/hm2 时,宛 1390 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 585.0 万穗 /hm2、35.5 粒、47.4g,产量三要素最协调,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  相似文献   

3.
以杂交水稻特优165为材料,研究6个不同施肥水平对其茎集动态变化、干物质生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特优165最大茎集数随施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有效分集数在F4施肥水平达到最高;施肥水平越高,特优165干物质量越大,茎叶转运率有下降趋势,而抽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产量比重呈增加趋势;特优165的产量随施肥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在中高施肥水平(F4:N225、P562.5、K412.5kg/hm2)达到最高产量,为9491.7kg/hm2;每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影响特优165产量的主要构成因子。特优165属于耐肥品种,增施肥料是其获得高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氮肥用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霞 《中国种业》2015,(12):65-66
以山东省大面积推广小麦品种济麦22号、济南1号为供试材料,研究8个不同的氮肥用量处理对其群体茎蘖动态、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2个小麦品种的群体茎蘖数在3叶期差异不显著。随施氮量增加,济麦22号的总茎数在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越冬期和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济南17号在越冬期和拔节期表现为正相关在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当不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数、子粒产量远低于各施氮处理,穗粒数、千粒重则差异不大;施加氮肥时,2个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与氮肥用量成反比,穗数子粒产量则呈抛物线型分布。施氮量为15kg/667m~2时,济麦22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施氮量为12kg/667m~2时,济南17号子粒产量最高,每667m~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氮、钾施用量对中粳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楠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123-127
以中粳品种“皖稻68”为材料,研究N、K施用量对单季中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量为262.5kg/hm2和施kcl为375.0kg/hm2时产量最高,达11211.1kg/hm2。水稻的总茎蘖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高,而分蘖成穗率、有效和高效叶面积率、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和总颖花量以施N量为262.5kg/hm2为最高,进一步增施氮肥则下降,不利于群体质量的提高。钾肥对水稻的有效穗和穗粒数影响不大,但能提高结实率和千粒重,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穗下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增加,有利于提高植株抗倒性,而抽穗后干物质生产积累量也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的群体质量得到优化,产量有增高的趋势,但是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不同播种量对临麦4号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播种量作为多项栽培措施中的重要一环,对于调整群体结构和产量水平有重要作用。以大穗型小麦品种临麦4号为研究材料,探讨75、150、225、300和375kg/hm2 5个播种量水平条件下的小麦群体结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的差异。2年结果表明,与其他播种量相比,150kg/hm2播种量处理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贮藏再转运量、花前营养器官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积累量最高,均达显著差异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在各播种量之间达显著差异水平,其中150kg/hm2播种量处理的穗部和整株的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0kg/hm2播种量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各播种量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以三系杂交组合金优253和中优315为试验材料,在两种土壤耕作方式和三种栽培密度下,研究了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与产量形成。结果表明,耕作方式和栽培密度对强化栽培水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明显影响。相同耕作方式不同密度下,单株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单位面积分蘖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期最大叶面积指数及其衰减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前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抽穗至成熟期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以中等密度的最大,但成熟期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茎叶干物质表观输出率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随株行距的增加而显著下降,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株行距的增加而增加。免耕条件下的强化栽培水稻产量随株行距的增加而下降,常耕条件下的产量则以中等株行距处理的最高。  相似文献   

8.
以杂交晚稻金优928为材料,研究了施氮量和机插密度(株距)对杂交晚稻产量构成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机插杂交晚稻金优928的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施氮量较高时,适当扩大株距,能够增产,施氮量180kg/hm2和株距14cm的组合产量最高;每穗颖花退化率随施氮量的增加、栽插株距的扩大而降低。适当增施氮肥和扩大株距,有利于中后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析表明:机插晚稻金优928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影响不明显;产量与最高茎蘖数极显著正相关,与成穗率极显著负相关;成穗期的地上部干物重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中后期的干物质生产量对产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不同播种粒数对水稻生育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龙粳9号品种,设计水稻三超栽培352孔大钵盘育苗1、2、3粒三个不同播种密度(粒数)及相应1、2、3个穴内不同苗数的宽行超稀植栽培处理,进行水稻超高产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秧苗素质、成穗率、比叶重、剑叶叶绿素含量、灌浆速度等指标均呈随播种量的增加而减少的趋势,茎鞘叶干物质积累和分蘖态势都表现为1粒播种最佳;产量构成因素中每平方米穗数3粒>2粒>1粒,穗粒数1粒>2粒>3粒,结实率、千粒重随粒数增加呈下降趋势。表明定位定粒播种减少粒数是培育多蘖壮秧进行宽行超稀植栽培而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直播稻群体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以两系杂交早稻陵两优819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直播水稻群体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施氮量165kg/hm2产量最高,为8 760.15kg/hm2。提高氮肥用量有利于促进直播水稻群体发育,其最高茎蘖数、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同时增施氮肥也增加了直播稻群体的冗余生长。施氮量低于165kg/hm2时,其有效穗、干物质积累量、稻谷产量和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而递增。但是,茎蘖成穗率和稻谷收获指数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干物质和稻谷生产氮肥效益随着施氮量增加而递减。  相似文献   

11.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以豫麦49-198、郑麦0943、百农418、许科316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120kg/hm 2(N1)、210kg/hm 2(N2)、300kg/hm 2(N3)3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同一施氮量不同品种间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规律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规律以及子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有效增加小麦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不同品种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物质转运对子粒的贡献率均在N2处理达到最高。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达8 036.67和6 873.33kg/hm 2,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7 636.67和7 713.33kg/hm 2。因此,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合理施氮,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中单909为材料,在玉米9展叶时期叶面喷施100mg/L ALA,以喷施等量清水为对照,在大田条件下研究ALA对不同密度春玉米群体(45 000、75 000、105 000株/hm 2)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ALA处理下,玉米45 000和75 000株/hm 2密度群体产量分别比对照增加9.7%和4.9%,75 000株/hm 2密度群体千粒重和收获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3.7%和4.3%,花后叶面积指数平均增加6.8%,SPAD值比对照分别平均增加2.5%,净光合速率平均比对照高15.7%。综上所述,ALA处理改善了大田玉米的群体结构,延缓了叶片衰老进程,提高了地上部分干物质积累量,进而提高了玉米单产水平,因此可作为东北春玉米高产稳产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敏  鲁剑巍  王振  游秋香 《作物杂志》2016,32(6):120-65
以华油杂62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10个播种量(11.25~45.00kg/hm 2)对油菜绿肥生物量和养分积累量的影响,为确定晚播油菜绿肥适宜播种量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播种量明显影响油菜生物量及养分累积。当播种量在11.25~33.75kg/hm 2,油菜鲜、干重均随播种量增加而提高,播种量为33.75kg/hm 2时,油菜鲜重为24t/hm 2,干物质量为3.7t/hm 2;当播种量>33.75kg/hm 2时,各处理间油菜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油菜绿肥C、N、P、K养分累积量随播种量的变化趋势与生物量一致,当播种量为33.75kg/hm 2时,C、N、P、K养分累积量分别为1562.0、56.7、12.2、103.2kg/hm 2;方程模拟结果表明,C、N、P、K累积量达到最高值时所对应的播种量分别为40.6、40.5、36.7和36.1kg/hm 2。综合结果显示,本试验条件下油菜绿肥晚播时的适宜播种量为35~40kg/hm 2。  相似文献   

14.
播期和播量对冬小麦‘临远8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冬小麦‘临远8号’的适宜播期和播量,采用田间裂区设计,按每小区固定1 m长势均匀的样段,测得不同发育时期小麦群体数量。每小区成熟时选取麦穗30个,测得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数。待籽粒晒干后,测得千粒重和籽粒产量。结果表明:(1)小麦群体性状呈现随播期推迟总茎数减少,随播量增大总茎数增多的趋势。(2)随播期推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随播量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逐渐降低。(3)随播期推迟和播量增加,籽粒产量先增加后降低,10月5日播种,播量为300×10 4粒/hm 2产量最高为8722.58 kg/hm 2,10月12日播种,播量为375×10 4粒/hm 2产量次之为8678.25 kg/hm 2。播期是引起小麦产量和产量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临远8号’的最佳播期为10月5日至10月12日,播量为300×10 4粒/hm 2至375×10 4粒/hm 2。  相似文献   

15.
为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与密度对芸豆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3种栽培模式对芸豆农艺性状、产量和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为10万株/hm 2时,各栽培模式芸豆的单株荚数最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最高;分枝数与茎粗随密度增加而降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芸豆茎叶干物质积累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子粒呈上升趋势。110cm垄作和65cm垄作在密度为2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为2 525.25和2 389.23kg/hm 2;平作在密度为20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为2 008.44kg/hm 2。故黑龙江省西部半干旱地区110cm垄作,保苗株数25万株/hm 2时更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6.
为给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和栽培措施调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扬麦23’为材料,结合聚类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效型群体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小麦群体间产量、收获指数、光合势、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具有明显差异。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产量、光合势、开花期高效叶面积率和干物质积累量;中等光效群体的收获指数显著低于高光效群体和低光效群体。在产量构成上,高光效群体具有较高的穗数和千粒重,同时,高光效群体及其剑叶在开花期的光合特性表现良好。在本试验播后及冬季多雨条件下,密度为225×104株/hm2,施氮量为270 kg/hm2且氮肥运筹为7:1:2:0以及密度为300×104株/hm2,施氮量为330 kg/hm2,氮肥运筹为5:1:2:2可作为产量达到8400 kg/hm2的苏中地区稻茬小麦高光效群体构建的密肥组合方式。  相似文献   

17.
黄淮海夏大豆干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对播期的响应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播期对大豆干物质积累,花前、花后同化物转运及产量的影响,促进大豆新品种推广及高产稳产.以'菏豆37'为试验材料,设置6月5日(D1)、6月15日(D2)、6月25日(D3)3个播期处理,用Logistic曲线方程,对数据进行分析.D2播期下大豆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及单株地上部进入干物质快速积累起始时间均最早,分别...  相似文献   

18.
施肥对蚕豆根瘤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冀北蚕豆主产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蚕豆根瘤及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磷钾肥可以促进根瘤的形成;在盛花期,根瘤的数量和干重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且N60施氮水平时根瘤的数量(56.0个/株)和干重(0.121g/株)值最高,分别比对照增加了46.6%和49.4%;在成熟期,根瘤数量和干重均随着氮肥的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氮肥抑制根瘤的形成。施用磷钾肥和氮磷钾肥处理干物质积累量均高于对照处理。适量的氮肥与磷钾肥配施可促进蚕豆根、茎、叶、子粒的生长,过多的氮肥则会抑制植株  相似文献   

19.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明确密植栽培中不同株型玉米的冠层光能截获、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以不同株型玉米陕单609 (紧凑型)、秦龙14 (中间型)和陕单8806 (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104、6.0×104、7.5×104和9.0×104株hm–2),于2016—2017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密度对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秦龙14和陕单8806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2,176、9624和8533 kg hm–2,分别在9.0×104、7.5×104和6.0×104株hm–2达到高产,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26.9%、20.4%和19.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降低,LAI和叶向值增加,在高密度下陕单609中间层由于较大的叶片和叶向值能截获更多的光能,秦龙14次之;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max)、粒重(Wmax)、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ave)、籽粒活跃灌浆期(P)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陕单609的Dmax分别较秦龙14和陕单8806早1.4 d和3.0 d, Wmax和P分别高于秦龙14 (0.3g和3.3 d)和陕单8806 (1.1 g和5.4 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陕单60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高于秦龙14 (5.1%、36.0%、33.5%)和陕单8806 (26.6%、46.7%、59.1%)。穗位层光能截获与产量(r=0.631)显著正相关(P0.05),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r=0.661)和平均灌浆速率(r=0.859)极显著相关(P0.01)。可见,与秦龙14和陕单8806相比,紧凑型品种陕单609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延缓冠层叶片衰老,增加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籽粒灌浆速率,实现了增产。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播种量对‘鑫麦296’干物质生产与转运能力,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设计75、150、225、300、375 kg/hm25个播量条件,对5个播量条件下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和籽粒产量进行测定,并计算干物质转运量和转运率。结果表明,150 kg/hm2播量条件下,拔节—开花和开花—成熟2个阶段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生产量、花后干物质生产对籽粒的贡献率和成熟期籽粒干物质量最高,且与其他播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花后各器官干物质量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其中收获期的穗部干物质量和花后各时期整株的干物质量也均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鑫麦296’的产量在150 kg/hm2播量水平条件下达到最高,且与其他播量条件下差异达显著水平,在不同播量水平条件下产量变化趋势为150 kg/hm2>75 kg/hm2>225 kg/hm2>300 kg/hm2>375 kg/hm2。本研究可以为不同品种小麦的播量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