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种植抗逆应变技术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稻麦周年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秸秆全量还田应变技术、直播稻应变技术和稻田套播小麦应变技术;同时分析了不同地区稻麦生育期间常遇的不利气象条件及灾害,初步提出全省三大生态区稻麦周年种植防灾减灾技术,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连云港地区稻麦周年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水稻毯状中大苗机插-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技术的稻麦周年模式。模式通过稻麦品种选用、水稻中大苗毯苗育秧机插关键技术创新、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新技术应用,通过向前延伸了水稻播种期,延长了水稻秧龄10-15d,提早了水稻收获期,缓解了季节矛盾,促进稻麦周年均衡增产,是江苏淮北地区特别是连云港市压缩直播稻、提高稻麦周年高产增效的创新举措,具有广泛的生产应用指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豫南稻区稻作技术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稻区包括淮河沿岸、淮南山地、丘陵和南阳盆地,是河南水稻的主产区,常年种植面积近700万亩左右,占全省85%以上。本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主要实行稻麦、稻油、稻肥一年两熟或稻—肥—稻—麦两年三熟轮作制,部分水田则为一年一季稻作。豫南稻区既属于“华南、华中中籼型”,又属于“华北、华中中粳型”,是典型的籼粳交叉地带,稻作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1稻作生产源流的考述据光山、潢川等地发现的稻谷遗存表明,远在5000年前的新时器时代,豫南境内就已作有稻作栽培。我国古籍和地方志的…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为本省水稻布局调整,夺取稻麦双高产,发挥稻麦两个优势,开辟了一条新的增产途径.为本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显著作用.一江苏省杂交水稻从1976年引进试种、1978年进行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5.
新疆阿克苏地区年≥10℃有效积温3800℃左右,麦收后可插秧复播种植生育期为120~130d的水稻品种,并可以实行稻麦一年两熟制,即麦收后种植水稻,水稻收获后继续种植小麦。复播水稻品种目前采用新稻1号、小越光品种。  相似文献   

6.
进入21世纪,江苏省镇江市大面积推广早熟晚粳水稻,水稻单产明显提高、总产稳定,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是由于水稻腾茬晚,大面积小麦播期推迟到11月15~30日,造成迟熟、产量不稳。二是小麦迟熟导致水稻播栽推迟,由于大面积水稻为机插、旱直播方式,更推迟了水稻栽种时间,加大了水稻高产稳产的风险。稻麦双晚造成了栽种季节紧张不利于养地、不利于安排机械劳力,错过了最佳播栽时间不利于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等优良l生能表现,更增加了寒露风、低温冷害、七(五)代飞虱为害的几率。为充分利用我地温光资源,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更好地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和小麦轻简栽培,更好地以稻麦双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丰收,研究稻麦周年高产稳产技术意义重大。本试验安排了江苏省镇江市推广小麦品种不同迟播播期的生产性能试验,期望为小麦生产选择适宜播种期、适应品种和合适的成熟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盐稻2号(原名50737)是江苏省沿海地区农科所粮作室1983年采用本所的中籼丰产品系259与台湾多抗品种嘉农籼育13杂交,经南繁加代多年选育而成的高产、中熟、抗病籼型水稻新品种,1990年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稻麦两熟田常年种植面积在 46 .6 7万hm2 以上 ,在水稻收获后到小麦播种前有 6 0~ 70d空隙时间 ,在这一段空闲季节里 ,全省绝大多数地区的光、热资源十分丰富 ,适宜种植秋大豆 ,但增种增收一季秋大豆存在着积温和生育时间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我们设想通过实行苗床育苗和稻田免耕移栽种植两段栽培秋大豆 ,以实现“稻—豆—麦”三熟连作高产高效种豆新模式。为了探索稻麦两熟田种植秋大豆的最佳育苗时间和稻田栽植最适宜的密度范围 ,以进一步完善稻麦两熟田种植秋大豆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特于 2 0 0 0年进行了育苗期与…  相似文献   

9.
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模式对小麦、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对推广秸秆还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稻麦复种长期田间定位试验2012-2018年的数据,分析了秸秆不还田(S0)、麦秸还田(WS)、稻秸还田(RS)和稻麦秸均还田(WRS)4种秸秆还田模式对作物产量、氮肥利用率、秸秆增产率、秸秆边际产量和秸秆农学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均增加水稻产量,其中RS和WRS模式增产效果均显著大于WS模式;小麦产量随秸秆还田年限呈“减产-稳产-增产”的变化趋势。秸秆的周年增产率和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65%~13.60%和0.11~0.17kg/kg。与RS模式相比,WRS模式属于秸秆过量还田,其秸秆增产效率降低。秸秆还田提高稻麦氮肥周年利用率1.67~4.01kg/kg,其中RS和WRS模式较WS模式更利于作物的氮吸收。WS、RS和WRS模式的稻田周年净收益较不还田模式分别增加1 690、4 875和4 177元/(hm2·年),其中RS和WRS模式均显著高于WS模式。综合以上结果,麦季稻秸还田模式(RS)既可提高还田秸秆利用率,又可增加稻田净收益,推荐在稻麦两熟农田采用。  相似文献   

10.
氮肥用量及钾肥施用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明优化施氮量与高施氮量下不同钾肥施用处理对稻麦周年产量及效益的影响。本试验于2010年5月–2011年7月在江苏省如皋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试验基地的田间稻麦轮作条件下,对常规粳稻品种镇稻11和春性中筋品种扬麦16设置了两个氮肥用量下不同钾肥用量及施用方法处理,测定稻麦周年的产量和组成因子,成熟期不同器官的氮、钾浓度和累积量,氮、钾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试验结果表明,钾肥的施用显著提高了周年稻麦的产量,同时提高了稻麦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结实率,钾肥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稻麦周年钾肥(K2O)的偏生产力(PFP)、农学效率(AE)、回收利用率(RE)和经济效益均以周年钾肥(K2O)土壤施用150 kg hm-2 + 叶面喷施16.2 kg hm-2 (KS150 + KF16.2)处理最高。氮肥用量的结果表明,相对于优化施氮量,高施氮量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氮素营养而增产,但对稻麦周年产量的影响不显著,且优化施氮量的氮肥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均高于高施氮量。因此,综合考虑土壤环境因素、经济效益和肥料资源管理,本地区最佳氮肥(N)用量为水稻200 kg hm-2,小麦180 kg hm-2;最佳钾肥(K2O)用量及方法为水稻土壤施用90 kg hm-2 + 叶面喷施9.7 kg hm-2 (KS90 + KF9.7),小麦土壤施用60 kg hm-2 + 叶面喷施6.5 kg hm-2 (KS60 + KF6.5)。  相似文献   

11.
<正>"南粳9108"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香粳14号与关东194杂交育成,属迟熟中粳优质水稻品种,近两年在东台市示范推广应用,因其生育期比"淮稻5号"略早,穗型较大、产量高,米质优、适口性好(晏来庆等,2014),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东台稻区地处里下河地区,实行稻麦两熟的种植制度,种植方式主要有机械化育苗移栽、旱直播以及肥床塑盘旱育抛秧。为探明"南粳9108"在本地区直播方式种植下能否夺取高产,我们在2013年和2014年进行  相似文献   

12.
规定了江苏苏北地区稻麦周年轮作实现亩产吨粮(1000kg/667m2)的产地选择,肥料农药使用要求,季节的合理安排,小麦和水稻生育全程规范性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3.
<正>2005年水稻生长后期,褐飞虱在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特大发生,虫量之大、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造成该省水稻生产重大损失,广大稻农和植保工作者迄今仍记忆犹新。  相似文献   

14.
<正>宁粳4号是南京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利用日本优质水稻越光与高产水稻镇稻99杂交育成,200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国审稻2009040。2013年入选农业部超级稻。适宜在河南沿黄、山东南部、江苏淮北、安徽沿淮、淮北地区种植。在江苏苏中地区可作直播稻麦后直播。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发展高效、绿色农业。苏北地区农业发展优势突出,在稻麦生产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文章分析了苏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总结了小麦栽培关键技术,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淮北地区稻麦两熟制水稻、小麦茬口矛盾,通过对14个新品种(系)进行新品种展示鉴选试验,结果表明,在淮北地区,淮稻268、润稻118可作为机插秧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推广;南粳2728作为优良食味稻品种,建议可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7.
随着土地流转加快、机械化程度提高,为适应江苏地区稻麦两熟制生产模式,水稻品种选育进入产量与品质齐头并进新阶段,选育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栽培的品种是生产迫切需求。明两优 875 是采用明 308S 与优质恢复系 R3075 杂交,经南京、海南两地 6 代交替选择育成的优质杂交籼稻新品种。该品种具有优质、早熟、高产、抗穗瘟病等优点,适宜在江苏沿淮及苏北地区推广种植,2021 年通过江苏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对杂交水稻新品种明两优 875 品种产量结构及特征特性进行介绍,阐述了明两优 875 在沿淮地区的麦后机插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及制种生产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正江苏省水稻种传病害种类多,尤其是水稻恶苗病,近年来在机插稻和旱育移(抛)稻上发病较重,苗稻瘟、稻蓟马等病虫在部分地区苗期发生重,对水稻生产安全构成较大威胁。实施水稻种子药剂处理是经济、有效控制种传病害及苗期病虫危害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药减量控害的有效途径。江苏省植保站近日制定出台水稻种子处理技术意见,并要求各地要高度重视水稻种子处理  相似文献   

19.
江苏稻麦两熟栽培地区,“六·五”期间已研究推广了少、免耕种麦,可抗湿播种、省工高效保证农时,还避免过湿耕作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增产效益显著,对此作者已作过报道。麦季耕作改革后,稻季该怎耕作?又从全年考虑,进而从几年一周期考虑稻麦耕作将怎样有序进行,才能得到经济效益高又持续增产的目的?为此,我们在“七·五”期间继续用大田对比、小区定位、微区盆钵模拟等综合方法对稻季耕作方法、耕作与施肥(有机肥)相结合的技术,几年一周期的合理轮耕制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水稻肥床旱育抛栽技术及其应用前景吴永祥顾克军(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化所南京210014)为了实现水稻生产中“育秧不下水,栽秧不弯腰”的梦想,江苏省农科院从1989年着手进行麦茬稻旱育大苗(秧龄40~50天,叶龄8~9叶)的试验,1992年在旱育大苗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